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聽到有人說:「我要活得很可愛、很美麗、很迷人!」

應該會以為是天真的高中生或大學生,但說這句話的是七年級的張瑋軒,《女人迷》的創辦人暨執行長。

在經歷過校園霸凌、創業危機和募款騷擾之後,她仍然選擇用「溫柔」去對抗「殘酷」,並且在書本和講座中,分享瞭解自己、發現自己和成為自己的心路歷程,讓我更加相信每個人來到世上的使命,就是要勇敢成為自己。

IMG_3256_20200707105102.JPG  

這篇文章分成四個部分:

Part 1「如何面對恐懼」:外在或內在恐懼是這一生無可避免的情緒,可是能夠透過四個步驟,轉變成瞭解自己的機會。

Part 2「如何發現自己」:與其遇到恐懼才探索自己,不如主動透過提問練習,去建立人生定義和終極目標。

Part 3「如何成為自己」:瞭解和發現自己之後,還要思考「整體」的人生觀,並找出「每天」的實際做法,才能真正成為自己。

Part 4「個人感想」:聽完新書分享會和讀完書本的收穫。


Part 1:如何面對恐懼

【我害怕什麼】

當你參加某些活動,被要求在許多人面前介紹自己,你會怎麼說?

用一般的音量,不好意思地開口:「大家好...我叫 XXX,很像菜市場名的那個 XX...」

還是充滿信心,一邊說出名字,一邊替自己感到驕傲?

當你去聽某些課程或演講,講者做意見調查,請聽眾舉手時,你會怎麼做?

想舉卻不敢舉手?

用拉公車拉環的姿勢,手肘彎 90 度,微微地舉起手?

還是挺直手臂,舉起的同時就希望自己的手被看見?

無論「自我介紹」或「舉手」,都反映出你對自己的態度,可能忙著向外連結、關注別人,卻少了時間瞭解自己,所以才會沒有自信,害怕說話或舉手。

想要改變的話,就要學習「自我覺察」,把「主觀」、「當下」的我抽離開來,好像投射在大螢幕上,然後化身為「客觀」、「旁觀」的我,先不要正面思考,也不要負面批判,只要單純觀察自己的情緒與反應。

舉例來說,張瑋軒在新書分享會開始之前,仍然很擔心地躲在女廁,即使參加過 TED TALK、代表台灣在亞太經濟合作會議 (APEC) 用英文演講、在一千五百人面前演說,但面對第一次以自己為主角的講座,還是避免不了害怕的情緒。

與其問自己「為什麼我要害怕?」,她選擇問「我在害怕什麼?」,重點在於從問「為什麼」,改成問「是什麼」,開始和內心對話的過程。

旁觀的她:「親愛的張瑋軒,妳的恐懼是什麼?」

當下的她:「我很怕沒有任何一個人來。」

旁觀的她:「原因是什麼呢?」

當下的她:「我很少當主角,比較常幫忙搭建舞台,讓團隊成員上台說話,這輩子也很少把自己當成主角。」

這就是面對恐懼的第一步—「自我覺察」或「向內覺知」,並承認自己害怕。


【內在感謝 & Yes. And】

害怕通常因為未知,透過自我覺察和對話,找到恐懼的原因,才有機會對症下藥。

旁觀的她:「雖然妳情願不當主角,可是妳還記得出書的目的嗎?不就是為了鼓勵每個人做自己生命中的主角嗎?」

於是張瑋軒想起曾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直到肯定自己才獲得重生,希望用這本書分享心路歷程。意識到這一點,她便有勇氣走到講座場地,跟大家打招呼和講話。

