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上篇為彥菁的演講精華內容,還有現場聽眾的提問,下篇則是我的個人感想。

IMG_5279_20201016073634.JPG  

Part 3:自己想要的生活

聽完分享會,再重讀書本,我把彥菁找到理想生活的過程,簡單分成「準備期」、「摸索期」和「奮戰期」三個階段,節錄書摘和加上短評。

第一階段為「準備期」:


【發掘屬於自己的 Ikigai】

所以重點不在於追求最對、最終極的那個答案,因為根本不存在,只要追求「自己最喜歡、最有感覺的事」,把那件事,把自己活出來,就是生命的意義。~《有一種工作,叫生活》

離職後的彥菁,接觸過人類圖、易經、塔羅和花精,終於確定自己的生命魔法—從小到大最喜歡的「文字」。

她在書本中介紹過 Ikigai 的觀念,好奇的我買了《IKIGAI:The Japanese Secret to a Long and Happy Life》這本書,日本人相信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藏著 Ikigai,就是每天早上讓你起床的動力,類似法文的 raison d'être (生存的意義)。

Ikigai 也是這四件事情的交集—「你喜歡的事」、「你擅長的事」、「別人會付錢給你的事」和「世界需要的事」。

詳細說明可以看這篇文章:

《IKIGAI:The Japanese Secret to a Long and Happy Life》讀後感想— 找到你專屬的 Ikigai,就是人生的最大禮物

002.jpg  

另外,Simon Sinek 提出過「黃金圈原則」,其中的 Why 代表你的使命或信念,在他的《Find Your Why / 找到你的為什麼》書本中,建議朝幾個方面去思考自己的 Why:

-要你無償做哪一件事,你也願意?

-什麼是你童年最早的快樂回憶?

-有沒有完成過什麼事,是你非常自豪的?

對我來說,小時候最喜歡畫圖,專科時期喜歡看書,現在則把推廣閱讀的美好當作天命,希望透過部落格和粉絲團,推薦好書,分享書評,讓人願意拿起一本書來看。

雖然我的正職在科技業,和文字工作者毫不相干,也經常在工作、家庭和興趣之中拉扯,至少我算很幸運,找到自己的熱情所在,只是無法再給寫作多一些時間。


【忠於自己的內心】

原來我們每個人都不一樣,我不一定要怎麼做,才能成功,我有屬於自己的運作方式,屬於自己的成功定義。

每個人的道路絕對都是獨一無二的,重點不是怎麼讓人家懂,而是你怎麼堅持到底,讓別人看見。看見了,相不相信都是他們的自由,但你不需要多說什麼,自己知道最重要。

所以,找到自己熱愛的事物後,更多的自我突破不只是關於能力如何達成夢想,更多時候是你怎麼突破在乎他人眼光的自己,怎麼突破沒有勇氣溝通的自己,怎麼突破沒有自信的自己。~《有一種工作,叫生活》

彥菁已經出了一本書,也是多個專欄的作家,不過曾經有一個階段,她是待業者,沒有公司的保護傘,沒有名片的職稱。能夠順利轉變的原因,除了她專注在想做的事情,用心去寫文章,還有不去在乎別人的眼光,走自己想走的路。

人生跟跑步比賽不同,比賽有規則,人生只要你成功,你說的方法都是好方法;比賽有跑道,人生有各式各樣的道路,不是只能走在規定的路上;比賽有名次,人生沒有高下,只能比誰活出不讓自己後悔的人生。

朋友、同學、師長、同事,甚至父母,他們都會關心我們,但沒人可以替我們的決定負責,或者替我們去過這一生。既然如此,只要參考他們的意見,最該問的是自己的心。


【人生的每一步都算數?】

彥菁在書本中寫過妻哥的故事,他在非政府組織任職七年之後,回到老家后里,原本想教給弱勢家庭的孩子求生技能,找到的木工教室卻因為太小,乾脆改為「耕水食堂」餐廳。此時他才發現以前肚子餓學做菜、椅子壞學木工,那些遇到生活困難而磨練出來的技能,最後都派上用場,並發現一個道理:

當覺得自己還離夢想很遠的時候,也不用急著否定現在的生活,因為有可能現在的累積,會成為將來實踐夢想的一部分。~《有一種工作,叫生活》

有一句話說:「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所以還不能過理想生活之前,目前的生活也都是未來的養分嗎?

