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ris Bosh 一共入選十一次 NBA 全明星球員,拿過兩次總冠軍,也是美國男籃代表隊的成員,替國家帶回金牌,並曾擔任 NBA 全球大使,可惜在 2014-2015 球季被診斷出血栓問題,不得不在 2019 年退休,他所穿的 1 號球衣永遠被掛在熱火隊的主場上方,也在 2021 年入選籃球名人堂。

在今年 6 月,Bosh 出版了《Letter to a Young Athlete》這本書,希望把自己從籃球生涯、隊友和教練身上學到的東西,整理成十二堂課,用信件的方式來呈現,分享給年輕的運動員,不管目標是否為職業籃球員。

這本書我非常推薦給不同領域的運動員,尤其奧運賽事剛結束,很值得選手花點時間思考,到底希望成為什麼樣的運動員,想要達成什麼目標,不光在運動場上,還包括自己的人生。

IMG_8907_20210815063651.JPG  

我花了三天把書看完,文章分成四篇,前三篇翻譯書本的精華內容,每一篇分別收錄四封信,最後一篇則是個人感想。

Part 1:給年輕運動員的 12 封信

1.When You Ain't Nothing but Tired / 當你已經累到快往生時

2.You Have to Find Your Why (and It Can't Be Fame or Money) / 你必須找到生命中的 Why(不能是名聲或金錢)

3.The Gift of Hunger / 正確的渴望

4.Cultivating the Mind / 鍛鍊你的心智

5.Communicating Is Key / 非學不可的溝通技巧

6.Sweep Away Your Ego / 放下你的自傲

7.Leaders Lead / 真正的領導

8.Take Care of Yourself / 不要被自己打敗了

9.Don't Let 'Em Get to You / 酸民快退散

10.The Name on the Front of the Jersey Is What Counts / 只有球隊,沒有自我

11.Winning and Losing: Not Too High, Not Too Low / 勝不驕,敗不餒

12.Do the Work. Do. The. Work / 不要光說不練,快—去—練—習

 


【1.When You Ain't Nothing but Tired / 當你已經累到快往生時】

在任何情況下,用任何理由,想偷懶而沒有全力以赴,是欺騙你自己,也是欺騙球賽。

在 Bosh 加入暴龍隊的第一個職業球季,雖然無法晉級到季後賽,但他仍然很自豪帶著痠痛的膝蓋奮戰,平均上場   35 到 40 分鐘。

Bosh 是這樣告訴自己的:

If you make excuses or take shortcuts in one part of your life or your game, it's very hard not to do it everywhere else.

對於生命中的某一件事或某一場比賽,如果你找藉口或抄捷徑去偷懶,那也會用同樣的態度,去面對其他事情。

如果累到不想去搶這個籃板球,之後會更難搶下其他籃板球;如果在這一波進攻或防守中休息一下,到季後賽會更難跟其他隊伍拚戰。

在 2013 年的總冠軍賽第六場,終場前 19 秒熱火隊還落後給馬刺隊 3 分,此時 Bosh 奮力搶下進攻籃板,傳給埋伏在底線的 Ray Allen,投進三分球將比賽帶入延長賽,大多數人只記得這一場逆轉勝,沒看見更值得注意的事情。

那是 Bosh 在單一球季所打的第 96 場比賽,除了是跟馬刺隊連續對陣的第六場,在前一輪的東區決賽已經和溜馬隊打滿七場,Bosh 也在該場比賽打滿 48 分鐘,對位的是史上最佳大前鋒之一的 Tim Duncan。那種感覺等於是經歷過最累的疲憊,再往上加百分之二十。

不過 Bosh 很慶幸自己沒有在平常的練習偷懶過、沒有在比賽的時間放鬆過,否則如果因此輸掉冠軍賽,他會十分後悔。

另外,Bosh 認為天分和努力都跟自律無關,即使沒有天分,還是可以保持良好體態,甚至擊敗有天分的對手,例如射手 J.J.Redick,他根本沒有 95% 的 NBA 球員擁有的身體素質,依然能在聯盟生存,並打出好成績。

還有,Bosh 心目中的前三名硬漢球員為— Dennis Rodman、Scottie Pippen 和 Ben Wallace,同樣都沒有天分,也沒有名校願意提供獎學金,但他們都打了超過 15 個球季,加起來拿過 12 枚冠軍戒指。

最後,Bosh 提到身為一位運動員,痛苦是暫時的,榮耀是永遠的,如果要有出色的表現,必須習慣與痛苦共處。就像拳王阿里說的:

I hated every minute of training, but I said "Don't quit. Suffer now and live the rest of your life as a champion."

