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lby 就讀高中時就決定未來要當賽車手,退伍後當過傾倒車司機、木材搬運司機、石油業員工和養雞戶,好不容易有人找他去賽車,奮戰多年拿下了 Le Mans 24 小時耐力賽冠軍,卻被診斷出心臟問題,不得不放棄最愛的賽車比賽。

然而他已經 37 歲了,也沒什麼積蓄,到底未來該何去何從...

第一篇文章算是電影《賽道狂人》的前傳,介紹麥特戴蒙飾演的 Carroll Shelby 成長過程和車手生涯,這篇文章則回顧他怎麼從賽車手變成知名賽車設計師。

81GpDKdcqwL._AC_SL1500_.jpg  

【1961~1964】

Shelby 想起自己從剛開始賽車到有今天的成就,付出了不少學費,如果能有一位前輩花幾天給予適當的指導,可以少走一點冤枉路,於是他成立了 Shelby School of High Performance Driving (簡稱 S.H.P.D),所謂的「高績效駕駛」代表有自信和流暢的駕駛,知道在某些速度下要做出什麼反應,並懂得評估自己的技術,無論是否要參加比賽。

隨著「高績效駕駛特訓班」正式在 Riverside 開幕,他也從達拉斯搬到加州,並找到賽車手兼設計師 Pete Brock 搭檔,Pete 不只規劃課程,同時親自開車指導,還能用很簡單的圖畫解釋車子構造和設計理念。

課程只有一周,當周只會專心指導一位學員,最值得一提的是七位學員中有六位贏得美國賽車俱樂部分區冠軍,並順利進入決賽。

001.jpg  

同年布里斯托飛機公司宣布退出汽車引擎市場,原本製作的引擎可以用在 AC 汽車上面,Shelby 覺得把 AC 汽車的底座稍微改裝,正好可以放置美國 V8 引擎,成本低廉又有不錯的馬力,因此趕緊寫信給 AC 公司的 Charles Hurlock,詢問出售底座的可能性。

另外,Shelby 曾以 Goodyear 輪胎經銷商代表的身分,跟 Ford 公司跑車專案的引擎負責人 Dave Evans 見面,當他聽到 Ford 正計畫生產一款輕量的 V8 引擎,立刻跟 Evans 連絡,對方也認為 AC 底座可能適用,願意提供研發中的引擎。

於是 Shelby 飛一趟英國,跟 AC 公司談妥細節,順利拿到底座,加上收到的 Ford 引擎,開始進行改裝工程,直到 1962 年才完成首輛實驗車款,代號為 CSX0001 (Carroll Shelby Experimental)。

同年 Shelby 也成立 Shelby American 公司,專門生產高性能的汽車零件,還有因應顧客的客製化需求,打造各式各樣的性能車款。至於地點選在加州,是因為當地有全國最多的人才,他們有工程學位,又熱愛汽車,雖然工資較高,可是產值更高。

有一天晚上,Shelby 在夢中看到某台新車上有 Cobra (眼鏡蛇)這個單字,隔天馬上決定當成實驗車的名字。

而 Ford 公司的 Evans 看過車體之後,替 Shelby 引薦 Don Frey,才 40 歲就當總經理,同時具備深厚的工程背景,而且跟大多數的 Ford 員工不同,其他人只把汽車當成一個商品,賣汽車跟賣電視或洗衣機沒有差別,Don 則跟 Shelby 同樣懷抱著熱情,也是一位賽車迷。

Don 覺得 Shelby 打造的車款值得一試,除了請業務部門的 Ray Geddes 幫忙財務規劃,更答應免費供應引擎,聽到這個消息的 AC 公司,也同意以賒帳方式提供底座,但要求車子的名稱要有 AC,變成"Shelby AC Cobra",過一陣子改成"AC Cobra"。而 Ford 最早不確定是否要跟 Shelby 聯名,直到 Cobra 頗獲好評,才同意把名稱改為"Ford Cobra"。

Cobra 又陸續經過測試和改良,Shelby 還請賽車手 Billy Krause 開 Cobra 參加首場在 Riverside 的比賽,可是出現轉向軸問題,第二場比賽則是前端車體脫落,這些都變成 Cobra 二代的改進參考,Ford 公司還大方出借設備,加上 Shelby 工程師團隊的努力,讓 Cobra 得以量產。