我認為不一定,假如你現在是上班族,每天無心工作,只跟行屍走肉一樣打卡上下班,待得愈久,反而更沒成長。

你可以做的是利用公司的資源,把握每一個上司交辦的任務,甚至自己提出改善方案,逐漸磨練本身的能力,尤其是「帶得走」的技能,這樣才會對往後的人生有所幫助。

總結來說,第一階段的「準備期」要找出自己最喜歡的事情,同時不要在意別人的眼光,並且在目前的工作好好提升自己。


第二階段為「摸索期」:

【安心待業的五個方法】

待業,其實是人生中的一種等待,不是等待下一份工作的到來,而是停下來,等等那個真實自由的自己,因為它被急快的腳步,落在半路上。~《有一種工作,叫生活》

面對「目前工作」和「理想工作」之間的空窗待業期,彥菁在書本中分享本身經驗,一共有五件事情可以做:

1. 釐清焦慮來源:分清楚壓力是否來自社會期待、親友關心或他人價值觀影響。

2. 估算待業存糧:離職前想好要住在哪裡、存款有多少、要不要先短期打工。

3. 告知家人計畫:事先說服家人自己的財務狀況和未來計畫。

4. 階段轉換模式:如果原本的工作可以接案,就改為先接小案子,用空出來的時間去探索新方向。

5. 讓世界邀請你:例如在臉書發出求職公告,告訴朋友自己想嘗試的領域。

這段期間會有多久,並沒有人知道,可是你愈快找到自己在世界上的立足之地,愈快有明確的目標可以嘗試。

另外,經濟的隱憂少不了,但更關鍵的是你搞不好從小到大只有這一段時間,能放慢步調跟內心對話,想清楚「我想做什麼樣的人?」「我想過什麼樣的生活?」還有「我想做什麼樣的工作?」


【最低限度的美好生活】

我發現自己是在實踐一種「最低限度的美好生活」,用少少小小的收入,也能創造大大滿滿的幸福。當個人的需求減少,所需的金錢就不用這麼多,也能從一定要全職工作與穩定收入的禁錮中掙脫,換取到更多時間與自由,以最低限度但足夠的工時與收入,過上一整年好日子。~《有一種工作,叫生活》

上班時的彥菁幾乎花光每個月三萬多元的薪水,下班吃好料、太累搭計程車回家、上網買衣服和保養品,還有參加進修課程,直到成為自由工作者,才發現一個月一萬元也能活,只要區分「想要」和「需要」的不同。

待業很大的壓力來源是經濟,在有辦法靠興趣或專長「開源」之前,至少可以做到「節流」,控制自己的物慾。

不再追求無上限的人際經營,承認這件事會讓人心累,只維持最低限度的友誼交際,反而使靈魂輕盈了起來。~《有一種工作,叫生活》

上班時的彥菁希望給人友善的印象,會定期約朋友出來,還有認識新朋友,現在只和最有默契的兩三位朋友較常往來。

我覺得這一點無論在公司上班或在家工作都能學習,所謂「最低限度」不光指「經濟花費」,還包括「人際關係」和「知識獲取」。

「人際關係」方面,我本身朋友很少,定期連絡的幾乎沒有,一方面是當爸爸之後重心以家庭為主,另一方面是留給自己的 ME TIME 都不夠。當我已經沒有足夠時間看書和寫作,內心感到焦慮和急躁時,只能先讓心安定下來再說,不然即使見面,也是一個不快樂的自己。

