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歡《小鎮書情 / The Readers of Broken Wheel Recommend》,所以一看到作者 Katarina Bivald 出新書,就毫不猶豫立刻購買。

《歡迎入住,廢柴人生旅館》的主角是意外去世的軒妮,奇妙的是她的靈魂還留在小鎮上,見到了曾在旅館一起工作的高中好友們。而且她火化之後也沒有消失,於是軒妮領悟到自己還有一個使命需要完成—幫助大家找回褪色的友誼,還有遺忘的快樂,並一起守護共同珍惜的旅館...

IMG_6540_20201230063023.JPG  

說實話,這本小說有點不好讀,時間軸穿梭過去和現在,區別並不明顯,加上超過五百頁,需要多一點耐心。而且我買之前沒有看介紹,故事走向跟預期不同,有宗教和恐同情節,不過自己很認同作者寫小說的立意,也很喜歡最後的結局,因此特別寫篇感想。另外,讀完英文版的作者專訪,才知道她為什麼會選擇這個題材。

文章分成四個部分:關於「愛」、關於「改變」、關於「小鎮」與作者專訪。


Part 1:關於「愛」

作者 Katarina Bivald 在「給台灣讀者的話」寫著:

跟你們老實說吧,我的軒妮不是……精彩的人。她沒有狂野性格,也沒有冒險心靈;她個性文靜,喜愛思考,沒有偉大的夢想或抱負。她從來沒出過遠門,出生之後沒有離開過小鎮。

但軒妮比我勇敢太多、太多。或許她的人生沒有偉大成就,但她實實在在地愛過,這是她比別人傑出的地方。

這也是我在軒妮身上學到的事情,「愛」是動詞不是名詞,是要身體力行的,包括愛你的生活、工作、朋友、伴侶,和這個世界。


【愛你的生活】

我覺得有點失望,鎮上的人似乎不明白,活著是多麼偉大的奇蹟。

It's a little disappointing that the town's inhabitants don't seem to realize what a miracle it is to be alive.

或許,我們可以學著找回第一眼看見的感覺。或許,我們只需要停下腳步,讓自己想起所有事物以前的模樣。

Maybe we can learn to see things for the first time again, I think. Maybe we just need to pause and allow ourselves to remember how everything used to be.

真希望你能用我現在的眼光看世界。

I wish I could make you see the world the way I do now.

軒妮從一位七歲小女孩身上學到很多,對於四周的一切很好奇,抱持著單純的讚嘆。

這讓我想到兒子教會我的事情之一,就是重新去過一次童年,跟著他的腳步,隨著他的眼光,重新去看身邊的人事物。

例如我以前對於路上的車子,比如垃圾車和工程車,都不會多看一眼,現在會抱著他看垃圾車收垃圾,也從繪本知道各種工程車輛的名子,甚至去買縮小版的 TOMICA 工程車。

把握這一刻,我想著。體會一切、感受一切。每一秒都很珍貴,短短幾天也是奇蹟。

Just live, I thought. Experience everything. Feel everything. Seconds count; several days are a miracle.

軒妮和男友麥克在一起時,即使正在看無趣的火山口湖,她會告訴自己要把握當下,不要去想未來的事情。

如果說生死讓我學會了什麼,那一定是起點與終點其實分不開。人在路程中的時候,很難判斷哪裡是起點、哪裡是終點。

But if there's one thing life and death have taught me, it's that the beginning and the end are relative. You never know quite which is which when you're in the middle of it all.

軒妮曾感嘆自己還不能死掉,才剛開始好好活著;還不能消失,仍有許多想做的事情。事實上,沒有人能知道自己的大限之日,都以為可以活到成為老人的時候...

我們能做什麼?每次讀完跟「生死」有關的小說,至少在那一陣子,好好地去過每一天,不要輕易讓時光流逝,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一件就好,讓遺憾減少一點,生活充實一點。


【愛你的工作】

我們曾經有過的夢想,後來怎麼了?

