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能改變出身,但永遠可以給自己新的身分認同!

宋怡慧老師寫過十三本書,不過我第一次參加她的新書分享會。她說了一小時,我寫了一萬字,除了想把實用觀念分享給無緣參加的讀者,包括最重要的「身分認同」觀念,也想盡可能跟她學習,無論是建立一個新習慣,或者說一場成功的演說。 

《原子習慣》自從 2019 年出版以來,一直在暢銷排行榜上,怡慧老師花了三年的時間,試著運用書中的習慣建立法則,把自己從不運動者變成運動者,更延伸到學習、教學和推廣閱讀方面。

沒讀過《原子習慣》的讀者,可以先讀這本,類似輕量導讀版,再延伸閱讀文字更多的《原子習慣》,包括習慣法則的詳細說明,以及進階策略。

讀過《原子習慣》的讀者,可以再讀這本,類似超值補充包,學習在生活各方面的實踐方式。

1.jpg  

我的文章分成三個部分-「講座精華」、「讀後感想」和「參加心得」,先記錄 3 月 18 日新書分享會的六個重點內容,再談談讀完書的六個收穫,最後是參加新書分享會的六個心得。

Part 1:講座精華

怡慧老師的開場小故事竟然在我住的城市!

她提到新書分享會的早上,被邀請到頭份國中,校長希望她可以幫學生突破寫作高度,雖然要很早起床,從早上八點上課到十二點,可是她真的很想幫學生做些什麼,姑且不論偏鄉和城市的資源分配,有時學生只是少一個啟發,或者思維的轉換。

還有,整個行程規劃運用「原子習慣」去安排,才有辦法從台北去頭份,又馬不停蹄回台北,趕上新書分享會。

另外,怡慧老師鼓勵學生不只要寫作,更要試著真誠寫下自己的想法。她以 111 年國中教育會考寫作題目「多做多得」為例,大多數人都認同,也是社會鼓勵的風氣,但拿到 6 級分的其中一篇是反向思考,提到自己是最聽話的班長、老師的左右手、背負父母期待的孩子,多做卻讓自己被壓垮。

怡慧老師藉此提醒學生,在多做之前,要先盤點本身有沒有能力,而說完這個例子之後,班上同學贊成和反對「多做多得」的人數出現變化,反對者變比較多,這就是她的用意,請學生在這個年紀真實面對自己,把所思所想寫下來,等十八歲或年紀更大時再回頭看,更清楚當時的自己在想什麼。

至於怡慧老師本身,她知道多做多得的後果是能者多勞,不過為了推廣閱讀,再多辛苦也不以為意。

接下來怡慧老師簡短自我介紹,運用書中提到的「名片遊戲」,用三個圖案帶出父母取名的意象,以及賦予自己的三個標籤—閱讀、陪伴和老師。

介紹完人,再介紹書,她說《怡慧老師的原子習慣實踐之旅》是自己的第十三本書,很謝謝出版團隊覺得自己很適合當《原子習慣》的台灣代言人,然而剛開始談出書計畫時,相關實踐才進行半年,希望可以等滿兩年再回顧收穫,而且身為老師,還想把實踐用在班級學生上面,甚至其他國家的老師,因此這一本書是接近一千多個日子的紀錄。

怡慧老師也提到看書之前一定要先質疑,無論是她第一次讀《原子習慣》,或是大家讀她的這本書,先去懷疑作者,帶著懷疑去思考和驗證,這個價值才會存在於本身的系統,不會被動搖。

再來怡慧老師依序介紹六個重點:「身分認同」、「行為改變四法則」、「正向思考」、「讀出自學力」、「讓行動輕而易舉」和「時間管理」。


【身分認同】

這是怡慧老師最認同《原子習慣》的觀念,整場講座花最多時間舉例和說明,大約花了半小時,等於二分之一的時間。

她的投影片寫著—「先建立身分認同,這樣就能心無旁鶩地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接著說自己從小是運動高手,體力好到不吃早餐也不會昏倒,更精通各種球類運動,常被找去比賽。本來以為大學讀中文系,可以擺脫這個宿命,卻被學姊邀請參加排球隊和籃球隊,同學都可以很有氣質,拿本書在手上,自己上完課要立刻換運動服去練球,直到當學姊才擺脫這個命運。

出社會之後,當年的運動者變成不運動者,短短五百公尺的距離也要叫計程車或 Uber,甚至請同事一起搭乘,直到醫生說自己體脂偏高,又讀到《原子習慣》,於是打算找回運動習慣。

她先買下一雙超過五千元的運動鞋,還有全套運動服,賦予自己「運動者」的身分,開始建立新的行為。

第一天穿上運動服,自拍之後上傳到 IG,然後跟原本會做的事情「綑綁」在一起,穿運動服去倒垃圾,非常簡單沒有壓力;第二天再做一次;第三天改去住家附近的學校操場,開始慢走,目前為止持續三天,當新習慣累積到一個量,就會覺得自己可以做到,走路的距離也逐漸拉長,從三百公尺到一圈,再從一圈到兩圈。

