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曾彥菁的《有一種工作,叫生活》讀到「迷惘的人需要 Ikigai」這篇文章,覺得 Ikigai 的觀念非常實用,於是買了內文提到的書—《IKIGAI:The Japanese Secret to a Long and Happy Life》,想了解更多細節。
作者 Héctor García 出生於西班牙,當過軟體工程師,住在日本已經超過十年,曾經寫過幾本關於日本文化觀察的書。
他和另一名作家 Francesc Miralles 某次見面聊到日本單字 Ikigai,覺得可以用來解釋沖繩人為什麼如此長壽,每 10 萬名居民就有 24 位超過百歲的人瑞。於是兩人先做了一年的相關研究,再前往平均壽命最高的大宜味村(又稱為長壽村),訪問當地的居民,並把發現結果寫成這本書,希望能幫讀者找到人生的意義。
此篇文章分成四個部分:
Part 1 生き甲斐:Ikigai 的意思和構成要素。
Part 2 十大原則:長壽和快樂的十個原則。
Part 3 心流 & 反脆弱:幫助找到 Ikigai 的方法。
Part 4 個人感想:看完書本的收穫。
Part 1:生き甲斐
日本人相信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藏著 Ikigai,也可以寫成「生き甲斐」,「生き」代表生命,「甲斐」代表有意義的,合起來就是每天早上讓你起床的動力,類似法文的 raison d'être (生存的意義)。有些人已經找到,有些人還在尋找,但都必須透過一段耐心探索的過程。
當初我買《IKIGAI:The Japanese Secret to a Long and Happy Life》這本書,是對 Ikigai 感到好奇,沒想到僅有一張圖,沒有多加解釋。自己上網查資料之後,覺得說明最詳細的是這個網頁:
Finding Your Life's Meaning: A Quest to Discover Ikigai
構成 Ikigai 的四個要素(東、西、南、北的圓圈圖案):
1. 「你喜歡的事 / What you love」:可以是某種興趣,或者帶給你活力的某件事情,例如運動、下廚、拍照或旅行。像我是看書、寫作、看電影和打籃球。
2. 「你擅長的事 / What you are good at」:例如唱歌、畫圖或說故事,可能還不足以成為專業技能,也可能已經成為正職。另外,能夠透過正式教育、在職訓練或補習班,去慢慢發展專長。以我來說,自認是整理重點、寫讀後感或電影心得、團隊合作,以及有毅力地完成自己訂下的目標。
「你擅長的事」和「你喜歡的事」的交集代表「熱情 / PASSION」,做再久也心甘情願。
3. 「別人會付錢給你的事 / What you can be paid for」:別人會為了你的什麼一技之長提供酬勞。像我目前在公司擔任專案管理的工作。
「別人會付錢給你的事」和「你擅長的事」的交集代表「職業 / PROFESSION」,依靠什麼賺取收入,卻不見得是「你喜歡的事」。
4. 「世界需要的事 / What the world needs」:你可以貢獻什麼給這個世界?或者你認為這個世界會需要什麼?我覺得寫讀後感的部落客很多,但較少專注於沒有中文版的原文書。有寫的人有些是短評,我選擇翻譯重點內容,加上個人感想,題材則以改編電影的真實主角或籃球員傳記為主。雖然上萬字的篇幅要寫好幾周,不過應該有影迷或球迷會感興趣,畢竟出版社有現實壓力,一般只挑熱門書籍發行中文版。
「世界需要的事」和「別人會付錢給你的事」的交集代表「VOCATION」,至於 PROFESSION 和 VOCATION 差別在哪裡?一般來說,PROFESSION 是「職業」,VOCATION 是「有使命感的職業」,可是用 Ikigai 的圖形來解釋的話,我認為 PROFESSION 是你具備某項專長,達到別人願意付錢的水準,同時金額讓你生活無虞;VOCATION 有點像過渡階段,某種差事對世界有必要,別人也給你酬勞,即使你的專業程度有待加強。
