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長達一個半月的考慮, Riley 終於決定離開洛杉磯。十三年的歲月,當過湖人隊的場邊播報員、助理教練,以及總教練;九年的執教生涯,拿過四座冠軍,並在最後一年獲得年度最佳教練獎,諷刺的是站上頂峰之時,也是謝幕離去的時候。雖然下一份工作還沒有著落,也無從得知將來是否能遇見有類似天份的球員,但是 Riley 知道憑藉自己的本領,不管未來落腳何處,一定能夠打造新的優秀球隊,再次挑戰總冠軍……
Pat Riley,曾經在火箭和湖人等隊當過九年的球員,並擔任湖人隊、尼克隊,和熱火隊的教練,得過三次年度最佳教練獎、五次總冠軍,以及被選為 NBA 史上十大最佳教練之一,還多次受邀到各大企業演講領導方法。他把在湖人隊和尼克隊的執教經驗寫成此書,分享建立成功團隊的策略,以下的文章分成兩部份來介紹這本『The Winner Within』:
Part 1 介紹建構卓越團隊的 12 個步驟,並舉出在球場內與外的例子,例如湖人隊的故事,以及某些知名公司成功或失敗的例子。
Part 2 分享自己的 Key Takeaways。
Part 1:A Life Plan for Team Players
【1.The Innocent Climb】
Ask not what your teammates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teammates. ~ Magic Johnson
所謂的 Innocence 是指對於團隊的信任,先付出自己的一切給團隊,然後相信最後也會完成自己想要的目標。 1979 年的湖人隊加入了選秀狀元 Magic Johnson, 6 呎 9 吋的他打控球後衛,下苦功研究隊友的長處和球風,並盡其所能讓大家變得更強。該年度的總冠軍賽對手是費城七六人隊,在第五戰時湖人隊 7 呎 2 吋的中鋒 Jabbar 嚴重扭傷腳踝,確定無法前往費城打第六戰。正當全隊頓失中心砥柱,先發球員也建議乾脆放棄這一場,專心備戰第七戰時, Magic 挺身而出,告訴大家說:「既然我們失去了 Jabbar,那我今天就會是球隊的 Jabbar!」上了飛機之後,他就去坐沒人敢坐的 Jabbar 專用位,然後在整場比賽中,他在中鋒、前鋒,和後衛的位置上不斷遊走,最終湖人隊以 123-107 贏得冠軍。 Magic 一共得到 42 分、15 籃板和 7 助攻, Riley 認為他是自己二十多年來看過球技加上態度最好的球員,並詢問 Magic 這樣打球的原因。他說小時候曾待過 Michigan 青年籃球聯盟,雖然每場比賽都當隊上的得分王,球隊戰績也一路長紅,但是隊友並不開心,他們感覺沒有存在的價值,只是湊滿上場人數而已。所以 Magic 學著替隊友製造空檔,以及幫助他們成長,進而達成每位球員的成功和整支球隊的勝利。從那時候起,一直到加入 NBA, Magic 轉變成一位無私的球員,也開啟湖人盛世的序章,這一切都起始於 innocent climb,由一個人開始改變整個團隊。
此外, 1970 年代的美國通用汽車,曾在加州的 Fremont 打造大型的製造工廠,但是在 70 年代末期,汽車產業的營收大幅下滑,不敵海外車廠的物美價廉車種。 1982 年該工廠被迫裁員 2/3,而且工會和公司的管理階層長久以來互不相讓,準備玉石俱焚。在 1983 年, Toyota 和通用汽車成立新的合資公司 NUMMI (New United Motor Manufacturing, Inc.),他們捨棄原本厚達幾百頁的合約書,改以簡單的 15 頁取代。除了保障薪資和福利比照其他本土汽車公司之外,也記載如果員工被解雇,那主管也跟著一起打包。而工會本身也放棄原有的要求,本來他們把製造流程分成 100 種技能,只有取得認證的工人可以從事該項工作,目的是確保每個人的飯碗都有保障,但是也相對沒有效率,因為常常要等特定的工人報到,才能繼續生產。現在工會則把技能改成四類認證,所有的員工分成數個小組,每個小組的工人都被訓練從事每一類的工作。新的改革讓工廠起死回生,日後也被當成工會及公司和諧共事的學習教材,而這些都源自於雙方不再自私自利,願意謀求共同的福祉。
【2.The Disease of Me】
雖然湖人隊在 1980 年獲得冠軍,但是還不算實至名歸的冠軍隊伍,仍有許多障礙必須克服, Disease of me (大頭症) 就是其中的一種。許多人都聽過「80/20」法則,所謂百分之八十的績效或業績來自核心的百分之二十員工身上, Riley 則提出相反的「20/80」法則,很多員工在團隊獲得成功之後,雖然本身只有百分之二十的貢獻,卻認為自己理當獲得百分之八十的獎賞。
