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點書房」是竹南的獨立書店,店長梵音和彥菁是高中同學,在 2020 年三月,彥菁的第一本書《有一種工作,叫生活》出版;同年八月,梵音的「起點書房」開幕,並於十月邀請彥菁來分享書本。

2022 年起,「起點書房」轉型為預約制,預計每兩個月舉辦活動,三月份的主題為「與自己對話」,三月五日的第一場活動再次邀請彥菁,來分享第二本書—《我想和自己,好好在一起》。

我很幸運成為兩場講座唯一都參加的讀者,當然要好好分享精華內容給大家,文章分成三個部分—講座精華、讀者提問和參加感想。

IMG_2344_20220306065853.JPG  


Part 1:講座精華

活動是週六下午兩點開始,彥菁大概在半小時前抵達,如果看到有讀者來到書店,會很親切地幫忙開門,還有跟大家說歡迎。

活動開始之後,彥菁先自我介紹,說筆名 Amazing 的由來是把名字倒過來寫,「彥菁」變成「驚豔」。

她還提到自己是念人文社會的,每次發生了一件事情,會去留意背後的背景,為什麼會變成現在這樣?大家的心情和狀態是怎麼樣?

另外,彥菁把自己定位為「裸奔系」作者,越不能談的,越想去了解。因為越痛,代表裡面有越多東西可以看。而且有些事情不見得不能說,反而說出來才可以引起共鳴。

例如父親在彥菁很小的時候外遇,母親請她不要讓別人知道來自偽單親家庭,直到某一次跟大學室友聊天,對方說自己也是,甚至從沒看過爸爸,她才體認到原來把自己比較脆弱的狀態顯露出來,可以跟別人有比較真實的連結。

此外,彥菁介紹了大衛‧霍金斯博士提出的「心靈能量地圖」,用科學的方法去測量意識情緒的狀態,低頻能量有羞愧、恐懼、憤怒...等,高頻能量有勇氣、愛、喜悅...等,最下面的羞愧能量最低,只有 20 分,愈往上能量愈高,勇氣有 200 分,平靜有 600 分。

螢幕快照-2019-06-24-下午11.03.54.png  

為什麼她要給大家看「心靈能量地圖」呢?

書中有篇文章為「成年人的性愛課」,是大人不敢講,男生從 A 片學習的話題,雖然下筆時她會覺得尷尬,可是思考背後的原因之後,是自己處於能量地圖最下方的「羞愧」,如果可以忍受這種情緒,用文字寫出真實的感受,羞愧就會轉變成「勇氣」,不再害怕去談這個話題。

接下來,彥菁說這本新書包括五個主題,一共 33 篇文章,她替講座選出三個主題,分別是「失戀進程,回家當女兒」、「乖孩子的我們,怕犯錯的我們」和「性別練習生,那些不是你的錯」。

另外,她還分享三個觀念—「誠實面對自己,生命才更自由」、對自己好,從來也不用等別人」和「生命是整體的,你也是完整的」。


【失戀進程,回家當女兒】

彥菁提到自己 25 歲時的失戀經驗,從分手的隔天到第五天,還持續在臉書發文或放自拍照,故作堅強,很像已經溺水的人仍在自我欺騙,騙別人說自己還好。

但是經過幾個月之後,她一字一句寫下失戀的體悟,有一種靈魂出竅的感覺,去思考自己為什麼活成這個樣子,沒有人愛,是全世界最可憐的人。

當彥菁開始整理本身的心情,領悟到跟原生家庭有關,爸爸在自己三四歲時外遇,媽媽也洗腦她爸爸是壞人,長大之後才發現自己其實很在乎爸爸,並非真的討厭他,無形之間還把爸爸投射到前男友身上,希望對方可以做希望爸爸對自己做的事情。

然而謊言很像保護機制,一方面會讓我們不會受傷,另一方面會限制我們,無法去填補自己的空缺。

這個時候,彥菁讀到許皓宜老師寫的書—《與父母和解,療癒每段關係裡的不完美》,提到人有十六種內在小孩,她發現符合其中十三種,例如無法在人前示弱、無法控制地依賴別人、容易無端對別人發火...等,才明白自己一直想要男友去扮演爸爸的角色。

於是彥菁寫了最後一封信給前男友,謝謝對方曾經陪伴過自己,也提到會接受和面對內心的缺陷,同時坦然面對父母,把他們的婚姻狀態還給他們,從現在開始要好好去過自己的生活。

