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來沒有花這麼多時間記錄一場演講!


只聽三小時,卻花一個禮拜,陸續整理完三篇文章,超過一萬八千字。

10 月 16 日凌晨六點騎車去火車站,改搭火車再轉計程車,就為了支持《內在原力》作者愛瑞克的跨界大人物講座。

_RUE0436.jpg  

活動分成上下半場,上半場為「六位跨界創作者分享時間」,結束時由愛瑞克給予回饋;下半場為愛瑞克與十位作家對談,分成三個講題—奇異點、跨界之鑰與活出人生最佳版本;彩蛋則有三位嘉賓上台分享,總共一次聽到二十位作家、創作者或名人的故事。


Part 1:六位跨界創作者分享時間

這個活動採用「20x20」的方式,由六位跨界創作者上台演講,每個人有 20 張投影片,每一張 20 秒,時間到強迫跳下一張,總共 400 秒 (6 分鐘又 40 秒),分享本身的人生故事,還有讀完《內在原力》的收穫。


【超人隊長:品帆】

品帆的講題為「翻轉人生公式」,他從小就嚴重弱視加遠視,戴著厚厚的眼鏡被同學排擠,幸好自卑的個性在國中和高中,分別靠著兵乓球和排球,逐漸點燃對運動的熱情,並從比賽之中磨練出樂觀的態度。

 2014 年時,在北京工作的他一度體重增加到快 100 公斤,後來用跑步搭配智慧型手錶來減肥,除了瘦身到 70 公斤,也參加柏林馬拉松,穿著超人服裝,胸口有台灣的字樣,照片更被放上官網, 讓全世界看見台灣。

另外,《內在原力》中提到成功的方程式為—「成就 = 熱忱 X 能力 X 思考方式 X 成功者的防護罩 X 人際槓桿」,針對前三項,對品帆來說,那是一件不給錢也會自己去做的事情,也就是跑步。他發現自己的優勢是跑得比較快,從桃園跑到台北,只要三小時又兩分鐘。

針對「成功者的防護罩」(遮罩),要去阻絕外在質疑的聲音,例如有一天同事問他週末要不要一起去露營,品帆秒回要跑步時,同事冷冷地說了一句:「人生不應該只有跑步!」

沒想到品帆不但不生氣,還延伸思考,心想:「沒錯!我不應該只有自己跑步,應該讓更多人也加入跑步!」所以他邀請「跨界讀書會」的夥伴,成立「跨界超跑隊」,帶著超過十個人一起參加馬拉松。

針對「人際槓桿」,是花最少的精力,得到最大的效益,他的做法是爭取每次站出來的機會,跟大家分享本身的故事,例如今天的跨界大人物講座。

最後,品帆建議每個人都要去思考,什麼是自己人生最棒的版本,例如他覺得是現在,因為他找到自己的幸福,還多了一個超人寶寶。

愛瑞克覺得簡報的最後一張全家福照片讓他很感動,品帆所提到的人生最棒版本,讓他想起台大謝清佳教授曾經問過他的問題—「你將來的理想生活長什麼樣子?」,那張照片也很像他腦袋中的圖片,因此大家要想清楚未來想過的理想生活,以終為始,從現在開始朝那個方向努力。

另外,愛瑞克認為小孩就是人生最好的作品,至少要生一個,或許自己的人生成就已經走到「有限」的境界,但小孩的未來仍是「無限」的,這片土地必須有新的種子,未來才能更有希望。

我在會議廳有看到一位穿超人緊身衣的人,第一個想法是穿這樣來聽講座也太搶眼了,後來聽主持人 KAREN 介紹才知道,今天有 dress code,配合《內在原力》的兩種封面(內向者藍色、外向者紅色) ,如果講者自認為內向,就穿藍色衣服;如果自認為外向,就穿紅色衣服,而品帆從內向者轉變為外向者,因此是藍色衣服加紅色鞋子。

還有,我很佩服他的「成功者的防護罩」,不只過濾掉自己不想聽的東西,還更加專注於自己想追求的東西,同時邀請大家一起參與,簡單來說,有點像「我不聽,還更堅持,甚至玩更大!」

最後,我很喜歡他粉專所寫的兩句話,第一句是:

「不跑不會怎麼樣,跑了會很不一樣,堅持每天進步 1%,贏過昨天的自己!」

這讓我想到電影《老師,你會不會回來》中,自己最喜歡的台詞:

「一乘一,乘一萬次,它還是一,但只要多了零點一,乘七次就會大於二了。甚至只要多零點零一,乘七十次它也會大於二。我們只要多付出一點,哪怕只是改變一個學生也值得,不是嗎?」

第二句話是:

「告別腹愁者,成為復仇者!