What happened to all the dreams we had?

夢想的下場都一樣。我們做到一些,忘記其他那些。要不是人類很擅長壓抑,我們早就瘋了。

The same thing that always happens with dreams. We managed a few of them and forgot about the rest. People would go crazy if we weren't so good at repressing things.

麥肯琪曾經有本剪貼簿,貼滿全國各地很酷的旅館,希望有一天能親自去看看,但最後卻連剪貼簿都沒打開過。

直到軒妮過世,麥肯琪才和卡蜜拉與麥克,還有其他元老級員工們,重新找回當初的夢想,共同打造心目中的理想旅館。

我覺得七到八成的上班族都是餬口飯吃,有其他更想去做的事情,但暫時無法變成主要的收入來源。那麼在過渡階段,除了認份工作,還可以做些什麼?

小說中除了卡蜜拉,在爸爸過世之後,繼承旅館的管理權,其他人都是員工,不過他們仍然同心協力,讓旅館變成自己想要的模樣。

換成我們來看也一樣,雖然不是公司的創辦人,可是既然有緣份一起工作,可以試著多用點心,找出更有效率的做事方式,花在工作上的時間少一點,陪伴家人、經營興趣、追求夢想的時間多一點。

以我自己為例,出社會 20 年了,換過六個部門,跟八位主管合作過,在共事期間,都會記下主管做得好,和可以改進的地方。

今年第一次有機會接下管理部門的責任,從加入一個團隊,變成有機會創造和改變一個團隊,除了很珍惜這個機會,更想建立一個樂於分享、互相學習、彼此幫忙的氛圍,讓大家喜歡這個工作環境,不只是同事,甚至能變成夥伴。


【愛你的朋友】

軒妮是個讓大家懷念的人,巴迪對她的印象是:

她永遠有時間關心別人,而且永遠開開心心。她不在了以後,所有事情都不一樣了。那些讓人覺得很溫暖的小事,你懂嗎?如果有大問題,或需要解決什麼事,就去找麥肯琪。有時候,只是有點沮喪,但不需要幫忙,你懂我的意思嗎?那就要去找軒妮。不是去聊心情,只是單純地待在她身邊。她就像...家。

She always had time for you, and she was always happy. Things aren't the same now she's gone. It's those little things that make you feel welcome, you know? If you had a big problem or something that needed fixing, you'd go to MacKenzie. But it's possible to feel down without really wanting to be helped, if you know that I mean. And then it was Henny that you wanted to see. Not to talk about your feelings, just to be with her. She was like...home.

麥肯琪則覺得:

她就像...指南針,只要和她講講話,我就能找到正確的方向。她從來不多話,但她聆聽的方式很特別,專注、自然,彷彿不管妳說什麼,她都覺得刺激又有趣。

She was like a...compass. I could always find the right direction by talking to her. She never said much, but she had a special way of listening. Focused, natural, like everything you said was exciting and interesting.

「傾聽」這件事,知易行難,因為大家都很忙,沒辦法給別人太多時間,總是忍不住想插話,希望對方趕快講完,自己可以提供建議,但或許有人只需要一位聽眾而已。

我想起前陣子離職的某位男同事,不只有深厚的技術底子,願意詳細地解釋,也是大家喜歡的聊天對象。工作上遇到的鳥事,只要路過時跟他說幾句,互相開開玩笑,心情就會好一點。

此外,保羅對軒妮的看法是:

我應該至少有一百個詞彙用來形容軒妮不同的笑容,她只靠微笑就能傳達各種意義—歡樂、愛、體貼、同情,甚至連反對也可以用微笑表達。

I should have at least one hundred words for Henny's different smiles. She could communicate absolutely anything with a smile—laughter, love, consideration, compassion, even the fact that she didn't agree with you.