「世界需要的事」和「你喜歡的事」的交集代表「使命 / MISSION」,是你很想去做的事情,卻不一定是你的正職。
理解四個圓圈,還有兩兩圓圈的交集之後,接著來探討三個圓圈的交集:(下圖的四條虛線註解)
1. 如果「你喜歡的事」和「你擅長的事」和「世界需要的事」是相同的,但不等於「別人會付錢給你的事」,你會感到很高興和滿足,可惜沒有收入。
就是下圖的三角形,是三個圓圈的重疊區域,再移除跟「別人會付錢給你的事」這個圓的交集。
最簡單的例子應該是義工。
2. 如果「你喜歡的事」和「你擅長的事」和「別人會付錢給你的事」是相同的,但並非「世界需要的事」,你會感到很滿意,卻覺得似乎有點沒用。
就是下圖的三角形,是三個圓圈的重疊區域,再移除跟「世界需要的事」這個圓的交集。
這個例子不好想,上述網頁的作者認為是馬戲團雜耍員,我同事覺得可以是紅酒代理商,跟其他非有不可的職業比起來(醫生、老師...等),他們的必要性相對較低。在此想特別強調「世界需要的事」是每個人主觀認定的,某種職業我認為非常重要,別人搞不好認為可有可無。
3. 如果「你擅長的事」和「別人會付錢給你的事」和「世界需要的事」是相同的,但不是「你喜歡的事」,你的日子會過得很舒服,卻覺得內心很空虛。
就是下圖的三角形,是三個圓圈的重疊區域,再移除跟「你喜歡的事」這個圓的交集。
我認為公務員、近年流行的 Foodpanda 或八成的上班族都像這樣,領公司薪水,每天打卡上班,工作也有存在的必要,可是心裡有更想去做的事,好比當作家或歌手。附帶一提,當然有真心想為民服務的公務員,以本身的工作為傲,算是自己的 dream job。
4. 如果「你喜歡的事」和「世界需要的事」和「別人會付錢給你的事」是相同的,但不是「你擅長的事」,你會有很高的自我滿足感,卻對未來懷抱著不確定性。
就是下圖的三角形,是三個圓圈的重疊區域,再移除跟「你擅長的事」這個圓的交集。
例如你喜歡寫作,讀者需要你的文字帶來啟發或感動,目前也有固定專欄,只是收入太少,每個月都在煩惱和猶豫是否要找一份正職工作。再次強調,這可能是無可避免的過渡時期,如果你繼續寫下去,邀稿和專欄愈來愈多,甚至出了幾本書,或許能夠以此為生。
當然,最理想的狀況是「你喜歡的事」、「你擅長的事」、「別人會付錢給你的事」和「世界需要的事」是同一件事,也就是四個圓圈的交集和中心點,等於你找到了自己的 Ikigai。每天迫不及待起床,充滿幹勁開始做事,不光有收入,還對世界有貢獻,又快樂又幸福。
例如《有一種工作,叫生活》的作者曾彥菁,很享受寫作,也對詞彙敏感,離職後成為專職文字工作者,靠接案、邀稿和專欄養活自己。她提到自己的 Ikigai 就是—「以文字寫出真實、有力量的故事,持續療癒人心,陪伴大家」。
Part 2:十大原則
Héctor García 在書本的結語 (Epilogue),把沖繩長者的長壽秘訣歸納為十個原則:
【1.退而不休 / Stay active; don't retire】
Héctor García 發現在日本讓他最吃驚的事情之一,是許多年紀大的人都還在工作或勞動,甚至日文裡根本沒有「退休」這個單字,因為覺得找到生命的意義很重要,假如這一份工作是他們所喜愛的,退休之後會生活頓失重心。所以有些長壽村的老人都有私人果園,自己種菜自己吃。
另外,除了身體的勞動,心智的鍛鍊也是永保年輕的方法之一,腦袋不常思考,會導致神經元與神經連結的退化,失去對周遭環境的反應能力。
以老年人為例,有些喜歡重複做他們習慣做的事情,既然閉上眼睛都會做,大腦便不需要思考。相對來說,去學習一項新技能,第一次會覺得很困難,但新的資訊能使大腦受到刺激,而且駕輕就熟之後,學會的成就感讓人更有自信。
還有,久坐同樣為造成老化的壞習慣之一,書本的建議包括每天走路至少 20 分鐘、用爬樓梯取代搭電梯、多參加社交活動,避免在家看電視。
【2.放慢腳步 / Take it slow】
工作占據了現代人的大部分時間,加上網路普及,電話、email 與社交軟體 (LINE、Skype、WeChat...等),讓我們一天 24 小時都處於緊張狀態,可是過多的壓力和忙碌的生活節奏,都會使身體提早老化。
長壽村的老人說祕密在於過一種不緊張的生活,放慢腳步才能走到更遠的地方,也要學會適時放鬆。