自此之後,她漸漸走入身心靈的領域,去探索本身的生命歷程,把自己當成考古學家,今天的考古現場,都是過去的遺址,一定曾發生過什麼傷心的事情。

而失戀的半年之後,彥菁持續投稿到《女人迷》,獲得邀約的那天,正好是情人節,給了自己最好的禮物,因此她在書中寫下這幾句話:

時間長短從來不是重點,而是這個歷程你願不願意往深處走,往心裡走,往自己走。

生命的缺憾,不該透過戀人來完成。~《我想和自己,好好在一起》

彥菁體認到過去的自己跟前男友很像兩位小朋友,都成長於有缺憾的家庭,能夠互相理解和療傷,如今的她學會要把心上的結打開,才有辦法去做最真實的修正,靠自己走過生命的難關。

此外,彥菁提到原生家庭也會對我們的職場關係有影響,象徵權威的老闆,反映了我們和父母的關係;很像平輩的同事,反射了我們和手足的互動,所以自己和誰相處融洽,和誰相處彆扭,都可以從家人身上去找原因。

最後,彥菁說談論原生家庭的書很多,但願意去面對的人很少。她願意寫出親身經歷,雖然回顧的過程很痛苦,可是希望告訴讀者,自己走過這段歷程,到現在也還活著。


【乖孩子的我們,怕犯錯的我們】

彥菁從小就是好學生和模範生,也是成績很好的學霸,不過國中時有一次上游泳課,因為經期無法下水,又偷偷去泳池跟同學打鬧,結果她被老師威脅要記警告,嚇到放學後一直哭,深怕這個汙點跟著自己到高中或大學,更從此在心中留下陰影。

直到她變成上班族,老闆交代任務時,並不會告訴自己該怎麼做,才知道社會跟學校不同,職場從來都沒有標準答案,遊戲規則也已經改變,不是成績好就沒事了。

彥菁還說跟自己相比,現在的男友當學生時從來不是乖乖牌,時常會對同學惡作劇,或者跟老師作對,讓她知道原來不乖這麼好玩,不聽話也不會怎樣。

她忽然明白自己好像被模範生的紅緞帶制約,那不代表「我很棒」,其實代表「我很笨」,被記警告只是教育體制在規範學生的手段,讓乖孩子被方便管理,所以自己不是「乖」,而是「不敢不乖」,而乖和出社會的表現根本沒有關係,我們只要做最自在的自己就好。

除此之外,彥菁想起以前在帶柬埔寨志工團時,有一位團員要用英文教學,在彩排時因為壓力很大,忍不住當場哭了起來,讓她想起自己的犯錯經驗,於是跟對方說沒有關係,試教就是為了能有機會調整。

後來彥菁跟家庭治療老師聊到這件事時,老師對她說:

「犯錯沒關係,就算犯錯你還是很可愛的,不必為了要讓我愛你、陪你,就強迫自己把事情做得盡善盡美。」

當場她也請參加分享會的讀者跟著一起說:

「犯錯沒關係,你還是可愛的!」

最後,彥菁提到前幾天的全台停電,她覺得沒有必要一直罵政府,其實大家可以一起討論,既然出事一定代表哪邊有問題,去找出真正的原因,才能避免一再發生。


【性別練習生,那些不是你的錯】

彥菁說自己小時候很兇,在學校敢叫學長姊不要欺負學弟妹,在家裡敢叫爺爺不要發酒瘋,結果被形容成恰北北。

她認為社會用性別去限制情緒的表達,大家都覺得女生不可以太兇,而男生不可以太娘,畢竟這是個父權社會,比較推崇陽性的能量,陰性被歸類於比較柔弱,職場主管也以男性居多,女性相對為輔助的角色。

不過每個人身上都有陽性和陰性的特質,像彥菁的弟弟小時候很愛哭,後來媽媽說不哭就能得到一個禮物,漸漸地愈來愈少哭,讓她很好奇如果後來發生傷心的事,也不掉眼淚的話,這些情緒會跑到哪裡,會不會變成生氣呢?

換成女生來看,如果不要生氣,改成哭著說話,大家都比較願意傾聽,但女生的怒火為什麼要變成過濾器?把火焰轉化為涓涓細流?而男生的眼淚為什麼要變成拳頭?覺得掉眼淚很丟臉?

