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 在竹科管理局听了由 IC 之音主办的【I care,I can,I change!】生活系列讲座:洪兰教授的「可以知书达理」演讲,在这里把精彩内容记录下来分享给当晚错过的朋友们。其实部份内容和 2008年她到公司的演讲有点重复,不过还是听得很高兴,同样的笑话也听不腻。因为教授永远是那么地热情和幽默;永远是那么想要用飞快的讲话速度,在有限的时间内带给听众最多的知识,希望可以替台湾的孩童教育尽一份心力。
洪兰于2008年在公司的演讲分享请看: 洪兰演讲
这场演讲的第一部份同样从解释人的大脑构造开始,说明后天的经验对于神经原的发展很重要,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决定他们的 Destiny (命运)。因为神经原从婴儿出生后开始逐渐发展,所以北欧政府有补助那些愿意在小孩上小学之前,把他们留在身边自己教育的家庭。而教育孩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孩子只能跟自己比较」,今天从 10 分变成 30 分就算有进步。因为连双胞胎的大脑结构扫描结果都不会相同,更何况是跟基因和后天环境都不一样的别人家小孩相比。 Parenting is an art, not a science. 不会有两件艺术品是一模一样的,所以也不能要求孩子一定要跟别人一样考 100 分。另外,人的学习是波浪型的,不是一条直线,一次到位的。学习一段时间后也许过一阵子才会开窍;然后又遇到瓶颈,再沉寂一段时间后又想通,所以在教导孩子时需要多点耐心。如果你的孩子偏偏是在考完试之后才开窍,那你责骂他不是很冤枉吗? 况且,考试只是评量的一种方式,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方式。评量也有很多方面,不只是一味强调智育而已,要看生活各方面的表现。在演讲后的 Q & A,有人请教洪兰目前台湾的教育最需要加强的地方,她的回答便是缺乏「生活教育」和替别人着想的能力。例如有人到了大三还不会换枕头套,因为从小到大都是由妈妈代劳。另外,在运动时会产生多巴胺、血清素和正肾上腺素,这三种神经传导物质都有帮助学习的效果,所以我们要多多运动,像游泳就是很适合老年人的运动之一。
此外,从大脑的结构和研究中也可以推翻「潜能开发」和「在妈妈肚子里学英文」的理论。因为大脑的皮脂区分别对应和控制身体的每个部份,例如控制五根手指头,当把中指截肢后再次扫描皮脂区,就会发现原本控制中指的那一部份已经被控制其他手指的皮脂区拿去利用了,所以不会有什么完全没有开发的地方,当那个部份的皮脂区没被利用到,该资源就会被其他地方瓜分掉。也不能靠着强迫锻炼左手或者遮住右眼去增强特定区域的功能,应该整个大脑都要均衡发展才对。而有人说当婴儿在母亲肚子里时要给他们听英文,出生时语言学习能力才会比较好。可是空气和水的传音是不一样的,就跟你把头埋在水里,会听不清楚别人说的话是一样的道理。
大脑的表面在婴儿 6 个月大时还很光滑,在 7 个月之后就开始出现纹路,直到 23 岁才完全成熟,之后的持续学习也会刺激脑神经元的连结。所以终生学习是很重要的,不会是输在起跑点上;或者现在不赶快跑,以后就什么都没有。所谓「造命者天,立命者我」。你所有过去的经验造就了现在的你,而你现在所付出的努力才会改变自己的命运。例如英国女皇在生日当天邀请跟她同样年纪的百姓一起庆祝,其中一定有跟她相同时辰出生的人,如果真的命运在每个人生下来时就已经注定,那为什么能够当上女皇,享尽荣华富贵的只有一个人?所以去算命也是一种迷信,不会有什么改名子就可以改运的道理,如果算命师如此厉害,那帮自己改个名就可以发财了,用不着每天苦守着摊子等顾客上门。
除外之外,在孩童教育上「游戏」是很重要的,包括想象力的培养、人际关系的学习 (如果孩子太凶就没有人要跟他玩) 和领袖魅力的培养。芬兰的教育官员来台湾参观后很惊讶台湾的孩子竟然没有时间玩,却把时间都花在安亲班和补习上。其实玩也可以玩出名堂,任何领域只要能够专精就有饭吃,最怕样样会,样样松。(糟糕,学「工业工程」的人最怕听到这句话)。而且在科技整合的时代只有团队合作才有可能胜出。像在国际比赛时,台湾队伍都是推出一位组长或是代表回答问题,国外的队伍反而是人人抢答。还有像美国的小学从5 年级开始,很多事情都是以 Project 的形式进行。抽签之后四个人为一组,如果你说不喜欢跟谁一组,那老师更会刻意安排你们在一起。这种教育就是为了将来出社会做准备,你不可能挑选你会遇见的上司和同事,所以你要提早学会跟不喜欢的人共事。
