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篇文章分享了 Bosh 寫的 12 封信:

1.When You Ain't Nothing but Tired / 當你已經累到快往生時

2.You Have to Find Your Why (and It Can't Be Fame or Money) / 你必須找到生命中的 Why(不能是名聲或金錢)

3.The Gift of Hunger / 正確的渴望

4.Cultivating the Mind / 鍛鍊你的心智

IMG_8606_20210627063347.JPG  

5.Communicating Is Key / 非學不可的溝通技巧

6.Sweep Away Your Ego / 放下你的自傲

7.Leaders Lead / 真正的領導

8.Take Care of Yourself / 不要被自己打敗了

9.Don't Let 'Em Get to You / 酸民快退散

10.The Name on the Front of the Jersey Is What Counts / 只有球隊,沒有自我

11.Winning and Losing: Not Too High, Not Too Low / 勝不驕,敗不餒

12.Do the Work. Do. The. Work / 不要光說不練,快—去—練—習

最後這篇文章是讀後感想,分成以下 7 點:

1.找到屬於自己的 Why

2.不要讓金錢成為你的動力

3.要怎樣才能成為領導者

4.一定要先照顧好你自己

5.酸民的工作就是酸

6.籃球所帶來的收穫

7.把每一場比賽當成最後一場去打

 


Part 2:個人感想

【找到屬於自己的 Why】

Bosh 提到籃球教練 John Wooden 說過:

What you are as a person is far more important than what you are as a basketball player.

去思考你想做一位什麼樣的人,遠比你是什麼樣的籃球員還重要。

他自己從很多教練和球員身上學到不少東西,才會想把一路走來的心得和經驗,寫成《Letter to a Young Athlete》這本書,分享給年輕運動員。

想做哪一種人是最終目的,但必須從找到 Why 開始。Bosh 提到的 Simon Sinek 所寫的《Start with Why / 先問,為什麼?》,也是我很喜歡的一本書。

不管哪個年紀,從事哪份工作,都值得思考這些問題—

「到底我想做什麼樣的人?我有自己的優點和專長,可以去完成什麼?幫助別人什麼?帶來什麼改變?」

另外,Bosh 這本書的書名來自他很喜歡的書《Letter to a Young Poet》,作者提到:

Don't search for the answers, which could not be given to you now, because you would not be able to live them. And the point is , to live everything. Live the questions now. Perhaps then, someday far in the future, you will gradually, without even noticing it, live your way into the answer.

不要急者去找答案,此時此刻是沒有答案的,就算有,可能你知道也無法做到。重點在於,先跟這些問題共處,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你會慢慢地發現,或者根本沒有發現,其實你已經找到答案了。

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這些問題先放在心中,每次遇到難關時,達成目標時,記得拿出來來想一想。

我從學生時代開始思考自己的 Why,也是到這幾年才愈來愈清楚,回頭再看已經是超過二十年的追尋過程,然而只要有開始,相信一定能找到答案。


【不要讓金錢成為你的動力】

最近看完紀錄片 DVD《我在快打求旋風 / Living The Game》,17 歲就拿到世界電競冠軍的梅原大吾,34 歲仍以職業電競選手的身分,持續參加各大比賽,可是心態已經不同,他說:

「我想達到或擁有的東西,我都已心滿意足了。在遊戲的世界,我已經達到最高等級,我現在的目標是創造一個環境,讓其他職業玩家,能自在地追求他們的生涯。」

他還說過:

「我不需要 Capcom 大賽的獎金,因為大筆獎金不能驅使我,我不想像木偶被線綁著,我不想讓獎金左右我的遊戲風格,即便就算大家都變了,我要保持真實的自己,如果我不是那樣想的話,我就無法真的有自信。」

在 2015 年的 Capcom 盃大賽,雖然大吾只得到亞軍,但他在參賽前就決定一毛錢都不拿,最後把六萬美金捐給紐約大學,當作遊戲中心計畫的獎學金。

這讓我想到 Bosh 寫的第二封信—「You Have to Find Your Why (and It Can't Be Fame or Money) / 你必須找到生命中的 Why (不能是名聲或金錢)」,身為一位運動員,不能讓名聲或金錢變成驅使自己變強的動力,打籃球也好,打電玩也好,都是一樣的道理。