我討厭訓練過程中的每一分鐘,可是我會說:「不要放棄,堅持下去,才能在往後的生命之中當個贏家。」

 


【2.You Have to Find Your Why (and It Can't Be Fame or Money) / 你必須找到生命中的 Why(不能是名聲或金錢)】

Simon Sinek 寫過《Start with Why / 先問,為什麼?》這本書,每個人都要找到自己生命中的 Why,包括運動員也是。

Bosh 的 Why 是努力成為最好版本的自己,還有發揮生命中的最大潛力。財富可以是附加的 Why,但不能當成唯一的 Why。

例如他 12 歲時,爸爸跟他說沒有錢可以付大學學費,他只能靠自己去爭取獎學金,所以獎學金變成額外激勵他的動力之一。

另外,賺錢的確必要,不過不能只仰賴這個動機,例如有很多具有天分的球員,有成功的條件,有賺錢的目標,最後卻沒打進職業聯盟,變成別人茶餘飯後的話題:「我曾經跟某人一起打球,如果他可以…,現在也是 NBA 球星了」。

至於名聲和知名度呢?

通常都不會永久流傳,以 1979 年西區明星賽的球員名單為例,11 位球員中只有 Jabbar 還被人記得。

就算金錢、名聲和知名度能當成短時間之內奮鬥的動力,以後呢?許多菜鳥球員簽完第一份大合約,從此沒有繼續進步,但菁英球員絕不因此而滿足。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很常見的 Why,想要證明別人看走眼,想要打臉別人,例如 Bosh 加入熱火隊的第一年,他拼命想用贏球,讓那些批評自己的人閉嘴,結果在總冠軍賽輸給了小牛隊。

這讓他領悟到如果把憤怒當成自己的 Why,一方面沒辦法長期發揮效果,另一方面即使有效,同時會把達成目標的喜悅化為烏有,像 Jordan 贏得許多總冠軍也一樣。

什麼才是一個好的 Why 呢?

就是能夠陪伴和幫助你度過生命中的低谷和高峰。

最後,Bosh 希望每位想成為職位球員的人,都可以捫心自問:

- 我到底為了什麼而打球

- 想要在比賽中完成什麼

- 想靠打球達成什麼目標

- 想要敲開哪一扇門

- 想要在球場上成為什麼人

- 想要在生命中成為什麼人

還有,Why 會在生命的不同階段改變,關鍵在於不要把外在動機當成自己的 Why,因為那是沒有能力去控制的。

Why 要從贏球和輸球的表面,繼續往下探索,還要跟你的靈魂相結合,或者聯結到某個比你自己更巨大的使命。

當你找到了這個 Why,將不再有任何對手、任何阻礙,可以阻止你前進。

 

【3.The Gift of Hunger / 正確的渴望】

有些體育主播會在比賽結束後說:「這一隊看起來的確比較想贏!」,你以為每位球員都想贏得比賽,其實不然,不見得每一位上場的人,都抱有一樣強烈的求勝心。

即使在充滿菁英的職業聯盟,對勝利的飢渴仍比你想像中還少。例如 NBA 球賽的垃圾時間 (雙方有懸殊比數的差距),你可以分辨出來誰比較想贏,有些人不管自己的球隊是落後 20 分,還是領先 20 分,能不能反敗為勝,都會滿場飛奔、去搶籃板、飛身救球。

Bosh 回顧自己一路走來的職涯,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保持飢渴。當他在高中時期,要和名校比賽時,他總是這樣想:

「當這場比賽結束,我會回去過我原本的生活,你也會回去過你的生活,可是此時此刻,在籃球場上,我和你是平起平坐的,而我對勝利的渴望是你所不能理解的。」

另外,當 Bosh 在熱火隊拿下第一座冠軍時,他的朋友對他說:

「拜託!任何球員都可以贏得一枚冠軍戒指,所以你必須變成衛冕冠軍!」

當你具備所有的理由感到滿足時,卻還能替自己找到一個飢渴的理由,那就是「優秀」與「卓越」球員之間的差別。

因此贏下一場比賽還不夠,要繼續專注在下一場比賽;拿一座冠軍還不夠,要繼續衛冕第二座冠軍,這才是冠軍的心態,否則你已經自我放棄要當冠軍了。

Bosh 想起高一的時候,他的目標之一是拿下錦標賽的最有價值球員獎項,幾乎逼自己拚到極限,才如願以償,不過當他帶著獎盃離開時,聽見某一隊沒有交手的隊伍,陣中的某位球員說:

「你為什麼不把獎盃給其他更值得拿到的人呢?」

Bosh 當下心情很差,可是也謝謝對方給了自己一份大禮,讓他沒有滿足於現有的成就,又回去體育館,當成從零開始,放眼下個球季,期待雙方交手的那一天。

到了高二球季,Bosh 的球隊以 40 分之差擊敗對方,甚至打進洲際盃四強賽。

學生時期如此,NBA 時期如此,Bosh 喜歡把自己比喻成五星級大廚,同樣的菜色已經料理了上千次,卻繼續思考下次能怎樣讓這道菜更美味。

最後,Bosh 提醒雖然要保持飢渴,但要記得渴望正確的東西,有些球員追求數據而非贏球,追求個人滿足而非團隊成功,追求金錢而非比賽的喜悅,這些都不算是有效的激勵。

 

【4.Cultivating the Mind / 鍛鍊你的心智】

Bosh 加入熱火隊時,教練 Erik Spoelstra 按照慣例,送每位球員一本書,有趣的是 Bosh 告訴他已經看過了,而且很喜歡這本書,Spoelstra 從沒遇過這種事。

Bosh 認為身為運動員,如果只注重身體,而忽略腦袋,遲早會變成一個愈來愈大的弱點,而且你不動腦,只動身體,難免讓別人變成你腦袋的主人,告訴你應該怎麼做才對。

你也許還是可以成為最高大、最凶狠、最快速、最飢渴的運動員,卻無法記住教練交代的防守轉換、對手的無球跑動習慣,最後成為隊友場上的負擔。

另外,有人認為讀太多書會讓運動員分心,Bosh 覺得並非如此,大部分有出賽的夜晚,他都在上場之前讀點書,相信只有同時鍛鍊身體和心靈,才有機會創造最佳表現。

Bosh 用的方法之一就是「形象化」,當學生的時候,不管他是讀《哈利波特》或《大亨小傳》,都會讓書中的人物透過想像力,出現在腦海之中。隨著練習的次數逐漸增加,使他成為職業球員之後,能在心中重現比賽中的關鍵時刻,甚至去預測對手的下一步。在 Bosh 的腦袋中,並沒有把生活和籃球區分開來,他採取同樣的方式,在教室中的「形象化」能力愈強,在球場上的「形象化」能力也愈強。

還有,Bosh 總是在休季期間學習新東西,有時是寫程式,有時是彈吉他,他從來不把自己只當成籃球員。

有意思的是,這樣做反而變成一位更好的籃球員,幫助他克服失望,也有東西跟隊友分享,並減少外出惹上麻煩的機會。他甚至會自己學著做晚餐,才不會把注意力放在社群媒體上。

年復一年,Bosh 讓自己有更強的內在力量,當他出現自我懷疑時,例如「不斷想著隊友需要自己時,我是不是讓他們失望了?」或者「在球迷面前,我是不是讓自己丟臉了?」,只有透過球場以外的興趣,才能提醒自己這個世界還很大,不能只為了籃球而活。

最後,Bosh 相信持續磨練自己的心智,可以幫助運動員變得更好,完成原本設定的目標,更重要的是,使你在職業生涯結束之後,還有運動員以外的身分。

沒有人希望退休之後,只能跟別人聊往日榮光,所以要從現在開始,學習新的東西,發展新的興趣,甚至找到新的熱情所在。



【延伸閱讀】

NBA 球星 Chris Bosh之《Letter to a Young Athlete / 給年輕運動員的 12 封信》讀後感想2—你的戰場不只在運動場上!

NBA 球星 Chris Bosh之《Letter to a Young Athlete / 給年輕運動員的 12 封信》讀後感想3—你的戰場不只在運動場上!

 

 

覺得這篇文章還不錯的朋友們,請來幫版主按個讚吧!FB 粉絲團每天介紹更多佳句和好書!

《Ryan 讀書房 / RBR:Ryan's Book Review》粉絲專頁

擷取12  



arrow
arrow

    Ryan / 小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