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是關於「天才」與「獲勝」的感想,下篇是我從貝絲身上學到的三件事,還有影集與小說的差異。

IMG_8052_20210425070520.JPG  

Part 3:貝絲教我的三件事

一共有三點:

1.成為你想要的自己

2.對抗你最怕的弱點

3.除了生活也要活生


【成為你想要的自己】

她是孤兒,一個倖存者,她就像我們一樣,輸棋不是她的選項,否則她的人生還剩什麼?~《后翼棄兵》影集

She's an orphan. A survivor. She's like us—losing is not an option for her. Otherwise, what would her life be? ~《The Queen's Gambit 》series

為什麼貝絲非贏不可?

因為她沒有爸媽,沒有情人,只能靠自己的力量,用西洋棋翻轉人生。

另外,貝絲的人生是從「一無所有」到「擊敗所有」的過程,西洋棋只是媒介,關鍵在於她找到了自己,很清楚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並知道要做出何種犧牲。如同「后翼棄兵」的開局法,放棄是為了取得優勢,人生也是有捨,才會有得。

這是貝絲教給我們的第一件事—

「你想過什麼樣的人生,就要做什麼樣的犧牲!」

如果你內心有一件無論如何都想做到的事情,想去過一個跟別人不同的人生,那等於有了奮鬥的目標。辛苦歸辛苦,至少比沒有目標好。

只要你願意忍受寂寞,投資時間,持續學習,一定可以看到進步。所謂的「犧牲」,包括很多面向,可能是別人在玩樂,而你必須在家練習,或者週末拒絕朋友的邀約,改去上專業類課程。也可能是放棄一份收入不錯、卻無法發揮所長的工作,挑戰當自由工作者。

重點是讓自己的實力提升到頂尖的程度,讓人不注意、不認可都難。以貝絲為例,如果沒有觀察出西洋棋的走法和吃法,薛波不會答應教她下棋;如果沒有擊敗一位又一位的強敵,沒有人會知道她的存在。

另外,時間與金錢的投資,永遠是先「內在」,才「外在」。一方面是你實力夠強,就會有獨特的魅力,不一定跟長相或穿著有關;另一方面是沒有實力,長得再帥,生得再美,也沒有用。外在並非不重要,而是打理門面,添購服裝,是相對簡單的事情,成名之後再來做還來得及。


【對抗你最怕的弱點】

雖然貝絲是因為被孤兒院強迫吃鎮定劑,才染上對藥物的依賴,但酒精屬於自己的選擇,不管理由是什麼,難過也好,緊張也罷,從偶爾喝,到天天喝,甚至曾經酗酒超過三個禮拜。

憤怒正如強烈的香料,少量會讓人清醒,但過多反而感覺會麻痺。~《后翼棄兵》影集

Anger is a potent spice. A pinch wake you up, too much dulls you senses. ~《The Queen's Gambit 》series

影集中的這句台詞是形容情緒,可是把「憤怒」兩字換成「藥物」或「酒精」也很適合,急用可以發揮作用,但過多會感覺麻痺,甚至會成癮。

這是貝絲教給我們的第二件事—

「只要活著,就必須對抗自己最怕的弱點。」

貝絲遇到大賽會緊張,所以要吃藥;不喜歡一個人,所以要喝酒,不過萬一藥品正好不在身邊呢?如果跟伴侶分手了呢?

只要是人,就一定會有各種情緒,沒有完全不怕的人,差別在於有人一邊抖,一邊走,有人太害怕,乾脆不走。

只要是人,就一定會有獨處之時,沒有人一直有人陪,差別在於有人會自己找事情做,有人非得喝酒才能度過。

貝絲最後在蘇俄跟博戈夫比賽時,明明壓力大到破表,卻忍住不吃藥,也沒請客房服務送酒來,靠自己調整心情和設法入睡。

換成我們來看,在生活方面,最常見的問題是壓力導致失眠,求助藥物的話,劑量難免越吃越重,所以正解是找出紓解壓力的方法,如果有運動和流汗,通常會比較好睡。

在工作方面,每個人害怕的東西不同,有的人是怕上台簡報,有的人是怕面對客戶,但職場是這樣,你今天怕的東西沒有解決,以後還是會遇到,就算沒在這一家公司,也會在下一家公司。因此勇敢面對,把欠缺的能力補起來,才是一勞永逸的解決之道,或許不見得能成為強項,最起碼少一個弱點。


【除了生活也要活生】

惠特利太太長歎了一口氣說。「我的經驗告訴我,一個人的專長未必是最重要的。」

「那什麼是重要的?」

「生活和成長。」惠特利太太斷然地說:「活出自己的人生。」~《后翼棄兵》小說

Mrs. Wheatley gave a long sigh. "My experience has taught me that what you know isn't always important."

"What is important?"