【3.吃八分飽 / Don't fill your stomach】
沖繩人秉持吃飯八分飽的原則,吃完每一頓之後還有一點點餓的感覺。原因是吃太飽,過久的消化過程會加速細胞氧化。另外,可以歸功於日本人的上菜方式,把食物都放在小碟子上,看起來吃了很多,但其實沒有。
當然我們無法得知何時才算八分飽,感覺快飽的時候就該停止進食。還有,額外的飯後甜點或零食,即使心裡知道不需要,還是在正餐之後一直吃,短期來說會得到滿足,長期來看卻沒有比較快樂。
【4.結交好友 / Surround yourself with good friends】
友情是最好的解藥,讓我們的煩惱有訴說的對象、分享讓自己心情變好的故事、獲得解決疑難雜症的建議..等。
長壽村的老人有人提到他最重要的 Ikigai 是和朋友相處,還有人說每天都要跟所愛的人說話,有人則說早起之後第一件事會去看海,第二件事就是去找朋友。
他們甚至組成非正式的群體,叫做 moai,成員有共同的興趣,也會互相幫忙。最早的起源是有農民的收成不如預期,其他農民會聚在一起,提供耕作方法的建議。
到了現代,演變成每位成員繳交一筆月費,用來見面、聚餐、玩遊戲或下將棋,如果當月仍有餘款,會送給某位成員,並採輪替制度每月換人。如此一來,moai 除了興趣交流,還能帶來經濟上的實質幫助。
【5.保持身材 / Get in shape for your next birthday】
跟「流水不腐」的道理一樣,流動的水不會發臭,我們也能把生命比喻成一段長途旅行,身體則是不斷前進的水,每天都要動一動,而且運動可以釋放荷爾蒙,讓人更快樂。
長壽村的老人不會坐在家裡看報紙或望著窗外發呆,他們很喜歡走路,去找朋友唱卡拉 OK,或者替自家花園除草。雖然沒去健身房做高強度的運動,可是日常瑣事已經讓身體幾乎隨時處於活動狀態。
在大城市生活的我們,很難有機會在大自然環境走路,不過用不著強迫自己去健身或跑馬拉松,重點是在每一天加入活動筋骨的機會。書本中提出幾種建議:
1) 每坐一陣子要站起來走一走:當你坐下 30 分鐘之後,新陳代謝會變慢 90%,兩小時之後,好的膽固醇會下降 20%,但只要起身活動 5 分鐘,就等於按下重新啟動的按鈕。
2) 廣播體操: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很流行大家聚在一起,聽廣播做健身操,現在則改為看電視或網路影片。不要小看僅有 5 或 10 分鐘,或者動作都很簡單,例如舉起手臂到頭上方的動作,其實上班族經常打字或講電話,一整天都沒機會把手伸到耳朵上方。
3) 瑜珈:每個人都有合適的瑜珈運動,包括孕婦或身障者。除了活動身體,還有身心合一、貼近人性等好處。另外,「拜日式」為 Hatha Yoga (哈達瑜珈) 的一種經典動作,包括十二種膜拜太陽的姿勢。
4) 太極:從最早的武術變成當代全民運動,目的為促進身體健康和獲得內在平靜。此外,太極中有一個經典動作稱為「雲手」。
5) 氣功:好處包括延年益壽、降低血壓和心臟疾病的死亡率、提升骨質密度、獲得更好的氣血循環...等。
6) 指壓:利用按壓、伸展和呼吸,達到身體各部位的平衡。
【6.笑口常開 / Smile 】
微笑不光是一種放鬆的方式,更能幫助我們認識新朋友。
長壽村的老人說不要過度擔憂,否則你的心會很快變老。他們告訴自己要好好地過每一天,去做自己愛做的事情。像有人 98 歲了,仍然覺得很年輕,還有許多事想要做。
也有人說避免焦慮的方法是每天到大街上,跟每個人打招呼;還有人是擔任志工,開車載朋友去醫院看病。
【7.接觸自然 / Reconnect with nature】
如今大多數的人住在城市之中,但最早人類都是在野外求生,因此要抽空回歸和造訪自然環境,讓自己有煥然一新的感覺。
【8.感激別人 / Give thanks】
每天花點時間去感謝祖先和大自然,讓我們有食物,有新鮮空氣,也要記得謝謝朋友和家人給自己的幫助,會感覺內心的快樂愈來愈多。
【9.活在當下 / Live in the moment】
一行禪師說過:
The only moment in which you can be truly live is the present moment.