彥菁更提到假如女生都能宣洩自己的情緒,男生都能顯露自己的脆弱,這個世界會不會更不一樣?進而創造一個更自由、更擴張的社會。

所以她在書本中寫著:

母火與父淚,讓我們還給他們盡情燃燒、自在流淌的機會。~《我想和自己,好好在一起》


【誠實面對自己,生命才更自由】

彥菁以自己的原生家庭當例子,從轉身離去到勇敢面對,接受帶來的傷害,到明白父母有自己的選擇,一共有五個階段:

誠實:真實面對自我,不要壓抑負面情緒。

承認:不要假裝沒事,承認有受傷,承認很脆弱。

臣服:不用抵抗難過的感覺,專注在自己可以掌控的事情。

承諾:承諾不要再等父母改變,拿回依附在他們身上的生命責任。

成為:持續透過行動,成為想要自己成為的樣子。這並不需要很大的改變,例如辭去工作,或者跟爸媽把話說開。

她以弟弟很喜歡管自己當例子,會說為什麼電燈都不關,怎麼東西不吃完還放冰箱,以前的她聽到這些話會很生氣,現在會改成說:「我知道你是好心提醒我,但可不可以用比較好的口氣呢?」

弟弟除了對她的回應感到意外,還會跟她說對不起,這就是一種比較好的溝通方式,不是跟鏡子一樣,直接反射回去別人的情緒。


【對自己好,從來也不用等別人】

彥菁分享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找到很多好好照顧自己的方法,例如以下這五種:

1. 愛你的身體:包括飲食、睡眠、洗澡、喝水和運動。

2. 親愛的房間:人生或許不可以控制,卻可以從整理房間開始,誠實面對自我,改變心情與自信。

3. 每月的慶祝:不只過一天的生日,還可以整個月都是生日月,整年都是生日年,其實每一天都值得慶生。

4. 知欲也知求:不是當仙人什麼都不要,而是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

5. 不過關也沒關係:暫時過不了眼前的難關,或者遇到同樣的問題,還是無力解決也不用覺得壓力太大。因為生命是螺旋狀的,是往上也往下延伸的,每一次遇見都已經處於不同的層次,自己慢慢有所改變。


【生命是整體的,你也是完整的】

彥菁說有讀者反映新書《我想和自己,好好在一起》,和出道作《有一種工作,叫生活》相比,有點跳 tone,甚至時間軸還更早。

但是第一本書在講如何成為自由工作者,第二本書則回顧失戀經驗,並正視本身的每一種恐懼,鼓起勇氣去跨越

假如過去沒有這些突破與練習,去面對自己的父母,今天就無法做出跟別人不同的選擇,所以對她來說,這兩本書是一體兩面,都非寫不可。

最後,她用自由的定義,替講座畫下句點—

「所謂的自由,不是不顧一切,而是要去面對什麼把自己綁住,去把自己解開,才會更加自由。」

工作上同樣如此,遇到的問題要去看根源在哪裡,自己的生命才有機會被打開。

IMG_2336_20220306065853.JPG  


Part 2:讀者提問

我把現場讀者的問題整理為六個主題,分別是「下一本書」、「面對情緒」、「原生家庭」、「文字之外」、「孤獨與恐懼」和「伴侶的意義」。


【下一本書】

我的問題是:

「小說《文身》提到家鄉是作家最後的王牌,因為是最熟悉的題材,我覺得家庭也是。請問彥菁的前兩本書寫了家庭、戀情和恐懼,該打的怪幾乎都打完了,不知道下一本書會寫什麼題材呢?」

她回答自己現在 31 歲,還有一個坎要過。身邊有兩位好朋友,一位非結婚不可,另一位抱持開放態度,現在有交往中的伴侶,要是有一天兩人都結婚,自己應該會很孤單,畢竟她們會有共同的生命經驗和話題。

目前彥菁和男友交往五年,本身抱持不婚不生的想法,男友則希望可以結婚,她的目標是想一起找到共同相處的方式,探討人生是否有必要組成家庭,也讓自己的生命永遠有寫不完的題材。


【面對情緒】

有讀者詢問如何去面對自己的情緒,確定已經從此種情緒中畢業?

彥菁回答和現在的男友交往一年多時,每次對方比較晚回家,或者不聯絡,就會回想起自己小時候,媽媽在等爸爸回家的心情。原來這不只是眼前的狀況,而是過去也發生過,無形中成為自己不安的來源。

覺察到這一點,讓她練就了一種能力或功夫,不會無意識地陷入不安,同時透過理智去調整,進而去安撫內在小孩。

所以,重要的不是情緒不再出現,而是不再影響自己,因為找到了面對情緒的方法。

讀者又追問萬一那個引起自己情緒波動的人,如今已經不在了呢?

