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店陈列架上无意之间发现的一本好书,作者 Carl Honore绕着地球跑亲身观察欧洲、美洲、亚洲的亲子和国家教育现象,也旁征博引这几年的研究报告,还访问许多老师、家长和小孩,希望可以替自己和全世界的家长找出比较好的孩童教育方式。300多页里面包括很多文献探讨却一点也不乏味,讽刺的是每个国家的父母亲都拼命想给孩子最多和最好的,却往往揠苗助长,反而得到反效果。作者最后也提出给现代父母亲的许多中肯建议,个人觉得不只是父母,连老师都可以从中获益良多。

【被父母绑架的童年】

小孩诞生后一个家庭的生活重心从夫妻转到孩子身上,家长不但努力工作甚至选择当全职的家庭主妇,牺牲许多自我成长的机会和休闲时间,所以就把孩子的表现当成自己的成绩单,或者是投资一千万后的损益评估表。就像书里写的,父母亲在逢年过节时的贺卡报告近况就像孩子的大学推甄成绩单一样,又拿了第几名、得了什么奖、参加了什么体育比赛。一方面是证明自己的辛苦有了代价,二方面是和其他家长彼此较劲和比较。此外,父母自己小时候没有机会得到的才艺补习经验,希望孩子们可以多好几项一技之长;而且利用课外活动和才艺课程又可以省去自己照顾的时间。结果就是一个被父母精心规划和严格控管的童年,孩子也被迫在每个方面都要加速成长。然而事实是欲速则不达,很多提早学习的做法不见得就有实质效果。例如学习外语,不能靠填鸭式的教育或者每周几堂课就可以有进步,必须在生活中创造可以听说读写的环境。而且更重要的是如何去学, 而不是什么时候学。在婴儿时期给予过多的刺激会扰乱睡眠,而睡眠正是婴儿消化和记住醒着时所学东西的时候。鞭策过多和给予压力会造成紧张,长久之后反而会影响学习效果。孩子的成败并非完全由婴儿时期得到的亲职照顾所决定,更不是像捏泥土一样,放入什么容器出来就会变成那个形状。



【Play is a child’s work】

孩子的正业就是游戏,研究证明幼儿园时期塞满听说读写课程和在悠闲游戏中度过的孩子,到七、八岁时的学业差距并不明显。人类的学习到情绪和心理上准备好的时候,学习最能水到渠成。刚开始也许有人发展较慢,但最终都可以完成里程。意大利、美国和香港都开始有许多遵循此观念成立的幼儿园,宗旨是造就会作梦、思考、游戏、推理和与人互动的孩子。没有制式的教材及考试,也不会指定如何做,鼓励孩童跟着直觉走,发挥每个人的创意。这些孩子在野外树林里直接观察和学习到其他人被课本强迫灌输的知识,也在游戏中学会互助和负责,不但玩得开心,也具备团队合作和自主意识。反而是许多刚由其他学校转来的孩子们,已经会算数、识字以及许多困难发音,却不知道怎么玩,也不会主动和人交朋友。

此外,市面上充斥着许多标榜结合尖端科技和研究成果的益智玩具,让父母愿意掏出钱买回家用以增加孩童的学习能力,甚至还有泰迪熊多媒体播放平台会自动念故事给孩子听。然而事实是发明玩具的人投入的想象和机巧愈多,孩子们能够发挥想象和创造力的余地就愈少。小孩子真正需要的是更多不接受输入的时间,更多处理自己经验的时间。对他们来说,基本的玩具例如简单的积木、洋娃娃、色笔和纸就是最好的,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那种只能按照说明书组成一个机器人和战舰的主题积木,玩过一次组完之后,就不会再想随意组成其他东西。

其实玩也可以玩出名堂,以喜欢电玩和小说的宅神朱学恒为例。年轻时帮电玩杂志写专栏而赚到零用钱,后来翻译魔戒系列小说而赚了三千万,近年更致力于推动世界知名学府的开放式课程计划,所以不要小看游戏对于孩子的重要性。

【善用科技的影响力】

计算机、网络和电视以及电玩都是现代青少年大量接触的东西和产品,后遗症就是近视眼和过胖儿的比例大幅增加。同时因为太多时间耗在计算机屏幕前面,和其他人事物的亲身互动减少。例如一家四口在休旅车上,大人开车和讲电话,小孩在后座打电动和看电视,几个小时下来没有人说一句话,像是长途巴士上彼此不认识的旅客一样。然而,适度的利用科技,选择类型和控制时间,像是由大人陪着看优质儿童节目其实还是有帮助的,重点在于父母如何去拿捏尺度。

