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分享了六位跨界創作者的演講精華,這篇文章分享愛瑞克與六位作家的對談內容,最後一篇文章則為其他四位作家,以及三位現場嘉賓。
Part 2:《內在原力》作者 Eric 與十位作家對談
第一個講題為「奇異點:發生在跨領域交界處的大事件,以及職場工作者/發展個人品牌者如何找出奇異點、如何運用奇異點?」,與愛瑞克對談的名人為歐陽立中、鮪魚和鄭俊德。
愛瑞克先提到歷史上最有名的奇異點,就是最大規模的文藝復興運動發生地點—佛羅倫斯,以台灣來說,最大的奇異點應該是台北的台灣大學,有很多教學資源和人才,而他眼中的奇異點,則是 TMBA (前身為台大管理學院研究生協會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目前為跨校跨系所的研究生社團),正好在二十年前創立,每一年都邀請各領域的專家來演講。
【歐陽立中】
歐陽立中提到如果有人說未來要當作家,爸媽一定會很擔心,覺得以後會喝西北風,但他認為寫作可以發揮最大的影響力,成為人生的東風。
另外,歐陽立中說寫作是幫助我們擴展奇異點的關鍵,才能讓他認識今天大多數的講者,例如鮪魚,幫他開了爆文寫作實體課程,而且自己離開教職之後並沒有月薪,幸好鮪魚幫他拍了爆文寫作線上課程,也很意外一堂高達快三千元的課,全台灣有兩千八百人願意支持,所以他很感謝鮪魚。
除此之外,歐陽立中覺得閱讀很有趣,很多人把閱讀掛在嘴邊,卻很少人行動。而書本不會自己流動,每一本書都需要推手,他很幸運可以認識俊德,一位最厲害的好書推手,每次自己的新書一出版,會很期待可以上「閱讀人」的節目,例如下週會一起直播介紹新書。
最後,他要特別謝謝愛瑞克,因為愛瑞克就是匯集奇異點的人,還能幫助大家發光發熱。
愛瑞克則回應歐陽立中的爆文寫作課也是奇異點,當他今年三月去參加的時候,發現同班的三十位同學並非泛泛之輩,全都是在經營自我品牌、積極在網路發聲的 KOL,因此建議大家不要吝嗇,如果去報名課程,認識的人絕對會比付出的錢更有價值。
對我來說,歐陽立中老師就是我的奇異點,至今一共見過五次面,第一次是 2016 年,一起參加「為你而讀」讀書會;第二次是 2018 年,去聽他的《飄移的起跑線》新書分享會;第三次是 2020 年,去參加爆文寫作課,第四次和第五次是今年,分別是《人生有限,你要玩出無限》新書分享會,還有這一場《內在原力》的「跨界大人物」講座。
根據我的觀察,歐陽老師每次都會扮演「擺渡人」的角色,找機會把適合的人推到適合的岸邊,因為幫助別人成功,比自己成功更有成就感。
以此場講座為例,即使說話時間很有限,但他在不到兩分半鐘之內,接連介紹同台的兩位講者,讓更多人認識「生鮮時書」與「閱讀人」,這就是《內在原力》提到的—成為人際網路的超級連結者。
更難得的是,歐陽老師不只對名人好,也對素人好,之前在新書分享會或爆文寫作課,總是找機會介紹我,即使大家根本沒聽過「Ryan 讀書房」。而且,他每次在臉書分享我的文章,粉絲團的追蹤者一定暴增,一天等於一整年,讓我很感謝歐陽老師。
另外,我認同他所說的—「寫作不會喝西北風,還會成為人生的東風」,沒有寫作,我只是科技業的上班族;有了寫作,我就可以成為書本推手,透過部落格文章,或者粉絲團貼文,介紹一本又一本的好書。
尤其講座結束之後,觀賞歐陽老師上鄭俊德的「閱讀人」直播,他提到台灣人平均一年只看兩本書,這個數字完全出乎我的想像,同時讓自己更想積極推廣閱讀。
就算只是很渺小、散發微光的人際網路節點,我也要一直寫下去!