「知識獲取」方面,我不看電視、直播、說書或 YouTube,也不追最火紅的新知,基本上以閱讀書本為主,用自己的步調,看完每一個字,花時間想一想,並寫成短篇貼文或長篇感想,雖然每年年底會記錄數量,但不追求一年要看完幾本書。


【邊走邊想,勇氣跟上】

可能我們會對於自己做的事掙扎、懷疑,不確定它的價值所在,不知道那是不是最好的選擇。不過我們能做的,其實就是為自己找到一個心安理得、心甘情願的位置,選擇自己所相信的事物,然後奮鬥到底。

我並不是儲備了勇氣才出發的,而是在過程中漸漸長出了勇氣。~《有一種工作,叫生活》

彥菁發現就算是職場的資深員工,也不見得沒有自我懷疑,或者很清楚這是不是正確的選擇。她自己用了將近兩年的摸索期,才逐漸站穩自由工作者的腳步,所以有些時候不是想清楚才出發,而是帶著懷疑踏出第一步,在過程之中對抗恐懼和不確定,等待勇氣慢慢跟上。

你「不知道」前方有什麼等著自己,但至少「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只有等到雨過天晴、走出隧道的時刻,才能解釋經歷的改變,領悟到一切都有意義。

總結來說,第二階段的「摸索期」可以套用彥菁的安心待業方法,搞清楚自己最低限度的需求(經濟、人際或知識),也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耐心等待勇氣的出現。


第三階段為「奮戰期」:

【喜歡就是最大的力量】

人社系的孩子都有個困擾,常常被問:「讀這個要幹嘛?」「畢業後可以做什麼工作?」我一直覺得這個問題滿無聊的,我讀就是因為我喜歡,這就是全部。

單純喜歡可以是理由嗎?我覺得完全可以。因為光是「喜歡」,就是一種天賦,你喜歡你所喜歡的,別人卻沒有這樣,你就比別人多了動力去行動、鑽研、創造,這是誰也拿不走的能力,就在你的心裡頭。~《有一種工作,叫生活》

彥菁在書本提過,選擇「自己喜歡」的科系,比選擇「父母希望」的科系更為重要。另外,讀哪個科系,也不代表要從事相關工作,很可能你的興趣在另一個領域,學習的動機更強。

以我自己當例子,在學校主修工業工程與管理,而非中文系,雖然有修過國文,成績僅低空飛過,文筆也不好。不過最愛的事情是閱讀和寫作,所以每天五點起床,把握妻兒還在睡覺的時間,多寫幾行算幾行。此外,我會買相關書籍,或者參加課程,希望能把文章寫好一點。

在學校被考試逼著讀書,在公司領薪水不得不做事,然而面對自己的熱情所在,時間再少也要寫作,費用再高也去上課,因為這是我打從心裡最想做的一件事,如果連這個都不去努力,感覺對不起自己的心。


【為自己而寫】

因為擔心自己的文字不夠格,因為害怕被踢出這個新世界,所以太逼迫自己要產出文字,而忘了寫文章應該要發自內心,不為了討好誰,或是成為任何事情的宣傳工具。

我很喜歡作家蔡崇達的一句話:「走向他人內心最快的方式,就是走向自己的心。」因為人性與人心,基本上都是相似的,當我越貼近自己的感受,就越能捕捉到他人心中相似的幽微浮動,寫出他人感受得到卻說不出口的,我覺得就是一位作家的天職,也是文字存在的意義。~《有一種工作,叫生活》

彥菁剛開始寫影評時,會想用文章討好片商,後來才體認到更應該思考為什麼而寫,以及希望寫出什麼東西。從此她只挑自己有感覺的影片來寫,才能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我很喜歡她的文字,一個原因是很真誠,如實揭露本身的遭遇,不是每位作者都願意讓人知道家庭和收入狀況;另一個原因是很有溫度,不管是離職、失戀、生病或徬徨,她除了想辦法度過,也用一字一句紀錄當下的心情,還有事後的體會,讓有類似遭遇的人感同身受,從中獲得感動。