002.jpg  

從 1962 年 3 月到年底,Shelby 一共賣出 75 台 Cobra,踏出成功的第一步,同時他打算把 175 家經銷商刪減為 100 家,一方面只跟有專業知識和行銷能力的對象合作,另一方面是考慮到有限的產量。

到了 1964 年 1 月,Shelby 賣出了超過 400 台 Cobra,由於很多需求來自英國,AC 公司也跟 Shelby 簽約,從美國訂購引擎,在英國當地製造。


【1963】

Cobra 第一次在大型比賽登場,是在 1963 年 2 月的 Daytona,Ford 要測試鋁製引擎,順便觀察油耗狀況,Shelby 一共安排三輛車出賽,結果前兩輛車分別因為撞車意外和點火裝置故障退賽,剩下的第三輛有完成比賽,並取得第四名的成績。

第二場大賽難度更高,是 Sebring 的 12 小時耐力賽,同樣有三輛車,第一輛保持預定速度,第二輛緊緊跟著第一輛,第三輛是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要完賽。

這三輛車都配備最新的齒輪齒條系統,練習時證明能比之前的速度再快兩秒,不過實際比賽是另外一回事。由 Ken Miles 駕駛的 Cobra 好幾次進維修站,最後不得已退賽,其他兩輛也很慘,一度三輛車都停在維修站,包括煞車夾和電子問題,讓 24 位機械師忙成一團,最後只剩一台跑完比賽,取得第十一名。

Cobra 到目前為止的表現慘不忍睹,至少成功炒作話題,更詭異的是 Shelby 到哪個比賽場地,都有人要跟他買這一輛車。

接下來是非挑戰不可的大魔王— Le Mans 24 小時耐力賽,Shelby 派出兩輛車,一輛引擎出問題,另一輛成功避開某台 Aston Martin 的車禍意外和散落零件,拿到第七名的成績。

雖然不知道 Cobra 要到哪一天才能成為冠軍車,但每一次的比賽都讓 Shelby 更有信心,他心目中的理想 Cobra 是耐操、速度快、好駕駛、方便維修,並且可以滿足不同駕駛者的各種需求,每個月他都想辦法提升可靠度和舒適度。

7 月份的比賽在 Garnett 湖,Shelby 同樣用三輛車出賽,原先被外界喻為 Shelby 的 Cobra 和雪佛蘭的 Corvette 兩大跑車之爭,結果開賽後還不到一英里,其他車就只能看到三輛 Cobra 的排氣管,比賽結束由 Cobra 拿下前三名,Corvette 為第四到第六名。

另外,工程團隊覺得有必要採用更流線型的車身,才能跟法拉利 GTO 在高速跑道上一較高下,所以 Pete 設計出一款名為 Daytona 的車身,Ken Miles 則幫忙底座強化工程,包括規劃許多零件的擺放位置。


【1964】

Shelby 團隊花了四個月,打造後來被稱為 Daytona Coupe 車身的全新 Cobra,在 Riverside 的測試結果顯示油耗量減少 25%,最快速度提升 15 mph,甚至剎車冷卻也有改善,替新車款取名為 Daytona Cobra,並報名參加 1964 年 2 月在 Daytona 的 2000 公里比賽。
003.jpeg  

當賽事進行到第八個小時,Daytona Cobra 跑完了 209 圈,依然領先號稱最快和最強的新款法拉利 GTO,卻因為電子燃油幫浦起火,當場被迫停賽,幸好原因跟車體設計一點關係都沒有。最後法拉利獲得第三名,另外三輛舊款 Cobra 分別獲得第四、第七和第十名。

一個月後,五台 Cobra 在 Sebring 參加 24 小時耐力賽,包辦第四、第五、第六、第八和第十名,速度最快的是 Daytona Cobra,可是輸給了法拉利的原型車。而 Shelby 車隊的積分微幅領先法拉利車隊,18.3 分 比 16.5 分。 

到了這個時候,一向只看比賽結果的 Ford 高層才對 Cobra 刮目相看,答應會開始贊助,於是 Shelby 報名了世界車廠冠軍錦標賽 (FIA International Manufactures’ Championship for Grand Touring Cars),從現在開始等於沒有回頭路,要拼命在每場比賽搶下更多積分。