雖然不能寫書,至少用力推書!
【鮪魚】
第二位講者輪到「生鮮時書」的創辦人鮪魚,他覺得除了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可以產生奇異點,科技的進步也會產生奇異點,例如文藝復興時期發明了淡彩畫,後來因為步驟比較複雜,不能在太大的畫布作畫,漸漸被油畫顏料所取代,可以反覆修改,以及使用更鮮豔的色彩。
閱讀同樣如此,科技的進步會帶來新的學習方式,把文字變成影像,例如直播或線上課程,或者變成聲音,例如 Podcast。同時學習的方式也因為科技,產生了新的奇異點,包括知識的交會,或者人與人的連結,所以鮪魚建議大家要關注科技的演變,跟上步調,享受紅利,無論在現在或未來,這都是很重要的。
【鄭俊德】
鄭俊德是「閱讀人」的創辦人和主編,他覺得每個人的一生一定會有奇異點存在,但是由你自己決定要掌握它,或者忽視它。
他生命中的第一個奇異點,是被媽媽用粉筆在地上畫一個圓,叫他不准跑出去玩,可是他勇敢地跑了出去,後來被媽媽修理,所以他開玩笑說人要學會突破。
第二個奇異點是他十八歲時罹患自發性氣胸,因為會有生命危險,開始意識到生命的有限,面對這種狀況,有些人會從此把自己關起來,不過俊德老師選擇突破奇異點,他想要尋找答案,去了解人為什麼要活著,還有什麼是生存的意義。
當時在沒有人可以問的情況下,他來到了圖書館,看著別人用自己一輩子所寫出來的書,總算從書本中找到答案。
接下來他依靠知識的力量,不只跨出去,更延伸找到第三個奇異點—網路,可以匯聚更多的人,認識更多的人,並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俊德老師用網路上出現直播和抖音當例子,如果我們覺得離自己很遠,不想去接觸,等於是去排斥新的奇異點,相對來說,如果我們願意去掌握,就會成為生命中可能的機會或禮物,因為所有的事情沒有壞事,都是好事,這也是他在《內在原力》中所讀到的禮物。
我的感想有兩點,第一點是不要把新科技拒於門外,自己是對 3C 產品接受度很低的人,因為留 B.B.Call 號碼找不到工作才用手機,因為台灣把 2G 基地台關掉才用智慧型手機,至今仍排斥用電子閱讀器,唯一有跟上潮流,也有正面效益的,就是決定在臉書成立「Ryan 讀書房」粉絲團,不然現在幾乎沒人想在部落格留言。
如同鮪魚和俊德老師提到的,網路的趨勢一直在變,科技也一直在進步,從部落格到臉書,又從臉書到 IG,推廣閱讀可以仰賴多元管道,例如「閱讀人」有臉書、IG 和 YouTube,俊德老師本身有推出影音課程「高效閱讀、有效輸出-和閱讀人學習實踐知識的技術」,也定期到各地演講,因此除了寫文章,還有非常多的方式推廣閱讀,這是其他推書人可以努力的方向。
第二點是不只看到,還要掌握奇異點,比如《內在原力》的「跨界大人物」講座,如果參加了,不去跟講者互動;如果聽完了,沒有反思和行動,那只是當奇異點的觀眾而已,非常可惜。
如同《內在原力》所寫的,要嘗試努力站出來,每次看完一本書,可以積極聯繫作者,與他們建立連結,而且不只站出來,還要站對地方,才有機會成為人際網路的節點。
第二個講題為「跨界之鑰:開啟每個人跨界潛能的關鍵藏在哪裡?」,與愛瑞克對談的名人為 KAREN、黃天豪與何則文。
【少女凱倫】
