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書店陳列架上無意之間發現的一本好書,作者 Carl Honore 繞著地球跑親身觀察歐洲、美洲、亞洲的親子和國家教育現象,也旁徵博引這幾年的研究報告,還訪問許多老師、家長和小孩,希望可以替自己和全世界的家長找出比較好的孩童教育方式。300多頁裡面包括很多文獻探討卻一點也不乏味,諷刺的是每個國家的父母親都拼命想給孩子最多和最好的,卻往往揠苗助長,反而得到反效果。作者最後也提出給現代父母親的許多中肯建議,個人覺得不只是父母,連老師都可以從中獲益良多。

【被父母綁架的童年】

小孩誕生後一個家庭的生活重心從夫妻轉到孩子身上,家長不但努力工作甚至選擇當全職的家庭主婦,犧牲許多自我成長的機會和休閒時間,所以就把孩子的表現當成自己的成績單,或者是投資一千萬後的損益評估表。就像書裡寫的,父母親在逢年過節時的賀卡報告近況就像孩子的大學推甄成績單一樣,又拿了第幾名、得了什麼獎、參加了什麼體育比賽。一方面是證明自己的辛苦有了代價,二方面是和其他家長彼此較勁和比較。此外,父母自己小時候沒有機會得到的才藝補習經驗,希望孩子們可以多好幾項一技之長;而且利用課外活動和才藝課程又可以省去自己照顧的時間。結果就是一個被父母精心規劃和嚴格控管的童年,孩子也被迫在每個方面都要加速成長。然而事實是欲速則不達,很多提早學習的做法不見得就有實質效果。例如學習外語,不能靠填鴨式的教育或者每週幾堂課就可以有進步,必須在生活中創造可以聽說讀寫的環境。而且更重要的是如何去學, 而不是什麼時候學。在嬰兒時期給予過多的刺激會擾亂睡眠,而睡眠正是嬰兒消化和記住醒著時所學東西的時候。鞭策過多和給予壓力會造成緊張,長久之後反而會影響學習效果。孩子的成敗並非完全由嬰兒時期得到的親職照顧所決定,更不是像捏泥土一樣,放入什麼容器出來就會變成那個形狀。



【Play is a child’s work】

孩子的正業就是遊戲,研究證明幼稚園時期塞滿聽說讀寫課程和在悠閒遊戲中度過的孩子,到七、八歲時的學業差距並不明顯。人類的學習到情緒和心理上準備好的時候,學習最能水到渠成。剛開始也許有人發展較慢,但最終都可以完成里程。義大利、美國和香港都開始有許多遵循此觀念成立的幼稚園,宗旨是造就會作夢、思考、遊戲、推理和與人互動的孩子。沒有制式的教材及考試,也不會指定如何做,鼓勵孩童跟著直覺走,發揮每個人的創意。這些孩子在野外樹林裡直接觀察和學習到其他人被課本強迫灌輸的知識,也在遊戲中學會互助和負責,不但玩得開心,也具備團隊合作和自主意識。反而是許多剛由其他學校轉來的孩子們,已經會算數、識字以及許多困難發音,卻不知道怎麼玩,也不會主動和人交朋友。

此外,市面上充斥著許多標榜結合尖端科技和研究成果的益智玩具,讓父母願意掏出錢買回家用以增加孩童的學習能力,甚至還有泰迪熊多媒體播放平台會自動念故事給孩子聽。然而事實是發明玩具的人投入的想像和機巧愈多,孩子們能夠發揮想像和創造力的餘地就愈少。小孩子真正需要的是更多不接受輸入的時間,更多處理自己經驗的時間。對他們來說,基本的玩具例如簡單的積木、洋娃娃、色筆和紙就是最好的,可以發揮自己的想像和創造力。那種只能按照說明書組成一個機器人和戰艦的主題積木,玩過一次組完之後,就不會再想隨意組成其他東西。

其實玩也可以玩出名堂,以喜歡電玩和小說的宅神朱學恆為例。年輕時幫電玩雜誌寫專欄而賺到零用錢,後來翻譯魔戒系列小說而賺了三千萬,近年更致力於推動世界知名學府的開放式課程計畫,所以不要小看遊戲對於孩子的重要性。

【善用科技的影響力】

電腦、網路和電視以及電玩都是現代青少年大量接觸的東西和產品,後遺症就是近視眼和過胖兒的比例大幅增加。同時因為太多時間耗在電腦螢幕前面,和其他人事物的親身互動減少。例如一家四口在休旅車上,大人開車和講電話,小孩在後座打電動和看電視,幾個小時下來沒有人說一句話,像是長途巴士上彼此不認識的旅客一樣。然而,適度的利用科技,選擇類型和控制時間,像是由大人陪著看優質兒童節目其實還是有幫助的,重點在於父母如何去拿捏尺度。