你能夠真正活著的時刻,就是此時此刻。
過去不可改變,未來還沒成真,不要再後悔過去發生的事,還有擔心未來可能的事。我們該做的是把握今天,讓它成為值得紀念的一天。
另外,可以提醒自己,我們深愛的人總有一天會離開,可是不要過度悲傷,那是生命的本質,可以做的是活在當下,珍惜還跟他們在一起的時光。
【10.追隨 Ikigai / Follow your Ikigai】
找到我們的熱情、天賦和人生意義所在,從今之後的每一天,直到生命結束之前,都會過得很充實和快樂。
Part 3:心流 & 反脆弱
書本中還有兩個不錯的觀念,分別是「心流」和「反脆弱」,都能幫助我們進一步找到 Ikigai。
【心流】
有時候當我們閱讀一本好書,看完才發現太陽已經下山了,完全忘記其他煩惱的事情,心理學家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形容這種經驗為「心流」(flow),當下非常專注,還能提升喜悅感和創造力。愈有辦法進入「心流」的境界,愈有機會找到 Ikigai。
The happiest people are not the ones who achieve the most. They are the ones who spend more time than others in a state of flow.
最快樂的人並非達成最多成就的人,而是處於心流狀態中最多的人。
DePaul 大學的學者 Owen Schaffer 曾提出七種達成「心流」狀態的條件,書本中歸納為三個策略:
1.選一個較困難的工作,卻不會難度過高:
太簡單的差事,我們會覺得無聊;太困難的差事,我們會想要放棄,這邊指的是在兩者之間,有機會完成,又能逼自己走出舒適圈的差事。
例如你是圖像設計師,就選一個新軟體;你是程式設計師,就選一個新程式語言;你是舞者,就在既定舞步中加入一個多年來想挑戰的新動作。
另一個例子是我們去讀一本量子力學,但本身主修不是物理學,可能幾分鐘就打瞌睡;改看一本自己熟悉主題的書,又有加入新的觀念,那進入心流的成功率大為提高。
2.有一個明確和具體的目標:
現實生活不像打電動,擊敗魔王馬上破關,然而缺乏目標的話,如同在荒野中沒有攜帶羅盤,很難抵達目的地。
例如你可以設定今天在工作室要完成哪些待辦事項?下個月要交稿的文章今天必須寫完多少字?所帶領的團隊有什麼使命?
另外,訂出目標之後,要把它放在心中,可是不必過於執著,反而忘記眼前的事情。比如作家打算三個月之後寫出一本新書,每天起床後都告訴自己要動筆開始寫,結果白天都在看報紙和做家事,晚上又很後悔一整天沒進度。與其只記得目標,不如坐在書桌前,寫出第一個字、第一個段落,積少成多,就會漸入佳境。
3.專注在一件事情:
科技推陳出新、讓人分心的事情太多,都讓專心愈來愈難。你一邊寫 email,一邊聽 YouTube 影片,忽然手機響起或 Facebook 傳來私訊,等到說完電話、回完訊息,半小時過去了,email 仍舊沒有寫完...
現代人以為能一心多用很有效率,事實上人腦不是電腦,無法用相同速度處理多個指令。研究顯示人一次處理很多件事,只會讓生產力至少下降 60%,還有智商減少超過 10。
至於如何避免分心、進入心流,協助找到 Ikigai 呢?