不過下一場比賽剩不到三周的時間,是義大利西西里島的 Targa Florio,而且機械師團隊因為美國車廠冠軍錦標賽沒有隨行。出乎意料的是開賽後前三名都是 Cobra,後來過於顛簸的路面造成避震器出問題,只取得第八名,反觀法拉利是第五名,以 30.9 分領先 Shelby 車隊的 27.9 分。

再來是到比利時和德國比賽,最慘的是在德國的賽事,除了有車手嚴重受傷,每一輛 Cobra 都在練習時或前幾圈出問題,讓 Shelby 只好接受有時候運氣很背的事實,積分差距也被拉開,以 30.8 分大幅落後給法拉利的 57 分。

緊接著是重頭戲的 Le Mans 耐力賽,第一輛 Cobra 因為電力耗盡退賽,但第二輛擊敗法拉利獲得第四名,而且引擎整整 24 小時都沒有油冷卻器,燃油溫度高達攝氏 149 度!至於積分進步到 48.8 分,法拉利車隊為 69 分。

七月在法國的 Reims 12 小時耐力賽,兩輛 Cobra 由於變速箱和過熱問題退賽,和法拉利的積分是 48.8 比 73.2。

八月初則是德國的 Freiburg Hillclimb 比賽,Cobra 得到第四名,積分以 57.8 落後給法拉利車隊的 79.2。

八月底是在英國 Goodwood 賽道的 Tourist Trophy,法拉利的原型車取得前兩名,Cobra 拿下第三、第四和第五名,雙方的比分是 79.2 比 68.2 。

接著 Cobra 只要在義大利的 Monza 賽事能贏過法拉利,就有很大的希望贏得世界車廠冠軍錦標賽,卻被義大利賽車俱樂部扯後腿。

他們為了保住法拉利 GT 的面子,威脅 FIA 國際賽車協會,如果不讓 250 和 275-LM 的原型車通過法規認證 (homologate),便打算取消 Monza 比賽。這個要求看起來能讓更多車參賽,符合公平原則,可是 Shelby 認為原型車才大約十台,根本是害怕輸給 Cobra。後來國際賽車協會沒有替法拉利認證,Monza 賽事也確定不辦,讓 Shelby 失去追分的大好機會。

下一場是在法國的 Tour De France 比賽,Shelby 車隊根本沒有經驗,對賽道和場地不熟悉,甚至不知道在哪裡擺放備用零件,賽後積分以 68.2 落後給法拉利的 84.6 分,確定跟世界車廠冠軍錦標賽無緣。

最後一場比賽在紐約的 Bridgehampton,Ken Miles 駕駛的 Cobra 拿下第四名,其他三輛 Cobra 分別為第六、第七和第八名,積分加 10.1 分,年度總分為 78.2 分,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法拉利以 84.6 分贏得世界車廠冠軍錦標賽。

雖然在海外失利,至少 Shelby 車隊榮獲該年度的美國道路公開賽總冠軍 (United States Road Racing Championship),從三月初到八月底一共舉行八場比賽,包辦其中六場的冠軍。


【1965】

當時 Ford 和 Shelby 都有一個共同的敵人—法拉利, Ford 的 GT 是一款特別打造的原型車,由前 Aston Martin 的英國工程師 Roy Lunn 擔任專案負責人,並由 Lola 的 Eric Broadley 負責改造底盤,因為有半硬殼式和防火構造的經驗,可惜多年來在速度上都輸給法拉利。

另一方面,Shelby 的 Cobra 經過比賽證明經得起 12 到 24 小時的考驗,所以 Ford 想借助 Shelby 的長才,研發升級版的 GT。

1965 年的首場比賽是 Daytona 24 小時耐力賽,分成 GT、原型車和  SCCA 跑車(後來被改為 FIA Group 7)三個組別,而 SCCA 跑車組沒有最低重量的限制,各車廠的跑車競相展現速度極限,賽前就有謠言說此場比賽法拉利勢在必得,希望能讓 Ford 打退堂鼓,不敢參加之後在歐洲的比賽。同時,美國還有 Lotus 19 參賽,被視為最有希望阻擋法拉利的跑車。

Shelby 派出 Ken Miles 和 Lloyd Ruby 搭檔駕駛 Ford GT 參賽,從第七個小時起死命追趕,跟電腦一樣精準和快速地跑完每一圈,最後順利贏得冠軍。