书中也谈到青少年一心多用反而更使效率低落。人脑必须有安静和休息才能记忆和整理经验,也必须放松才能进入丰富和创造性的思考。如果按电视频道换个不停,网络上胡乱逛,连手机都不断收实时 e-mail,那难怪愈来愈不能专注,教授也抱怨学生不能看完整本书,宁愿看简短摘录而已。

其实最近的社会新闻都可以看到类似的现象,在计算机前面打字飞快,用手写字却错字连篇,甚至写不出来。交大通识课程推出模拟约会计划,要求学生去认识陌生人和互动,不要只会上网却缺乏实际约会的经验。其实不只青少年,大人也要注意自己过份依赖科技导致能力退步的问题。我用手写日记和信的频率比以前少很多,从前还会放本国语日报字典随时查,现在聪明的注音输入选字功能都帮我选好字了。写 e-mail 也是,拼字检查功能帮我们把拼错的英文字都改过来了,结果同样的单字打过十几次还是记不起来,一错再错。另一方面,好像一天没有电视、计算机和网络就浑身不自在,打开电视有一半的时间在切换转台键,上网漫无目的地闲逛,MSN 更是东聊西聊,消磨时间的好帮手。如果这些时间省下来,积少成多相信就可以看完好几本书或者做许多自己想做的事情。

【毕业才是学习的起点】

东亚的学生能在数学和理科考试拿高分,学习这些科目的兴趣却是最低的。芬兰经验可以给我们许多启发,不强调考试和竞争,不能力分班,不喜欢补习和家教,却可以在国际的学生基础素养评比上拔得头筹。书中举例有学生要求父母在家里不要谈论学校课程以外的文学、历史和美术相关话题,因为怕会妨害考试准备。 那些牺牲睡眠和休闲,投注全部心力只为了拿高分的学生,只是被逼着记住标准答案和在考试时回答出来而已,将来不愿冒险,怕出错,只肯做会被学校肯定和父母夸奖的事情。每个人或许都是父母培养出来的天才,却无法成为未来需要的人才: 思考敏捷,思路跨越学科领域,靠自己探索和钻研答案,想出划时代创意的人。

课外活动和体育活动也是如此。申请MIT 麻省理工学院的高中毕业生的课外活动专长高达 12 项,不是自己有兴趣,而是因为有这些资历可以加分。时间塞满活动和补习,除了没有停下来思考的时间之外,也失去了和家人互动的时间。另外,连孩子的体育竞赛父母也要插手,要培养变成顶尖好手申请将来念大学的体育奖学金,或者督促孩子以后进入职业联盟变成吸金机器,难怪会有家长去责怪教练不让自己小孩出赛或担任队长,甚至不服裁判的判决而动粗。

龙年出生在台湾的我,看到这个章节是最有感慨的。书中写到爱因斯坦曾说过: "Education is what remains after one has forgotten everything he learned in school. / 教育就是你把在学校所学的都忘掉之后剩下的那些。” 之前读过的 Business Week 中,有位教授也说: “What matters over time is not where you come from or who you once knew. What matters is what you can do.” 不是因为自己没有念过国立的学校,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而是培养终生学习的能力必须靠自己毕业之后的努力。因为每个人的目标和要去的地方不会一样,好比有人要跑铁人赛;有人要参加赛车;有人要打拳击,当然所需要的训练和技能也不相同,唯一的共同点就是你必须持续地学习和进步才能朝目标迈进。名校毕业或者出国念个 Top 20 MBA,的确可以帮助你在毕业后得到许多面试的机会,但是 interview 会不会过,将来在公司的发展如何,和你毕业的学校或者你在班上认识某某公司的经理甚至 CEO 没有关系,实力决定一切。相对的,你是某间名校毕业的,或是在某间大公司服务过的,你要有更高的自我要求,因为别人先入为主看待你的标准也不一样,不要表现出不对等的实力,反而让那个光环变成你的负担。最近参加讲座时,主讲人也说过: “It’s not about which school make you proud, it’s about how you make school proud of you.”

