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曾读过『越读者』这本书,书中对于阅读要领、挑选书籍,和参观书店的建议深得我心。最近看了『自慢 6: 自学偷学笔记』,同样在讲读书方法和学习诀窍,所以写篇文章摘录重点观念,同时分享自己对于阅读的想法。

DSC08396  

【聊聊读书】

郝明义在『越读者』书里把阅读需求分成四种,不但好记,又能提醒自己不要挑食,不能偏颇特定类型的书。

1. 主食阅读:又称为「生存需求」的阅读,是为了寻求人生在职业、工作、生活、生理、心理等方面,一些现实生活的解决之道,很像是提供饱足感的主食,像白饭、炒饭和炒面等。举凡教科书、企管书、语言书和计算机书都算此类。

2. 美食阅读:又称为「思想需求」的阅读,帮助我们一个看来间接,却非常根本的方向,思考问题或现象的本质,很像是补充蛋白质的高营养美食, 像鱼、虾、牛排等。举凡文学、哲学、科学、历史和艺术方面的书都算此类,尤其是被奉为经典的代表作。

3. 蔬果阅读:又称为「工具需求」的阅读,帮助我们查证阅读过程中不了解的字义、语义、典故和出处,帮助我们消化,吸收纤维质,像蔬菜和水果。例如字典和百科全书都属于此类。

4. 甜食阅读:又称为「休闲需求」的阅读,为了娱乐和消遣,很像是甜食或零食,追求的就是口感。举凡漫画、推理小说、写真集都属于此类。

以我来说,看的书籍几乎都算「主食」和「甜食」,「美食类」读过的很少,因为要花很多时间和力气,读一本不如读很多本其他书。「蔬果类」在专科和大学时期还会放中文和英文辞典在身边,后来都改为使用网络。没有搞懂字义和缘由,难怪写文章时有时候会选错字,有些字甚至拿笔写信时忘记怎么写。

往前跨一步,就是在你原来感兴趣的阅读领域,往原来你觉得深奥而不愿意碰触的方向走一步。如果你本来就爱读小说,那么跨一步,接触一下文学批评和理论就是了。往旁跨一步,就是在原来感兴趣的阅读领域,往旁边先前觉得有点距离的领域跨一步。研究美术的人,往人类学或神话学跨一步。 ~『越读者』<新层次与新领域>

阅读,是一生的习惯,在学校是被逼着念教科书或参考书,毕业之后就靠自我的选书能力。既然人生是一条长远的旅程,那我们不妨听听郝明义的建议,尝试接触未曾涉猎的类别。

另外,对爱书人来说,「无时不读书,无处不读书」。提早到公司,把握上班之前的空档,即使只有二十分钟,也可以翻几页书。下班到睡觉之前,则是一天之中最能善加利用的读书时间。如果读文学小说,那跟看连续剧一样,有空档就拿出来看,务必在一定期间内读完,免得情节不连贯,还要重翻之前的章节唤起记忆。如果读散文或短篇故事集,反正前后没有关联,所以是零碎时间的最佳读物。如果读需要集中精神学习的工具书,就要安排至少一个小时,聚精会神去研读和消化。

而「无处不读书」是无论身在何处,一旦翻开书本,立刻就置身于时光机器或世外天堂,从当下的时间和空间抽离,任意穿梭于古代或未来,不再受到周遭人们或噪音的打扰,专心沉醉在阅读的乐趣里。可能在机场的休息区、外地的旅馆、火车或捷运车厢,不管是等车或等人,只要有本书在手上,情绪也随着淡定,不在乎误点的车子或迟到的朋友。

此外,读书是一种「由外向内」,再「从内到外」的过程。所谓「由外向内」是指双手拿书,用眼阅读,然后动脑思考的过程。所谓「从内到外」是指吸收知识,对照自身经验,检视收获,最后又回到双手,身体力行,把所学所得做实际的运用。

林语堂说:「读书的所得,靠读者的识见和阅历,同靠作者的识见和阅历一样重要。」~『越读者』<潘多拉盒子里的最后一个礼物>

我强行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找到书中内容对我的启发、彻悟。不论是观念、 想法、态度,或者案例、故事,读完之后,只要让我眼睛一亮,茅塞顿开或大彻大悟,这就是一种彻悟;一本书只要有一个启发,就已足够。~『自慢 6: 自学偷学笔记』<一种彻悟,几项重点>

「从内到外」的第一个重点在于读者必须拥有和书中情节类似的经验,或者曾经想过相同的问题,以及读完书要归纳出自己的收获。如果一本书光是逐行扫过,看完之后没有任何感想,那充其量只能叫做「看书」,而非「读书」。

第二个重点在于「学以致用」,甚至举一反三,活学活用,这是一个人能否因为读书得到成长的最后一步,城邦出版集团执行长何飞鹏在他的书中曾写过:

这就是学习的盲点:重视外在的知识技能,忽略内在的态度、价值和心性;强调学习内容的获得,而忘记学习之后的应用和改变。 ~『自慢 6: 自学偷学笔记』<没有效果的学习>

【谈谈逛书店】

逛书店就像「朝圣」,找寻一家新开幕或别有特色的书店,观察店内摆设、书籍分类和好书推荐。另外,大书店藏书较多,找书容易;小书店空间较小,可能有待人亲切的老板或老板娘,买到书还交到朋友。