再來是 Sebring 12 小時耐力賽,冠軍為雪佛蘭的 Chaparral,第二名是 Ken Miles 駕駛的 Ford GT,Shelby 車隊更一舉拿下 GT 和原型車兩個組別的冠軍,讓團隊對於 Le Mans 24 小時耐力賽充滿信心。
 
為了備戰眾所矚目的 Le Mans 耐力賽,Shelby 團隊的機械師連續六個月採輪班制上班,唯一可以有完整睡眠的人是警衛。他們也幫兩台 GT40 裝上 427 引擎,取名為 Mark II,即使重量稍微增加,但是有更強的馬力,是最受期待的秘密武器。

等到 Le Mans 24 小時耐力賽正式開始,Ford 賽車的確拔得頭籌,可是第三個小時後逐漸失去優勢,被齒輪或變速箱等問題所影響,Ken Miles 駕駛的 GT 也沒有完成比賽,最難堪的是每一台 GT40 的比賽紀錄都是 DNF (Did Not Finish)。

冠軍頒給了法拉利車隊,他們更延續過去五年的風光紀錄,創下 1960 到 1965 年的六連霸。

004.jpg  

若以整年度的賽事積分來看,Shelby 車隊一共在七場賽事拿下冠軍,以 90.3分擊敗法拉利的 71.3 分,贏得世界車廠冠軍錦標賽。


 【1966】


Shelby 為了迎接三大賽事的挑戰— Daytona 24 小時耐力賽、Sebring 12 小時耐力賽和 Le Mans 24 小時耐力賽,找來多位車手,進行許多測試,例如在 Daytona 賽前發現剎車盤無法撐過 24 小時的考驗,於是發明可以快速更換的剎車盤。Ford 則改良了427 引擎,重量更輕,更為耐用。

在 Daytona 的 24 小時耐力賽,一共有五輛 Mark II 參賽,兩輛是 Selby 團隊,三輛為 Holman and Moody 團隊,其中一輛有新款變速器,他們屬於既競爭也合作的關係。

比賽進行到早上時,Shelby 車隊的兩輛車分別為第一和第三名,Holman and Moody 車隊為第二名,此時 Shelby 車隊決定更換剎車盤,他們已經觀察了一個晚上的剎車盤狀況,僅僅花了 5 分鐘就讓車子離開維修區,Holman and Moody 車隊卻花了快 15 分鐘,掉到第三名

這個差異成為比賽最後的勝負關鍵, Shelby 車隊拿下前兩名,冠軍車由 Ken Miles 和 Lloyd Ruby 駕駛,Holman and Moody 車隊得到第三名,而且前三名都是 Mark II 車款,法拉利只有第四名。


下一場比賽是三月份的 Sebring 12 小時耐力賽,被 Shelby 車隊視為 Le Mans 大賽之前的最大挑戰,雖然比賽時間只有 Le Mans 的一半,不過崎嶇不平的路面對賽車的考驗更大。

法拉利除了原本的多台 P2,更派出了新款 P3 和新款 Dino。另外,由於 Ford GT 賽車這幾年闖出名聲,一共有高達 13 輛參賽,大多數都裝有更小更耐用的 V8 引擎,讓 Sebring 比賽場地看起來像 Ford 的生產線一樣。

Shelby 車隊仍舊由 Ken Miles 和 Lloyd Ruby 搭檔,另一輛車為 Dan Gurney 和 Jerry Grant;Holman and Moody 車隊的第一輛車由 Mark Donohue 和 Walt Hansgen 駕駛,第二輛車為 A. J. Foyt 和 Ronnie Bucknum。

開賽 3 小時之後,原本 Gurney 一路保持領先,可是 Miles 逐漸拉近差距,只差一分鐘,單圈時間少了 10 秒,不認輸的 Gurney 也改寫個人單圈時間,減少 20%,看到兩位車手都不顧進站命令,腦充血在拚速度,Shelby 立刻拿了槌子,站在維修區外面,假裝要把槌子丟進他們的駕駛艙,兩個人才乖乖恢復預定車速和進站維修,畢竟比賽還有 21 個小時,Shelby 不希望現在有意外發生。

另外,此場比賽法拉利的 P3 從頭到尾都不構成威脅,只撐了大約九小時就退賽;P2 則把 Carrera 6 撞出賽道,造成四名觀眾死亡,等自己到了維修區也因為起火問題停賽;而 Dino 同樣出現換檔問題。