因為 Magic 以新秀之姿就率隊奪冠,所以被 LA 各大媒體奉為救世主,而他被吹捧地愈多,隊友們受到的重視就愈少。在 1980 球季展開兩週之後, Magic 由於膝蓋傷勢被迫休息 100 天,不過靠著其他球員的表現,讓球隊戰績還能在太平洋分區保持第二。但是當媒體大肆宣傳歸隊日期,還有復出比賽當晚,球隊破例介紹待在板凳區的 Magic,引起全場起立鼓掌時,就讓隊友頗為吃味。他們是幾個月以來真正在場上打拼的人,卻沒有人肯定自己的表現。於是士氣悄悄地分崩離析,在進入季後賽之後更加惡化,第一輪 (當年是五戰三勝制) 碰上勝率沒有過半的火箭隊,大家以為可以輕鬆過關,結果前兩戰打成平手。關鍵的第三戰前夕,球員們竟然在休息室吵成一團,雖然終場前才落後一分,球權也在 Magic 手上,但是他滿腦子只想單刀直入,寄望扭轉戰局後能重新贏取大家的尊敬,結果沒有成功,湖人隊變成史上第三支隔年首輪就被淘汰的冠軍隊伍。這樣的後果不能怪罪 Magic,全體隊員都要一起承受,因為大家同是大頭症的受害者。
在團隊合作的環境中,每位員工自掃門前雪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不過假使沒有把眼前立即可得的利益、舒適和獎賞放在一旁,試著做出犧牲,以整組人的福祉為第一優先的話,你永遠不會知道自己和團隊可以達到怎樣的成就。
【3.The Core Covenant】
所謂的 Core Covenant (核心誓約) 是一種凝聚大家的約定,不一定是白紙黑字的形式,有時候是表現在實際的行動上,讓每個人都朝共同的目標而努力。
在 1981 球季時,湖人隊的問題日益嚴重,在季外用高薪簽下自由球員 Kupchak,然後老闆也以破天荒的 25 年,兩千五百萬跟 Magic 提前續約,讓其他的球員又忌妒又失望。除了球員失去對彼此的信任之外,教練 Westhead 也被撤換,同時因為 Jerry West 不願接這個燙手山芋,改由助理教練 Riley 擔任新的總教練。 在上任之後的第一個球隊會議,他就在黑板寫下:“A house divided against itself cannot stand. You are either with me or you are against me.” 在大家變成 winning team 之前,要先轉變成 together team。球隊就像一個和諧的家庭,無論父母或子女,不管是超級明星或其他球員,都要親身奉行所制定的誓約。他不是在嚇唬球員,假如換了新的教練還不能挽救低迷的戰績,那球團的下一個動作就是進行球員交易,所以大家最好更加團結。另外, Riley 先從老鳥下手,因為領袖球員通常可以當教練和球員之間的橋樑,所以他跟 Jabbar 建立穩固和信任的關係。然後他也告訴年輕的三名後衛 Magic, Nixon, 和 Cooper 說: “以你們的身手如果好好合作,在十年之內都會是聯盟最好的三人組合。你們應該要當彼此孩子的教父,了解各自之間的緊密連結。” 此外,他不准任何人私下對媒體爆料,避免又因為內部不和被外界大作文章。
重新凝聚向心力的湖人隊逐漸贏球,在季後賽還橫掃太陽隊和馬刺隊。總冠軍賽和七六人拚戰五場後,取得三勝兩負的成績。第六戰開始前, Riley 請大家回想去年季後賽的恥辱,還有他跟大家完成約定的第一天,每個人答應都要盡自己最大的力量來幫球隊獲勝,現在就差臨門一腳。球員們受到鼓勵後,氣勢大幅上昇,順利在鄉親父老面前成功奪冠。
【4.Thunderbolts】
Success in life comes not from holding a good hand, but in playing a poor hand well. ~ Denis Waitley and Rem L.Witt
所謂的 Thunderbolts 泛指發生在你、你的團隊、你的公司、你的城市或國家的意外事件,而且無從預防和控制。 1982 年湖人隊的目標是變成 1969 年以來首次連霸的冠軍隊伍,結果在季賽最後一場和前三輪季後賽,Nixon, Worth, 和 McAdoo 分別因傷缺賽,頓時球隊總得分少了四成,其餘球員也覺得贏球無望,最後在總冠軍賽被七六人隊直落四橫掃出局。
If you’re going to be a championship team, you have to think championship thought. “It’s OK to lose” will never be one of them. ~Pat Riley
當劇變降臨時,旁人的同情就跟如同垃圾食物般毫無幫助,你必須重新打起精神, 付出和過往相同的心力,秉持相同的信念,才算實際的反擊之道。而不是像湖人隊未戰先怯,腦中充斥著”無所謂,這已經是一個好球季” 或者”沒差,反正我們本來就不可能會贏” 的想法。在好手如雲的 NBA 球場,長達七個多月的球季中,不管你如何拼命,都免不了輸球,所以必須學著用正面的心態面對失敗。你應該心煩,應當生氣,並發誓下一次要變得更厲害,而不是輕易接受輸球的結果。