1) 起床一小時和睡前一小時,不要接觸有螢幕的 3C 產品。
2) 直到你處於心流狀態之前,都不要使用手機。
3) 每周選一天為「3C 產品戒斷日」,只准用不能上網的 MP3 播放器或電子書閱讀器。
4) 去沒有 Wi-Fi 的咖啡廳。
5) 每天只讀取和回應 email一次或兩次。
6) 嘗試「番茄工作法」(Pomodoro Technique),找一個計時器,強迫自己專心做一件事 25 分鐘,接著休息 5 分鐘,再做 25 分鐘,或者改成每做 50 分鐘,休息 10 分鐘。
7) 開始做正事之前,和完成之後,都能做一件你喜歡的事情當作獎賞。
8) 當你感到分心時,靠冥想、走路或游泳,訓練自己重新找回專注力。
9) 找一個最不會分心的工作場所,例如咖啡廳或圖書館。
10) 切割工作任務,並在不同地點和時間完成,例如上午在家做研究和記筆記,下午在圖書館寫作,晚上在沙發編輯。
11) 結合既定事項,例如一口氣寄出所有邀約,和打完電話。
【反脆弱】
知道自己的 Ikigai 是什麼的人都有一個共同點,無論遇到任何阻礙,他們都不會放棄去追尋 Ikigai。而且擁有這種「恢復力」(Resilience),就不被負面情緒所影響,連帶決定人生的快樂與否。
如同古羅馬哲學家 Epictetus 說的:
It's not what happens to you, but how you react that matters.
真正重要的不是發生什麼事情,而是你決定採取什麼行動。
此外,當一個人被困境擊倒,我們形容他或她很脆弱 (fragile);當一個人能克服困境,我們形容他或她很堅強 (robust),或者有很高的恢復能力 (resilient),不過沒有一個單字可以形容愈挫愈勇,甚至比以前更強壯。因此 Nassim Nicholas 發明 Antifragile (反脆弱)這個字,代表一個人遇到困難之後,反而鍛鍊出比以前更強的心理素質。
書本中建議我們可以做三件事情,讓自己更為 Antifragile:
1. 讓選擇變更多:
如果你只靠薪水過活,僅有一份固定收入,存款也不夠,失業會立即陷入經濟困境。不妨讓自己的興趣變成足以賺錢的第二專長,或者考慮自行創業。
沖繩的老人們幾乎每一位都有兩種職業,通常次要職業是在自家果園種菜,再去市場叫賣賺取收入。
就算你對現在的工作和薪水很滿意,仍然可以思考 plan B,因為天有不測風雲,事先準備總比被迫面對來的好。
2. 分散投資風險:
假設你有 10,000 元存款,先拿 9,000 元去投資指數型基金或放入定期存款,剩下的 1,000 元則投資十家有潛力的新創公司,每家 100 元。如果有三家合計虧 300 元,有三家合計虧 200 元,有三家合計賺 200 元,最後一家大賺 20 倍,有 2,000 元,最後等於投資 1,000 元,但賺了 700 元。
上面的例子是分散風險的好處,相對來說,如果我們把全部 10,000 元都押寶在某一家有高報酬,可是名聲有問題的新創公司,很有可能血本無歸。
3. 不做讓自己變脆弱的事情:
花時間思考哪個人、哪件事或哪種習慣,會讓自己變得更脆弱?
建議的作法有:
1) 正餐之間不吃零食。
2) 每周只吃一次甜食。
3) 慢慢把貸款都還清。
4) 不要跟會被情緒勒索的人來往。
5) 不要花時間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只因為覺得有義務去做。
6) 每天在 Facebook 上不要花超過 20 分鐘。
總而言之,每個挫折或困難都是一個自我成長的機會,如果可以奉行「反脆弱」的原則,去調整生活方式,就能讓自己更加堅強,並持續專注在 Ikigai。
Part 4:個人感想
人活著難道一定要搞得自己很累,去思考和追尋生存意義嗎?
書中提到意義治療大師 Viktor Frankl 曾對來診所的病人和正常人做過調查,有 80% 的人相信人類需要尋找活著的意義,60% 的人則覺得有值得自己誓死捍衛或追求的某個人,或某件事情。
Sartre 說過:
We don't create the meaning of our life, we discover it.
生命的意義不是靠我們創造,而是去探索。
尼采說過:
He who has a why to live for can bear with almost any how.