首先登場的講者是 KAREN,她認為跨界的潛在點是透過不同的環境去認識自己,幼稚園時家裡開工廠,國中時家裡開照相館,直到 24 歲之前,她都是白天上課,晚上工作,無形之中比一般人更容易跨界,因為很習慣白天和夜晚做不一樣的事情。
另外,她 24 歲時想學跟別人不一樣的第二外語,於是到韓國交換學生半年,除了感受到文化的衝擊,也是第一次有了獨處的時間,體認到原來人生可以放學之後只有追劇和玩遊戲,同時意識到轉換環境可以幫助跨界,一方面檢視自己的舒適圈,另一方面思考還缺乏何種能力。
還有,工作之後 KAREN一直想回到待在韓國時的自由狀態,加上媒體業的起薪只有 26 到 28 K,很難負擔在台北的生活費,因此她持續找尋跨界的方法,更感謝鮪魚替自己開的「高效寫作力」課程,發現真的可以靠寫作,達到知識變現的目的。
最後,KAREN 提到每一次跨出舒適圈,轉換環境,都可以意識到本身的不足,然後再補足缺乏的能力。她認為所謂的「行動力」,就是有勇氣,並且願意執行,才能找到自己專屬的跨界能力,發揮自己的內在原力。
【黃天豪】
黃天豪是臨床心理師,他提到「創意產業」的「異態混搭」(bisociation)概念,請大家想像一個水平面,上方有一個點是我們需要的解決方案,可是怎麼樣都跳不上去。
不過我們可以透過另一個平面,去到達這個點,因為這兩個平面除非是平行的,否則一定會有交集,讓我們能從現在的平面,移動到新的平面,最後找到想要的解決方案。
.
接著他用一個實例說明「異態混搭」,NASA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 有一個物理學家羅伯特,要想辦法把太陽能板先縮小,再送上太空,因為他本身很喜歡日本的摺紙藝術,意外找到摺疊太陽能板的方法。
一個是最尖端的太空科技,一個是最傳統的日本摺紙藝術,結合之後產生交集點,被稱為 π 點,因為 π有兩隻腳,可以站得很穩,而「跨界」就是找到 π 點。
如果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找到 π 點的關鍵是「開放性」的態度,所謂的「開放性」,是心理學家探討的五大人格特質之一,跟創造力有很大的關係,代表更傾向於接受新的思維、環境和互動。
黃天豪說大家來參加「跨界大人物」講座,就有機會看到不同的平面,發現新的可能性,進而找到 π點,因此「開放性」等於是打開跨界的那把鑰匙。
此時愛瑞克問黃天豪,是不是愈開放的人,就一定更好嗎?
黃天豪回答其實不一定,每一個東西都有代價,開放性高的人,更容易感受到高度的正面和負面情緒。另外,不見得所有的東西都要一直開放,在一個組織之中,要有具備開放性的領頭羊,也要有好好執行的人。
所以我們要有自己的判斷力,如果有些東西是一直以來都運作良好的,要讓「成功為成功之母」,去繼續累積成功;但如果今天面對的是一個新的問題,或是想開創一個新的領域,這個時候要讓「失敗為成功之母」,透過不斷嘗試,累積失敗而找到成功,結論就是「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的」。
聽完 KAREN 和黃天豪的演講,我覺得「跨界」的關鍵始於心態,以「跨界」的英文 Crossover 來看,在籃球術語中代表交叉步運球,原本是往一個方向,瞬間切換到另一個方向,讓防守者措手不及,完成得分或助攻的任務。
這跟「跨界」有什麼關聯呢?