大部份的人都希望活在安全的防護罩之中,但是現實生活不會如你所願。困境和意外都是人生的必然,而且有時候比輸掉一場比賽更加嚴重。 Riley 建議有幾種方法可以挽救措手不及的危機,或者把傷害降低,例如隨時注意收集情報、觀察競爭者的創新策略、注意核心成員的異常表現,以及標準或程序上的品管下降導致意外產生…等。
一個成功的團隊明白 Thunderbolts 無法避免,只能更加注重個人和團隊紀律,一同撐過難關,並試著從中學到有用的經驗,讓往後更加茁壯。
【5.The Choke】
The minute you start talking about what, you’re going to do if you lost, you have lost. ~ George Shultz
Choking (窒息或阻塞) 是一種挫敗,來自於沒有了解或接受和競爭者正處於殊死拚戰的情勢。而在此關鍵時刻失常的原因,可能是高估自身能力、對自己沒有信心,或者摸不清你的對手。更糟的是屢戰屢敗之後,心態上會變成嘗試避免輸球,而非使盡全力去贏球。然後你愈膽怯,你的恐懼和噩夢愈有可能成真。 1984 年的冠軍賽第二戰, Riley就在湖人隊佔有絕對優勢時,做出非常保守的調度,導致最終的落敗。
充分且萬全的準備可以降低 choking 發生的機率,而這也是領導者的職責,透過細心觀察和高度警覺,想辦法減少意外對於團隊的影響。例如 1984 年的冠軍賽第五戰, Riley 檢討了先前兩場比賽落敗的原因,包括球的傳導和如何應對不公平的吹判等情況,偏偏沒有注意天氣預報,間接導致輸球。當天在波士頓的濕度高達 95%,熱到超過 37 度,塞爾提克隊準備了冷氣機和風扇、三套乾淨的球衣褲、好幾個冰桶讓休息時能用冰毛巾擦汗,以及叮嚀球員穿透氣衣服前往球場。相較之下,湖人隊完全沒有上述的設備, Riley 還規定球員穿西裝打領帶來球場,然後唯一的一套球衣濕透了也無法替換,中場休息時根本沒空討論下半場的策略,因為球員都忙著淋浴。之後湖人隊仍和塞爾提克隊纏鬥到第七戰, Riley 也備妥了所有想到的設備:冷氣機、風扇,還有遮斷器,但是球員們再一次被自己的心魔打敗,因為歷史證明他們從來沒在第七戰贏過對手,反觀塞爾提克隊是信心滿滿要拿下勝利,最後湖人隊把冠軍拱手讓人。
Choking 跟大頭症一樣,全是自己引起的,不管是準備不足或者信心不夠。雖然 Choking 可以逼迫你想要放棄,不過也會刺激你想要變得更強的決心。爭冠失利的湖人隊在反省之後變得更成熟,從此沒有在總冠軍賽再輸給塞爾提克隊。
【6.The Breakthrough】
Even though we lost, they can’t take away our pride or our dignity, we own those. We are not chokers or losers. We are champions who simply lost a championship. ~ Pat Riley
上面這幾句話是在 1984 年輸掉總冠軍賽第七戰以後, Riley 對球員們所說的話,勉勵大家不要氣餒,下個球季再來復仇。所謂的 breakthrough 是正面的 thunderbolt,它能夠讓整個團隊瞭解和發揮最大的潛能,而且必須先從核心球員下手,激發他能有更高水準的表現。在新的球季裡,湖人隊取得 62 勝的佳績,再度於冠軍賽對決宿敵塞爾提克隊。結果首戰就以 114:138 慘敗,賽後媒體和新聞大多怪罪於 36 歲的老中鋒 Jabbar,說他年老力衰,抵擋不了 McHale 和 Parish。 Riley 知道此時正是陣中的超級巨星 Jabbar 奮起的時機,所以他剪輯了全隊的失誤、防守失敗,和球員偷懶的錄影帶,大部份的內容都針對 Jabbar,果然讓平常都坐最後一排的 Jabbar 大受刺激,主動坐到第一排去,並且承認自己的確很多地方沒有做好,然後隔天的練習 Jabbar 也不理會 Riley 的命令,完全不想休息,只想繼續操練。
第二戰出發前, Jabbar 姍姍來遲,並且問 Riley 是否能帶自己的爸爸同行,讓 Riley 聯想到賽前精神喊話的主題,他告訴球員說:「我知道今天許多人都認為我們打不贏塞爾提克隊,歷史紀錄也是站在他們那邊,不過請先聽完我父親的故事。」9 歲的時候,父親交代兩位哥哥帶 Riley 去跟別人打籃球,每次都讓他輸球回家後大哭一場。連續二到三週之後,哥哥也幫他說話,認為父親不應該讓他上場,因為年紀還太小。父親說:「我是要教導 Riley 和別人競爭的意義,因為同場競技可以把他最壞和最好的一面都顯露出來,也許最初他光看到壞處,但只要撐到最後,就會發現好處在哪裡,所以 Riley 必須回到球場繼續未完的戰役。」 接著 Riley 對球員說:「我以為自己熬不過去,但是苦練不久以後,就換成跟我打球的對手哭著回家。而這就是所謂的競爭,也就是今天在這個球場,塞爾提克隊要我們面對的情況。」