另外,書本中提到有些人害怕的時候,腦袋會出現「自我否定」的聲音,像是「你不行的...你什麼都不會...」,進而形成自己對自己的「內在霸凌」。

張瑋軒建議先用「內在感謝」的方式去回應那個聲音:「謝謝妳告訴我自己不夠好,那從現在起,我就能比上一刻好,因為我知道了。」

接著套用「Yes, And.」的戲劇方式,也就是用「對!但是我可以!」的全新視角去解讀。

例如腦袋的聲音說:「我的腿好粗!」不要急著否定,先說「Yes」:「好,我的腿的確有點粗。」然後再說「And.」:「但是,我跑步很有力!」

或者腦袋的聲音說:「我長得不漂亮!」不要急著否定,先說「Yes」:「好,我不漂亮。」然後再說「And.」:「但是,我是個有英氣的女生!」

這就是面對恐懼的第二步—先做「內在感謝」,再用「Yes, And.」,降低負面聲音的影響力。


【我想要什麼】

當你能夠心平氣和地面對恐懼,便能準備從「我害怕」跨越到「我想要」的階段。

張瑋軒建議可以先創造「恐懼筆記本」,把全部擔憂的事情分成三類:

1.生活的習慣恐懼:比如不敢吃什麼東西,或不敢看鬼片。她選擇去接受,不用特別去改變。

2.面對「未知」的恐懼:比如上台演講。她認為要克服這一類的恐懼,去做就對了,再把「完全未知」轉變成「部分已知」,看看這件事是否值得害怕。

3.找到表象下的深層恐懼:這是最關鍵的恐懼,要先區分「表象」與「深層恐懼」,前者像是水平面上露出百分之二十的冰山尖頂,後者則是水底下百分之八十的冰山全貌。

例如「我害怕沒有錢」是「表象」,而「沒錢就無法過自己想過的生活」是「深層恐懼」。接著更深入地思考,追問自己「想要過的生活」到底是什麼,或許跟金錢沒有太大的關係,重點在於心靈的滿足。

這就是面對恐懼的第三步—先找到「你害怕什麼」,再思考「你想要什麼」,成為改變的契機,找到正面的力量。


【我能做什麼】

從面對恐懼到瞭解恐懼,最後一步便是克服恐懼。

張瑋軒在書本中分享母親跟登山社朋友們爬山的故事,遇到一座很窄的橋,有一位頗有名望的教授害怕用走的,最後是一路爬過那座橋。

不敢走,就用爬的;不敢看下面,就看向遠方,她說:

人生和爬山一樣,重點不是速度,而在於「抵達」!

我想到有句話說只要有目的地,就沒有到不了的地方。換句話說,知道自己害怕什麼,明白自己想要什麼,剩下來只是如何克服而已。「爬過橋」的故事告訴我們,方法不重要,重要的是願意啟程、願意動手,最後一定能征服恐懼。

你發現了嗎?

沒有人不害怕,可是知道自己怕什麼,就有可能不再那麼害怕。

下次你感到害怕的時候,不妨試試這四個步驟:

1. 我害怕什麼:透過自我覺察,當個旁觀者,把當下的情緒停格,不批判也不轉念,先接受自己的情緒,並且找到「怕什麼」。

2. 內在感謝 & Yes, And:先感謝自己願意承認不會什麼,或者欠缺什麼,但這也代表自己有可能學會什麼,或者改進什麼。

3. 我想要什麼:知道和接受「怕什麼」,才能更深刻地探索自己「想要什麼」。

4. 我能做什麼:「想要」和「得到」就差一個「行動」,所以你要訂出計畫,找出方法,透過每一次的嘗試和改變,總有一天能征服恐懼。

擷取.JPG  


Part 2:如何發現自己

張瑋軒在書本中寫:

創業,也就是創「業」,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天都在創自己的「業」。

因此,當你以「為自己的生命擔任最高負責人」的心態過日子,許多事情就會變得不同,因為你將更明白你必須為自己做選擇。

活著的每一天,我們都能透過選擇,選擇自己要怎麼做一件事,選擇自己如何說一句話,選擇自己要成為怎樣的人。

無論你幾歲,是學生或身處任何工作崗位,你都在創自己的生命之業,扮演著自己人生大戲的唯一主角。

如果想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就要勇敢「成為自己」,但首先要「發現自己」。

這篇文章的第一部分是關於恐懼,等於《親愛的,別害怕與眾不同》前三章的主題,第一章和第二章是內在恐懼,第三章是外在恐懼。藉由每次的害怕,提供一個觀察和瞭解自己的機會,不過我們能採取更為主動的作法。

張瑋軒在書中列出「開啟人生對話的 31 天練習」,目的是對於價值觀、金錢觀和人生觀愈來愈清楚,建立自己的人生定義,達成「發現自己」的目標。

每個問題都能幫我們對本身感到好奇,在回答的過程中,記得不要只說出答案,還要問為什麼。

例如以下六個問題:

1. 什麼事情會讓我覺得想哭?為什麼?