彥菁回答自己跟爸爸沒有聯絡了,但她會採用兩個方法,第一個是嘗試去理解爸爸,小時候是什麼樣的人,是不是沒有被好好愛過,長大之後不能當一個好爸爸。又或者聽信社會欺騙男性的謊言,男生一定要追求功成名就,別人才會愛你。

第二個是把自己拉到更高的地方,不要再被這種情緒綁住了。


【原生家庭】

有讀者回饋自己過往的戀愛經驗,當感情不順時,通常都跟原生家庭有關,有時候只是很需要被疼愛,才選擇跟對方在一起。

彥菁的回應以打彈珠做比喻,彈珠不會平白無故掉到彈珠台的某一個格子,一定是中間碰撞了哪些釘子,才會形成掉落的軌跡,一切都有跡可循。

人也是一樣,透過探索的過程,就會發現自己的破碎中還有完整。


【文字之外】

有讀者提到彥菁參加過很多自我探索的課程,不知道未來的方向還是以文字為主,或者有其他規劃?

彥菁說自己一開始的目標是當類似唐綺陽那種老師,後來發現自己是麻瓜,沒有天分,才成為自由工作者。

至於學到的東西,可以幫助自己,但不確定能不能幫助別人,最起碼她可以推薦不錯的課程給大家,哪一天等生命經驗累積到一個厚度,才有開課的資格。

另一位讀者凡妮莎也回饋自己的開課經驗,講師不一定要當權威的角色,最近一次她把舞台分享給學員,反而每個人的情緒很 high,課後評語非常好,所以不用強迫自己當權威,大家是可以一起發光的。

彥菁則補充有一種「冒牌者症候群」,尤其容易發生在女性身上,好不容易當上主管,可是經常沒有自信,不像大多數男性都比女性更有自信心,希望大家可以不要被性別框架綁住,或許女性領導者會有另一種樣貌,例如開放舞台給其他人。


【孤獨與恐懼】

有讀者問怎麼靠自己去面對孤獨與恐懼?

彥菁說當她害怕自己一個人時,就會用社會學的專業去研究寂寞,有本書叫做《寂寞的誕生:寂寞為何成為現代流行病?》,原來寂寞是 19 世紀才出現的新名詞,並非自古以來一直存在的東西,而且到了 21 世紀的現代,人們還愈來愈寂寞,看到 IG 上其他人都成雙成對,會埋怨為什麼自己很孤單...

另外,她跟老師聊過寂寞的話題,老師請她想想有沒有很想去做的事情,她才發現多年來都有去國外體驗生活的想法,但人都是這樣,會假裝關注其他議題,而不去面對應該去做、更為核心的事情,所以有時候可以依靠別人,點出自己的盲點。


【伴侶的意義】

讀者接著問伴侶可以帶來哪一種意義?

彥菁覺得跟男友的關係很穩定,以前要花 100% 的力氣,現在只要花 10% 的精力。所以伴侶要找一位安全感很足夠的人,而不是一有情緒波動,就會被自己影響的人。

男友曾經對她說過:「妳要自己找想要做的事情,我不會滿足妳!」

於是彥菁把精力轉到自己身上,目前一天只會傳幾次訊息,每週見面兩三次,不像以前要天天見面,時常膩在一起。

另外,所謂的 10%,意思是 90% 的感覺還是存在,只是不需要用很多情緒去證明。

最後,伴侶對她的意義是自己跌倒時,會有一位很重要的人可以陪伴自己,給她一份安全感,去做很勇敢的事情。

275137212_710817046941289_1534064237771951020_n.jpg  


Part 3:參加感想

針對書本的讀後感想,已經有寫在這篇文章:

《我想和自己,好好在一起》讀後感想—你的墓誌銘想寫什麼?人生關鍵字又是什麼?

針對講座的參加感想,一共有三點—「演講技巧」、「面對自我」和「人生螺旋」:


【演講技巧】

彥菁的破冰方法用了兩招:

1.問讀者從哪裡來?

她發現除了在地的竹南和頭份、鄰近的新竹,還有台中、湖口、基隆和台北。

2.請參加過第一本書分享會的讀者舉手?

