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在竹南往台中的火车上就差点看完的书,作者是从事儿童教育研究的中国妈妈赵丽荣,她陪同丈夫到德国留学并在当地生下女儿,分享生活周遭德国妈妈的教养观念写成此书。文笔浅显易懂,也有很多家长和儿女争论及沟通的真实例子提供参考。看过以华人妈妈为观点的教养书籍,换换口味学习外国妈妈的教育理念也不错。
以下分别从「身教」、「尊重」、「规则」、「放养」、「阅读」及「勤俭」等各方面介绍德国妈妈的教养方法:
【身教】
Ryan / 小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汪培珽,拥有美国纽约圣约翰大学 MBA 学位,在投入银行界工作九年之后,决定改当家庭主妇,并将亲子教养心得归纳成”爱孩子也爱自己的七堂课”,以及出版八本相关书籍。之前有朋友们转寄 e-mail和介绍她的书,直到前阵子总算有机会到书店翻阅,深受感动之余,也决定写一篇文章分享给大家。
和外国人相比,中国人表达感情本来就比较含蓄,父母打骂小孩的次数远远高于拥抱的次数,批评也超过称赞的次数,孩子们不习惯也不太知道如何对父母表达自己的感激。明明双方都是相爱的,却没办法让对方感受到真正的感情。曾经是最亲密的亲生骨肉,反而随着年纪增长渐行渐远,父母感觉辛苦没人体会,孩子觉得父母从不了解自己,这样的遗憾很难弥补,只能改变自己本身的观念,以及从下一代的教养方式做起。
以下分成几个部分介绍自己的心得:
一. 如何让孩子知道你爱他们
Ryan / 小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个周末很多人去看「IRON MAN」、「IP MAN」(钢铁人、叶问)时,我去看了「一闪一闪亮晶晶」。一部很感人的自闭症孩子记录片,让我在观赏过程中哭了两次,电影院里擤鼻涕的声音也此起彼落。没有大卡司,只有真实呈现四个孩子的人生故事,加上简单轻快的配乐,就成了一部温馨的动人小品。
【四颗小星星】
同样罹患自闭症的三个孩子:明澐、宇谦和志澄,因为妈妈们交流医疗心得而互相认识,他们都有各自不同的问题,有的是注意力无法集中;有的是没办法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是情绪异常敏感,动不动就掉眼泪。他们是同学眼中的怪咖,是老师眼里的问题儿童,但是在父母和特教老师的教导下,他们其他方面的天赋逐渐被开发出来。有的人是舞蹈资优班的学生;有的人展现出对于战争和历史的热爱,而且三个人都很喜欢电影「星际大战」,他们可以用图画接龙的方式,画满整面墙壁,也能够发挥创意想出许多生动的故事情节。
Ryan / 小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书店陈列架上无意之间发现的一本好书,作者 Carl Honore绕着地球跑亲身观察欧洲、美洲、亚洲的亲子和国家教育现象,也旁征博引这几年的研究报告,还访问许多老师、家长和小孩,希望可以替自己和全世界的家长找出比较好的孩童教育方式。300多页里面包括很多文献探讨却一点也不乏味,讽刺的是每个国家的父母亲都拼命想给孩子最多和最好的,却往往揠苗助长,反而得到反效果。作者最后也提出给现代父母亲的许多中肯建议,个人觉得不只是父母,连老师都可以从中获益良多。
【被父母绑架的童年】
Ryan / 小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看了好几本关于亲子教育的书籍,蔡颖卿写的『妈妈是最初的老师』和
『在爱里相遇』是最深得我心的两本书。蔡颖卿是两个女儿的母亲,因为丈夫工作的关系,带着两个孩子在台湾、曼谷及新加坡等地受教育,自己也曾参与餐饮设计、撰写杂志文章和企划文案等工作,一样教出两位乖巧又自动自发的女儿。在两本书里,没有什么大道理和方法,只有一些描述她和孩子们相处的文章,却可以读到最真实的互动和生活化的教养,分享她二十多年的妈妈经验。对她而言, 母亲不是一份永远忙不完的工作,而是一份心甘情愿,欢喜去做的责任;不是一件需要耳提面命,再三唠叨的事情,而是一种时时刻刻表现在行动上,身教甚于言教的影响。另外,成大中文系毕业的她,在每一篇文章的插图旁边或者最后一段,都会有几句写得很棒的话语,常常让人感动莫名。她有着一颗很温暖的心、很温柔的态度和很坚持的理念。
【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 / 做个好大人】