2. 什麼事情會讓我覺得委屈?為什麼?目前生命中經驗最大的委屈是什麼?

3. 對我來說,什麼是成功,為什麼?

4. 對我來說,什麼是失敗,為什麼?

5. 如果我可以改變原生家庭的一件事情,那會是什麼?為什麼?

6. 如果我可以改變自己目前人生的一件事情,那會是什麼?為什麼?

另外,還要探索自己的終極目標,你到底想在墓誌銘為自己寫下什麼。對張瑋軒來說,以前她的終極目標是—

「這個世界,可以因為我更美好一點。」

後來發現這個目標仍靠外在改變來定義本身的成功,她才改為—

「我的生活中,有可愛和所愛之人;我的生命中,我有努力去實踐我所相信的事情。」

一旦你訂出終極目標,就像企業訂出使命宣言,每次遇到挑戰或阻礙,這個終極目標就如同專屬的北極星,在黑暗之中指引方向,提醒你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該做出什麼決定。

比如張瑋軒要替公司找資金,去拜訪投資人,對方卻要求到飯店房間繼續談,她拒絕之後回辦公室也不敢說,只跟同事說抱歉,拿不到需要的資金。

後來她選擇停格放大那些委屈的時刻,思考覺得委屈的原因是什麼,自己想要看到什麼改變,再連結到本身的終極目標,她就知道絕對不能放棄,要繼續嘗試其他方法,讓自己想看到的改變成真。

在新書分享會中,她提到:

「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人生哲學的權利,見識過所有的殘酷之後,我想要溫柔。我不想被那個殘酷所同化,而對殘酷最好的反擊,就是活得很可愛、很美麗、很迷人。」

IMG_3836_20200801084024.JPG  

透過自我覺察的過程,她先接受自己的 emotion (情緒),再提醒自己有 passion (熱情),最後找出自己能做的 action (行動)。

原本是負面的經驗,從 emotion 變成 passion,passion 再變成 action,反而成為正面的改變。

這篇文章的第一部分是用恐懼來瞭解自己,但較偏向被動和隨機,我們如果能夠用「開啟人生對話的 31 天練習」去自問自答,並定義出終極目標,等於化被動為主動,做好心理建設,下次感到恐懼時,能夠縮短覺察時間,做出最能符合自己目標的決定。


Part 3:如何成為自己

前兩個部分談到瞭解和發現自己,不過到成為自己之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甚至要花上一輩子的時間。

我們要看遠也要看近,雖然知道目的地,可是不能一步登天,要日復一日去努力,同時不能忙碌地度過每一天,忘了最後要去哪裡。

第三部分要進一步探討「整體」的人生觀,以及「每天」的實際做法。

張瑋軒的看法是:

我們追求的不是開關式的平衡式人生 (work & life balance),而是每一分鐘都有意義的「全融人生」(integrated life)!全融人生不一定是每個人的生命解答,因為每個人生命的需要及解讀並不同。

而「全融人生」對她而言,就是「理想生活」(IDEAL):

I (start with I):

生活要從自己開始,「有意識」地覺察自己「下意識」的行為,問自己想要什麼,可以參考這篇文章的前兩個部分。

D (Design thinking):

運用設計思考的概念,不斷實驗新的生活方法。

例如她嘗試過:

「魔幻時間」:是每天晚餐後用十分鐘整理一個櫃子,在短時間完成一件事、重新找回自信。

「音樂儀式」:是根據各種場景設計不同的歌單,包括晨醒、寫作或演講自信歌單。

「每日運動」:每天做一件好事運動、每天化妝或不化妝運動、每天寫一首情詩運動。

「命名運動」:像是替書房取名為「日日齋」,提醒自己重視每一天的重要,或者幫住家取名為「平常屋」,提醒自己要保持平常心待人。

這些你我隨時可以做的日常簡單小事,就是生活一成不變和天天改變的差別。

E (Experience):