Riley 又接著說:「在結婚之前,我才剛從火箭隊和拓荒者隊的球員選拔落選,然後要和其他 29 位球員參加另一隊的徵選,看起來是最後進入 NBA 的機會了。同時我負債 5000 美金,還有婚姻的負擔在肩膀上。而當婚禮結束準備開車去度蜜月時,父親告訴我屬於我的時刻終究會來臨,而當那一天到來,我會勇敢地踏上戰場,並且給對手迎頭痛擊。而此時此刻,就是我該孤注一擲的時候,讓大家知道我是誰,以及為何而戰。當時我並不曉得那是我這輩子最後一次和父親的對話,今天正好看到 Jabbar 的爸爸也坐在休息室裡面,所以想跟大家分享這個故事。」這個時候已經有幾位球員的臉上流下淚水,然後 Riley 說:「我不知道今天這場比賽要靠什麼贏球,但是我知道每個人都會像勇士般走入球場,然後讓我們的父親們與有榮焉!」這一段話感動了球員,也讓 Jabbar 狂得 37分、19 籃板,和 6 火鍋,並帶領湖人隊以 109 比 102 獲勝。另外, Riley 的話也打動了 Cooper,他小時候受過嚴重的腳傷,被切開的肌肉組織讓醫生判定他今後都不可能再走路。而在母親和舅舅的關心和支持下,他走出陰霾並成為職業運動員, Riley 的話讓他想起這一段支撐自己奮鬥至今的往事。
做為一位領導者,有時候只需要細心留意徵兆,就能啟發你如何激勵部屬,就像 Riley 看到 Jabbar 的父親一樣。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內在的聲音,雖然說人的性格是由環境所塑造,但是很少有人可以在完全正向和美好的環境中長大。大部份的人仍會聽到許多恐懼和失敗的雜音,只有把那些排除在外,才可以讓正面的訊息被接收。人生之中,總會有某幾個時間點,內在的聲音宏亮且清楚地對你傳達訊息,只要用心聆聽,自我的突破很快就會來臨。
Great works are performed not by strength but by perseverance. ~ Samuel Johnson
Jan C. Scruggs 是一位從越戰歸來的步兵下士,當時的社會對於士兵們沒有感激還會排斥他們。但是 Scruggs 於 1979 年看完電影「越戰獵鹿人」之後,他大受感動,內心的聲音驅使他建立陣亡將士紀念碑,來安撫全國各地心靈受創的軍人和家屬們。即使只能負擔 2800 元,他不顧眾人的反對,透過鍥而不捨的遊說和宣傳,終於說服國會通過法案,最後募款超過八百萬元,在 1982 年完成 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 (越戰將士紀念碑),這個被後人廣為傳頌的故事都是由於他不屈不撓的努力,才能有突破性的成果。
【7.Complacency】
There is an enormous number of managers who have retired on the job. ~ Peter Drucker
Complacency (自滿) 是團隊實現最大潛能的最後一個障礙,當你夢想成真之後,非常容易認為從此海闊天空,再也不會遇到任何困難。團隊成員認為本身的優勢是天生的,然後懈怠和不認真的態度成為習慣,使能力逐漸退步。此時自稱為王者或冠軍的球員應該好好珍惜過往的回憶,緊握福利金,以及閱讀退休手冊,因為那是未來的漫長歲月中等著回報給他們的東西。
He who stops being better stops being good. ~ Oliver Cromwell
1985 年湖人隊拿到冠軍後,即使 Riley 警惕大家不能鬆懈,不過新的球季一開始,問題又漸漸浮上檯面。賽程到達 12 月時,某些球員抱怨:「我的腳負荷過重, 所以不想參加練習,因為我是 game player。」 Riley 認為 game player (比賽型球員) 是一種藉口或謊言,背後的原因純粹是球員想要偷懶。真正的 Winner Within (內在贏家) 只想當個單純的 player,沒有冠上傳奇球員或超級巨星的封號。所謂卓越的境界不是終點,而是一段持續改善的過程,所以 Riley 從來都不喜歡「垃圾時間」(比分大幅落後時,球隊提前放棄,把板凳或三線球員換上場打完比賽) 的說法,因為對於內在贏家來說,在比賽場上的每分每秒都該全力以赴。
另外,隊上也有球員在快輸球時才賣力打球,他甚至說:「你等著看我在三月份季後賽的表現!」你以為自己有一個按鈕,必要的時候按下去就會轉換成「無雙」模式,卻沒想過萬一到時候按鈕故障怎麼辦?因為這樣的態度,被封為史上最強的湖人隊在五場比賽內輸了四場,雖然依舊打進季後賽,卻以 1:4 被火箭隊淘汰,無緣和塞爾提克隊爭冠。
The world is full of willing people, some willing to work, the others willing to let them. ~ Robert Frost