當你的收入達到一定程度,已經有成就證明過自己,人生的目標將會不同,從設法生存,變成提攜後進。

另外,Bosh 用 2019 年 NFL (美國美式足球職業聯盟) 的紐奧良聖人隊當例子,在季後賽開打前, Sean Payton 教練拿出自己獲得的冠軍獎盃,裝滿 12 萬美金,跟所有球員說:「你們想要這些錢嗎?那就再贏三場比賽!」

結果這種激勵方式並沒有用,最終聖人隊輸給了洛杉磯公羊隊。

不過多年之前,Payton 教練用過的另一種方式卻很管用。

紐奧良州在 2005 年因為卡崔娜颶風損失慘重,在隔年的主場重新開放前三天,他把全體隊員帶到球場,一起觀賞影片,回顧這座城市所遭受的傷害。

三天之後,對手是亞特蘭大獵鷹隊,聖人隊的球員知道無論如何都要拿下勝利,他們不是為了金錢,不是為了獎盃,而是為了這座城市,為了所有球迷,要帶給大家希望,要讓大家團結,最後真的贏得比賽。

上面兩個例子,一個是為了「年輕選手」而戰,另一個是為了「整座城市」而戰,不管勝利或失敗,他們都心滿意足,因為不是為了自己,而是更崇高、更偉大的目標。

換成我們來看呢?

前陣子我收到一份履歷,個人簡介寫著:「喜歡錢,若錢多,我就更拚」,最近的面試者也提過自己的生涯目標是追求更高的收入,幾乎每一到兩年就換一份工作。把金錢當動力沒什麼不對,但我會希望對方能思考這三點:

1.那是永無止盡的追尋:

錢要多少才夠?只知道要求,有繳出相對應的貢獻嗎?

2.那能定義你的價值嗎:

年薪只是一個數字,不見得等同你的能力,更不代表你的價值。你的墓誌銘要寫總收入或存款餘額嗎?還是你帶來的改變呢?

3.那能由你自己決定嗎:

把目標設定在「某個價碼」,沒達到會很失望,相對而言,把目標設定在「自我成長」,是完全由本身控制的,只要有進步,就不算失敗。

為什麼我會有這樣的想法?

可能是受到家人的影響,把錢看很重,讓我一點也不喜歡錢。夠用就好,除了剛出社會,要自力更生,接下來的二十年,我從來不為錢而工作,更在乎自己學到多少、分享多少、留下什麼。

很神奇的,也很幸運的,這些努力或早或晚會被看見,至於金錢,只是我努力的附加產品,並不是讓我努力的動力。


【要怎樣才能成為領導者】

Bosh 教會我三個領導之道:

1.先好好抬轎

Bosh在書本中寫:

I like the saying that you have to learn to follow in order to lead. I truly believe that. If you don't know what it's like to be a good follower, you can never get inside the mind of the people you're trying to lead.

我喜歡和相信這個道理—你必須要先學會服從,才有機會領導。如果你連服從者都做不好,你並不知道大家在想什麼,很難成為適任的領導者。

我覺得不論是否認同主管的作法,最好先試著照做,等經驗足夠了,再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而且最好你自己是過來人,有朝一日升任主管,比較能體會箇中辛苦。

另外,主管什麼都可以做,什麼都應該做,比較像 facilitator 的角色,例如要接電話,要領料,要拿東西,要當救火隊...等,這個職位是來服務和幫助大家的,不是躲在戰場後面享福的。

2.大家都可以是領導者

Bosh 寫過:

I'd say you can never have too many leaders on a team.

我會說一支隊伍中有愈多領導者愈好。

這讓我想到一個部門裡面,不是只有主管才是領導者。每個人都是領導者,最起碼領導自己,把份內的事情完成,再幫助其他人,無論是帶動團隊氣氛,或者分享經驗,還是找大家吃飯,只要願意做每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讓整個團隊變得更好,就算是一位領導者。

3.要關心但保持距離

Bosh 寫過:

Nobody cares what you say until they know how much you care.