「微笑」這件事,跟「傾聽」一樣不容易。上天很公平,人生不如意的事一定比如意的事更多,不過軒妮始終相信人性本善,帶著正面的態度看待這個世界。

我很喜歡小說中的一個橋段,好像「笑容接力大賽」,小女孩對老婦人微笑,老婦人把笑容接棒給年輕人,年輕人邊工作邊對婦女露出微笑,最後婦人對著溜狗的老人微笑。

另外,公司有一位同事,雖然不認識她,但都會跟人點頭打招呼,走路時也都保持微笑,在節奏快、壓力大的高科技公司還能這樣,真的難能可貴。

無論是軒妮或女同事,都會讓我想提醒自己,上班時不要經常皺眉和嘆氣,會讓有需要的人不敢開口來找自己,更會給人負面的印象。


【愛你的伴侶】

軒妮,家人是可以選的。而妳選擇了他們,事實就是如此...這個問題並不難,就是妳愛我或不愛我。

We choose our family, Henny. And you're choosing them. That's just how it is...It's not exactly a difficult question. Either you love me or you don't.

當年麥克要離開松溪鎮時,曾經要求軒妮跟自己一起走。

就算兩情相悅,雙方仍在熱戀期,可是火花總有變小的一天,反而是朋友或家人會陪著自己一輩子。因此,要伴侶心中只能有自己,這樣不太公平,畢竟對朋友和家人的愛,和對伴侶的愛,是不一樣的,並非單選題。

我不是被動的觀眾,只能站著不動看你繼續走上人生路。我也要走我自己的路。

I wasn't some passive bystander who stood still as you moved on with your life. I carried on down my own path.

我們就這樣各自走上人生路,最後,這條路又讓我們重新在一起。我們在各自的道路上走了十五年,走向這個點、這個時刻,即使我們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往這裡走。我們之所以成為現在的我們,是因為我們走上不同的道路,這或許是幸運,也或許是不幸,但我絕不願意改變他的一絲一毫。

I guess we both did. And in the end, that's what brought us back together again. Two roads we traveled down for fifteen years, heading to this exact point, this exact moment, even though we had no idea we were doing it. We became who we are now either thanks to or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routes we took, and I wouldn't change a single thing about him.

相對來說,軒妮知道麥克去意堅決,最好的祝福就是放手成全,自己摸黑離開木屋,讓他去追求想要的夢想,無論是否還會回來。

我想起十二年前跟女朋友交往不久,才敢老實透露自己的計畫,正在準備赴美攻讀碩士,要離開台灣一年。直到看她難過落淚,我才打算放棄出國,反正入學考試都是超低分。

沒想到她後來決定支持我,不希望我日後的人生一直有個遺憾,而我持續挑戰考試,也幸運通過面試,收到錄取通知之後,她更申請留職停薪,陪我飛去美國,這是我最感激她的事情之一。


【愛這個世界】

麥克、卡蜜拉和麥肯琪長大以後,都得到自己想得到的東西,卻沒有比較快樂,我想原因之一是因為他們不敢去愛,害怕受到傷害。

軒妮在死去之後,體會到人應該卸下心防,去感受這個世界,去愛身邊的人:

看到悲傷的電影就該哭,看到小狗做傻事的影片就該笑,我們應該感受到毫無預警的愛、突然發生的喜悅。當然,憤怒和煩躁也是,人生並非完全正向,不過我們理應感受生命。妳以為盡可能抵擋,但那樣也不會比較安全,妳以為築起護城河、吊橋和城牆就能保護自己,但那只是虛假的安慰。一旦發生災難,所有防備就會全部倒塌,其實妳只做到了一件事:將愛隔絕在外。

We should cry when we watch sad films and laugh when we see clip of dogs doing stupid things; we should feel love without warning, sudden bouts of joy. And anger and irritation, too, of course. It's not all positive. But we're supposed to feel life. You can try to shield yourself from it, but that won't make you any safer. It's a false comfort, thinking you can build moats and drawbridges and defensive walls around you. The first catastrophe that comes along will flatten them all. The only thing you’ll actually manage to do is shut out love.