在二次大戰結束後,志得意滿的美國汽車業者失去了憂患意識,因為消費者可以負擔得起每一年或兩年換新車,導致汽車公司愈來愈不重視品質和耐久性。而日本則是反其道而行,把美國博士 W. Edwards Deming 的「全面品質管理」觀念發揚光大,不但政府帶頭推動,更每年頒發戴明獎給優秀企業。歷經臥薪嘗膽的十幾年後,日本汽車業取代了美國的龍頭寶座,更成為高品質的代名詞。
真正的贏家屬於那些持續發掘新獲勝方法的人,因為當公司的新產品熱賣之後,競爭對手一定會模仿和學習產品的優點。所以你只能繼續從其他方面下手,維持競爭優勢,例如成本管控、供應鏈管理,和生產效率極大化…等。球場上也是如此,你必須知道圓夢之後的下一步要做什麼,並且警惕自己,隨時都有更聰明和更拼命的對手,虎視眈眈,準備追上來取而代之。
【8.Mastery】
I’m a great believer in luck, and I find the harder I work, the more I have of it. ~ Thomas Jefferson
所謂的 excellence 是學無止盡,永遠都想做到最好,然後也是長期努力所累積的成果。進入1986-1987 球季時,湖人隊推出 Career Best Effort 系統,目的是讓球員們清楚他們目前的水準,以及合理的目標在哪裡。第一個創新是跟其他隊伍相同位置或者定位的球員做評比,不像以前的系統是跟隊友比較,讓人覺得再怎樣也敵不過同隊的球星。第二個創新是和去年同一期間的表現做對照,判斷何時會有較好的績效。接著從 15 項指標之中,選出導致上個球季失敗的 5 項指標,然後訂出每位球員在每項指標的目標值,要他們至少在每一項的績效值提高1%,因為只要十二位球員都能達成目標,整體績效的提昇就高達 60%。導入這套系統不保證每一場比賽都會贏球,但是當對手的天分和經驗都和你旗鼓相當,那麼日積月累的努力就是最終勝出的關鍵。 Riley 會把最新的數據貼在休息室裏面,實施幾個月之後,球員都等不及要知道自己的改善成果,以及設法追上自己的目標。以 Magic 和 A.C. Green 為例,這個球季都是他們球員生涯的最佳表現。另外, Riley 還搭配自己剪輯的錄影帶,包括重點觀察某位對手如何突破防守陣式,或者敵隊的各種防守策略,以及隊上的球員重複做錯或者做對的事情,加強他們的心理素質,藉以累積信心。
而在球季接近尾聲,湖人隊在八連勝後輸掉一場時, Riley 刻意勃然大怒,不斷用球員最討厭的字眼”Quit” 訓話:「你們全是 Quitter,跟去年季後賽一樣提前放棄比賽,你們不虧欠我什麼,但是你們對不起其他隊友…」,有的球員覺得他太小題大作,只不過一場比賽輸球而已。不過 Riley 認為不管有多認真想要改變,過往的陋習很容易故態復萌,所以必須適時發現和做出矯正。一位精明的領導者,他的生氣不會是情緒化引起的,而是透過謹慎考量,知道該在何時,對著誰,使出何種程度的脾氣。 Riley 的暴怒讓球員們繃緊神經,上緊發條,接連獲得十連勝,取得太平洋分區第一的寶座。而湖人隊也穩健地打入總冠軍賽,整個球季的改進有了效果,球員們在冠軍賽中表現優異,進而擊敗塞爾提克隊,重返榮耀。
要如何達到精益求精的境界?必須仰賴精確的資訊,去定義每個人的潛能可以到達何處。另外,也要維繫高昂的士氣,不只是靠激勵而已,更取決於領導者如何運用手腕,讓團隊成員樂於挑戰更高的績效目標。
【9.Upping the Ante】
To be what we are, and to become what we are capable of becoming, is the only end of life. ~ Robert Louis Stevenson
湖人隊在 1987 年奪冠之後在休息室慶祝時,記者詢問 Riley 明年是否可以二連霸?他不說:「也許吧!我希望如此,如果全員保持健康,又有好運氣的加持。」相反地, Riley 真誠地保證湖人隊絕對會成為衛冕冠軍。他沒有喝醉,也不是被喜悅沖昏頭,因為他認為這是一個最佳時機,交付下一個任務給整支球隊。 Riley 不想要等球員們參加開季訓練營時,才調整備戰心態,他要每個人都扛著這個重擔在肩上,然後在休季期間自我鍛鍊。
此時有位球員對 Riley 說:「你不應該給我們這種壓力,因為你不是上場比賽的人。」Riley 回答:「雖然我不必去和對手拼鬥,但是我跟你都是這個團隊的一份子,和每個人一樣必須承擔輸球的結果。我們不應該去害怕後果,因為當你竭盡全力去追求偉大的目標,成果已經無關緊要了,最重要的是我們團結一致,共同向目標邁進。」湖人隊跟任何變成冠軍的隊伍一樣,即將失去被人看扁 (underdog) 之後發憤圖強的動力。他們在過去已經浪費了太多次的機會,不管是球員太驕傲、過於安逸、彼此失和,或是對於意外事件做出應變。在過去的 19 年裡,從來沒有一支球隊可以成功衛冕,所以湖人隊沒有任何本錢可以揮霍,不能期望還有捲土重來的機會,只能把握現在,趁勝追擊,建立霸業。