沒有人關心你說什麼,除非他們知道你有多關心。

主管的職責之一是關心部屬,然而不同層級,做法不太相同。

組級的主管,跟部屬接觸時間最多,包括專業方面的指導,或者生活方面的關懷,更容易跟組員打成一片,感情也特別好。以 NBA 來比喻的話,我覺得比較像教練,一起經歷每場比賽,有要求,也有關心,帶人更要帶心。

部級的主管,能給每一位部屬的時間很有限,關心歸關心,但一定要跟部屬保持距離,看到大家在吃飯、聊天時,盡量不要過去,一加入就會造成每個人的壓力,畢竟沒人想跟主管相處。這也是為什麼主管經常跟主管吃飯,目的是要給大家放鬆的時間。以 NBA 來比喻的話,我覺得比較像總管,為了球隊的戰績,不能跟大家建立深厚的感情,必要時只能冷血地交易球員。


【一定要先照顧好你自己】

Bosh 寫過:

If I don't prioritize my well-being. Who will?

如果我不重視自己的健康,還有誰會重視呢?

很多球員把勝利看得比健康還重要,但運動生涯很長,如果沒有在巔峰時期注重自己的健康,就像拼命購物,全部用信用卡支付一樣,或早或晚,遲早會收到高額帳單,自食惡果。

上班族也是同樣的道理,把身體顧好,吃好睡飽,不只為了公司,更是為了自己,職場的路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走得穩,走得久。

不過,主管只能口頭關心,簽核假單,趕大家下班,然而要不要聽,要不要做,還是取決於部屬自己。


【酸民的工作就是酸】

Bosh 寫過:

It was always helpful to remind myself that when people criticize me, it's just words—but what I do on the court, or in the gym, is action.

當別人批評我時,我總是提醒自己—那些只是「幾句話語」,然而我在籃球場上的奮戰,或者體育館中的鍛鍊,卻是「實際行動」。

每次 Bosh 看到針對自己的負面評論,或者隊友表現不好但怪罪他,他的回應就是去體育館,投進上百次罰球,或者其他練習,也沒有帶著生氣的情緒,反而露出微笑,因為他真的很愛籃球。

行動上是去練球,心態上則要冷靜,尤其是毫無建設性的意見。酸民、記者、寫手的工作,就是做出評論,有些人還會故意抨擊球員,最好惹到他們生氣,才有新聞可以炒作。

我想到自己的例子:

有些真實故事被改編成電影,我會去買主角出版的英文自傳,花時間翻譯重點內容,寫成電影感想,幾年前也註冊 PTT,把文章放到電影版。

我刻意在標題加上「全台獨家」四個字,一方面吸引讀者,另一方面凸顯特色,大多數的人網路查查資料就寫,應該很少人會讀原文書,翻譯內容,寫成文章。

但酸民的留言讓我很受傷,什麼「自以為是誰啊?」或者「寫這四個字就必須鞭」,最後不得不把標題改掉,也沒有再使用 PTT。

現在讀完 Bosh 寫的書,自己的心情比較平靜了,至少我還有寫出讓人批評的東西,酸民只會打幾個字。

另外,我明白怎麼做都無法控制酸民的手和嘴,就算奧運選手或全球網紅,也不可能讓所有人都喜歡他們。即使拿下再多金牌或冠軍,也不可能讓所有人都閉嘴。

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控制自己的心情,繼續原本想做的事情!


【籃球所帶來的收穫】

雖然上帝替 Bosh 人生的籃球章節畫下句點,可是也開啟了新的章節,讓他多點時間陪伴五個孩子,並且思考人生的下一步。

Bosh 說過:

Every practice, every snap, every victory, every loss is getting you up for something, whether you understand it or not.

或許現在的你無法理解,但是每次練習、每次生氣、每場勝利、每場失敗,都是達成目標之前要繳的學費。

籃球對他來說有什麼意義? 又帶給了他什麼?