演讲的第二部份是强调阅读 (悦读) 的重要性。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陪伴孩子成长,养成他们阅读的习惯。孩子说话是本能,阅读则是习惯,必须投其所好和引起动机。在小学一二年级时是 learn to read, 三四年级才是 read to learn.掌握阅读的能力之后,才能变成工具去打开知识的大门。而主动学习和亲自动手做是最有效率的方式,因为经验是最容易促进主动神经成长的方式。不过学海无涯,生命有限,所以才要藉由阅读来吸收他人经验。阅读可以增加「背景知识」(Background knowledge),也就是你曾经体验过,大脑里的神经走过一次,可以帮助你学习的知识。例如一张投影片明明遮住 90% 的影像,可是在场的小朋友却可以一眼从轮廓看出那张图是「蒙娜莉萨的微笑」,因为他曾经看过那幅画。而没看过画的非洲人只会说那张图是两坨牛粪而已。而且背景知识的增加不能局限于课本,应该多读课外书籍才对。知识没有课内课外之分,只分有用没用。再者, 产业趋势的改变瞬息万变,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现在热门的东西才开始去学,毕业后不见得派上用场。为了就业考虑的学习,不一定最有效。反而是自己有兴趣的事情,才会加倍投入额外的时间去做。
演讲后的 Q & A,也有一位老师提到现在的大学生和研究生,连中文的 Paper 都是有看没有懂,每个字明明都认识,但是看完后什么感想也没有。洪兰的看法便是背景知识不足,建议他可以要求学生把全文分成一段一段看,然后请他们看完一段后,就要能够说出该段落的重点。因为真正学会了不是取决于考试的分数,而是可以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才代表彻底了解。如果做不到就再念一次,一直重复到学生能清楚表达为止。她的学校里有一堂「论文研习」课便是用这种方法进行,要学生事先念完 paper,上课时每个人有 5 分钟解释自己看过的内容。至于英文程度不足,是因为台湾太重视背单字,较好的方法是从小三开始就让孩子们念英文小说,单字要能够应用于造词遣字才算学会。藉由阅读优美的句子,无形之间就是增加背景知识来辅助学习。
另外,没有不可教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一个孩子放对了地方,让他的长处发挥出来,他就会变成天才。曾经有个学生因为本身有阅读障碍,除了自己的名字之外其他的字都不认得,每天都被老师打到手掌肿起来,纱布包着还渗血。 于是洪兰教授就跟他的父母沟通和说明,眼睛不是学习的唯一方式,也可以从耳朵学习。笔试不行可以口试,不会念书可以去学一技之长。后来这位学生去拜师学艺,也顺利从厨艺学校毕业,日后成了很优秀的厨师。
家庭是最早的学习场所,模仿是最原始的学习。所谓「身教」就是内隐的学习, 孩子不会无师自通乱骂脏话,会出口成脏一定是曾经听父母亲骂过。如果今天没有把孩童教育做好,10 年后只会付出更多的社会成本。但丁说过:「道德可以弥补智慧的缺点,智慧永远无法弥补道德的空白。」知识会改变,但是基本的价值不会改变。所以父母要教的就是仁义、道德、正直等基本价值观。例如念报纸给孩子听便是一种很好的方法,选择好人好事受到表扬,还有做坏事被惩罚的例子。 同样的道理,念故事书也是不错的方式,比方说念「西游记」时,讲到唐僧被白骨精抓去时,白骨精却不马上吃他的肉,还要等母亲大人到了再一起享用,这个时候就是顺便说明「孝顺」最好的时机。况且孩子会愿意为了听妳念故事而帮忙做家事,如果妳说现在要拖地板所以没时间讲故事,孩子就会主动要拖地来交换妳念故事给她听。一方面促进亲子关系;一方面又让孩子学习将来在外地生活照顾自己,一举两得。记得孩子们就算没有做得很好,也要鼓励他们,他们才会更愿意继续做家事。