愛就是投降,無條件投降。放下吊橋吧,衝進來的東西絕對會讓妳大吃一驚,就連不認識的人都可能給妳幫助和支持,妳會看見愛蜂擁而來,友誼找到安居的家。如果永遠不想失去,那麼只好一個辦法,就是什麼都不要擁有,但這樣的人生太空虛了。我們的心有超乎想像的承受力,就算肉體火化了,心還會繼續跳動。

Love is giving in. Unconditionally. Lowering the drawbridge. You'll be surprised by everything that comes flooding in. You can find help and support from people you don't even know, see love marching in and friendship making itself at home. The only way to protect ourselves from loss is never to have anything to lose, but that’s such an empty way to live. Our hearts can handle more than we think. They keep beating long after we’ve been cremated.

雖然軒妮仍有不少心願想去完成,不過遺憾已經比別人都少,因為她真真切切地愛過,不只有感覺,也化為行動;不只是朋友和家人,也包括同事和陌生人。

我最近剛看完李洛克的《個人品牌獲利:自媒體經營的五大關鍵變現思維》,他提到:

在我們實踐自己人生目標的同時,如果同時可以幫助到其他人,那會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這是我真心的感受,每次當有人跟我說從我的網站收穫了多少內容、我的書或課程給了他們多大的幫助,我也會感覺非常的開心,就像我做了一件多麼了不起的事,我感受到我做的事是有價值的、對某些人有必要性的...

願你可以透過幫助人,感受到世界上源源不絕的各種幸福。你一定會覺得,你的生命很有意義,你的人生不虛此行。我想,這大概就是經營個人品牌最大的收穫了。

讀過軒妮的故事,還有李洛克的理念,讓我更覺得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是對的。利用每天早起,透過部落格和粉絲團,介紹讀過的書,最終目標是希望不讀書的人,願意翻開一本書;讀書的人,可以遇到自己的荒島之書。

雖然我只是上班族,又是爸爸,但這是在賺取收入和陪伴家人之外,我最想做,也最持之以恆的一件事。


Part 2:關於「改變」

軒妮讓我學到如何去「愛」,麥克則讓我學到如何去「改變」。前者生前做不到的事情,就由後者替她完成。

軒妮曾說過:

以前我也有很多幻想,每個人生來都有幻想。幻想和衣服相反,我們出生時一絲不掛,隨著年紀穿上越來越多衣服,到老的時候,就會包得像粽子一樣,一層層披肩、厚毛衣、圍巾、襪子。而幻想呢,則是愈來愈少,我們出生時包裹在幻想中,但卻一個、一個被奪走。

I used to have illusions. No one is born without them. It's like the opposite of clothes. We're born naked, and the older we get, the more clothes we put on, until eventually we're ancient and wrapped up in shawls and warm sweaters and layers of scarves and socks. With illusions, it's the other way around. We're born wrapped up in them, but life takes them away from us one at a time.

這是事實,但改變永不嫌遲。麥克為了緬懷軒妮,原本只是想瞭解自己離開之後,軒妮變成怎樣的人,還有透過她的眼光去看小鎮,同時瞭解自己的家人。

到了最後,他找回失落的友情,跟大家一起替旅館改頭換面,更化解跟哥哥之間的心結,這一切的改變,都從他完成清單,寫下自己要做的事情開始。

旅館創辦人璜•埃斯特班說過:

對抗命運毫無意義,不如留著力氣應付命運給予的考驗。

There's no point trying to fight fate. Better to save your energy for dealing with everything fate sends your way.

