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國中時期被分到放牛班,同學都是成績最差、特別皮的,大家一起翹課、抽菸和嚼檳榔,連教室也刻意被安排在另一棟建築物,和全校其他班級隔離。

他考不上高中,最後去念高職,還是選了一間親戚眼中的爛學校,繳交畢業證書就能入學,不看在校或聯考成績。

他的父母說過:「讀書讀得好,就不用像我們做工做得那麼辛苦!」

沒人想到馬祥原長大之後,不只做工做到世界第一,還能夠在課堂上教書。二十歲的那一年,他代表台灣出賽,拿到汽車鈑金組競賽第一名,同時榮獲國家最佳選手,是國際技能競賽有史以來的第一位雙料冠軍。七年之後,他成為德國奧迪 (AUDI) 中國代理廠指定的首席訓練師,一天授課費用高達三萬三千台幣,如今更完成創業的夢想,在北京成立公司,而這些成就的背後是外人看不到的毅力和堅持…

DSC09662    

看完本書的感想如下:


【興趣是學習的燃點】

馬祥原升上國中以後,每個週六和週日要待在父親開的修車廠幫忙,看到同學們全跑出去玩,自己卻有修不完的車,就覺得很辛苦。直到就讀育民私立高職的汽修科,在課堂上學到汽車運作的原理,才對修車愈來愈有興趣,甚至決定畢業後先去車廠工作,累積更多經驗,或許將來有機會創業。

某些網友會在我的部落格詢問如何準備多益考試,除了答題技巧,還是得靠長期累積的英文實力。與其多看幾本教材,不如找出讓自己對英文產生興趣的方法,使學習變成享受而非壓力。例如特別喜歡美國 NBA 職籃的某一支隊伍,就到官網或運動網站瀏覽相關新聞,或者閱讀球員的自傳,由於是自己想看的東西,查再多單字也不覺得累。當年唸五專時住在學校宿舍,沒電視、沒電腦、沒手機、沒有很多英文學習書,只能守著收音機聽「大家說英語」,晚上十點半連電源都被關掉,現在網路發達,教學網站多元又豐富,更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不怕沒有資源,只怕沒有興趣。



【實務結合理論】

我們就跟醫生一樣,知道什麼器官壞了會有什麼症狀。做檢查時,看到病人發生某些症狀,我們就會往回推,判斷是哪裡出了問題。醫生在沒有讀到學理之前,所做的事叫做經驗判斷,加進了學理之後,就變成一套系統了。我們的角色,其實就是汽車醫生。 ~ 第三章《轉捩點》

(給國中生或高中生) 你現在不想讀書是因為厭倦,所以想出去學技術,學技術很 OK,但最後還是要跟學問做結合。到外面去學,一定會到達一個地步,是怎樣都上不去,因為你的所學有限,除了技術之外,什麼都不懂,到最後,你還是要把學問這一塊給補回來。 ~ 第十一章《要技術,也要知識》

馬祥原假日在家裡修車時,一天可能會處理到三到四輛相同問題的車子,套用第一輛車的經驗就足以應付,到了高職才融會貫通背後的理論,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並尋找其他有可能出問題的地方。另外,他在書中多次強調理論的重要性,如果新手有先讀過和學過某些知識,一方面在車廠裡別人不容易騙倒你,二方面遇到事情時,有知識當底子,會比較有實驗精神去嘗試。

在職場裡面,通常第一年在適應環境和文化、搞懂流程和系統、學習老鳥做事的步驟,隨著例行事務的駕輕就熟,就要從「跟著做就沒錯」變成思考「為什麼要這樣做?」或者「換個方法做會不會更好?」請教別人背後的原理,閱讀相關的書籍,才有進步或成長的可能。



【修車師傅的風險和專業】

在修車廠工作,既辛苦,又難免發生意外。馬祥原曾經在練習時,不小心讓手上的鑿子飛出去,僅僅差 0.5 公分就弄瞎眼睛,還好後來留下眉毛附近的傷疤而已。我專科時期上過工廠實習課,某位同學的手臂不小心被飛出去的鐵屑刺進動脈,直到整件白制服染紅才發現事態嚴重;自己的左手手背有一次被同學的銼刀劃過去,立刻皮綻肉開,忘記縫的結果就是一輩子的小疤痕。

此外,鈑金師傅的工作是把凹凸不平的平面敲打到平整光滑為止,聽起來沒什麼,實際上要了解材料、手感要好、拿鐵鎚要穩定,新手時期的馬祥原可能一塊鐵皮每天從早到晚敲,前後加起來就敲了一到兩個月。至於焊接同樣是一門學問,拿銲槍的手要和鋼琴家一樣,呼吸要小、要均勻,更要有辦法拿著焊槍十幾分鐘不會抖。