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
我自己認為人有百百種,有的人覺得人生不要想太多,簡單一點比較好;有的人像我一樣,屬於「目標導向」的人,人生一定要有目標,才能規劃時間和事情,按部就班完成每件事。
前陣子看過《先問,為什麼?/ Start with Why》和《自造成功:提升營收與所得的個人品牌經營術》之後,我更加確定本身的 Ikigai —靠持續撰寫讀後感想,介紹和推薦好書,讓更多人愛上閱讀,找到改變人生的一本書。可能的話,也想挑戰自己寫一本書。
套用 Ikigai 的圖形來看,我目前的狀態為「我擅長的事」和「別人會付錢給我的事」和「世界需要的事」是相同的,公司聘請我用各種專案管理技巧,讓每個新專案如期如質量產,新產品上市之後,才會讓使用者的生活更方便,但這和「我喜歡的事」(閱讀和寫作) 沒有關係。
或者反向思考,對我來說,「我喜歡的事」和「世界需要的事」和「別人會付錢給我的事」是相同的,我相信自己的文章能對讀者有幫助,帶來新知識,或者至少多一個參考,決定是否對某本書產生興趣。
不過部落格跟博客來的策略聯盟賣書紅利,還有運動視界網站的人氣稿費,合計一個月不到一千元。這種「被動收入」能當零用錢,可是當正職會餓死。簡單來說,現階段的寫作能力欠缺專業水準,並非「我擅長的事」。(我也不是為了賺錢而寫)
那麼離職放手一搏,把「成為專職文字工作者」當成目標可行嗎?以四十幾歲的年紀,考量到房貸,加上孩子仍小,機會成本實在太高。
原來這就是我每隔一陣子感到不快樂的原因!感覺在過兩種人生,一個是上班族爸爸,另一個是推書部落客,互相爭奪時間和資源。
之前看完小說《記憶使者》,我甚至想找神秘的「記憶使者」幫忙,抹除自己關於寫作夢想的記憶,從今以後當個稱職好丈夫和好爸爸,不會老想把家事以最快速度做完,可以繼續寫文章,或者陪兒子玩一下,回來打幾個字,又去玩一下...
然而這樣的掙扎並沒有特效藥,我想只能「接受」現狀,但「不接受」命運。前者是履行責任與義務,老婆和兒子是最重要的家人,愛是付出也是犧牲,還有小孩最需要陪伴的時期就是童年;後者是不要放棄想做的事,減少文章數量,拉長完成時間,用心寫好每一篇,期待哪一天能寫出爆款文。
而且有少數人是職場作家,把工作上的觀察或體會寫成書,或者利用下班時間創作小說,題材和正職南轅北轍,無論是哪一種,兼顧「正職」和「夢想」是有機會的。
另外,Ikigai 的狀態會隨時間而變動,「我喜歡的事」不太會改變,「我擅長的事」卻能透過訓練,去提升專業度。除了買寫作相關書籍,還可以去上寫作課程,一定有機會年復一年離目標更靠近的。
【IKIGAI:The Japanese Secret to a Long and Happy Life】
書本提到世界上最長壽的美國人 Alexander Imich 活到 111 歲,他說過:
The life you live is equally or more important for longevity.
你怎麼去過每一天,跟你能夠活多久,是一樣甚至更加重要的。
我很喜歡這句話,體認到閱讀和寫作是自己的熱情之後,生活再也沒有無聊的時候,時間再也沒有浪費的機會。
老是在想讀哪一本書,寫哪一篇文章,即使右手打了石膏,剩下拇指可以打字,還是想完成這篇文章。
亞里斯多德 (Aristotle)說過:
We are what we repeatedly do.
Excellence, then, is not an act but a habit.
每天重複做的事情造就了我們,你會發現,
優秀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習慣。
我對閱讀有熱情,否則不會把握幾分鐘零碎時間看書。
我對寫作有熱情,否則不會每天凌晨五點起床寫文章。
我相信退休之後依然如此,老了之後依然如此,因為這就是我的 Ikigai,是我每天都想做的事,更是想做一輩子的事!
無論未來有沒有機會出本書,我都會持之以恆寫下去!
P.S.