1987-1988 球季湖人隊締造 62 勝 20 敗,全聯盟最佳的戰績,不過在季後賽的西區準決賽和決賽,都和爵士隊和小牛隊殺到第七場才勝出。總冠軍賽等著他們的是新的挑戰者活塞隊。雙方打得難分難解,前六場打成平手。第七場比賽進場之前, Riley 鼓勵球員「活塞隊想要的是冠軍,但是我們追求的是比他們更偉大的目標-史無前例的歷史地位!」於是湖人隊在終場前 2 秒鐘,靠著 A.C. Green的致勝一擊,以 3 分險勝對手,衛冕成功。也讓湖人隊在十年內獲得五座冠軍,任何職業運動中都沒有球隊創造過這個紀錄。
三天之後,球員 Bryan Scott 跟 Riley 坦誠這輩子從來沒有在身體、心理,和精神上如此疲憊過,Riley 說:「經歷 24 場季後賽,超過 1/4 正規球季的賽事,而且連續三輪都打到第七場,你的確是應該付出所有的體力和精力才能贏得冠軍。但是仔細想想,在你和全體隊員全心投入,奮戰 10 個月之後,我們也才以些微分數險勝,這就是 Mission 的定義-要有耐力和毅力堅持到底。」
當球隊獲得冠軍之後,下一個目標就是設法成為貨真價實的冠軍隊伍,留下歷史地位,而每位球員都要毫無保留,以及拼戰到最後一刻。
1976 年的 Home Box Office (HBO) 電視台營收看好,對於產業前景也樂觀以待,但是管理人員知道有線電視的訂戶會日趨飽和,愈來愈難吸引到新客戶,所以他們積極拓展業務。先在 1981 年推出業界首創的自製電影,隔年和 CBS 以及哥倫比亞製片公司合資成立三星影業 (Tri-Star Pictures),並且在 1987 年獲得艾美獎,成為今日頗受好評的電視頻道。這全是因為高層管理人員有遠見,沒有把眼前的成功當成理所當然,並提早替下一次的巔峰儲備前進的能量。
【10.Core Cracking】
Even if you’re on the right track, you’ll get run over if you just sit there. ~ Will Rogers
你不可能讓球員永保年輕和健康,所以痛苦的重建階段是每一支球隊必經的歷程,通常都從Core Covenant (核心誓約) 崩壞,以及球星出走或退休開始,而領導者的當務之急就是確保往正確的方向前進,而不是開啟永不見天日的黑暗期。一家世界級的公司也是一樣,不可能沒有任何創新和改進,而在十年之後保有相同的地位,既然技術在變遷,對手在進步,那只有勇於接受改變,才能生存下去。
而你所需要的就是自信,包括心理和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就是不要失去奮戰的信念,生理方面就是讓自己保有良好的體能,因為當球員在比賽尾聲沒有足夠體力時,根本無法有效執行戰術和做出精確判斷,這也是 Riley 偏好在球員很疲累時繼續操練的理由。換成公司的角度來說,「體能」可以視為「競爭力」。就算組織裡面還是充斥著有優秀能力的員工,但是他們已經失去熱情,以及追求進步的動機,那代表無形的競爭力也消失殆盡。
1988-1989 球季的湖人隊在季後賽勢如破竹,以 11 連勝挺進冠軍賽,以為三連霸近在眼前,卻被活塞隊以 4:0 橫掃出局。 Jabbar 也宣告退休,少了陣中的精神領袖和老大哥, Riley 和球員的溝通也少了一個好用的媒介。接著在 1989-1990 球季,除了更多球員步入衰退期,還有人去跟管理階層抗議 Riley 的帶兵風格,造成 10 年來首次有高階主管介入球隊會議,並且剝奪他的權利。好比對小朋友的教育一樣,如果父母親沒有同一陣線,口徑一致,那對於孩子的成長不是一件好事情。同時球隊士氣慢慢瓦解,讓 Riley 也不得不離開湖人隊,後來前往尼克隊重起爐灶。
核心的衰敗是必然發生的過程,也許組織和環境會改變,但是真正的內在贏家總是能夠重新找回勇氣,並且帶著它們去照亮新的戰場。
【11.Moving on】
Riley 的人生沒有完全按照自己的規劃走,但是每個轉折點都可以讓他學到東西和成長。進入 NBA 之前,他的第一志願是波士頓賽爾提克隊或辛辛那提皇家隊,結果他被火箭隊選走,也讓他遇見了未來的老婆。就在背負經濟壓力和場上表現不佳時,他被送到拓荒者隊。正當自認在 NBA 已經混不下去時, Riley 被交易到湖人隊。雖然有參與贏得冠軍的過程,不過後來被踢出球員名單,讓他改當播報員,之後因緣際會回到湖人隊,成為總教練。當每一次的改變來臨,他都會感覺到恐懼,但是如今回想起來,每一個命運交叉點都讓他擁有更好的人生。
湖人隊因為有很多天賦異稟的明星球員,所以 Riley 的目標是讓他們持之以恆地保持高水準的表現,但是尼克隊和湖人隊不同,沒有那麼多天分,所以必須透過嚴格訓練,讓他們可以發揮自身最大的能力。因此他幫尼克隊設定的目標就是 – 要變成最勤奮鍛鍊、具備最良好體能、最強悍、最專業、最無私,和大家最不想碰到的隊伍。