C1358850457529  


【最嚴厲的自我要求】

我是一個對事情很堅持的人,對人、對事都是如此,有時候會堅持到連自己都很難受的地步,旁邊的人可能也不舒服。但我認為,唯有把自己逼下去,才會生出更好的東西來,不然,你做得到的事,別人也做得到,那有什麼好比的?用這種態度做事,成不成功我不敢下定論,但成功的機會一定比別人大,因為你是用心的。 ~ 第六章《在汽車旁打地鋪的日子》

整本書裡最讓我佩服的是馬祥原下過的苦功,準備全國大賽期間,他三個月都待在台北的職訓中心練習,不曾回去老家苗栗。面對層級更高的國際技能競賽時,他每天七點半就到工廠,練習到晚上九點半關門為止,有時候先關燈和鎖門騙過警衛,繼續偷練到半夜二或三點。一整天的時間裡,連午覺也不敢睡,頂多站著閉目養神十秒鐘,因為教練說在國外比賽,氣候、環境、對手和場地皆無法控制,一定要時時刻刻保持警醒狀態。他更不敢分心去其他地方,深怕多浪費一分鐘,甚至沒有回宿舍,直接鋪張紙板,睡在車子旁邊。

這些一絲一毫的差距,關係的是車身的平整度。就好比一個女孩子皮膚好的話,只要上一點淡妝就很漂亮了,不需要用太多粉底,甚至素顏也很美。車子也是,你把車身修到最平順的狀態,就不用補太多土、噴太多漆去美化它。 ~ 第六章《在汽車旁打地鋪的日子》

為什麼馬祥原這麼拚?除了揹負替台灣爭光的壓力,他老是覺得自己不夠好,練習少一分鐘都不行。另一個原因就是堅持做到完美,提高獲勝機率,先跟各國的冠軍選手較量,再贏得裁判的認同。裁判對於選手修的板子會有容許誤差值,馬祥原日復一日地練習,讓精準度怎麼做都會控制在正負 1 毫米 (mm) 之內,幾乎是零誤差,避免不同裁判量測的些微差距,更不給別人雞蛋裡挑骨頭的機會。

maxresdefault  

無論今天晚上會不會和同事打三對三鬥牛賽,我都會提早到球場,先做熱身和投籃練習,直到五個角度加起來進一百球為止。彈進去、打板進、不知道怎麼進的都不算,一定要空心破網才算進一球。即使如此,真正比賽開打時,還是可能手感欠佳,或者命中率很低迷。對我來說,至少已經做好準備,想辦法透過練習維持手感,這樣子我不是賭當天的球運,不是賭臨場的狀況,投進的每一球全是練習的成果。是的,接觸籃球超過二十年之後,我依然不是射手,但絕不會停止成為射手…



【去打世界級的仗】

馬祥原說一旦參加過世界級的比賽,跟各國高手過招,眼界就不同了,知道更高的標準,以及本身哪邊需要改進,想辦法提升自我要求。

在台灣一路念到研究所,一共受了整整十八年的教育,直到赴美求學的那一年,才真正大開眼界,原來教授講課可以這麼活潑、這麼有互動;考試可以這麼有挑戰性;指派作業可以這麼多元,我不光學到如何當一位更好的學生,同時了解到怎麼才算稱職的老師。



【拚到最後一刻】

馬祥原參加國際技能競賽時,比賽期間一共四天,他一直做到二十二小時的最後一秒鐘才收手。這讓我想到念書期間,無論是學校裡的期中考或期末考,以及升學考試,就算已經寫完,寧可把時間用來重複檢查,很少提前離開考場。當著全班的面,站起來第一個去交考卷,頂多讓同學們抬頭多看一眼,勝負卻是決定在老師批改完畢,因此爭那一時的臭屁並沒有意義。相對來說,逐一確認填完的答案,發現有一題答錯,或者哪個地方可以答得更好,這段時間花的就很值得。


【金牌僅僅是人生過程中的一個點】

20 歲的那一年,得到金牌的馬祥原返回台灣,錯過大學開學的時間,於是留在職訓中心擔任助教,白天正常上班,可是沒有再精進技術,晚上更拿著政府發的獎金,跟朋友到處去玩,最誇張的時候, KTV 一個禮拜就去了五天。

把人生變成一條長長的線,世界冠軍就成了其中的一個點,發生的時間在頒獎的那一刻,頂多到當天結束。隔天起床,還有慶功宴結束時,就是尋找下一個目標,以及投入練習的開始。金牌是讓大家記得你的一件事情,選擇停在那裏,那個點就會變成人生的高點,之後一路下跌;從那裏再次出發,才有機會攀登另一座高峰。

回想自己收到南加州大學的研究所錄取通知時,住在美國的舅媽曾在部落格文章留言,其中幾句話提到:

You probably already knew that this is only the beginning of another adventure. It won’t be easy, not even by a long shot, but I am sure that with your determination you will be able to do it. Buckle up and get ready for a new adventure.