最近我寫文章陷入莫名的低潮,除了公事更加忙碌,貼文格式的調整也不見成效,可能太想追求按讚數和分享數,心情容易感到失落。

以前我面對一個問題,最常用的做法是花加倍的心力去改善,但爸爸真的沒有太多時間,為了早起寫作就要早睡,零碎時間也拿來翻幾頁書,有時中午不跟同事吃飯,只為了多打幾行字。如果還要擠出更多時間,唯一的方法是縮短睡眠,卻勢必影響精神和情緒。

再看一次彥菁的書,還有當晚的簡短閒聊,讓我知道「爆文」和「個人品牌」都是結果,或者外界給自己的定義,是無從預測,也強求不來的。能夠去做的,就是好好地寫一篇文章,三天寫不完就花五天,一週寫不完就花兩週,最起碼要能通過自己設定的標準,並認真說出內心想說的話,這才是我想做、也該做的事情。


【憂慮不會消失,挑戰永遠存在】

逐漸明白,對於心中的那些疑問,唯一的回應方式只有繼續走下去,雖然不會得到任何答案,可是內心吵雜的聲音會慢慢消失,最後發現問題從來不是問題,答案一點都不重要。這才是旅程中最真實的學習。而勇氣,也會在路上慢慢長出來。

本以為成為自由文字工作者,人生從此都能度過快樂的每一天,但事實上並不是如此。即使我已穿越了許多恐懼與迷惘,但只要仍舊活著,就會有挑戰隨著生命的前進,不斷迎面而來....

所以請不用羨慕那些做著熱愛工作的人們,以為他們就像找到了天堂的入口,從此人生逍遙優游,那只是想像的投射,真實是大家同樣辛苦,我們不過是選擇了自己更甘願的那種疲累。~《有一種工作,叫生活》

彥菁在書本中特別提醒,就算發現自己最愛做的事情,選擇成為自由工作者,並不代表人生從此沒有煩惱,一帆風順,同樣會因為截稿日期而失眠,因為經濟壓力而擔憂,差別在於這是心甘情願的決定。

給我的啟示有兩個,第一個是比起到公司就有錢領的上班族,自由工作者一樣需要自律的作息,更要每天為自己的人生拼博;第二個是把自由工作者設定為目標時,本身要有心理準備,不能消極散漫過日子,反而要更積極地走出自己的一條路。

總結來說,第三階段的「奮戰期」要對自己有信心,既然是最喜歡的事,一定會想盡辦法靠這件事維生,但同時要懷抱初心,不能眼中只有賺錢,寫些言不由衷的文章,最後是一邊努力生活,一邊對抗煩惱,至少這是自己選擇的人生風景。


Part 4:其他感想

第三部分是對於理想生活的感想,第四部分則補充另外三點。


【自由工作者的條件】

彥菁沒有鼓勵大家都要當自由工作者,只是讓我們知道人生不是選擇題,只能跟大多數人一樣,選擇到公司上班。你願意的話,人生可以是申論題,甚至是前所未有的題目,靠你自己去命題和解答。

我認為大學生、出社會工作幾年或未滿三十歲的年輕人,最適合讀《有一種工作,叫生活》,去嘗試不同的生活方式,其他人則難免考慮幾個方面:

1. 年紀:如果已經是中年人,除非是單身,否則付出的代價會比較高,為了夢想而離職、分居,甚至棄養小孩,到底值不值得?會不會後悔?或者另一半願意扛起主要收入,讓自己心無旁鶩去寫作?當然有人可以兩者兼顧,正職有做好,再用閒暇時間寫書。

2. 責任:包括對父母、對伴侶和對小孩,你需不需要奉養父母?付房貸、車貸和生活開銷?還有小孩的教育和養育支出?

3. 婚姻:單身會比較好轉換跑道,只要對自己負責。結婚的話就要取得另一半的同意,甚至要伴侶做出犧牲和配合。

4. 經濟:目前有多少貸款?有沒有負債?住在家裡、租房子或買房子?