雖然季初的成績還不錯,但是在 1 月時,不但戰績下滑,球員也開始內鬨, Riley 只好召開會議改變球隊氣氛。他把球員們分成四組,先對其中一個角落的 4 位領導人說:「你們只會抱怨其他人不聽你們的話,卻沒有嘗試調整領導風格!」再對第二個角落的球員說:「你們這些愛唱反調的人,不服從他人的領導,又喜歡分黨結派!」然後對第三個角落的球員說:「你們這些隔岸觀火的人,如果真的對哪位球員不滿,現在就大聲說出來你覺得自己比他還行!」最後對孤單面壁的一位球員說:「你就是只想當不沾鍋,永遠事不關己!」Riley 的用意不是要指責球員,而是把赤裸裸的事實攤在陽光下,承認這支球隊就是一盤散沙,竟然有人只傳球給跟自己比較好的隊友,而忽略有大好空檔的人。他要大家打開天窗說亮話,誠實溝通,以及想出對策解決問題。這個措施讓球隊重回正軌,繼續贏球,球季結束時拿到 51 勝 31 負,並打入季後賽。
第一輪尼克隊和活塞隊苦戰五場後勝出,第二輪遭遇公牛隊,當前五場以二比三落後,面臨淘汰邊緣時, Riley 再一次激發球員的鬥志,他說:「每次 Jordan 上籃時,都有一大堆攝影師拼命拍照,然後挑出最好看的一張照片,印出約八百萬張海報販賣。如果今天 Jordan 像天神降臨般殺入禁區,而你只是退後或讓開,擺出一副你好像沒有跟他在同一個籃球場的表情,那恭喜你即將獲得最上鏡頭獎!這是我們不應該做的事情,也絕對不會是身為尼克隊球員應有的態度!」這樣的話語給球員們當頭棒喝, Jordan 拿出多少精力來進攻,他們就拿出更多的精力來阻止他,銅牆鐵壁的防守讓第四節的公牛隊超過 6 分鐘都得不了分, Ewing 也帶著嚴重腳傷攻下 27 分,最後以 100 比 86 分獲勝,將戰局板成三比三。雖然第七戰輸了將近快 30 分,但是至少他們讓公牛隊感受到季後賽最大的壓力,唯一逼到最後一場的系列戰賽事。隔年尼克隊更加威猛,拿到 60 勝,之後的兩年也分別有 57 勝和 55 勝。
在重建期之後,領導者就必須找尋新的目標和挑戰,甚至新的隊伍。這不是知難而退,而是重新找到振奮自己的動力,找出再次奮戰的理由。讓球隊從最初的泛泛之輩,加入競爭者的一份子,之後才能變成贏家,最後成為冠軍。
【12.One from the Heart】
所謂的”One from the Heart”就是指一位真正的勇士知道如何靠著努力和直覺,在比賽的關鍵時刻,做出神來一筆、左右勝負的舉動。在 Riley 超過 35 年的職業生涯中,最足以做為表率的球員就是 Magic Johnson,常常在最後一波進攻或者結束前幾秒,靠自己或者妙傳給隊友得分。1991 年的西區冠軍賽第 6 場,終場前 12.2 秒湖人隊以 91 比 90 領先一分,輪到拓荒者隊發動進攻。結果跳投不進,Magic 在大約剩下 3 秒時搶下籃板,前後兩名拓荒者球員立刻進行包夾。在這種情況下,一般的球員會先用雙手牢牢保護好球,避免被抄走。然後等對方犯規之後,準備上罰球線。就算兩罰俱中,對手仍有機會可以策劃最後一擊,3 秒鐘對於戰術運用來說並不算少。但是 Magic 在空中搶到球時,就已經觀察到剩餘的比賽時間,再比對自己內心的時鐘,等腳一落地就把球丟往另一邊的底線,等球落地繼續滾出界外時,只留下 0.1 秒給拓荒者隊。沒有暫停可用的他們只好從另一邊的底線發球,直接往這邊的籃框砸,最後讓湖人隊帶著勝利以 4:2 進軍總冠軍賽。只有非常少數的人才能在第一時間就明白 Magic 的籃球智商有多高,另一邊的球場根本沒有任何一位球員,看似一個失誤的傳球,殊不知這是在電光石火之間做出的睿智判斷。
另外,Magic 不只替湖人隊帶來改變,也影響了整個聯盟。舉例來說,為了讓球隊有多餘的薪資空間簽下射手球員,他自願減薪幾十萬美金,讓提升整體戰力的簽約得以生效。這在當時是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情,後來也讓其他隊的球員起而效尤,例如 1991-1992 年尼克隊的 Ewing 和 Mark Jackson 如法炮製,讓球隊能夠去簽下對戰力有幫助的新球員。
總結來說,要成為一位內在的贏家,是一種循序漸進的過程:
- The Innocent Climb 是給自己心理建設,當一位視團隊利益為優先的人。
- The Disease of Me 要我們記得謙虛,不能自滿。
- The Core Covenant 是說服自己願意對夥伴做出患難與共的承諾。
- Thunderbolts 挑戰我們的信念和決心,試探自己能否堅持下去。
- The Choke 展現出我們對於勝利的渴望。
- Breakthroughs 給我們機會去改進自身的缺點,讓能力更上一層樓。
- Complacency 提醒我們不能劃地自限,以為自身的能力僅只於此,不求上進。
- Mastery 教導我們總是要嘗試突破自我。
- Anteing Up (提高賭注) 則可以把 mastery (精益求精) 轉變成對手難以望其項背的卓越境界。
- 而當盛世不再,便開始進入core cracks的重建階段。
- 之後我們在心理上必須做好 move on 的準備,或者真的換一個環境,嘗試東山再起。