書中也談到青少年一心多用反而更使效率低落。人腦必須有安靜和休息才能記憶和整理經驗,也必須放鬆才能進入豐富和創造性的思考。如果按電視頻道換個不停,網路上胡亂逛,連手機都不斷收即時 e-mail,那難怪愈來愈不能專注,教授也抱怨學生不能看完整本書,寧願看簡短摘錄而已。

其實最近的社會新聞都可以看到類似的現象,小朋友在電腦前面打字飛快,用手寫字卻錯字連篇,甚至寫不出來。交大通識課程推出模擬約會計畫,要求學生去認識陌生人和互動,不要只會上網卻缺乏實際約會的經驗。其實不只青少年,大人也要注意自己過份依賴科技導致能力退步的問題。我用手寫日記和信的頻率比以前少很多,從前還會放本國語日報字典隨時查,現在聰明的注音輸入選字功能都幫我選好字了。寫 e-mail 也是,拼字檢查功能幫我們把拼錯的英文字都改過來了,結果同樣的單字打過十幾次還是記不起來,一錯再錯。另一方面,好像一天沒有電視、電腦和網路就渾身不自在,打開電視有一半的時間在切換轉台鍵,上網漫無目的地閒逛,MSN 更是東聊西聊,消磨時間的好幫手。如果這些時間省下來,積少成多相信就可以看完好幾本書或者做許多自己想做的事情。

【畢業才是學習的起點】

東亞的學生能在數學和理科考試拿高分,學習這些科目的興趣卻是最低的。芬蘭經驗可以給我們許多啟發,不強調考試和競爭,不能力分班,不喜歡補習和家教,卻可以在國際的學生基礎素養評比上拔得頭籌。書中舉例有學生要求父母在家裡不要談論學校課程以外的文學、歷史和美術相關話題,因為怕會妨害考試準備。 那些犧牲睡眠和休閒,投注全部心力只為了拿高分的學生,只是被逼著記住標準答案和在考試時回答出來而已,將來不願冒險,怕出錯,只肯做會被學校肯定和父母誇獎的事情。每個人或許都是父母培養出來的天才,卻無法成為未來需要的人才: 思考敏捷,思路跨越學科領域,靠自己探索和鑽研答案,想出劃時代創意的人。

課外活動和體育活動也是如此。申請MIT 麻省理工學院的高中畢業生的課外活動專長高達 12 項,不是自己有興趣,而是因為有這些資歷可以加分。時間塞滿活動和補習,除了沒有停下來思考的時間之外,也失去了和家人互動的時間。另外,連孩子的體育競賽父母也要插手,要培養變成頂尖好手申請將來念大學的體育獎學金,或者督促孩子以後進入職業聯盟變成吸金機器,難怪會有家長去責怪教練不讓自己小孩出賽或擔任隊長,甚至不服裁判的判決而動粗。

龍年出生在台灣,每逢聯考就像殺戮戰場一樣的我,看到這個章節是最有感慨的。書中寫到愛因斯坦曾說過: "Education is what remains after one has forgotten everything he learned in school. / 教育就是你把在學校所學的都忘掉之後剩下的那些。” 之前讀過的 Business Week 週刊中,有位教授也說: “What matters over time is not where you come from or who you once knew. What matters is what you can do.” 不是因為自己沒有念過國立的學校,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而是培養終生學習的能力必須靠自己畢業之後的努力。因為每個人的目標和要去的地方不會一樣,好比有人要跑鐵人賽;有人要參加賽車;有人要打拳擊,當然所需要的訓練和技能也不相同,唯一的共同點就是你必須持續地學習和進步才能朝目標邁進。名校畢業或者出國念個 Top 20 MBA,的確可以幫助你在畢業後得到許多面試的機會,但是 interview 會不會過,將來在公司的發展如何,和你畢業的學校以及你在班上認識某某公司的經理或 CEO 沒有關係,實力決定一切。相對的,你是某間名校畢業的,或是在某間大公司服務過的,你要有更高的自我要求,因為別人先入為主看待你的標準也不一樣,不要表現出不對等的實力,反而讓那個光環變成你的負擔。最近參加講座時,主講人也說過: “It’s not about which school make you proud, it’s about how you make school proud of you.