這些都是會影響做決定的因素,因此單身的人最為適合,只要自己承擔做出選擇的後果就好。而且愈早起步,愈容易成功,因為你有較多時間摸索出站穩腳步的方法,開發更多的收入管道,等到哪一天想結婚生子,或許專業已經到達某種程度,也有夠用的存款。


【自由選擇的人生】

人生不是被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後產生的。

雖然聽人命令行事很輕鬆,但我喜歡自己做選擇後無法怪到他人頭上,也沒有後路的那種緊張感。

就算我的生活宗旨是輕鬆,但這種自己做決定的樂趣是無法讓步的。

無論何時何事,我都想要自己選擇。~《才不是魯蛇》

在講座中,彥菁提到《才不是魯蛇》這本書,作者大原扁理經歷過度加班的日子之後,在二十歲出頭決定要過「隱居」的生活。他每週工作兩天,照顧重度身障者,在東京的郊區租便宜的房子,沒有手機和電視,每當別人詢問他是否要找個正職時,大原扁理的內心想的是:

「如果只會照著別人的話去做,結果把自己的人生搞砸了,你能負責嗎?」

另外,彥菁還提到《可不可以不要努力?》這本書,作者河浣考了四次才考上理想的大學,中間還一度休學,三十歲才畢業,後來在四十歲的前夕,決定跟公司遞出辭呈,從上班族變成在家接案的插畫家。

他認為韓國社會就像是「正解社會」,還有一本「人生使用手冊」,不往設定好的路走,或者到達某個年紀時,生活沒有具備某個程度,別人就會指指點點。原本快四十歲,沒有結婚,在租房子,也沒車子的他,並不會感到不自在,卻因為別人的同情,心情跟著變差。經過一段時間的自由生活,他才領悟到:

跟隨自己的心意,至少不會責怪別人。~《可不可以不要努力?》

人生如果是被定義的比賽,參加就有成功或失敗,那他乾脆棄賽,自己去走出新的一條路。而且被父母或別人做決定,行不通可以怪罪他人,現在責任都在自己身上。

無論是彥菁、大原扁理或河浣,不管是住在家裡或租房子,靠寫出文字、出賣勞力或繪製插圖維生,都是他們所選擇的、獨一無二的生活方式。

而且我們只看到「目前」的狀態,不能忽略「長久以來」的付出,例如彥菁從小到大的文章累積,還有這幾年的勤奮筆耕,才是讓現在的她發光發熱的關鍵。

成功沒有公式,也不可複製,唯一能做的就是誠實面對自己的內心,不要提早放棄。最重要的是,我們永遠保有選擇的權利。

我比一般人幸運,能找到自己很愛做的事情。不過,當了爸爸、還在揹房貸的中年大叔,有什麼資格跟別人談論夢想?只是普通上班族,不是專欄作家,也沒出過書,有什麼條件鼓勵別人追求夢想?

但我仍舊有選擇,一個是當個認分的職員和爸爸,把夢想封印起來,另一個是跟現在一樣,雖然無法逆轉年紀,無法回到過去,卻不想直接舉白旗投降。

內心的光芒確實很微小,可是我靠每天早起寫作,試著讓微光不要熄滅。只要撐過兒子的成長期,十年或十五年之後,就是我搧風點火的時機,到時候會有更多時間,可以全速寫作,一篇一篇完成這幾年來想寫的文章。


【你會帶著什麼樣的神采,說自己在做的事?】

It doesn't interest me what you do for a living. I want to know what you ache for and if you dare to dream of meeting your heart's longing.