我的解讀是去抱怨命運或運氣,是徒勞無功的,什麼也不會發生,什麼也不會改變。我們該做的是,跟麥克一樣,想要看到什麼結果,想要達到什麼目標,就寫在本子上,而且要真的去做。

在《工作與生活的技術》書本中,作者福哥(王永福)提到每年年底都會列出下一年的 50 個目標,再挑出最想執行的 10 個去挑戰。一年之後,或許有些沒達成,需要更長的時間,可是當 50 歲的他,回頭看 30 歲時寫的目標,有些都已經完成了,例如學會薩克斯風、拿到合氣道黑帶、寫了六本書,還有橫渡日月潭,重點在於先「築夢」,才能「逐夢」。

以我自己來說,花了 14 年,才完成讀完 100 本原文書的里程碑,花了 19 年,才實現出國留學的夢想,所以改變成真的關鍵是寫下目標,然後不要停止前進,總有一天可以到達目的地。


Part 3:關於「小鎮」

作者 Katarina Bivald 的前兩本小說《小鎮書情》和《歡迎入住,廢柴人生旅館》都以「小鎮」為背景,我想談談「小鎮」讓自己學到的兩件事:

【知道你要什麼】

卡蜜拉曾經對麥肯琪說:

我年輕時發現一件事,妳知道是什麼嗎?我發現做人絕對不能回頭,想要活下去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永遠準備好打包行李離開。這就是璜•埃斯特班最大的錯誤,他以為自由來自擁有一片天地、打拼自己的事業,全都是屁,這些只會困住一個人。

Do you know something I learned when I was still a kid? I learned that you can never turn back. The only way to survive is to always be willing to pack up your things and leave. That's when Juan Esteban was wrong. He thought freedom came from owning your own place. Working for yourself, all that crap. But that just traps you.

但當她離開討厭的松溪鎮,前往嚮往的洛杉磯,後來又被老闆開除,不得不回到老家時,只好承認:

我和璜•埃斯特班一模一樣。我所擁有的一切都在這裡,在這家旅館。我沒有人生、沒有未來。雖然我放話說葬禮一結束就要離開,但其實我無處可去。

I'm just like Juan Esteban. Everything I own is here, at the motel. I've got no life, no future. I might talk about leaving as soon as the funeral is over, but I don't actually have anywhere to go.

這樣很丟臉嗎?我覺得不會,每個出生在小鎮的人,都應該出去看一看,即使繞了一圈,再回老家,也沒有關係,因為你見過世面,有過經驗,更知道自己要什麼,接下來想做什麼。

另外,可能你只把小鎮當成避風港或充電站,從朋友和家人身上重新找回力量,準備好了又踏上新的旅程,無論未來落腳何處,你都知道有個地方等自己回家。

所以我覺得不要被「地點」所綁住,害怕說自己是哪邊的人,搞不好別人也是從外地來的,而且現代人很像遊牧民族,可能出生在一個地方,求學在另一個地方,定居又在不同的地方,很難定義是哪裡人。

我聽過有些北部人看不起南部人,有些竹北或新竹人看不起竹南或頭份人,但重點是自己想當一個怎麼樣的人,人的成就跟城市不見得有關,可是跟本身的努力一定有關。


【小有小的好處】

每件事情都有好處與壞處,的確我很羨慕住在台北的人,平日就有讀書會或新書分享會可以參加,還有許多非主流電影可以觀賞,但如果真的住在台北,或許我的「輸入」永遠大於「輸出」,一直聽,一直看,用在寫作的時間少之又少。

此外,大城市有許多書店,無論是連鎖或獨立書店,不過除了去聽演講,在哪裡買書對我並沒有差別,也不在乎折扣。

與其到純粹是「顧客與店員」關係的書店買書,我更喜歡到「朋友與朋友」關係的書店買書,像頭份的「金石堂書店」結束營業後,竹南好不容易又開了「起點書房」,店長會關注我的 FB 粉絲專頁,主動幫忙訂購有興趣的書,每次去拿書時,還可以聊聊彼此最近看的書,而且店長很積極地辦活動,讓我騎車十幾分鐘,就有書本分享會可以聽,例如「有一種工作,叫生活」,滿足自己當初錯過新書發表會的遺憾。