取得念書的資格只是開始,萬一任何一科被當,就要重修導致延後一年畢業,所以不用高興地太早,要馬上調整心態,準備迎接未來的挑戰。總而言之,進入一間學校或一家新公司固然值得祝賀,更重要的是隔天開始,自己怎麼在往後的每一天去努力。


【學無止盡】

馬祥原在拿到金牌的隔年,保送台灣師範大學的工教系車輛技術組,雖然已經跟學校脫節三年,讀起來很辛苦,依然靠著加倍用功,順利畢業。之後到大陸培訓奧迪的技師,拜四年的大學教育所賜,才有上台教課和寫教案的本事。此外,馬祥原現在的身分已經從技師變成經營管理者,對內要把關好培訓師的教學品質,對外要開發客戶,因此他開始看管理書籍,以及跟前輩請教。

料理家蔡穎卿每個月要開十堂廚藝課,備課和上課之餘,還要照顧家人,剩下的閱讀時間就剩睡前,她仍然挑選和工作有關的專業書籍,不敢偷懶看其他書。在 新書《50歲的書桌》裡的這篇「工作磨刀石」,蔡穎卿寫著:

任何行業都有「工」與「藝」之分,所以,就有「機械性」與「創造性」的兩面。如果只要當「工」,的確可以比較不用費腦筋地執行他人所指示的、機械性的工作。但如果想探究藝的層次,那是得先以「工」打下「基本功」最粗糙的基礎,再一步步以不斷充實的知識來連結與活躍當中的創造性。

身為專業工作者,為了維持賴以為生的技能,並從「工」提升到「藝」的境界,就必須不斷學習。我們轉換職務或產業的時候也一樣,準備面試,或者剛開始一份新工作,最好廣泛涉獵相關書籍,讓自己提早進入狀況。



【品質才是王道】

馬祥原成為德國奧迪中國代理廠指定的訓練師之後,雖然有職訓中心的教學方法當基礎,以及國際大賽的經驗作標準,可是整個中國超過三百家經銷商,於是他兩天就飛一個城市,調查現場維修狀況,了解師傅的技術水準,量身打造專屬課程。而目前創業的新公司,他決定不跟進對手的削價競爭,相信把品質做好,自然會找到能夠認同的客戶。

從公司換到個人的角度來看,好的做事品質才能累積良好名聲,你有沒有用心,夠不夠專業,客戶一定感受的到。前陣子上過兩堂訓練課程,講師分別來自兩家企管顧問公司,第一位講師事先收集同仁問題,講課時放映投影片就開始說明,並提供專業意見;第二位講師同樣有在課前收到問題,沒想到當場打開我們寄的檔案,還花了將近一小時請某位同事解釋,敬業程度和教學品質高下立判。



【0.1釐米的專注:放牛班小子馬祥原的世界冠軍之路】

馬祥原其實可以專注在賺更多錢就好,不過他想做的更多:提升汽車修復科的能見度和教學水準,積極跟官員介紹,以及參加教育界的演講或宣導活動。他同時替學校訓練選手,讓他們以後可以回去擔任講師或助教,逐步帶起整體風氣。此外,馬祥原的未來目標就是再培養一位世界冠軍,把技藝傳承給願意學的人。做到世界第一很厲害,更難能可貴的是開花結果,志在培訓更多位冠軍選手,這個信念很令我感動。

這是自己第一次讀到以汽車技師為主角的書,雖然不見得在車廠工作,但可以了解另一個行業的辛苦,這本書也提供青少年不同的思考方向,就讀技職體系,有一技之長不會怕失業,反而是進入門檻低的工作,被人取代的可能性較高。最後, 無論是選擇何種職業,都能學習馬祥原「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自我要求,持續提升專業程度。

擷取  



【購買書本】

《0.1釐米的專注:放牛班小子馬祥原的世界冠軍之路》

 

【延伸影音】

《天下雜誌》的《放眼天下—技職狀元紀錄片》,這部五分多鐘的影片曾收錄在《志氣》為人才而戰的紀實影片內:

技職狀元系列(一)台灣放牛班囝仔 鈑金出頭天

 

這邊可以看到更多的書本介紹、名人推薦、職人精神等內容。

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針對本書建立的專頁




【延伸閱讀】

迪士尼第一任夜間清掃部門的訓練師鎌田洋說過:「沒有一份工作是卑微的,只有當你沒有熱情和鬥志,才是卑微的開始。」

《讓人感動的人才》與《原來我的工作這麼令人感動》 讀後感想

 

看日本皇室指定家具工房的「秋山木工」如何花八年訓練出一流的匠人:

《匠人精神》讀後感想 — 先找回匠人的初心,才開始一天的工作



我在美國那一年從教授身上學到的授課技巧:

Learn how to be a good teacher - 學習如何成為一位好老師

 

覺得這篇文章還不錯的朋友們,請來幫版主按個讚吧!FB 粉絲團每周一到五介紹更多佳句和好書!

《Ryan 讀書房 / RBR:Ryan's Book Review》粉絲專頁

擷取12  

arrow
arrow

    Ryan / 小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