不過怡慧老師坦承她犯了一個錯,運動結束後給自己的獎賞是喝一杯珍奶,沒有注意到《原子習慣》說獎賞必須符合新的身分,也沒留意輸入和輸出之間的平衡,運動減少了十卡,喝珍奶增加了五百卡。

後來她決定更改獎勵機制,運動結束給自己一個迴紋針,並投入五十元硬幣,積少成多之後,拿去買喜歡的東西,例如全新的運動服。當衣櫃中幾乎全是運動服時,無形中會提醒自己要去運動,不斷往上綑綁。

還有,怡慧老師用誘惑綑綁策略,如果做不下去時,試著把新習慣綁住一個舊習慣,她會挑選出愛聽的曲目,比如各種搖滾樂,戴上耳機,一邊聽一邊走,讓走路這件事情變得更容易。

下一個階段則是從走到跑,怡慧老師在學校操場發現有一位女生,可以一次跑三四十圈,她給自己的目標是追對方一圈就好,接著變成兩圈,同時體認到新習慣的養成最好有一位陪伴的強者、一位學習的對象。

而且走路和跑步這些簡單的運動,也能幫地球節能減碳,感覺自己在做一件利他的事情,做起來更有成就感,讓她從「能坐就不走」變成「日走逾萬步」,原來「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即使如此,還是有學生不相信她,認為怡慧老師只是換上運動服拍照,要她跟著一起跑步。當然她的速度和體力都比不上學生,但她覺得新習慣的建立不容易,她要學習運動,怎麼持之以恆,學生要學習寫作業,怎麼寫好寫快,這兩種新習慣恰好都是對方的舊習慣,與其互相取笑,不如互相取暖,鼓勵雙方堅持下去。

此外,怡慧老師舉的第一個例子是運動,第二個例子則是準時。要建立新的身分,就要捨棄過去的標籤,同時記得不要提那個字眼。

比如同事慣性上班遲到,與其對他們說:「你不要每天遲到!」,不如說:「你是一位很負責的人,最近是不是遇到什麼困難,有沒有需要幫忙的地方呢?」與其繼續貼「遲到」這個標籤,不如去當他們的陪伴者,去當問題的解決者。

同樣的道理,當小孩要上台表演或演講時,不要說:「你不要緊張!」因為人不可能不緊張,一說到「緊張」兩個字,大腦只會記得緊張,不如說:「寶貝你很棒,站在台上就會發光!」。


【行為改變四法則】

怡慧老師第二個重點是《原子習慣》的「行為改變四法則」:

1. 提示:讓提示顯而易見

2. 渴望:讓習慣有吸引力

3. 回應:讓行為輕而易舉

4. 獎賞:讓獎賞令人滿足

她以希望自己多吃水果為例,先找不用特別去切或處理的水果,再讓水果放在電視遙控器的旁邊,獎賞則是吃完水果可以多喝水。

還有,她為什麼可以長期當一位閱讀的佈道者?

因為她會給自己很好的獎賞,喜歡的東西不會看價錢,如果比想像中便宜,算自己賺到;如果不便宜,代表自己眼光好,值得好東西。


【正向思考】

怡慧老師第三個重點是「正向思考」:

她提到亞馬遜創辦人 Jeff Bezos 說過:「聰明是一種天賦,善良是一種選擇」,她也利用「原子習慣」建立正向思考習慣,在平台分享正面行為,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建立正向思考的標籤。

例如她會在 IG 每天寫下讓自己感到快樂和幸福的三件事,並鼓勵朋友一起這樣做,雖然有人覺得他們好虛假,明明這個社會如此令人挫折,卻老是寫正面的事情,但怡慧老師認為這沒有對錯,也沒有好壞,就像職場會遇到不喜歡自己的人,沒有原因地討厭自己,與其去反擊,不如這樣思考—「既然沒有進入他們的系統,就不要批評對方,反過來說,對方也不能批評我們,雙方只是系統不同,不用覺得自己的系統有問題。」

同樣的道理,怡慧老師從不批評學生不閱讀,因為學習的管道並不限於書本,也有人選擇讀電子書而非實體書,只是她覺得書本是最方便、最便宜、最有利於讀者吸收的方式,如同《內在原力》作者愛瑞克所言—「閱讀,是靈魂的混血」。

還有,怡慧老師提到她鼓勵學生要好好說話,同時運用在生活之中,有位同學明明喜歡一位女生,卻又嫌對方胖,為什麼不稱讚對方,具體去說她身上讓自己喜歡的地方呢?