Part 2:Key Takeaways
第二部份是自己看完書的三點感想:
【Be Coachable】
書中有一句話說得很好:“Talent is only a starting point in this business.” 能夠有幸在籃球的最高殿堂 NBA 打球,只是代表殘酷競爭的開端而已。總是會遇上天份比你更好,體能比你勁爆的球員,因此除了日復一日的練習之外,你還要願意接受隊上老將或者教練的建議。因為自我的進步不是花費時間而已,還要用對方法。而旁觀者有時候比你更能客觀看出真正的問題點。職場上也是如此,當你自認從事相同職務多年,什麼都懂,不肯虛心參考別人意見,或者不願詢問他人時,那你就失去更上一層樓的契機。更糟的是你繼續我行我素,搞到最後同事都不想點出你的缺點。所以不管你有多久的年資,只要身段放軟,虛心受教,也許年紀比你輕的、新來報到的、或者來自不同產業同事的意見都有參考的價值。
【Be a Good Assistant】
一支默契絕佳的籃球隊瞭解彼此隊友的習性,知道誰喜歡在哪邊接球,以及習慣的進攻和傳球方式,書本裡面也用高效率的手術團隊和迪士尼動畫公司當作例子: 在手術室裡面,老經驗的護士不用醫生下令,就會主動遞送所需的醫療器具;不用醫生指導,就知道如何清洗傷口。而動畫工作室裡面,每個設計人員都清楚其他人的下一個動作,幾乎都靠肢體語言或眼神交流在做溝通。同樣的道理,我們在公司裡面常常有跨部門合作的機會,每次的任務都能讓你更瞭解其他單位同仁的職務內容,明白他們的工作流程、瓶頸、壓力以及難處,你才知道如何讓他們更好做事,例如怎樣的報告內容或者檔案格式是他們需要的,什麼時間點就應該提供資料給他們,因為需要幾天的作業時間…等。而同仁寄送報告給秘書或老闆也一樣,如果事先就使用他們慣用的格式,就不用讓他們費心調整;如果第一次交件時就寫出他們想看的重點,就不必讓他們退件再更改。以上的這些小動作,如果從頭到尾相關的部門都能替下一關的人著想,除了可以讓大家更省事,相對也會提昇整體工作的效率。
【It's not Easy Being a Champion】
在 NBA 裡面,能夠在 30 支隊伍中脫穎而出是一件不簡單的事情,衛冕更不容易,三連霸則是無比困難。而教練的職務更是勞心勞力,從季前訓練營、82 場季賽、三輪的分區季後賽,以及總冠軍賽,在這麼長的時間裡,對內方面要讓球員團結一致,懂得激勵球員,相同的言語和故事可能會讓人聽膩,一樣的激將法可能只對菜鳥有效,所以要求新求變,針對每個人的個性去領導。對外方面要和其他 29 支隊伍比賽,季後賽可能跟同一隊連打七場,要適時針對對手策略做調整,以及準備好幾套錦囊妙計或應變計畫。而且這只是一個球季而已,如果待在同一支隊伍,面對相同的球員,你在下一個球季還要有新花招,還能給他們重燃鬥志的動力。
湖人隊是 NBA 拿過第二多冠軍的隊伍,一共 16 次 (第一名是塞爾提克隊的 17 次,第三名則是 Jordan 替公牛隊拿下的 6 次),讀完這本書才瞭解光要拿一次冠軍,從教練到球員所要付出的努力有多少,不管是心理或體能,無論是經驗或態度。因為任務艱鉅,成功的果實更加甜美。也只有透過這樣的過程,你才能看清自己的潛能,以及知道和其他團隊成員可以到達何種卓越的境界!
【The Winner Within】
雖然是 1994 出版的老書,仍有一讀的價值。剛開始看覺得有點枯燥,後來愈讀愈入迷,也決定寫一篇感想。其實書中舉出的業界實例不少,每一個章節還有摘錄相關的名言佳句,不過礙於篇幅無法多加介紹。總結來說,本書的精神在於如何當一位「內在的贏家」,不管外在的變動和意外,始終清楚自己的目標和方向,從不停止讓自己變得更好,並懂得和他人密切合作,犧牲小我,最終獲得個人和團隊的成功。
最後,附上書本最後一頁 Riley 父親送給他的話最為結尾,希望大家都能擁有這樣的時刻,為自己的目標而戰!
Every now and then, somewhere, some place, sometime, you are going to plant your feet, stand firm, and make a point about who you are and what you believe in. ~ Lee Riley
【延伸閱讀】
之前看完兩位 NCAA 大學男籃知名教練的書所寫的感想:
『Wooden On Leadership / Wooden』讀後感 – John Wooden / 約翰‧伍登教練的領導哲學和人生智慧 (上)
『Leading With the Heart』讀後感 – Coach K 的領導哲學
P.S. 無意找到這張照片,兩位都曾擔任湖人隊總教練的 Pat Riley 和 Phil Jackson
覺得這篇文章還不錯的朋友們,請來幫版主按個讚吧!FB 粉絲團每周一到五介紹更多佳句和好書!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