少了法拉利車隊在場上,Gurney 穩穩保持幾乎快一圈的領先,而且離比賽結束只剩幾分鐘,引擎卻在此時出現問題,Gurney 立刻下車,試著把車推向終點,Miles 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超越 Gurney 而拿下第一名。

六月總算輪到最終試煉的 Le Mans 24 小時耐力賽,Ford 的代表有 Shelby 車隊、Holman and Moody 車隊和 Alan Mann 車隊。

Shelby 車隊有三輛 Ford GT40 Mark II,一號車是 Ken Miles 和 Denny Hulme 搭檔,二號車為 Bruce McLaren 和 Chris Amon,三號車為 Dan Gurney 和 Jerry Grant。

Holman and Moody 車隊有三輛 Mark II,第一輛為 Paul Hawkins 和  Mark Donohue,第二輛為 Ronnie Bucknum 和 Dick Hutcherson,第三輛為 Lucien Bianchi 和 Mario Andretti。

Alan Mann 車隊同樣有兩輛 Mark II,第一輛為 Graham Hill 和 Brian Muir,第二輛為 Sir John Whitmore 和 Frank Gardner。

法拉利車隊則有三輛 Ferrai 330 P3,由 Parkes 和 Scarfiotti 開編號 20 ,Brandi 和 Guichet 開編號 21,Rodriguez 和 Ginther 開編號 27。

比賽正式開始後,法拉利車隊信心滿滿,他們相信自己的優勢在於每次燃油耗盡之前,都可以比 Ford 多跑約二十分鐘。在這種 24 小時的耐力賽,哪一隊進維修站的次數愈少,贏面就愈大。

隨著比賽的進行,法拉利車隊發現並非如此,Ford 車隊的進站次數都能跟上他們,已經是更為成熟和厲害的對手。場上取得領先的是 Alan Mann 車隊的 Graham,後面是窮追不捨的 Shelby 車隊的 Gurney,Miles 則因為車門無法關上,早早進入維修站。

005.jpeg  

兩小時之後,Gurney/Grant 和 Miles/Hulme 兩輛車持續互換領先,後面的是法拉利車隊由 Parkes/Scarfiotti 駕駛的 P3,快到午夜時,Parkes 超前變成第一名,但過沒多久又落後給這兩輛 Mark II。

006.jpg  

等到即將黎明時,Scarfiotti 的 P3 撞上其他車,Rodriguez 和 Ginther 的 P3 掉了變速箱,加上 Bandini 和 Guichet 的 P3 引擎也出現問題,整個法拉利車隊都退出戰局,前三名拱手讓給 Ford 車隊,他們只要想辦法完賽就好,乾脆開始打安全牌,逐漸降低速度。

此時竟然出現最令人費解的爭議,原本 Ken Miles 創下單圈最快速度,領先第二輛車有四圈之多,忽然間大幅減速,讓同車隊的 Bruce McLaren 追上自己,再一起開過終點線。不過大會判定 McLaren 出發時的位置離 Miles 很遠,因此冠軍頒給了 McLaren,Miles 落居亞軍。

沒有人知道 Ford 高層下令要 Ken Miles 減速的原因,有一種說法是要懲罰他在 Sebring 賽事的最後關頭攔胡 Gurney 的冠軍;另一種說法是怕他奪冠之後,成為 Daytona、Sebring、Le Mans 三場比賽都稱王的風雲人物,搶走 Ford 車隊的風采,總而言之,Ford 公司就是要看到三輛自家跑車一起衝線的畫面。

007.jpg  

賽後 Shelby 選擇離開現場好幾個小時,他不敢面對極度失望的 Miles。不過對 Shelby 和 Ford 車隊來說,這仍是值得大肆慶祝的一場勝利,他們從門外漢開始熟悉 Le Mans 耐力賽,勁敵又是六連霸的法拉利,到今年終於嚐到勝利的滋味,Henry Ford 二世也宣布隔年車隊會回來尋求衛冕。

而 Le Mans 耐力賽結束之後,英國工程師 Roy Lunn 繼續改造原本 1965 年底要取代 Mark II 的 J car,當時以鋁合金蜂窩車身打造,現在要研發輕量化版本,所以跟 Shelby 借 Ken Miles 到 Riverside 試車。