好好去經驗每個當下,每一分鐘都全心投入。

張瑋軒在書本裡面寫過:

「Today is a good day to have a good day.」想哭,就好好地哭;想笑,就好好地笑,重點是我們全心投入在今天裡頭。

她也在新書分享會說過:

「我不會活在昨天的痛苦裡,不會活在明天的虛幻裡,我只活在今天,只會想當下的事情。」

A (Appreciation):

感謝生命中每件好事和壞事的發生,培養更樂觀的態度。

張瑋軒在書本裡面寫過:

無論遇到順境或逆境,外部環境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心境」。心順了,就都是順的。

例如她每天都在手機寫「感恩日記」,寫下十件感恩之事,還在新書分享會現場讀給大家聽。

L (keep Learning):

人生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唯有持續學習,才能更接近自己要的理想生活。

針對這一點,書本中有兩個很棒的觀念:

今天的你,真的夠努力嗎?

努力是一種無條件、長時間、有紀律的投入狀態。

努力,不是一種結果,好像有一天努力過了,就叫努力;努力是一種過程,需要每一天有紀律的累積。努力像是走在沒有盡頭,而且只有你一個人走的路,但無論有沒有人看到你在那條路上,無論有沒有人相信你真能走到你要去的地方,你仍能願意堅持地往前走。努力,是一段孤獨的旅程。

第一個是持續學習等於持續努力,卻不是努力過就算了。明天還是要努力,後天還是要努力。活著的每一天,都不能停止努力。成功別無他法,機會也不可求,但「堅持努力」是至少可以做到的事情。

要特別注意的是,使命感與熱情,都不是一碰就有的開關(on & off)。使命感與熱情,如「愛」一般,會有高低起伏流動的能量狀態,會有澎湃也難免會有低潮,此刻你更需要學著覺察自己的狀態,進行能量管理,並學會如何在低谷時仍保持盼望。

當你做著有使命感、有熱情的工作,當你過著熱愛的生活,並不代表你不會遇到挫折、不會感受到低潮和失落。反而,當你越在乎,你越有可能感受到不如預期的困境。這時候,記得萬物都像自然一樣,有它的時間、它的節奏。你要做的只有一件事:觀察自己,讓那些時刻在陪伴你的同時,為專屬於你的時間中建立生活的節奏,進而活在自己的時間裡。

第二個是人不可能每天充滿鬥志,隨時熱情滿滿,可是我們能夠多點耐心,在低潮中保持樂觀,在恐懼中繼續前進。

總結來說,這篇文章的前三個部分等於瞭解自己、發現自己和成為自己三部曲,方法則是面對和克服恐懼、練習對自己的人生提問、定義理想生活和行動方案。


Part 4:個人感想

我把聽完新書分享會和讀完書本的收穫,整理成以下七點:

1. 很真的作者

2. 出書的目的

3. 幫自己加油

4. 新書分享會

5. 舉手的秘訣

6. 選擇好朋友

7. 成為你自己


【很真的作者】

這應該是我參加過的新書分享會中,作者最真情流露的一場:

1.張瑋軒一走入會場,說幾個字就語帶哽咽,因為沒想到會全場坐滿。後來跟大家鞠躬,調整心情之後才繼續講話。

2.她不忍看到有許多人站著聽講,請工作人員把自己的椅子拿給聽眾。

3.演講過程非常隨性,cue 過編輯、媽媽、老公和創業夥伴,或者臨時請老公拿出自己的手機,讀感恩日記給大家聽。

4.她反覆提醒和強調舉手、自我介紹的重要性,更要聽眾當場練習,確定大家能夠感覺到信心的差異。

5.以前我聽分享會也坐過第一排,但這是我跟講者眼神接觸最多的一次,張瑋軒會持續跟聽眾互動,向前靠近第一排的人,或者眼睛看著他們說話,讓讀者感覺自己有被重視。

6.即使有準備講綱,但來賓分享或會後提問無法事前練習,她很認真地聽完大家的問題,思考過後提供建議。

跟其他講者相比,一般都是按照準備的投影片去講,可是張瑋軒的投影片只有子標題,內容想說什麼就說什麼,通常這種情況很容易說出沒準備的內容,但反而會吐露真心話,或者自己內心相信的事情。