怡慧老師還拿我當例子,比起單純說認真推廣閱讀,不如具體去說每天早起日更、無償推薦書本。

此外,她說自己看完最近很紅的影集《黑暗榮耀》第一季,明明本身屬於善良的人,但看到那些霸凌者被修理,還是會感到痛快,同時覺得怎麼可以這樣想,無形中認同以暴制暴。

所以她改為這樣思考,如果女主角在過程之中有求救,出現任何一位願意伸出援手的人,就不會感到無能為力。這也是她希望看到的改變,透過善意的串聯,行塑一個善念集團,把「黑暗榮耀」變成「光明榮耀」。


【讀出自學力】

怡慧老師第四個重點是「讀出自學力」:

她的投影片寫著—「當你養成好習慣、找到身分認同、獲得真正的學習自由;當你掌握時間,做自己時間的主人,即便玩樂也不會有擔憂和罪惡感。這才是真正的自由!」,同時提到自己建立很多的身分,最終目的就是想得到自由,比如健康是 1,自己的想望是後面的 0,0 可以一路寫下去,代表想做的每一件事情,增加人生的各種可能性,不過沒有最前面的 1,再多的 0 也沒有用,因此我們要先有健康的身體,不然生病去掛急診或一直看病,會讓我們無法自由去做想做的事。

還有,自由的前提為自律,愈自律的人才愈自由,像她會把責任有關的事情先做完,比如備課和交稿,多出來的時間就能自由去做其他事情。

同樣的道理,滑手機和追劇都是新世代學生會做的事,她不會阻止學生去做任何喜歡的事情,只要不傷害到別人,並把正事先完成。

爸媽對孩子也能使用同樣的方法,每天回家要玩手遊沒問題,前提要先寫完作業,相對來說,如果孩子需要爸媽的時候,爸媽不回應他們的需求,不煮飯不幫忙,不去做跟自己身分有關的事情,只顧著玩手遊,這樣孩子一定不能接受。

用這個觀點去跟孩子溝通,他們會知道要先做好本分,才做喜歡的事,甚至可以大聲昭告天下:「我作業寫完了,接下來要追劇 XX 小時!」


【讓行動輕而易舉】

怡慧老師第五個重點是「讓行動輕而易舉」:

建立新習慣有四個步驟—提示、渴望、簡單和獎賞,這邊說的是第三個步驟,等於是《原子習慣》書中的「兩分鐘法則」,任何一件事情可以在兩分鐘內搞定,自己比較不會排斥去做。

以老師為例,給學生的回家作業要少一點,提高達標的機率,假如上課已經完成評量的話,回家就沒有任何作業。

還有,絕對不要延長上課時間,下課鐘聲一響,還想跟學生借三分鐘,那時候內容再精彩,學生也聽不進去,老師不應該去剝奪學生完整的十分鐘下課時間。

以老闆為例,最好的老闆是讓員工在上班時把事情做完,不需要帶回家做,也不該在下班前五分鐘,跑去交代員工事情,耽誤他們下班的權利。


【時間管理】

怡慧老師第六個重點是「時間管理」:

她的投影片寫著—「找出真正重要且急迫的事,改變大腦機制,先吃掉那隻青蛙。時間要花在哪裡,成果就在哪裡」,例如她每天到學校,會先把最重要且急迫性高的事情優先完成,最難的事做完之後,其他都屬於小事,心情也會輕鬆許多,因為危機已經解除。

相較之下,人生有什麼高超的目標,比如逼自己日更,寫不出來不用勉強,倒是該做的事情非做不可,例如工作上的事情,即使心情處於低潮,還是要出門上班,把該做的事做好。

還有,自己沒有經營的事情,不該去期望會有成果,例如看到同事下班呼朋引伴,去聚餐或唱歌,並不需要羨慕,要回到自己的系統,因為這是自己的選擇,把時間留給自己,而非留給別人。

說完以上六個重點之後,原本以為要直接進入簽書時間,沒想到還有「彩蛋」!

怡慧老師陸續請特別來賓上台短講,包括三位朋友-又瑄、蕙英、淑綿,還有圓神出版社主編淑雲,以及國語日報總經理張永瑋,我也很榮幸被邀請,是整場新書分享會最大的驚喜!

不過由於怡慧老師的分享含金量太豐富,手已經抄得有點痠,乾脆就專心聽講,享受現場的歡樂氛圍,沒有再抄筆記。

最後,謝謝怡慧老師帶給我幸福感滿分的一天!

當天提早兩個小時到誠品南西店,連會場都還沒布置,果然搶到最前面的 VIP 座位,而且演講過程中突然聽到自己的名字,第一次以為聽錯,後來又被 cue 到好幾次,才知道老師真的對我超好。

 

【延伸閱讀】

我的《原子習慣》實踐心得: 

《原子習慣》讀後感想和實踐心得—原子習慣不是「讀」出來的,是「練」出來的!

 

 

覺得這篇文章還不錯的朋友們,請來幫版主按個讚吧!FB 粉絲團每週七天介紹更多佳句和好書!

《Ryan 讀書房 / RBR:Ryan's Book Review》粉絲專頁

擷取1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yan / 小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