Ryan / 小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9 在竹科管理局听了由 IC 之音主办的【I care,I can,I change!】生活系列讲座:洪兰教授的「可以知书达理」演讲,在这里把精彩内容记录下来分享给当晚错过的朋友们。其实部份内容和 2008年她到公司的演讲有点重复,不过还是听得很高兴,同样的笑话也听不腻。因为教授永远是那么地热情和幽默;永远是那么想要用飞快的讲话速度,在有限的时间内带给听众最多的知识,希望可以替台湾的孩童教育尽一份心力。
洪兰于2008年在公司的演讲分享请看: 洪兰演讲
这场演讲的第一部份同样从解释人的大脑构造开始,说明后天的经验对于神经原的发展很重要,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决定他们的 Destiny (命运)。因为神经原从婴儿出生后开始逐渐发展,所以北欧政府有补助那些愿意在小孩上小学之前,把他们留在身边自己教育的家庭。而教育孩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孩子只能跟自己比较」,今天从 10 分变成 30 分就算有进步。因为连双胞胎的大脑结构扫描结果都不会相同,更何况是跟基因和后天环境都不一样的别人家小孩相比。 Parenting is an art, not a science. 不会有两件艺术品是一模一样的,所以也不能要求孩子一定要跟别人一样考 100 分。另外,人的学习是波浪型的,不是一条直线,一次到位的。学习一段时间后也许过一阵子才会开窍;然后又遇到瓶颈,再沉寂一段时间后又想通,所以在教导孩子时需要多点耐心。如果你的孩子偏偏是在考完试之后才开窍,那你责骂他不是很冤枉吗? 况且,考试只是评量的一种方式,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方式。评量也有很多方面,不只是一味强调智育而已,要看生活各方面的表现。在演讲后的 Q & A,有人请教洪兰目前台湾的教育最需要加强的地方,她的回答便是缺乏「生活教育」和替别人着想的能力。例如有人到了大三还不会换枕头套,因为从小到大都是由妈妈代劳。另外,在运动时会产生多巴胺、血清素和正肾上腺素,这三种神经传导物质都有帮助学习的效果,所以我们要多多运动,像游泳就是很适合老年人的运动之一。
Ryan / 小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几年前就知道这个故事,还记得一个人在家看 youtube 而热泪盈眶。近年来也会陆续收到好友同事们转寄关于Team Hoyt 的 e-mail,一直到今年终于从美国订到了他们的传记书籍『It’s only a mountain』,花了三个多礼拜看完,分享更多他们一路走来的辛苦和挑战。
每个男人都应该花点时间看看 Team Hoyt 的故事,尤其是已经当上爸爸的人,你可以知道原来一个父亲可以为了他的儿子付出这么多。
「Team Hoyt」是由父亲 Dick Hoyt和儿子 Rick Hoyt所组成的团体,从 1979 年到 2008 年间,他们一共完成了 984 项体育比赛,包括 229次铁人三项竞赛、66次马拉松、212次 10K长跑等,如果你知道 Rick是终生不能讲话和走路的,都是由 Dick在后面推或者拉的方式来完成比赛,相信你会更佩服他们的成就。
Ryan / 小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部令人看了心有戚戚焉的孩童教育片,以新加坡的中产阶级家庭为背景。父亲负责公司产品的营销推广工作,母亲是杂志的编辑,俩人都因忙着赚钱而忽略儿子的需求。 15 岁的哥哥 Tom 虽然在校成绩不好,却是个很会写 Blog 的孩子,还有计算机方面的才华。8 岁的弟弟 Jerry 在学校是个乖乖牌,但没出状况不表示没有问题。兄弟俩渐渐因为缺乏父母的关爱和老师的正确教导而误入歧途。 Tom 因为帮派朋友的认同和赏赐而加入他们,还因行窃失风被逮。Jerry 每天练习学校的舞台表演,屡屡邀请父母来欣赏演出却苦无响应,想起父亲某次提及自己是放弃时薪 500 元的讲师费用回家教他功课,结果天真的 Jerry去偷福利社的零钱却被录像存证,事后当父亲逼问他是否因为要买游戏卡才偷钱时, Jerry 说: 「因为慢慢存零用钱太慢了,我才去偷钱,想凑到 500 元买你一个小时的时间来看我的演出」,这一句话真的让我看的好震撼也好心痛,孩子的小小心愿无非是想让父母看到自己的努力成果,但被逼得要用这种手段来达成。
Tom 的死党成才生长于单亲家庭,不识字的父亲年轻时不学好爱打架,被人打断腿,对孩子的教育观念就是不打不成器,却一步步把成才打入自我放逐的深渊, 成才因为殴打师长而遭退学,加入帮派的他愈学愈坏,最后在一次围殴中父亲更为了替他解围而意外失去性命。
教育儿女的责任在父母和老师身上,又以父母亲的责任更重。不是付了学费把孩子送到学校丢给老师就好,最有影响力的人当然还是父母。看完影片有几点感触:
Ryan / 小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公司 HR 部门举办的演讲,主讲人是洪兰教授, 题目为「想象力×创意=? 用阅读活化大脑,让您更有劲儿」。 幽默、生动的谈吐让我甘愿少吃一些尾牙也要把演讲听完。
洪兰教授在台大法律系毕业后,赴美转换领域到心理学,尔后成为脑神经方面的专家,现职为国立阳明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她有典型教育人的热情, 讲话飞快又妙语如珠,现场听众笑声不断; 同时又兼具法律人的理性,谈到的每一个发现或行为,都一定有一个科学实验或证据在背后支持着。很容易让凡事都看数据和结果说话的科技人信服。
首先洪兰说明大脑结构是可以改变的, 也会受到周遭环境所影响。 MRI 核磁共振扫描证实 921 地震的受害者在一年后神经原已萎缩, 罹患忧郁症; 另外, 学禅打坐可以降低新陈代谢; 擅长潜水者可以控制自己心跳, 降低对于氧气的需求, 都是外在因素来影响脑部。 而大脑产生观念, 观念影响行为, 行为产生结果, 结果又回头来改变大脑。 她以爱因斯坦为例, 后天行为是可以改变大脑的, 在先天上爱因斯坦的脑部没有特别大 (中国人认为脑越大越聪明的刻版观念有误), 聪明才智是和脑神经密度和链接方式有关。 爱因斯坦在小时候有语言迟缓问题和阅读障碍, 幸亏他有一个好妈妈, 让他改朝向「空间能力」去发展, 也造就日后人类许多伟大的发明。 俗话说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 洪兰认为在哪里跌倒代表你的能力不在那边, 要换个地方爬起来。 勤能补拙, 后天努力的确可以改善你的缺点, 但是花费的时间不符合经济效益, 愚公移完山时自己都老迈不堪了。 她也以一位同班同学为例, 天生患有数字恐惧症, 曾因为数学成绩不好而几次有轻生的念头, 读到大学后才发现自己对于文学的热爱, 后来曾得过国家文艺奖也成为知名出版社总经理。 那位同学不让女儿跟自己一样浪费前半生, 鼓励女儿念有兴趣的复兴美工, 毕业后也快乐地在动画公司上班。 最圆满的境界就是你做你喜欢做的事情; 有人付钱请你做想做的事情; 你也会要求自己做这件事情。人都喜欢去做自己爱做的事情, 能将兴趣结合工作是最理想的,你才会更精益求精,逼自己更加进步。
Ryan / 小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为演讲的内容太经典了, 继续补充一些内容和感想。
洪兰教授也有提到照顾老年人的方法, 老年人常常会变成「三等公民」, 等吃、等睡、等死。 一般老人几乎都足不出户, 在家睡觉和看电视。 打麻将是一个很好的消遣, 包含眼到、手到和口到。 特别是退休后的父母要帮他们规划第二春, 不然如果缺乏运动, 也没有学新的东西或者从事其他活动, 通常两年后就会离开人世。
洪兰教授也强调终生学习的观念和主动学习的态度。 有一个实验是找 20 岁的大学生学小丑一样在一分钟内抛接三个球, 然后不再碰球, 等三个个月后再次观察大脑的变化, 发现运动皮质区还是有所改变。 所以大脑凡走过必留下痕迹, 即使到了一定的年纪一样可以因为外界需求和刺激改变神经的分布。 另外, 学习的效果以「主动」的态度最好, 只有靠自己积极去研习的东西才会发挥作用, 被动接收的效果并不大。美国知名电影女明星在 39 岁那年得到金像奖, 正值演艺事业的高峰,身体却罹患左半边中风, 医生诊断自此不能再上舞台演戏。 她却凭借着惊人的意志力历经四年的复健, 再次演出电影「欲望街车」甚至又获奖。 你的态度决定你的行为, 洪兰教授举更多的例子证明「积极」态度的影响力, 将两手神经都切断的猴子到后来仍可以因为必须进食的生理需求硬生生举起手臂; 左手中风的病人都依赖右手, 不愿意针对左手做复健。 医生就将右手绑起来, 饿他两餐, 逼他要慢慢去动左手, 两年后病人进步到可以自行用双手拿刀叉切牛排。
从演讲中可以知道大脑的结构在一辈子中会一再因为你的学习和外在环境而改变, 后天的努力和先天的基因相比, 对于你的成功影响更大, 没有借口说我年纪大, 记忆力不好了。 所以我们都要活到老学到老, 离开了学校更是自我学习的开始, 没有了老师和制式化的课表和功课, 只有你对自己的要求和求知的渴望而已。 身边的朋友、同事和上司下属都是可以请益的对象; 定期且大量的阅读更是累积背景知识以增加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不二法门。 在商业周刊上曾看过一句话:「男人的战场就在晚上, 你知道你的敌人昨夜又吸收多少新知吗?」,和每一位上班族共勉之。
Ryan / 小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