雖然我不跑步,但希望自己永遠不會變成「腹愁者」,尤其老婆看到其他中年大叔都會問我:「為什麼男人年紀大了,肚子都會跑出來?」

鍛鍊腹肌跟跑馬拉松一樣,不只要自律,還要能持續。

如果想跟別人不一樣,就不要放過今天的自己!

_RUE0095.jpg  


【慧玲:LYNN】

慧玲的講題為「我的人生重新設定,練習成為一顆恆星—台北教會我的事情」,她出生於苗栗,國小有一次來台北參加比賽之後,就立志長大要到台北念書,但直到大二才轉學成功。

不過當時為了迎合同學,不知不覺間變成好好小姐,害自己非常焦慮,開始曠課、去身心科就診、拜訪學校諮商中心,還有用中醫調理身體。

直到某位教授對她說:「對不起,我沒有照顧好系上的孩子!」,她才知道原來這麼糟糕的自己,也值得更好的生活。

慧玲讀完《內在原力》之後,對照自己的過往經驗,領悟到原來人生可以重新設定,即使曾經是黑洞,卻不是永恆的,有機會透過練習成為一顆恆星。

當時的慧玲決定更積極交友,並參加社團活動,進而撕掉轉學生的標籤,更自在地做自己,如同《內在原力》提到的—「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間,都不是為了符合規定而生」,還有「生命的每個瞬間,都是最好的安排」。

另外,她運用發揮「內在原力」的信念系統—「Be、Do、Have」,先反問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再調整本身的行為,所以她向宇宙下訂單,開始公開發表自己的故事,希望本身的經歷能變成鼓舞別人的力量。

轉眼慧玲在台北已經待了超過七年,曾經很像許菁芳所寫的《台北女生》,有故意假裝的堅強,不過如今總算有了屬於自己的家,和老公一起創業,也有兩個可愛的小孩。

愛瑞克說自己的書其實沒有講黑洞人可以變恆星人,反而是恆星人會變成黑洞人,可是聽完慧玲的故事,提供他寫二部曲《內在效應》的更多靈感,或許黑洞一直吸收更多能量,根據質量守恆定律,這些能量一定會到某個地方,可能正在醞釀轉換成超行星,最後變成恆星,因此我們不要討厭黑洞人。

之前我曾經在部門的週會,分享過「黑洞人」與「恆星人」的觀念,建議大家用五星(心)級態度跟同事相處,包括:

1.同理心: 去了解原因,同理對方的立場

2.學習心: 跟對方學習他(她)的優點

3.包容心: 理解生命之中遇到對方是有原因的

4.向上心: 思考怎麼提升自己

5.智慧心: 當下或未來怎麼控制情緒

如此一來,就有機會「集滿五星,變成恆星」。

而聽完慧玲的分享,讓我反思不要太早放棄黑洞人,將心比心,或許對方正處於努力改變的階段。

_RUE0133.jpg  


【國文說書人:呂緋】

呂緋的講題為「青春錯付過,但那不是你的過錯—從一次關係失敗,我學會的好事」,小時候她立志成為女強人,結果意外變成補習班老師,當時還有在同行工作的男朋友,直到某天收到一位女生的簡訊....

後來媽媽請她要感恩,爸爸請她不要只看失去,也要看獲得,如果套用《內在原力》中「沒有壞事」與「包容力」的心態設定,就是「沒有所謂的壞事,只有你看待世界角度的方式」與「無論他人做了什麼事情,我們都有選擇如何做回應的權利」,於是她開始反思可以做到的事情,並且寫下一份夢想清單。

後來呂緋著手經營 YouTube 和 Podcast,把天命變成解藥,最後把一段感情失敗的經驗,變成找回人生自主權的經歷。

她想告訴大家,只要心態重設和改變格局,就能重寫結局,活出更好的版本。另外,即使我們的青春都曾經錯過,但那絕對不是我們的過錯。

愛瑞克針對呂緋提到的「沒有壞事」,想到自己昨晚才看到蔡淇華老師的貼文,寫著年輕的時候所遇到的那些境遇,事後來看都成了人生最好的故事,反而會勝過你一輩子都好,好到無話可說的人生,而我們會希望自己對子孫無話可說嗎?還是希望有很多故事可以分享?

