李律在臉書發文有十年之久,文章超過千篇,他選出其中的三十一篇,集結出版為《顯示更多》,可以說是「百分之三」的精華文章。
主題分成五個部份—個人生命史、自己的父母、老師的意義、生活的隨筆和時事相關類,我從沒讀過李律的作品,一次讀完很過癮,閱讀幫助他活了下來,讓他孤獨而不孤單,更勇敢在中年時,走出生命的新路。
我從最有感的三點來寫感想—「關於讀書」、「了解自己」和「成為自己」。
Part 2:讀後感想—關於讀書
李律在臉書發文有十年之久,文章超過千篇,他選出其中的三十一篇,集結出版為《顯示更多》,可以說是「百分之三」的精華文章。
主題分成五個部份—個人生命史、自己的父母、老師的意義、生活的隨筆和時事相關類,我從沒讀過李律的作品,一次讀完很過癮,閱讀幫助他活了下來,讓他孤獨而不孤單,更勇敢在中年時,走出生命的新路。
我從最有感的三點來寫感想—「關於讀書」、「了解自己」和「成為自己」。
Part 2:讀後感想—關於讀書
忘記是看到誰的臉書,介紹了《顯示更多》這本書,剛好竹南的獨立書店「起點書房」在 3 月 14 日舉辦新書分享會,除了報名,也立刻訂了書來看,並很快喜歡上作者李律的文字,因為:
- 我們都喜歡寫長文(但我的較少獨特觀點)
- 我們都是六年級生(但我年紀還比老師大)
- 我們都想要做自己(但我目前仍然在努力)
- 我們都不善於理財(也對賺錢沒太大興趣)
天氣是超大的雨天,但我內心有超暖的太陽!
《洗車人家》於去年年底出版,我在今年過年期間讀完書,上週三寫完感想,上週六竟然還有機會聽到新書分享會!
這場在「晴耕雨讀小書院」舉辦的分享會創下幾個紀錄:
1.全場笑聲最多,作者妙語如珠,例如「一人一書,救救姜泰宇」。
今年過年放七天假,一共讀了七本書,這是最感動我的一本。
姜泰宇 (筆名:敷米漿) 寫過十幾本小說,擔任過雜誌總編輯,卻因為眼疾改為投入洗車業,並把過去十年遇過的人和事,寫成《洗車人家》。
這本書可以當成行業揭密書,了解哪些人不得不去洗車行工作,還有這份工作的日常,也可以視為職場工具書,無論從事哪一行,都要思考怎麼做出自己的專業,或者如何成為令人懷念的老闆 (主管)。
上篇文章為精神科馬醫師的講座精華紀錄:
《導演症候群》講座精華內容和讀後感想(上)—想要改變別人,請先改變自己!
下篇為《導演症候群》的個人感想,包括書摘和短評。
Part 2:讀後感想
我分成三個部分介紹:
謝謝公司舉辦健康講座,邀請馬大元醫師來演講!
演講之前我已經讀完他寫的《導演症候群》,這是精神科馬醫師自創的名詞,我們每個人對於發生的事情或人生發展都有「期待」,只要希望落空,就會有負面情緒出現,這種「期待」等於「心中的劇本」,而掌握劇本的人,就是「導演」。
Bryan Stevenson 畢業於哈佛法學院,卻自願前往歧視有色人種的阿拉巴馬州,替身陷冤獄或沒錢聘請律師的弱勢犯人辯護。他最大的挑戰很快出現,非裔美國人Walter McMillian 被控殺害 18 歲的白人少女,檢警一起捏造證詞,將 Walter 關入監獄並判處死刑。即使受到很多刁難、阻礙或威脅,Bryan 依然決定要挺身而出,證明Walter的清白...
《不完美的正義》由 Bryan 根據親身經歷撰寫,包括改編電影的 Walter 辯護案,以及擔任律師 30 年之間的各種辯護案例。他成功讓數十位死囚獲釋,並創辦平等司法倡議小組,獲頒麥克阿瑟基金會天才獎,表彰追求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平之人。
分享自己最大的三點收穫:
【懂得寬容和接納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