書中也有提到真正的天才是不會被埋沒的,不會因為晚點學琴就失去成為天才的契機。再說給孩子學琴如果他將來沒有成為音樂家也無妨,至少他是懷著喜歡彈琴,在音樂的熱情中成長的。你可能不會進入大學校隊、SBL 或 NBA,可是你可以每個禮拜和同事打打籃球流流汗;你可能不會成為畫家,但是可以畫張小卡片送給朋友。你可以是個音癡,但是懂得欣賞不同類型的音樂。重點在於有沒有興趣和開不開心,唯有如此,自己才會在長長的一輩子裡持續地去練習和從事這項休閒或運動。

【父母的紀律和消費觀念】

常常在公共場所看到無理取鬧的孩子,到最後家長為了不打擾到其他人,大部分都會息事寧人,順從孩子的要求或者買下他想要的東西,能夠堅持原則真的不太容易做到。書中寫到演員Batter Davis 說的: “If you've never been hated by your child, you've never been a parent./ 假如你的小孩從來沒有恨過你,你就不算是做過父母親。” 不吵不鬧就不像是個孩子了,所以適當的管教有其必要性,讓孩子們知道父母也有脾氣和忍耐限度,但是一定要說明動機,而非單純只說「我就是不准」。而且比起管教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花時間去觀察和研究行為不良的原因,尤其是在和孩童交談和傾聽上面。

另外,書中也提到 7 歲的孩子在家庭作業「我為什麼愛爸爸媽媽」的回答,媽媽的部份是因為媽媽逗他笑,在他覺得不舒服時摟著他。爸爸的部份只有一句話:因為他買東西給我。有些父母是因為要表彰自己身份地位,所以給孩子們穿名牌和用最好的東西,也把他們的生日派對搞得跟一場藝人演唱會一樣;有些父母則是內疚自己工作忙碌,所以辦卡給小孩補償他們。其實孩子們真正需要的是沒有任何附帶條件地給他們時間和關注。父母不應該再當會走路的提款機,用現金來代替自己該付出的時間,也要約束自己的購物癖。

紀律的建立真的不簡單,不但夫妻要口徑一致,堅持到底,更要以身作則。最好連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要做到。而掏錢把可以買新玩具當做孩子考試拿到前三名的誘因也不好,會不會反而促成孩子不擇手段去爭取分數,而忘記讀書本來就是自己的本份,跟外在的獎賞無關。

【Advice to parents】

作者本身也是為父親,一樣也有望子成龍的心態,原本寫書的動機是要找出最佳的親子教育方法,最後才發現原來這個方法根本不存在,因為沒有養育孩子的標準公式。根本的道理是他們需要感到安全和愛,需要無條件的愛和關注,需要冒險、犯錯和做自己的空間,需要別人少拿他們比較。作者推廣的「slow-parenting / 慢的教育」觀念和做法是:

1. Give kids lots of love and attention with no conditions attached.

2. Give our children plenty of time and space to explore the world on their own terms.

3. Allow our children to work out who they are rather than what we want them to be.

4. Let things happen rather than jump in and force them.

5. Trust your instincts. Find your own way to parent. Listen to and observe your child.


每對家長都要找出對於自己和孩子最合適的教育方式,而非完全聽從書本或別人的建議,而這個當然是必須花費時間去深入了解才能做到。另外,ignore the panic and peer pressure – your child will be fine. 每個孩子有不同的性向和興趣,也有自己的路要走。不是進不了名校就沒指望了。然後父母也要說服自己放輕鬆,不可能有完美和安全的童年,要相信自己有時候會搞砸,只要做到還不錯,孩子就能平順地成長。

再怎麼樣也不可能保護他們一輩子!


前陣子的報紙有寫到醫生父親要求女兒回家只能看 CNN和閱讀英文雜誌,考不上北一女就不會給補習費,還訓斥老婆沒有盡到管教子女的責任。如果真的孩子都註定要比父母還要優秀,都要按照他們希望的方式成長,那等以後科技發達,直接完美複製在每個方面都毫無缺陷的嬰兒好了。我們不要再當「Helicopter-parenting / 直升機父母」(指不分晝夜在孩子頭頂盤旋的父母親,也指過度的親職行為。) 或是「怪獸家長」(指對於學校老師提出不合理要求的家長監護人。) 適當的放手是必要的事情。電影侏羅紀公園裡面說過: Life will find a way./ 生命會自己找到出路。以及作者所說的: Parenting is not a project, it’s a journey.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應該有些時間是在街頭巷尾和其他孩子遊戲中度過,是在野外自然體驗中度過,而不是在念不完的書本和趕來趕去的補習才藝課程中度過。讓他們自己去飛,也許不是朝著你所希望的方向,但他們的臉上至少會有更多的笑容,未來也才真的會有無限可能 !

Leave kids alone . 不要再揠苗助長了!


書中的精采觀念和實例還有很多,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買來看看。

P.S. 謝謝大家的關心,我還沒結婚也還沒有小孩,會看親子教育類的書籍純粹是興趣使然。
(4/16 去逛法雅克,發現"媽咪與我"專櫃的 24 本親子教育書裡面,我竟然已經看過了6本,我真的不是故意的....)

本書的英文版封面。


本書的其他封面。



覺得這篇文章還不錯的朋友們,請來幫版主按個讚吧!FB 粉絲團每周一到五介紹更多佳句和好書!

《Ryan 讀書房 / RBR:Ryan's Book Review》粉絲專頁

擷取1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yan / 小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