此外,愛瑞克說他工作第一年的時候曾犯下很多錯誤,原因都跟自己覺得是台大的碩士有關,甚至有一次跟證劵商的營業員演講,大家都覺得這個人太驕傲,讓他從此改變風格,不會再提自己是台大畢業的。

因為他的身分是由他做了什樣事情來決定,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跟過去的背景無關,即使把過去的資歷都刪掉,再給十年的時間,他仍然相信自己可以跟今天一樣站在台上,對這麼多人演講。

最後,愛瑞克說我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呼應到超人隊長品帆的最後一張投影片,每個人要好好思考理想生活的模樣,在每次演講時,很快想到那張照片,是不是離目標又更接近一點。

針對「沒有壞事」,在《職場又不是沙發,追求舒適要幹嘛?》中,有句書摘是—

「不要害怕失敗,既然你都跌倒了,不如就看看地上有什麼可以撿的,然後再爬起來。」

她強調職場上不要害怕犯錯,有犯蠢才會有成長,否則根本學不到東西,跟情場一樣,有投入才會有回憶,否則根本從未感受過。

我覺得這跟慧玲與愛瑞克強調的觀念有點類似,失敗者有成功者沒有的東西,除了經驗,還有「動人的故事」,所以我們不要害怕失敗,正因為有那些失敗,才會變成有故事的人,預先替成功之後的分享收集素材。

針對「忘記文憑」,在《沒有大學文憑的日子,我說故事》中,作者王文靜寫著—

「文憑,像河水,能載舟也能覆舟;文憑,有時候也像化妝品,妝一上,讓自我或他人看不清楚真正的你....文憑是一時的,很多人錯把一時放大為永遠,不論那是好的或不好的。文憑也能夠是雋永,如果它能開啟一個人對知識的終身探索。」

她沒有大學文憑,日後仍然出任商業週刊執行長,到台大新聞研究所教書,並代表台灣到國際論壇演講靠的是持續累積的實力。

因此文憑只能幫我們一次,就是剛出社會找工作的時候,之後在職場上沒人會在乎自己是哪間學校畢業的。

讀過名校的人反而要更小心,不要能力沒跟上光環,最好的做法是像愛瑞克說的,把自己歸零,一切看實力。

_RUE0190.jpg  


【心靈歐爸:阿國】

阿國出身於單親和清寒的家庭,講題是「原力的發現源自於我的成長歷程」,讀完《內在原力》的「無限思維:生命是長期而持續地累積」之後,他產生了共鳴,回顧自己的人生,找出三種內在原力—「共創力」、「共感力」與「共融力」。

「共創力」是他原本屬於很內向的人,當別人提到騎腳踏車是一個挑戰生命的過程,於是 17 歲時發起從花蓮騎到墾丁的活動,跟著大家持續練騎,最後只花三天就騎到恆春,讓他知道被別人照耀的同時,也要學著如何照亮別人,並且逐漸轉變為外向的人。

「共感力」是他在精神醫療中心擔任社工,嘗試用「利他」的精神去照亮別人,可是病人的能量就跟黑洞一樣,讓他看不見任何的一道光,只好把焦點放回自己身上,適時放空,踩穩界線,如同《內在原力》的「站對地方:在時機對的地方站對位置」,讓他體認到「利他」之前,一定要先學會如何照顧好自己。

「共融力」是他參加跨界知識分享社群,思考怎麼把過去學到的 NLP 助人技巧,還有薩提爾治療模式,運用在生活之中。《內在原力》鼓勵讀者要勇敢站出來,因此他到國際扶輪社分享當社工的經驗,進而領悟到一路走來最大的收穫其實是自己,他不想成為那強大的第一,只想成為自己獨特的唯一。另外,透過認識不同年紀和領域的人,去傾聽對方的故事,也讓他變成更自在、更有彈性的人。

最後,阿國希望用「共創力」、「共感力」與「共融力」,達到「共存」,也就是自己最終想達成的目標,並且相信共存的回饋,最終都會回到自己身上。他更鼓勵大家都能成為一顆恆星,照亮自己也照亮別人。

愛瑞克覺得阿國很像他自己,同樣從內向人轉變成外向人,而「站出來」這件事情是「要想 Outstanding,必須先 Stand out」,很像每一屆的 TMBA,在每一次的演講,逼自己往前跨一點點。

這也是為什麼愛瑞克舉辦的演講,從來不用相同的東西講第二次,九個月前在同樣的場地(台大集思會議中心),作家只坐了第一排,可是今天坐了前三排。

最後,愛瑞克鼓勵大家多加入「奇異點」的組織,包括 TMBA 或者阿國和 KAREN 提到的跨界知識分享社群,之後在下半場會詳細說明什麼是「奇異點」。

我之前讀過《安靜,就是力量》,根據書本中的測驗,自己的特質正好是內向和外向各一半,可是參加這一場分享會時,又變回內向的自己,沒有主動認識左邊和右邊的參加者。

愛瑞克提到「站出來」,會讓我想到「靠過來」,如果我連認識左右鄰居的勇氣都沒有,就算未來有機會,怎麼敢站在台上演講呢?