球場上如果不學習 Crossover,老是用慣用的右手運球,只會往右邊突破,球技永遠不會進步。人生也是如此,如果不嘗試 Crossover,老是抗拒新的思維、環境、技術、趨勢,只想停在原地,生命永遠沒有新的可能性。
就像 KAREN 的書《人生不是單選題》所寫的—
「個人品牌—不做不會怎麼樣,但做了會很不一樣。」
或許我們沒有變成自由工作者的計畫,也可能當了短暫的自由工作者,又重新回到職場,但最重要的是保持願意跨界的心態,不要一開始就把不同的路視為死路。
此外,我很喜歡黃天豪提到的「成功為成功之母」,除了學到逆轉刻板印象的金句,這個觀念也很適用於一般上班族。以「分配工作」為例,主管要理解每位部屬的能力和特質,放在最適合的位置上,有人適合重複性、相對繁瑣的任務;有人適合開創性、相對創新的任務,沒有誰比誰好,在組織中兩種人都需要。
以「優化流程」為例,導入新作法之前要謹慎評估,不要反而影響原本運轉順暢的體系,或者只為了做給高階主管看。因為每一項改革都有代價,也可以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先求有再求好,而非打掉重練的激進作法。
【何則文】
何則文說《內在原力》給自己最大的收穫是「心態重設,人生就可以升級」,因為跨界不只包括領域,也包括人生,怎麼讓自己的境界更高。
則文提到自己並非大家所想的樂觀和正向,他出生時爸媽就離婚,是被姑姑帶大的,每一年生日都躲在棉被裡面哭,甚至在十歲那年想要自殺。
國小時為了更好的學習環境,他從三重搬到台大附近的小學,寄住在二伯家裡,除了體會到寄人籬下的滋味,親戚也因為他爸爸欠錢而不喜歡他。在學校更被同學排擠,認為沒有爸媽、低收入戶的小孩,長大註定成為社會的敗類。
當時他覺得世界很不公平,別人每年寒暑假出去玩,自己連腳踏車都沒有,不過如同《內在原力》所寫的,人生只有一個牢籠,就是自己的大腦,雖然他國中時到過警察局,親姐姐曾因販毒被關,有些同學也坐過牢,卻學到了很重要的一件事—「不要讓自己的過去,去限制自己的未來。」
另外,《內在原力》提到每件壞事,其實都是好事,每次則文被人問到有沒有遇過什麼挫折,他都說大學之後,什麼事情都很順利,因為當一個人在過去經歷過很苦的日子,以後的難關都不算什麼。大學時他 175 公分,才 40 幾公斤,因為姑姑某一天回家曾告訴他沒有飯吃,當下的確非常生氣,現在回想起來,反而因此培養出過人的韌性。
還有,則文會去輔導高關懷的孩子,意外發現自己的背景和經驗能派上用場,和對方拉近距離,反而是一種祝福,所以祝福有時候是被包裝過的,變成挫折和磨難。
最後,則文重新強調不要讓自己的過去限制未來,不管有什麼樣的出身,經歷過什麼樣的挫折,都是有意義的,甚至要感謝欺負自己的人,才有機會成就更好的自己。
在則文的分享之後,愛瑞克回應則文雖然才 31 歲,但被台大今年邀請來對研究生演講,是非常優秀的年輕人。
當我聽完二十位講者的「跨界大人物」講座,除了靜靜的身世,就是何則文的經歷給我的衝擊最大。另外,他的講話速度非常快,想要有限的時間內,多給聽眾一點收穫。
為什麼他可以在五年之內出版四本書呢?
一共有《個人品牌》、《別讓世界定義你》、《成就未來的你》 和最新的《世界末日時,有空喝杯咖啡嗎?》,我買過其中兩本,如同他所提到的,在別人埋怨身世、環境和背景時,他選擇去改變觀念、心態和作法,把這些經歷寫成故事,變成一本又一本的書,更轉化為激勵自己向上提升的動力。
我們可以從他身上學習的,就是不要讓過去限制未來,也不要讓問題限制成長,如同則文所建議的,遇到困難時就翻翻《內在原力》,我覺得也可以想想則文的故事,或許能夠多一點改變的勇氣。
「跨界之鑰」不在別人身上,其實在自己身上,關鍵在於你是否願意拿起這把鑰匙!
P.S.相片提供者為「跨界知識社群」。
【延伸閱讀】
【跨界大人物X名人講座|透過《內在原力》更改你的人生演算法 ft.愛瑞克】參加心得(下)
【跨界大人物X名人講座|透過《內在原力》更改你的人生演算法 ft.愛瑞克】參加心得(上)
愛瑞克之《內在原力》讀後感想1—人生有兩種,讀過《內在原力》之前,讀過《內在原力》之後
覺得這篇文章還不錯的朋友們,請來幫版主按個讚吧!FB 粉絲團每天介紹更多佳句和好書!
《Ryan 讀書房 / RBR:Ryan's Book Review》粉絲專頁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