1.謝謝曾彥菁寫了《有一種工作,叫生活》,是她的真實故事,25 歲時失戀,26 歲從 NGO 非政府組織離職,分享自己找尋工作和生命意義的心路歷程,怎麼在兩年後靠筆耕站穩腳步,非常適合有志成為自由工作者的人閱讀。
畫張圖感謝她讓我知道 Ikigai 的觀念!
2.《IKIGAI:The Japanese Secret to a Long and Happy Life》全書共九章,每一章結束有個小總結,並說明與下一章的關係:
第一章簡單提到 Ikigai,並解釋研究長壽村的原因。
第二章是防止老化的方法,包括保持動腦習慣、減少壓力、不要久坐、充足睡眠、保持樂觀態度...等。
第三章是找到生存的意義,包括意義治療法、森田療法、Naikan 冥想和 Ikigai。
第四章是介紹「心流」的觀念,包括進入心流狀態的方法,如何把工作和閒暇時間轉換為自我成長的機會。
第五章為世界人瑞們的智慧,訪問超過 110 歲的人,什麼是他們的長壽秘訣。
第六章是到長壽村的親身觀察,和居民分享的不老秘密。
第七章是 Ikigai 的飲食觀念,包括沖繩當地的 15 種抗氧化食物或茶。
第八章是來自東方的保健運動,包括廣播體操、瑜珈、太極、氣功和指壓。
第九章是介紹「反脆弱」的觀念,包括三個讓自己更為反脆弱的方法。
與其按照章節整理精華內容,我改用結語提到的十大長壽原則為架構,整合前面九章提到的重點。另外,獨立介紹「心流」與「反脆弱」觀念。
還有,本書用字簡單,很適合想嘗試看原文書的讀者。
3.我覺得自己很幸運,博客來的《IKIGAI:The Japanese Secret to a Long and Happy Life》庫存剩最後一本,被我買到也在隔天拿到書。封面很美,硬殼精裝,尺寸方便攜帶,只有 194 頁,用一個週六,和週日的早餐時間就看完。
4.書中有提到「放慢腳步」的觀念,上個禮拜的某天上班,本來想衝過快變紅燈的路口,不甘心地剎車之後,竟然看到路邊的櫻花樹。平常只顧著衝衝衝,從未注意生活周遭的景色。
有時候,慢一點有慢一點的好處啊!
5.《IKIGAI:The Japanese Secret to a Long and Happy Life》是 2017 年出版的,作者在 2020 年推出續集《The Ikigai Journey: A Practical Guide to Finding Happiness and Purpose the Japanese Way》,有更多發現 Ikigai 的實用指引,精華內容請看本文最後的【延伸閱讀】。
6.補充我很喜歡 Ikigai 架構的原因,除了四個要素,還有兩兩交集,以及三缺一的狀況,提供不少思考的方向。
另外,還可以參考 Simon Sinek 的《先問,為什麼? / Start with Why》和《找到你的為什麼 / Find Your Why》,藉由回顧過去,從遇過的事、影響我們最深的人、面對過的低潮、最難忘的事件,逐步找出唯一的「為什麼」,等同於今生的「使命」。
7. 關於「心流」和「反脆弱」,我查到兩本原文書都有中文版,《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是《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 《Antifragile: Things That Gain from Disorder》是《反脆弱:脆弱的反義詞不是堅強,是反脆弱》,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
8.發現《IKIGAI:The Japanese Secret to a Long and Happy Life》的中文版《富足樂齡:IKIGAI,日本生活美學的長壽祕訣》要在 2020 年 4 月 30 日出版了!
【延伸閱讀】
《The IKIGAI Journey》讀後感想(上)—實現富足樂齡,可以去做的35件事
《The IKIGAI Journey》讀後感想(下)—實現富足樂齡,可以去做的35件事
《請問侯文詠 - 一場與內在對話的旅程》和 Natalie Portman 娜塔莉波曼在哈佛大學的畢業演講感想 — 追尋內在價值和發展最好自我
《靜思的藝術 / The Art of Stillness》讀後感想 — 靜思是忙亂世界中的指南針
《自造成功:提升營收與所得的個人品牌經營術》讀後感想(上)—打造個人品牌,終結懷才不遇
覺得這篇文章還不錯的朋友們,請來幫版主按個讚吧!FB 粉絲團每天介紹更多佳句和好書!
《Ryan 讀書房 / RBR:Ryan's Book Review》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