沒想到 Miles 跑完幾圈之後,發現某個輪胎被鎖死,在高速下被拋出車外當場死亡,享年 48 歲。他的過世對 Shelby 來說是難以承受之痛,Miles 不只是私交甚篤的朋友,更是車隊的靈魂人物,他的貢獻不只在於高超的駕車技術,還有改造車子的專業知識。

008.jpeg  


【1967~1969】

除了 GT40,Shelby 又繼續替 Ford 公司打造 GT350 和 GT500,而以 Ford GT40 改良的 Mark II、Mark IV 和 Mark I,分別成為 1966 年到 1969 年的 Le Mans 24 小時耐力賽冠軍車種。至今超過整整 50 年,仍是唯一贏得冠軍的美產汽車,這也是為什麼 Shelby 被稱為有魔法的賽車設計師


009.jpg  

P.S.
1.Carroll Shelby 於 2012 年去世,享年 89 歲。

2.Shelby 於 1967 年出版《The Carroll Shelby Story》傳記,整本書有 21 章,前面 19 章為他本人所寫,最後兩章 "1965:Growing Pains" 和 "1966:Le Mans Success" 則委託賽車手兼跑車雜誌編輯 Jerry Titus 代寫。

比較遺憾的是 Shelby 沒有在傳記中揭露太多他和 Ken Miles 的互動和友情,這是我很感興趣的主題。

content.jpg  

3.在 2019 年 11 月,電影《Ford v Ferrari》於美國上映,改編自 Carroll Shelby 和 Ken Miles 真實故事。在 2020 年 1 月 20 日,《The Carroll Shelby Story》傳記配合電影熱潮,推出新封面版本,並附上 16 頁的黑白照片。

813jvr-kksL.jpg  

IMG_1215_20200326170926.JPG  

還有 1964 年和 1965 年世界車廠冠軍錦標賽的每場比賽結果,不然 Shelby 的傳記某幾章時間有點錯亂,也沒有每場比賽都寫出來。

IMG_1216_20200326171010.JPG  

 另外,也有 Cobra 289 和 427 的詳細規格。

IMG_1217_20200326171044.JPG  

 這個 A 到 Z 的索引表,要找某個人或某個專有名詞時很方便。 

IMG_1218_20200326171110.JPG  

4.Ken Miles 的書有這一本,但並非他本人所寫,所以我沒有買。

91+l-+X3xFL.jpg  

5.第一屆的 Le Mans 24 小時耐力賽為 1923 年,首位代表美國奪冠的是 1949 年的 Luigi Chinetti,但他是移民美國的義大利人,開的是法拉利 166MM;第二位是 1959 年的 Shelby,開的是 Aston Martin DBR1。

而第一次有「美國國產車」拿下冠軍,就是 1966 年,連續封王四年,賽車手開的是 Ford GT Mark II、Mark IV 和 Mark I,到 1970 和 1971 年才讓給 Porsche 的 917K。

6.Shelby 在傳記中特別澄清,Ford 公司沒有幫他打造 Cobra,但同意以賒帳方式提供引擎,負責運送,還有讓他使用測試設備。另外,包括業務或其他部門也會提供他各種專業協助。

 

【延伸閱讀】

《賽道狂人》真實故事之《The Carroll Shelby Story》傳記讀後感想(三)—上天堂的那天,才是實現夢想的有效期限!

《賽道狂人》真實故事之《The Carroll Shelby Story》傳記讀後感想(四)—改編電影和史實比較

《賽道狂人》真實故事之《The Carroll Shelby Story》傳記讀後感想(一)—賽車界「美國隊長」的誕生

 

另一部熱血賽車電影《Rush/決戰終點線》的主角 Niki Lauda 傳記感想:

全台獨家!《Niki Lauda Meine Story》 讀後感想 - 電影「Rush / 決戰終點線」男主角的真實故事

MV5BOWEwODJmZDItYTNmZC00OGM4LThlNDktOTQzZjIzMGQxODA4XkEyXkFqcGdeQXVyNjU0OTQ0OTY@._V1_.jpg  

 

覺得這篇文章還不錯的朋友們,請來幫版主按個讚吧!FB 粉絲團每天介紹更多佳句和好書!

《Ryan 讀書房 / RBR:Ryan's Book Review》粉絲專頁

擷取12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yan / 小凱 的頭像
    Ryan / 小凱

    Ryan / 小凱的部落格

    Ryan / 小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