結果只有我一位,彥菁說很高興有機會收服新的粉絲。

另外,我發現每位讀者都很認真聽彥菁說話,她的主題不是艱深的理論,也不是在講別人寫的書,全部都是親身經驗,每一個傷口有多痛,當初怎麼癒合,因為真實,所以動人。


【面對自我】

我帶去的《我想和自己,好好在一起》已經是簽名版,乾脆請彥菁寫一句話送給我,最後她寫:

「你最恐懼的事物,會讓你閃耀發光!」

自己中午跟彥菁一起吃午飯,有聊到原生家庭,所以能夠明白她這樣寫的原因。

我有超過一半的人生歲月,對於家庭的態度是選擇逃避,不得不回家時,就把家裡當旅館,其他時間都在外面鬼混;在外求學工作時,就更沒有理由回家了,連電話都很少打給爸媽。

本來以為自己可以繼續逃,然而當了爸爸之後,才發現原來會做以前爸媽對我做過的事情,無論是好的,或者是壞的。

例如放風一天之後,回家時會買個新玩具,補償沒有陪兒子玩的罪惡感;或者碎念兒子好幾次不聽,會開始提高音量罵人,甚至有一次動手打人。我不確定是基因或習慣的影響,自己無形之中模仿了父母的行為。

然而要跟父母和解真的太難,至少可以真誠面對,思考和寫下自己的心情。如同彥菁在書本中所寫的—

「每個人都有傷疤,如此,我們才懂如何愛人。」

或許有一天,我也能寫出自己的故事,雖然再次跳入回憶一定很痛苦,但面對才有可能解脫,打開才有可能癒合。

謝謝彥菁的文字和演講,讓我明白這個道理。


【人生螺旋】

為什麼非聽書本分享會不可呢?

我覺得一個原因是由作者現身說法,看他們用哪個架構去分享自己寫的書,因為書本有編排章節,不過一篇一篇讀下去,容易見樹不見林,聽完講座才對框架有更清晰的整體概念。

另一個原因是閱讀跟聆聽的感覺不同,有些文字讀過去而已,直到聽作者親口說出來,補充更多背景資訊,才有更深刻的感受。

這也是為什麼我一定讀完書才參加分享會,可以有開悟的機會,如果聽不懂,還能現場發問。

在這一次的分享會中,最有感的是「人生螺旋」的觀念,摘錄完整書摘如下:

「有好多恐懼,卡住的心魔,暫時沒有過關或永遠過不了關也沒關係。有時我們會氣餒,覺得自己明明很努力,卻又繞了一圈回到原點,被同樣的問題困擾;但生命不是平面的,它是立體的、 有縱深的,這個圓更像個螺旋,一層一層往上也往下延伸,捆住你的事物看似同一件,但每次遇見都在不同層次,你早已慢慢在轉變。」~《我想和自己,好好在一起》

針對「往上也往下延伸」,我的解讀是要先「往下」才能「往上」,先往自己的內心探索,去看過去有什麼生命缺口,勇敢面對和接受之後,或許有機會跳脫目前的難關,用更上一層的角度思考解法。

針對「每次遇見都在不同層次」,我的解讀是不會自動發生,如果每次遇到了,只是自我安慰這是最後一次,找同溫層取暖,沒有檢討自己,仍然什麼都不會改變。該做的事情是每次都要多想一點點,下次才會進步一點點。

所以,下次再遇到令人害怕的恐懼,或者不斷重來的難關,記得告訴自己,不是只有掉頭就走、掉入洞裡、猶豫不決三個選項,還可以套用「人生螺旋」的觀念,往下探索,向上跳脫,漸漸地感受本身的改變。


【我想和自己,好好在一起】

能夠在居住城市的獨立書店,不用單天來回台北,就聽到彥菁的兩場分享會,還分別一起吃晚餐和中餐,聊聊自由工作者和原生家庭,真的是很難得、又幸運的緣分!

雖然她的年紀比我年輕很多,面對恐懼的心態、面對自我的勇氣,卻比我成熟很多。

這是我要跟她學習的地方,每個人生命中的坎都不一樣,人生的課題也不一樣,共同點就是要去爬梳和整理。

因為大家的內心有光明,也會有黑暗,不用假裝自己只有光明面,不用強迫自己逃避陰暗面,就像天氣有晴也有雨,讓我們的人生體驗更加完整。

再次推薦大家去讀《我想和自己,好好在一起》,感受字裡行間的生命體驗,以及無畏勇氣!

 IMG_2350_20220306065853.JPG  


【延伸閱讀】

分享另外兩篇跟彥菁有關的文章:

「起點書房」之《有一種工作,叫生活》書本分享會感想(上)—內心有微光,眼中有神采,生命有火花!

女人迷【創作者沙龍—我如何透過書寫認識自己】參加心得(上)—那一夜,我跟三位臺北女生的約會



覺得這篇文章還不錯的朋友們,請來幫版主按個讚吧!FB 粉絲團每天介紹更多佳句和好書!

《Ryan 讀書房 / RBR:Ryan's Book Review》粉絲專頁

 擷取1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yan / 小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