所以下一次參加講座或分享會,即使主辦單位沒有分組,或者安排認識別人的破冰時間,我給自己的功課就是認識左右鄰居,從內向者慢慢往外向者再跨出一步。

附帶一提,當天在粉專分享自己跟講者的合照,當晚竟然收到私訊,原來在我右手邊的參加者是「Ryan讀書房」的粉絲,我們都覺得很可惜,白白錯過說話的機會,不過既然都屬於熱愛學習的人,相信日後會在某個奇異點相遇!

_RUE0268.jpg  


【個人品牌靈魂捕手:靜靜】

靜靜因為內心戲很多,跟女朋友吵架之後會想靜一下,所以有了這個外號。

講題為「沒有那些年的內心戲,哪來這麼多內在原力」,他很喜歡有一句話—「每個人的靈魂深處,都有一把感恩的鑰匙」,也很認同《內在原力》提到「感恩之心是開啟無限力量的萬用鑰匙」,因為他曾經用這把鑰匙,去開啟自己、哥哥和爸爸的內心。

靜靜在 30 歲的某一天,忽然爸爸告訴他並不是親生的兒子,真正的爸爸已經在當天過世。當他出生時,由於原生家庭已經有兩男三女,無法再養育第五個小孩,只好請好朋友代為領養。

當靜靜去詢問哥哥時,哥哥說他以前就知道了,只是從來不說,把他當成親弟弟一樣照顧,讓靜靜更感動的是,哥哥 5 歲時知道要有一個新弟弟,因為心臟不好,以為爸爸不要自己了,即使如此,後來依然接納和照顧靜靜,因此靜靜很感激哥哥。

另外,哥哥和爸爸都是脾氣很硬的男人,經常會吵架,幸好靜靜能夠當兩個人之間的溝通橋梁,還曾經幫哥哥和爸爸第一次做菜就成功。

分享完自己的人生故事,靜靜提到《內在原力》說人生的工作分成三種—有金錢收入、無償與自我實現,一般人都以為這是「直線人生」的觀念,先賺到足夠的錢才能去幫助別人,或者做自己想做的事,但他主張可以過「微型人生」,一邊賺錢,一邊做喜歡的事情,甚至一邊感謝父母。

最後,靜靜說感恩就像一片海洋,他想送給大家一句話—

「感恩需要流動,才會有用不完的感動」。

愛瑞克說靜靜的故事讓他很有共鳴,他跟大家分享為什麼從來不用本名的原因,因為沒有人寫對過。在他 32 歲那一年,發現保險沒給自己理賠,才知道寫錯名字,原因是他爸爸有國中畢業,已經是家族中的最高學歷,得意之餘寫字特別花俏,導致戶政機關看錯,誤把「頴」登記為「穎」。

雖然保險、銀行或其他文件都要重新辦理,花費不少時間更名,不過愛瑞克沒有責怪爸爸,他認為這只是一個無心的意外,卻變成最好的祝福,把神放在他的名字之中,在出生的時候,名子就有一個神字旁在裡面。(部首為「示」)

我覺得親人也是最難說出感謝的人,靜靜感謝的是爸爸和哥哥,而我想要感謝弟弟。

自己國中畢業就離開家裡,從住校、住公司附近、出國念書,到現在落腳外縣市,已經 30 年了,都是靠弟弟照顧爸媽,解決電腦或手機的問題,陪他們出門走走,甚至這幾年弟弟婚後定居南部,依然會電話關心,甚至怕媽媽因為疫情不敢出門,請宅配送食材或乾糧到家裡。

人家常說長子是一家之子,有該負的責任,可是跟忙碌又無心的我比起來,弟弟不是「大哥的小弟」,他更是「大哥的大哥」!

真的很謝謝弟弟這麼多年的付出!或許我們同樣不好意思把感激說出口,但他至少用行動代替了言語。

雖然我們都只有一個兒子,他們註定無法體會手足之情,然而我很慶幸和感激,有這麼一位無可替代的弟弟!