逛书店就像「寻宝」,每次拜访都有新书上市,没空深入研究也要浏览近期的畅销书,还有机会找到自己从没碰过,意外发现很有趣的新领域。

逛书店就像「约会」,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情。带着兴奋和期待的心情,不知道会与哪一位美丽佳人邂逅,初次相见还能有后续发展,而且买到一本好书等于拥有好几天的好心情。

逛书店就像「请益」,置身于少林寺的「藏经阁」,天下绝学一览无遗,相同的问题每个门派有不同的破解方法,在工作或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准备考试需要的诀窍,大多能靠自修找到方向或指引。

逛书店就像「重逢」,读过的好书都是老朋友,看看再版加入的新内容、新封面的设计理念,或者新插图的画风。另外,经典好书值得一读再读,每个人生阶段都有不同的体会。

逛书店就像「巡礼」,整家店是属于我的大书房,看到书放颠倒,我会把它摆正;看到书被乱放,我会归回原位;看到书被折到、没有塞好、书封没弄好,我会整理门面。既然每一本书都是作者的心血结晶,它们都值得有一个机会,用最好看的样子等待新主人的青睐。(注:『飞踢 丑哭 白鼻毛 第一次开出版社就大卖 骗你的』这本书描述创立「逗点文创结社」的理念和过程,让我明白编辑和出版社的辛苦,从此更加爱惜书店中的每一本书)

逛书店就像「治病」,我有严重的「无书焦虑症」,剩下一本书或无书可读时,跟生产线缺料或停线一样,是十万火急,必须即刻解决的大事。

逛书店就像「补给」,肚子饿了要找东西吃,心灵空虚要找书来看。什么时候该帮「灵魂油箱」加油,该替「气质电池」充电,以及该补充多少能量,只有你自己清楚。

以上是自己对于逛书店的感受,有一次到意大利出差,旅馆旁的商场正好有一间书店,虽然不懂意大利文,我依然待了很久,见识异国文化。另外,郝明义在『越读者』书中还分享使用书店的方法,让我了解去一家书店,除了翻书之外,还有许多内行人的门路可以观察。

怎么使用书店,就是知道走进不同的书店,怎么观察,使用这三块不同的区域:

新书和特价促销区,是个喧哗的市场。经常看,但是要小心地挑选,因为许多内容模糊,但是包装得漂漂亮亮的书,也在这里。

推荐书区,是个热闹中有节奏的棒球场。排行榜,像是推荐你看满垒全垒打或全垒打;店长推荐书,像是告诉你,不要光看全垒打,这支二垒打也不错;年度推荐书,也许有些在提醒你漏看了某支精采的牺牲打。

立柜区,是个安静的图书馆。这些立柜的内容丰不丰富,才是决定这家书店精不精彩的关键。我们去图书馆,就是希望了解几件事:
一. 这里的知识门类到底有那些,
二. 门类整理得够不够清楚,
三. 门类里的品种够不够齐全,
四. 方不方便我们找寻,
五. 如果我们对这个门类陌生,这里的收藏与陈列,方不方便我们学习了解这个知识门类?方不方便入门?
~『越读者』<新层次与新领域>

【说说选书】

专业或工具书之外的书籍,我通常靠几个方法找书:

1. 依照自己有兴趣的领域,例如我支持的篮球队伍是美国职篮 NBA 的凤凰城太阳队,所以去读近二十年来的五本经典书籍,包括球队历史、总管和球员介绍。还有,我喜欢研究美国篮球教练的领导哲学,包括高中、大学和职业联盟,几位知名教头的自传都有拜读,因为带人带心的观念同样适用于商场。

2. 仰赖朋友推荐,毕竟大家有兴趣的书不同,发挥加乘效果。

3. 假如觉得某位作者的书很不错,我会留意出版动态,不过相似题材的书通常不会看太多本,而且不见得每一本都会买,以实际翻阅的感觉为准。

4. 看完一部好电影或新闻报导感人的励志故事时,只要觉得感动,又有出版相关书籍,我就会买书或自传来看,然后写一篇读后感想。有些网络新闻的内容是直接翻译外电,或者 google 相关信息,相对来说,我宁愿花心力深入了解,整理书中重点,加上个人心得分享给朋友。

5. Amazon 或博客来网络书店的许多功能都很好用,「相关书籍推荐」或「按照搜寻纪录推荐」让你能做延伸阅读;「顾客评论」则给你多几种意见可以参考。

网络书店价格相对便宜,不嫌麻烦的话可以到实体书店翻阅后,再从网络下单订购。以博客来为例,单笔订单未满 350 元需加收 20 元处理费,如果当天中午前订购,书本又有库存,隔天中午后就可以到 7-11 取货。以 Amazon 来说,订购三本书的运费将近台币九百元,大约三周就能收到书。另外,学校或公司的图书馆都是很棒的免费资源,假设推荐新书的同事不多,有很高的机率通过采买审核,不花一毛钱就能把书借回家看。

【谈谈阅读】

自己是从 2000 年起纪录每年买了什么书,但是想不起来何时开始爱上阅读,小时候只要给我一本书看或者一张纸和笔画图,就能够让我安静好一阵子。爱读书的孩子不见得会变聪明,但至少不会无聊或寂寞。而且其他的花费可以省,买书的开销绝对省不得,即使每次搬家都后悔买太多书,仍然难以忘怀读到一本好书的满足和喜悦。谨以此篇文章献给爱好阅读的朋友们,更欢迎大家不吝推荐看过的好书!

【延伸阅读】

分享三本以「阅读」为故事主轴的小说:

『第十三个故事』读后感

『风之影』读后感

『偷书贼』读后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yan / 小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