书中也有提到真正的天才是不会被埋没的,不会因为晚点学琴就失去成为天才的契机。再说给孩子学琴如果他将来没有成为音乐家也无妨,至少他是怀着喜欢弹琴,在音乐的热情中成长的。你可能不会进入大学校队、SBL 或 NBA,可是你可以每个礼拜和同事打打篮球流流汗;你可能不会成为画家,但是可以画张小卡片送给朋友。你可以是个音痴,但是懂得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重点在于有没有兴趣和开不开心,唯有如此,自己才会在长长的一辈子里持续地去练习和从事这项休闲或运动。

【父母的纪律和消费观念】

常常在公共场所看到无理取闹的孩子,到最后家长为了不打扰到其他人,大部分都会息事宁人,顺从孩子的要求或者买下他想要的东西,能够坚持原则真的不太容易做到。书中写到演员Batter Davis 说的: “If you've never been hated by your child, you've never been a parent. / 假如你的小孩从来没有恨过你,你就不算是做过父母亲。” 不吵不闹就不像是个孩子了,所以适当的管教有其必要性,让孩子们知道父母也有脾气和忍耐限度,但是一定要说明动机,而非单纯只说「我就是不准」。而且比起管教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花时间去观察和研究行为不良的原因,尤其是在和孩童交谈和倾听上面。

另外,书中也提到 7 岁的孩子在家庭作业「我为什么爱爸爸妈妈」的回答,妈妈的部份是因为妈妈逗他笑,在他觉得不舒服时搂着他。爸爸的部份只有一句话:因为他买东西给我。有些父母是因为要表彰自己身份地位所以给孩子们穿名牌和用最好的东西,也把他们的生日派对搞得跟一场艺人演唱会一样;有些父母则是内疚自己工作忙碌,所以办卡给小孩补偿他们。其实孩子们真正需要的是没有任何附带条件地给他们时间和关注。父母不应该再当会走路的提款机,用现金来代替自己该付出的时间,也要约束自己的购物癖。

纪律的建立真的不简单,不但夫妻要口径一致,坚持到底,更要以身作则。最好连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要做到。而掏钱把可以买新玩具当做孩子考试拿到前三名的诱因也不好,会不会反而促成孩子不择手段去争取分数,而忘记读书本来就是自己的本份,跟外在的奖赏无关。

【Advice to parents】

作者本身也是为父亲,一样也有望子成龙的心态,原本写书的动机是要找出最佳的亲子教育方法,最后才发现原来这个方法根本不存在,因为没有养育孩子的标准公式。根本的道理是他们需要感到安全和爱,需要无条件的爱和关注,需要冒险、犯错和做自己的空间,需要别人少拿他们比较。作者推广的「slow-parenting / 慢的教育」观念和做法是:
1.Give kids lots of love and attention with no conditions attached.
2.Give our children plenty of time and space to explore the world on their own terms.
3.Allow our children to work out who they are rather than what we want them to be.
4.Let things happen rather than jump in and force them.
5.Trust your instincts. Find your own way to parent. Listen to and observe your child.

每对家长都要找出对于自己和孩子最合适的教育方式,而非完全听从书本或别人的建议,而这个当然是必须花费时间去深入了解才能做到。另外,ignore the panic and peer pressure – your child will be fine. 每个孩子有不同的性向和兴趣,也有自己的路要走。不是进不了名校就没指望了。然后父母也要说服自己放轻松,不可能有完美和安全的童年,要相信自己有时候会搞砸,只要做到还不错,孩子就能平顺地成长。

再怎么样也不可能保护他们一辈子!


前阵子的报纸有写到医生父亲要求女儿回家只能看 CNN和阅读英文杂志,考不上北一女就不会给补习费,还训斥老婆没有尽到管教子女的责任。如果真的孩子都注定要比父母还要优秀,都要按照他们希望的方式成长,那等以后科技发达,直接完美复制在每个方面都毫无缺陷的婴儿好了。我们不要再当「Helicopter-parenting / 直升机父母」 (指不分昼夜在孩子头顶盘旋的父母亲,也指过度的亲职行为。) 或是「怪兽家长」(指对于学校老师提出不合理要求的家长监护人。) 适当的放手是必要的事情。电影侏罗纪公园里面说过: Life will find a way. / 生命会自己找到出路。像作者说的: Parenting is not a project, it’s a journey. 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应该有些时间是在街头巷尾和其他孩子游戏中度过,是在野外自然体验中度过,而不是在念不完的书本和赶来赶去的补习才艺课程中度过。让他们自己去飞,也许不是朝着你所希望的方向,但他们的脸上至少会有更多的笑容,未来也才真的会有无限可能 !

Leave kids alone . 不要再揠苗助长了!


书中的精采观念和实例还有很多,有兴趣的人可以自己买来看看。

P.S. 谢谢大家的关心,我还没结婚也还没有小孩,会看亲子教育类的书籍纯粹是兴趣使然。

本书的英文版封面。


本书的其他封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yan / 小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