雖然我讀《親愛的,別害怕與眾不同》時,從文字中能感覺到張瑋軒的真誠,不過聽完整場分享會,更加確定她是所想、所說和所做一致的人。

對我來說最不可思議的,是她經歷過那些霸凌和騷擾,並沒有變成一個更強勢的人,反而選擇更相信人性的善良,相信社會的美好,這些年來也靠這個理念去領導公司,幫「女人迷」走出自己的路。

誰說商場要很勢利和耍心機的領導人才能生存?單純和誠實除了能吸引夥伴的跟隨,還能得到讀者的支持,並幫助一家公司站穩腳步。

116804437_10158913109422847_4529692497250258983_o.jpg  

 

【出書的目的】

張瑋軒在新書分享會談到為什麼寫這本書,是想要讓更多人能活在愛裡面,而非恐懼裡。

說實話,她沒有必要公開自己被霸凌和被騷擾的經驗,不用談到自己的家庭和感情,但她願意把生命中的黑暗攤在陽光下,讓大家更清楚她怎麼成為今天的張瑋軒。

另外,讀者們從這本書獲得的東西都不一樣,有人接受過去的自己,有人原諒傷害自己的人,有人學到時間管理。這是她所樂見的,作者用心寫出自己的經驗,然而一本書所有的詮釋都在讀者身上,每個人根據自己的生命歷程,得到不同的收穫。

還有,張瑋軒希望這本書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閱讀都有不同的感覺,或者說在什麼狀態翻開書本,就會讀到不同的東西。

我覺得這本書很適合以下讀者:

1. 大學生和剛出社會的新鮮人:可以學到探索和發現自己,找到人生意義。

2. 有過恐懼和被傷害經驗的人:可以學到如何接受、正視和克服害怕。

3. 每位覺得格格不入的女孩子:可以學到不必在乎別人眼光,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

4. 正思考工作和生活平衡的人:可以學到活在當下和嘗試各種儀式感。

5. 已經對愛情失望和傷心的人:可以學會不要輕易輕就,等待對的人出現。


【幫自己加油】

有聽眾問到如果沒有一個很好的支持系統(家人、朋友情人...等),有什麼方法可以走出負面的情緒。

張瑋軒建議的方法有兩個,第一個是寫日記,她認為文字是可以承載你情緒的地方,以前剛開始寫的時候,因為心情激動,字都寫得很大,不過持續寫下去,字體會愈來愈小,算是某種程度的情緒釋放。

第二個是閱讀,可以幫助你用另一種角度去思考。

這跟我個人的經驗很像,我從專一開始寫日記,一路寫了將近十五年的時間,直到 2006 年經營無名小站才中斷,想哭的時候、失戀的時候、高興的時候,通通寫在日記裡,等於是最可靠的秘密守護者。

至於閱讀,我覺得大多數人遇到的問題都大同小異,就算書本中沒有答案,也能夠多幾個方向,最起碼看到跟自己一樣,或遭遇更慘的人,心情會平復許多。


【新書分享會】

最近讀完于為暢老師的《暢玩一人公司》,和張瑋軒的《親愛的,別害怕與眾不同》,正好都接著參加新書分享會,發現有聽真的有差。

讀完一本書,只能靠自己的理解,還有章節的編排,去思考作者想傳達的東西,可是聽完新書分享會,由作者本人說明觀念和做法,搭配投影片的子標題,回家再次翻閱書本內容,才更清楚整體架構。

IMG_3827_20200731222348.JPG  


【舉手的秘訣】

通常我參加講座都是提早到,也一定會舉手發問,但這場新書分享會因為還在想問題,變成第四個被點到的,差點抱憾而歸。

記得我單身時參加過一次 speed dating,前三位舉手的男生能獲得主辦單位提供的鮮花,送給有興趣的女生,女生願意接受花的話,就有老爺酒店的雙人聖誕晚餐。

那時候的我抓準一般人害羞的心態,第一個舉手,順利拿到花,後來第二和第三個名額都要猜拳廝殺好幾輪,才能選出勝利者。

所以你下次參加演講或講座,可以提早想好問題,全場第一個舉手,被點到的機會應該很大。

117221492_10158913117437847_7692158212912294851_o.jpg  


【選擇好朋友】

張瑋軒在書本中寫:

交友之道,我以孔子的說法為鑑:「益友有三:友直、友諒、友多聞」。

「友直」,是朋友能真誠坦率地告訴你,你仍有哪些改善空間;「友諒」,是你朋友能體諒你的處境,為你設身處地的思考,給你時間與空間;「友多聞」,是朋友為你拓展視野,讓你察知你看不到的事物,幫助你成長。

如果你想擁有這樣的朋友,就讓自己成為這樣的人吧。

我很幸運在身邊還有一兩位這樣的朋友,在我急於追求爆文和知名度時,提醒我不要忘記寫作的初衷,比起硬套別人的格式或結構,更重要的是一顆心。如何寫出感動自己的東西,久而久之,也會走出獨特的風格。

沒有人喜歡在自己一頭熱的時候,被人潑一盆冷水,但你要知道願意說真話的朋友少之又少,對方不僅需要勇氣,還要拿友情做賭注,因此要謝謝這種朋友。


【成為你自己】

張瑋軒寫過:

做自己,就是你的唯一選擇。無論世界多麼血腥殘酷,無論世界多麼黑暗險惡,如果你選擇成為光,你就會散發光芒。無論這個世界多麼想同化你,做自己就能與眾不同,做自己能讓你心滿意足,真正地活著,因為你是為自己而活,而不是為別人而活。

你的所有格格不入,就是你的與眾不同。

這是整本書最感動我的地方,類似的話在其他書有讀過,但她的遭遇和經歷,讓這些文字更顯真誠,也讓人願意相信,覺得自己能有機會做到。

當我用下班零碎時間看書,
有人說一定是上班過太爽;
有人說還不如多追幾部劇。

當我凌晨五點爬起床寫作,
有人說睡覺時間都不夠了,
有人說多賺點錢比較實在。

當我四十幾歲還懷抱夢想,
有人說平淡度日才是人生,
有人說中年人該務實一點。

你們就繼續說吧!
我只會繼續做的!

每個人選擇的人生劇本都是量身訂作,劇情也不一樣,唯一的共同點是身為主角和編劇,自己就是無可替代的最佳男女主角!一定要用自己的方式演完這部戲!

所以下次有人覺得你很奇怪,還是你覺得自己不正常時,別忘記試試張瑋軒的「3D 哲學」—Dear、Dare、Different!

先溫柔地對自己說話:「my Dear, / 親愛的,」

再勇敢地替自己發聲:「Dare to be Different! / 別害怕與眾不同!」

多一個標準品,多一個複製品,
世界都不會不同。

但多一個獨一無二的你,
世界一定會不同!

P.S.很幸運能聽到《親愛的,別害怕與眾不同》唯一一場新書分享會,雖然原本就買簽名版,可是很謝謝張瑋軒寫下一句話送給我。

IMG_3842_20200801084025.JPG  

IMG_3860_20200801084024.JPG  

114181033_2615331838705578_7816008075355789775_o.jpg  


【購書連結】

親愛的,別害怕與眾不同:《女人迷》創辦人張瑋軒,誠實面對心路歷程之作


【活動連結】

女人迷活動講座

8/16【創作者沙龍】我如何透過書寫認識自己 (主講者:曾彥菁X許菁芳X張瑋軒)

8/26【工作坊】開啟自我對話的 31 個提問   (帶領人:張瑋軒)


【延伸閱讀】

《IKIGAI:The Japanese Secret to a Long and Happy Life》讀後感想— 找到你專屬的 Ikigai,就是人生的最大禮物

《生命咖啡館》&《生命沙伐旅》讀後感想



覺得這篇文章還不錯的朋友們,請來幫版主按個讚吧!FB 粉絲團每天介紹更多佳句和好書!

《Ryan 讀書房 / RBR:Ryan's Book Review》粉絲專頁

 擷取12  

arrow
arrow

    Ryan / 小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