It doesn't interest me how old you are. I want to know if you will risk looking like a fool for love, for your dream, for the adventure of being alive.~ Oriah Mountain Dreamer《The Invitation》

你靠什麼謀生,我不感興趣,我想知道你渴望什麼,你是不是敢夢想心中的渴望。你幾歲,我不感興趣,我想知道你是不是願意冒看起來像傻瓜的危險,為了愛,為了你的夢想,為了生命的奇遇。~《有一種工作,叫生活》

在分享會和書本後記,彥菁提到她去參加同學會,從事的職業雖然不同,但大概能分成兩種人,一種是神采奕奕,正在做很有熱情的工作,另一種是神情黯淡,沒有特別說出喜好。還有當年很會寫文章的同學對她說:「現在只能寫 email 了...」

我覺得很符合現況,大約有七到八成的人工作只為了餬口,其餘二到三成才是創業、自由工作,或者很享受目前的工作。就像那晚在「起點書房」,有點昏暗的燈光下,梵音和彥菁跟大家分享心路歷程,而我在她們身上看到正活在理想生活中的神情,讓整家書店似乎亮了起來。

或許收入無法跟其他人相比(也沒必要比較),可是她們在時間、心靈和夢想上的收穫,是無比豐富的。

對於自由工作者有興趣的人,應該會從她們的經歷獲得一點勇氣,最起碼知道生活還有一個不同的選項。

暫時無法切換到自由工作的人,也不要太沮喪,就想像自己正在塞車吧!車速雖慢,只要心中的引擎沒有熄滅,雙腳的輪胎還在轉動,一定會有離開車陣的一天。讓自己內心有微光,眼中有神采,生命有火花!


【有一種夢想,叫生活】

今年的 5 月 13 日,因為是平日的星期三晚上,無法趕去台北參加彥菁在誠品書店的信義夜講堂,還好相隔五個月之後,有「起點書房」和「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合辦的書本分享會,讓我不再有遺憾。

正因為知道走上這條路的人少之又少,加上自己很喜歡《有一種工作,叫生活》,所以希望能多少幫上她的忙。除了模仿封面畫了張明信片寄給彥菁,臉書介紹這本書的貼文,從四月到現在都是那本相簿的封面照,不曾換過其他書。

007.JPG  

另外,無論是參加她的女人迷創作者沙龍講座,或是這場新書分享會,都花好幾天去整理筆記和撰寫感想,看能不能讓更多人認識她,還有知道她的書寶寶。

僅以這兩篇文章,祝賀《有一種工作,叫生活》突破七刷,銷售超過一萬本!也期待未來彥菁的更多作品!

IMG_4112_20200817063832.JPG  

P.S.
1.總是從彥菁身上學到很多,讀完《有一種工作,叫生活》,我又去讀《IKIGAI:The Japanese Secret to a Long and Happy Life》;聽完書本分享會,我又去讀《才不是魯蛇》和《可不可以不要努力?》,還有拜讀 Oriah Mountain Dreamer 的詩作《The Invitation / 生活的邀請函》。

彥菁在分享會上提到的三本書,以前就有買《我要準時下班!》

IMG_5340_20201022162745.JPG  

2.為什麼彥菁的筆名叫 Amazing?因為「彥菁」倒過來變成「菁彥」,諧音就是「驚豔」。

3.在 2021 年的「讀曆書店」,全部收錄女性作家的書摘,《有一種工作,叫生活》也有入選喔!真希望趕快收到...

asset_220880_image_original.jpg  

4.謝謝彥菁送我的書本立牌!

IMG_5333_20201021195617.JPG  

 

【購買書本】

把《有一種工作,叫生活》帶回家



【逛逛書店】

《起點書房》粉專傳送門




【延伸閱讀】

「起點書房」之《有一種工作,叫生活》書本分享會感想(上)—內心有微光,眼中有神采,生命有火花!

書本後記提到的《生活的邀請函》英文詩原文《The Invitation》



覺得這篇文章還不錯的朋友們,請來幫版主按個讚吧!FB 粉絲團每天介紹更多佳句和好書!

《Ryan 讀書房 / RBR:Ryan's Book Review》粉絲專頁

 擷取12  

arrow
arrow

    Ryan / 小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