並不是強壯的肌肉、精壯的體態,而是提供一個機會,學習如何真誠地溝通、採納建議和成長,在失敗中學著感激,在勝利中學著謙卑,並逼迫自己超越身體和心理的極限,那些自以為無法突破的極限。

如果沒有籃球,他的生命不會如此豐富,更不會有這些經驗。再也沒有比籃球更好的老師,只要熬過漫長的球員生涯,無論未來是要做生意、從政、當個領導者、去爭取正義,都已經準備好了。

像 David Robinson 成立了 Carver Academy 學院,幫助了上千位住在聖安東尼奧的孩童;Bill Bradley 選上參議員;Steve Young 創辦投資公司,Stephen Jackson 在經營自己的 podcast;Maya Moore 變成社會公義和司法正義的改革者。

換成我們來看,或許沒有職業運動員的天賦,只是平凡的上班族,不過既然花了時間,不妨利用公司的資源,訓練和累積各種能力,舉凡邏輯思考、團隊合作、時程規劃、客戶服務、溝通協調、簡報說服、產品開發、問題解決...等。

如此一來,你會覺得每天遇到的挑戰都是機會,一個自我成長的機會;每天遇到的問題都是課程,一堂打怪升級的課程。不管你的下一步想做什麼,創業也好,作家也罷,這些經驗一定都能派上用場。


【把每一場比賽當成最後一場去打】

Bosh 由於血栓問題被迫退休,但他知道可能還有更糟的方式結束球員生涯,例如在場上因為可怕的運動傷害被抬出去,或者在訓練營發現自己被釋出。

當他回顧自己的最後一場 NBA 球賽,跟其他場比賽並沒有不同:

I didn't give it my all because I knew it was my last game. I give it my all because I chose to play every game like it was my last.

我並不是知道那是最後一場比賽,所以拿出全力在拚戰;我之所以毫無保留,是因為把每一場比賽都當成最後一場在打。

在場上的他打到第四節,感覺到身體的疲倦和痠痛、在隊友犯錯時趕快挺身而出、和隊友彼此協助,他只專心在打球,完全投入在場上,每一分每一秒。

Bosh 建議我們也可以效法他的態度,完成你快要放棄的訓練,當身體和心理都快撐不下去時,還有當別人提供一條簡單的路時,刻意選擇艱難的路,並且在比賽時全心投入,為了隊友和球隊而戰,更記得你還有一個超越自我的遠大目標。

如果我們願意這樣做,或許當成果不如預期時,你仍舊會感到失望,但你絕對不會有一絲一毫的後悔。

換成我們來看,要如何活用「最後一戰」的態度呢?

說實話,我認為對上班族而言,很難把每一天都當成最後一天來上班,不過可以看情況應用:

1. 把每次的專案當成最後一個專案:

專案無分大小,只要你認真做,都可以變成代表作。

2. 把每次的簡報當成最後一次簡報:

無論對內或對外,都要同樣用心,平常的練兵,等於是面對客戶的模擬考。

3. 把每次的面試當成最後一次面試:

不要毫無準備就去面試,厲害的人每一家都特別準備,針對職務需求微調內容,花時間了解公司和產品,這是非常基本的面試技巧,可惜現在的求職者八成都沒做好。


【Letter to a Young Athlete】

我經常覺得讀完傳記,才比較了解一位籃球員,他們怎麼克服困難,有過什麼人生低潮。

這是我讀過的第 37 本籃球員、教練或總管的傳記,Bosh 是讓我特別驚訝的一位,除了是自己寫完這本書 (一般會跟作家或記者合寫),也真的看很多書,不只分享自身經歷,還有其他籃球員或運動員的例子,加上很多書摘,或者名人語錄,是含金量很高的一本書,非常值得年輕運動員閱讀。

對我而言,最大的收穫,就是我們不能決定生命的終點,不能知道努力到什麼程度才會成功,但可以在活著的每一天,持續讓自己變好,繼續朝目標前進。

這樣不管生命結束在哪一天,最後是成功或者失敗,至少能無愧我心!

 


【延伸閱讀】

NBA球星Chris Bosh之《Letter to a Young Athlete/給年輕運動員的12封信》讀後感想1—你的戰場不只在運動場上!

NBA球星Chris Bosh之《Letter to a Young Athlete/給年輕運動員的12封信》讀後感想2—你的戰場不只在運動場上!

NBA球星Chris Bosh之《Letter to a Young Athlete/給年輕運動員的12封信》讀後感想3—你的戰場不只在運動場上!

 



覺得這篇文章還不錯的朋友們,請來幫版主按個讚吧!FB 粉絲團每天介紹更多佳句和好書!

《Ryan 讀書房 / RBR:Ryan's Book Review》粉絲專頁

擷取12  

arrow
arrow

    Ryan / 小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