_RUE0289 (1).jpg  


【跨界 CROSSOVER創辦人:KAREN】

KAREN (少女凱倫) 是跨界讀書會的創辦人,已經創立兩年半了,講題為「每個人都能改變人生演算法」。

她屬於內向者,偏偏又喜歡當分享故事的記者,這種矛盾使 KAREN 做決定時,很容易受到別人的影響。

今年七月時,她想要脫離六年的記者身分,卻被主管慰留,讓內心產生掙扎,到底該持續走原本的路,還是勇敢走出新路呢?

於是 KAREN 跟身邊的人求助,結果八成的人都勸她不要離職,還有人說已經 31 歲了,不要再追求成長,最後她跟心中的 role model 愛瑞克求助,雙方通話了 60 分鐘,終於做出決定。

當時 KAREN 以為自己問的是「現在」要不要離職的問題,但愛瑞克認為這是「20 到 30 年」的問題,這個選擇是很長遠的,如果沒有跳脫的話,可能成長會很受限。同時也提點 KAREN:「你遲早都要離開的,只是時間點由自己決定!」畢竟自己的人生只能由自己決定,問再多人都沒有用。

另外,愛瑞克提到《內在原力》的「訊號理論」—真心想做一件事情,全宇宙都會來幫助你,這也呼應到書中的「心態設定」—普通人會害怕失敗,不願意冒險;發揮內在原力的人,則會勇於嘗試,從失敗中獲得新想法。

演講的那一天,也是 KAREN 離職的第 45 天,她已經進駐共享空間,有一群好夥伴和虛實整合的社群,去幫助他人發揮影響力,到十月底會陸續邀請五位名人,開設各式各樣的課程。更重要的是,她用資本額一萬元,申請獲得政府的創業補助,創立「少女凱倫有限公司」。

此外,KAREN 本身有一個傳播研究所的碩士學位,現在又要就讀台大商研所,希望能學到過去較缺乏的數學能力。

最後,KAREN 更當場許下願望,她覺得人生要勇敢為自己做決定,因為不做決定,也是一種決定,讓自己停止決定的,反而是自己。因此只要心態重設,願意踏出舒適圈,人生就可以升級,改變自己的人生演算法!

聽完 KAREN 的分享,愛瑞克提到自己面對所有人來詢問的人生問題,他都是用 100 年當基期來思考,才能看清楚全貌,不會見樹不見林,這也是「以終為始」的觀念。

我的感想有兩點,第一點是 KAREN 的投影片—「你遲早都要離開的,只是時間點由自己決定!」,這跟我的生命經驗很類似,曾經花光十年積蓄,不顧眾人反對,去美國念一年碩士,圓了自己的夢想。但如今考量到年紀和家庭,暫時不能做出同樣大膽的決定。不過如果有志創業,或者想成為自由工作者的人,不妨勇敢挑戰看看,主動改變人生的預設值,才有升級的可能性。

第二點是在前往台北的火車上,我把 KAREN 的書《人生不是單選題》又複習一次,原本以為她早就是自由工作者,聽完演講才知道今年八月才離職。

這讓我想到 KOL 跟大家一樣,雖然出了書,但那不是終點,不代表電影的完美結局,人生還是要繼續過,會面臨不同的煩惱和挑戰,所以到了下一個瓶頸,依然要勇敢做出決定。

如同《內在原力》所寫的—「人們一生的路徑,就是由大大小小的選擇所構成,我們的決策品質,決定了人生品質」,我很高興得知 KAREN 創業的消息,累歸累,至少是自己選擇的戰場,更是能讓她發光發熱,甚至發揮更大影響力的舞台!

_RUE0353.jpg  

P.S.相片提供者為跨界知識社群

 


【延伸閱讀】

【跨界大人物X名人講座|透過《內在原力》更改你的人生演算法 ft.愛瑞克】參加心得(中)

【跨界大人物X名人講座|透過《內在原力》更改你的人生演算法 ft.愛瑞克】參加心得(下)

愛瑞克之《內在原力》讀後感想1—人生有兩種,讀過《內在原力》之前,讀過《內在原力》之後


IMG_9121_20210905205839.JPG  

覺得這篇文章還不錯的朋友們,請來幫版主按個讚吧!FB 粉絲團每天介紹更多佳句和好書!

《Ryan 讀書房 / RBR:Ryan's Book Review》粉絲專頁

擷取12  

 

arrow
arrow

    Ryan / 小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