IMG_6536_20201229193248.JPG  


Part 4:作者專訪

《歡迎入住,廢柴人生旅館》中文版有作者「給台灣讀者的話」,至於英文版勝出之處在於:

1.《小鎮書情》的試讀內容

2.讀書會指南(有 14 個題目)

3.作者專訪

我最感興趣的是「作者專訪」,總共有 12 個問題,翻譯精華內容如下:

【請跟我們談談妳的寫作過程】

寫小說的計畫會從我至少想到一個角色開始,大部分都是主角。通常我會先想到某些情節,即使到最後沒有寫在故事中。

以《歡迎入住,廢柴人生旅館》來說,第一個角色就是軒妮,她站在馬路邊,低頭看著自己的身體,同時發現事情不太對勁。從那個時候起,軒妮就像一個友善的鬼魂,在我的身旁如影隨形。

另外,在撰寫小說的過程中,我曾對很多事情感到疑惑和不確定,也遇到很多困難和挑戰,但我從未質疑過軒妮。


【妳的第一本小說《小鎮書情》同樣以小鎮為背景,怎麼會想到用小鎮當故事發生的地點呢?】

我覺得小鎮就像人生的縮影,居民彼此更加靠近,不管是從字面上解讀,或者從地理位置上來看,讓你體認到人有多麼不同、古怪和瘋狂。我想小鎮也會逼你去認識跟自己不一樣的人,無論在虛構小說或現實生活中,都是一件好事。


【為什麼小說要描寫爭議性的題材,例如右派媒體和對 LGBTQ 群體的成見?】

因為我自己是雙性戀,也有住在奧勒岡州的同志朋友 (LGBT:Lesbian, Gay, Bisexual, and Transgender)。當初在寫小說時,我很擔心日益增加的暴力種族主義運動,還有同性戀和跨性別恐懼症。

然而在每個議題的核心,不管是種族主義、仇外情緒、同性戀或跨性別恐懼症,都關係到某些人要爭取自己的權利,去活、去愛、去生存,尤其在選舉期間更加明顯,如果你正好是那個人的話。你必須要說服你的鄰居、同事或家人,你跟他們一樣,都是活生生的人。


【妳怎麼會想到用一個鬼魂當主角?雖然存在但其他角色看不見,會不會非常難寫?】

我想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喜歡變成鬼的人,另一種是害怕變成鬼的人,而我剛好是第一種。另外,我認為消失在世界上,比當一個鬼魂,還更加可怕。

所以這個故事由一個簡單的問題拉開序幕—如果我死掉之後,變成一個鬼,卻又留在這個世界上,會發生什麼事情?等到軒妮和麥肯琪出現在我的腦海,我又把故事變得更加深入,去探討愛、友情與群體,軒妮則是一位比我更好、更勇敢的人。


【妳會不會覺得因為不住在美國,反而對美國議題有更清楚的觀點?】

其實沒有,你要終其一生住在一個地方,才能有非常深入的了解。不過住在國外或許至少提供我一個不同的方法—如果不了解某件事情,就必須花加倍的心力去做功課。


【這本小說有很多個性古怪的角色,妳最喜歡的是哪一位?】

我全部都喜歡,但雪柔或許花了我最多時間去了解和接受她,也因為這個原因,她對我而言意義重大,即使我們敬仰上帝的方法並不相同。除此之外,我很同情和關心克拉倫斯和巴迪。


【請問妳最近在讀哪些書呢?】

我讀了很多跟死亡和臨終有關的書,對人生很有幫助。而且我想推薦每個人去讀 Elisabeth Kubler-Ross 和 Davide Kessler 合寫的《Life Lessons》。