父母亲在时间的分配上,孩子永远是 first priority。先顾好孩子,再来做家事。家事可以明天再做,但是陪孩子的时间却很宝贵。科技再怎么进步,手机、简讯和 e-mail 还是比不上孩子每天回到家说:「爸爸妈妈,跟你们说喔…今天我在学校…… 」,所以才要把孩子们留在身边照顾,因为他们很快就长大了,到时候你想跟他们亲近还不见得有机会。而孩子有问题来找你帮忙时,不要用钱直接打发他们,也不要断然拒绝他们,这是你建立地位和培养亲情的好机会。小时候孩子尊敬你,因为你是万事通。等到他们长大后还是要一直维持这种印象。例如孩子来问你微积分或其他问题,即使不会也要试试看。让他们知道自己在你心目中有多么受到重视。记得不要直接帮他们解出答案,要他们动手解题给你看。或许他们只是缺乏信心,你只需要在旁边点点头给他们鼓励,孩子从自己的解题过程中就可以推出答案了。就算真的不行,网络很发达,一定可以帮你找到解答的方式。 同时藉由互动和逐渐成长的过程,培养你跟儿女们相同的回忆和话题。等你年老时他们才愿意去陪你。而不是即使来了病房也只顾着看电视,访客时间到就拍拍屁股走人。除此之外,a good parent should always try to see things from the child's point of view. 不要低估他们的能力,也要学着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事情和沟通,而不是只想把自己的观点灌输给他们。
(网络找不到投影片中看到的原图,只好献丑自己画了)
最后洪兰教授提到要让孩子们知道人生一定是充满挫折的,能够含着金汤匙出生,一辈子一帆风顺的人少之又少。人生的快乐不在于做你想做的事情,而在于喜欢你不得不做的事情。毕竟能将兴趣结合工作的人只占少数,大部分的人还是必须为了五斗米折腰而忙碌工作,如果上了班又很不喜欢这份工作,那就是每天等着下班,度日如年的折磨。她说在美国念书的时候,曾经看过学校里有个当天退休的同事,到了下午四点多还在计算机前处理事情,因为那个人说学校付给他的薪水是到五点钟,所以要做到那个时候为止,这就是「敬业」的精神,也是今天台湾竞争力落后的原因之一。另外,每天忙着抱怨更不会对于现况有帮助,相反地,如果停止抱怨,正面思考,大脑才会集中资源去找出可行的解决方式,而非把资源都浪费在怨天尤人。在社会上难免遇到山穷水尽的时候,只要你不要放弃,就会等到时来运转的那一天。
NEVER EVER GIVE UP!
演讲完毕后,还有人请教洪兰要教书,还有主持电台节目和巡回演讲,如何在百忙之中维持阅读的习惯?她说时间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像她觉得衣服洗完,还要折好放在衣柜太浪费时间,干脆简单按照人做区分,直接堆起来就好。还有她常吃馒头,蒸馒头的时间就做自己的事情,吃的时候就一手拿馒头,一手写书。吃完也不用洗碗,直接丢进垃圾桶就好。这个我深有同感,之前有人问过我工作之余怎么会有时间看闲书,答案就是把握每一段琐碎的时间。我花不少时间在看医生和做复健,等门诊的时候可以看书;做电疗的 15 分钟也能看书;洗完澡吹头发时就翻翻只要看三四页的杂志。有的书比较薄,可能一个上午就看完了。总之时间的安排是靠自己挤出来的,在清单上想看的好书只会愈来愈多,不怕没有书看,反而是担心时间不够用。而且一阵子没有看书,真的很像生命的能量持续枯竭一样,需要赶快去书店充电一下。
我发现这场演讲几乎座无虚席,听众群以带着孩子一起前来的父母为大宗,可见大家都很重视儿女的教育问题。对孩子的教养从生下他们开始,到你离开人世的那一天为止。因为父母是最了解孩子的人,是愿意付出最多爱和时间的人,也是和他们最亲近的人。所以好的父母亲可以变成孩子们最好的老师,是他们时时刻刻观察和学习的对象,甚至是一起学习的好伙伴。谁说父母一定就只能扮演老师的角色,带着孩子一起学习一样新的运动或者一块解决问题,更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而且在良好家庭教育中成长的孩子,日后也会成为很好的父母,同样的品德教育和家庭传统才会继续延续下去。如果每个为人父母者,都能有这种认知, 也愿意多花些时间在孩子身上,那社会问题一定可以减少很多,国家的未来才会有希望。
在这边感谢主办单位「IC 之音」让我听了一场很精彩的演讲,也希望这篇分享可以对看到的朋友们有些帮助。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