【妳怎麼會決定要寫一個關於旅館的故事?】

這是小說中一個令人無法抗拒的設定,我想每個人都知道,任何事情都可能在旅館發生。


【伴隨著與軒妮的友誼,其他人都學習變成更好、更快樂的人,妳也從軒妮身上學到什麼嗎?】

這幾年以來,軒妮都像是最友善的鬼,緊緊跟隨著我。她讓人看見什麼叫做勇敢與忠實,或許沒有過著精采萬分的生活,但她永遠都是一個比我更好的人。

沒錯,我的確從她身上學到很多,不管是現在或未來。我也認為每個人都需要這麼一位朋友,提醒我們去思考生命之中最重要的是什麼,不然在日復一日、單調無趣的生活中,經常會忘記這個課題。


【妳覺得小說的哪些部分最難寫呢?】

身為一個基督徒,我實在無法理解為什麼有人可以把上帝的愛當成武器,去對付那些脆弱的、需要我們幫助和發揮同理心的人。而我最難接受的是有些人明明比我更有同情心、更願意幫助別人,可是內心卻有明確的界線,去區分哪些人有資格得到幫助,哪些人沒有。


【在故事的結局,大家藉著緬懷軒妮,化解歧見和認同彼此。妳認為在現實生活之中的衝突,也有可能做到嗎?】

我希望如此,至少我看到一點希望,而且我認為每個世代都有創造全新世界的潛力,即使很多古老的戰爭又要重新開打,一次又一次。我必須提醒自己,我們打過勝仗,還能再次獲勝,最好趕快開始備戰。我也相信所有的人類都有去學習、去愛和成長的能力。


【妳最希望讀者能從這本小說獲得什麼?】

不要對群體劃分界線,那會貶低我們身而為人的價值,而且只去愛我們的摯友、家人或教友是不夠的,我們能做得更多,也能更加勇敢。如果我希望讀者能從軒妮身上學到一件事情,那就是我們都有能力去愛人,這是十分美好的。

 


【歡迎入住,廢柴人生旅館】

有沒有一種東西,是能跨越生死界限、男女性別、同事關係和婚姻身分的?

如果有,那就是「愛」了,或者說「友情」更加貼切。和好朋友的溫馨回憶,不會因為他們的離去而消失;和同志也能做朋友;對同事可以付出更多的關懷;已婚男女之間也可以當朋友,甚至去原諒造成親人死亡的人。

為自己而活很自在,沒有付出就不會受到傷害,但如果每個人都願意付出愛,對身邊的人多點關心,設身處地替對方著想,這個社會和世界一定會變得更好,自己也會感覺再活了一次,生命更有意義。

這就是我讀《歡迎入住,廢柴人生旅館》最大的收穫了!

IMG_6539_20201229193248.JPG  

P.S.不得不說編輯團隊很厲害,把《Welcome to the Pine Away Motel and Cabins》翻成《歡迎入住,廢柴人生旅館》,如果直譯應該是《歡迎入住,憔悴汽車旅館與木屋》,我覺得「廢柴人生」這四個字很加分。

另外,介於真實與魔幻的封面畫風也很吸睛,我猜英文版應該是主角軒妮在天空往下看的視角,中文版除了是堆疊的行李箱,也是旅館的各樓層,有大門和窗戶。


【延伸閱讀】

同步推薦作者Katarina Bivald的第一本小說《小鎮書情/ The Readers of Broken Wheel Recommend》:

讀後感想《小鎮書情》&《巴黎小書店》— 兩本帶給你感動、治療你心痛的好書


看看我怎麼跟作者變成臉友!

給《小鎮書情》作家的禮物書 — 送《Ryan讀書房》福袋到瑞典!



推薦其他關於書店的小說:

《The Storied Life of A.J. Fikry / A.J. 的書店人生》 讀後感想 – 持續閱讀永不孤獨

《The Bookshop/街角的書店》讀後感想和觀影心得—你不一定有開書店的勇氣,但一定有改變世界的能力

擷取12  


覺得這篇文章還不錯的朋友們,請來幫版主按個讚吧!FB 粉絲團每天介紹更多佳句和好書!

《Ryan 讀書房 / RBR:Ryan's Book Review》粉絲專頁

 

arrow
arrow

    Ryan / 小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