"Living and growing,"Mrs. Wheatley said with finality. "Living your life."~《The Queen's Gambit》novel

貝絲去墨西哥參加她的第一場國際西洋棋比賽,在開賽的前一天,惠特利太太想要安排觀光行程,被貝絲拒絕之後,對她說了上面這幾句話。

這是貝絲教給我們的第三件事—

「往目的地前進的過程之中,也別忘了欣賞身旁的風景。」

「不只生活,更要活生。」

「生活」是出「生」之後,不用特別做什麼事就能「活」著;「活生」是光「活」著還不夠,要想辦法活好自己的人「生」。

如果說你的人生目標是某個終點站,在趕路的過程當中,總會出現空檔,別忘記停下腳步,看看周遭的風景,讓自己放鬆一下,不然壓力真的很大,尤其當某些里程碑的結果未如預期,心情會大受打擊。

所謂的「風景」,不只限於真實的景色,還包含目標之外的人事物。以全職作家為例,或許比起每天關在家裡持續筆耕,偶爾到戶外走走,跟朋友見見面,學習一項新運動,除了暫時跳脫寫作的日常,搞不好也會有新的靈感。

MV5BM2EwMmRhMmUtMzBmMS00ZDQ3LTg4OGEtNjlkODk3ZTMxMmJlXkEyXkFqcGdeQXVyMjM5ODk1NDU@._V1_.jpg  


Part 4:影集和小說差異

我很訝異作者 Walter Tevis 在 1983 年就寫出小說,經典作品果然禁得起時間考驗,將近 40 年後還可以造成話題。

建議先觀賞影集再追小說,影集只有七集,每集 45 到 70 分鐘,小說則可以讀到西洋棋比賽的過程中,貝絲的想法和心情轉折,這些當然影集拍不出來,只能用賽事轉播從旁描述。

另外,把所有不同之處列出來太花時間,我只用這四點來說明:

1.增加母女之間的回憶

2.加深對酒精的依賴

3.加強跟他人的互動

4.「音樂」、「服裝」和「選角」 


【增加母女之間的回憶】

在影集中,第三、五、六和七集都由一段貝絲和媽媽相處的回憶拉開序幕,大多數是媽媽給她的叮嚀,也有說明車禍之前發生什麼事情。

在小說中,媽媽只有出現在第一句話而已,沒有更多的回顧。

我覺得影集會這樣改編,或許是讓貝絲還保有跟媽媽的連結,在生活中遇到困境時,就會想起媽媽說過的話,不要害怕孤獨,不要跟隨大家,要忠於自己內心的選擇。


【加深對酒精的依賴】

在影集中,貝絲跟博戈夫在巴黎對決的前一晚,她無法拒絕模特兒珍妮的邀請,到飯店大廳一起喝酒,導致宿醉害隔天的比賽遲到,無法以最佳狀況出賽。

在小說中,貝絲吃了三顆安神劑,很早上床睡覺,隔天八點很有精神地醒來,頭腦也很清醒,下出自己最棒的一盤棋,輸棋跟喝酒完全沒有關係。

為什麼要做這麼大的改編呢?

我猜是讓觀眾知道貝絲隨時在對抗酒精的誘惑,故事中雖然有大起大落的轉折,但讓她因喝酒而輸掉一場大賽,等於跌得更深,日後重返榮耀會更打動人心。


【加強跟他人的互動】

我用湯斯、巴提克、喬琳、安娜和布萊德利先生來說明。

1.湯斯:

他替雜誌或報社採訪西洋棋手,自己也愛下西洋棋。

在影集中,當貝絲到拉斯維加斯參加公開賽,跟湯斯在房間下棋時,湯斯伸手撫摸她的頭髮,卻被回到房間的羅傑打斷。在比賽結束、搭車離開之前,貝絲對湯斯說了一句:「代我向羅傑問好」。

貝絲到蘇俄比賽時,晉升為副主編的湯斯意外現身,坦承當時應該要解釋清楚,自己還沒準備好,只想先跟貝絲做朋友。

最後,當貝絲擊敗博戈夫之後,在上車之前回眸一笑,讓湯斯替自己拍下最美的紀念照。

在小說中,貝絲的確希望在拉斯維加斯的房間中,湯斯可以摸摸自己的手或臉頰,不過湯斯什麼也沒做。後來在肯德基州的錦標賽,她也期待湯斯會出現採訪自己,卻始終沒看見人。

前往蘇俄時,貝絲會想像身邊有湯斯的陪同,但最想念的是班尼,因為能提供西洋棋方面的幫助,同時足夠了解自己。

2.巴提克:

他是肯德基州西洋棋錦標賽的冠軍。

在影集中,巴提克除了到貝絲家提供特訓,在酗酒期間電話關心和到府察看,甚至去錦標賽現場,表達自己的擔憂。另外,巴提克也是在班尼打越洋電話到蘇俄給貝絲時,在旁邊建議棋路的人之一。

在小說中,巴提克知道自己沒辦法再教貝絲什麼之後,就說自己要開始好好唸書,當一位電子工程師,結束了特訓,從此失去聯絡。

3.喬琳:

她是貝絲在孤兒院最好的朋友。

在影集中,喬琳主動來找久未連絡的貝絲,甚至當貝絲沒錢搭機去蘇俄比賽時,借給她自己的多年積蓄,最後得知貝絲是新的世界西洋棋冠軍時,欣慰地露出微笑。

在小說中,是貝絲打給孤兒院院長,要到喬琳的聯絡電話,並邀請對方一起吃晚飯,飯後來看看自己的房子。另外,喬琳在影集中有教貝絲打手球,在小說中還有教貝絲使用各項健身器材。

4.安娜:

她是貝絲生平首次參加錦標賽的第一個對手。

在影集中,當貝絲的初經來時,她在女廁很熱心地提供衛生用品。當貝絲去參加肯德基州錦標賽時,她特地跑一趟去碰面,說自己一直覺得貝絲會有不凡的成就。

在小說中,安娜和貝絲僅在比賽時見過一次,還有在廁所簡單對話而已。

5.布萊德利先生:

他是布萊德利藥局的老闆,貝絲曾幫惠特利太太買菸時,順便偷拿了一本《西洋棋評論》。

在影集中,當貝絲闖出名號,某天再度光臨布萊德利藥局,拿了一本《西洋棋評論》要結帳時,布萊德利先生開了玩笑:「確定妳不要用偷的?」並且祝貝絲比賽順利。

在小說中,並沒有布萊德利先生發現雜誌失竊的情節。

以上只舉了五個例子,但我猜這些改編能讓故事有更多關於人性的溫暖,相對而言,小說則讓人覺得貝絲更為堅強,靠自己的成分居多。


【其餘的差別】

我分成「音樂」、「服裝」和「選角」三方面說明:

在「音樂」方面,這是影集最加分的地方,以鋼琴為主的配樂,獨立聆聽也不錯,無論是描述貝絲的故事,或者比賽時的背景音樂。

在「服裝」方面,小說並未多加著墨,然而看過影集的人,應該都對貝絲的衣服印象深刻,影集的製作特輯有提到服裝設計的巧思,每個階段的貝絲除了化妝不同,穿著也不同。

例如早期的貝絲沒有自主權,服裝都被別人所決定,隨著愈來愈有信心,她逐漸穿出自己的特色,尤其是結局的最後一套服裝,白色長大衣,配上白色毛帽,很像西洋棋白子的皇后。

她親身去經歷,尋找很酷的裝扮。這實在很難,因為那種酷並不存在。她要尋找的酷其實就是自我的定位。~《后翼棄兵》影集

She experienced that searching for cool is difficult because the cool doesn't exist, and her search for cool is, actually, her search for herself. ~《The Queen's Gambit 》series

在「選角」方面,我認為博戈夫跟小說有所差異,卻非常成功。小說中的形容是身材矮胖,可是在影集中算高大身材,相同點是表情冷漠,專制陰沉。

另外,在蘇俄跟貝絲的棋賽讓我感動到掉眼淚,一個原因是貝絲終於完成心願,贏過多年宿敵。另一個原因是博戈夫的轉變,甘願認輸,把國王拿給貝絲,站起來替她鼓掌(小說中沒有這段),並且給她擁抱。

IMG_8053_20210425070631.JPG  


【后翼棄兵】

這個故事給我最大的啟示為「付出」、「犧牲」與「對抗」。

貝絲在十九歲就成為世界西洋棋冠軍,大多數人都覺得很年輕,但她在背後付出的練習和努力,可能是別人的十倍之多。

另外,從八歲接觸西洋棋,到成為世界冠軍的十一年之間,她犧牲了許多玩樂和戀愛的時間,同時要定期對抗藥癮和酒癮。

現實人生同樣如此,沒有付出,就沒有獲得,也沒有哪個人的時間是真正夠用的,永遠都得做出取捨,而且都有自己的恐懼和弱點,不得不去面對。

希望我們都能跟貝絲學習,活出自己想要的理想人生!

 

P.S.

1.貝絲到蘇俄比賽的情節,總是讓我想起電影《洛基 4:天下無敵》,同樣是到對方主場,挑戰最強冠軍,也同樣贏得該國觀眾的肯定。

2.貝絲在蘇俄跟博戈夫的比賽進入殘局時,她一度不知所措,在影集中是抬頭看向天花板,用想像中的棋盤想出棋步,在小說中則是閉眼沉思,花了超過一個小時才想到新戰略。

 

【延伸閱讀】

關於天才獲勝的六點感想

《后翼棄兵/The Queen's Gambit》讀後感想和影集心得(上)—你想過什麼樣的人生,就要做什麼樣的犧牲!

   

【購買書本】

把《后翼棄兵》帶回家

IMG_8054_20210425070717.JPG



覺得這篇文章還不錯的朋友們,請來幫版主按個讚吧!FB 粉絲團每天介紹更多佳句和好書!

《Ryan 讀書房 / RBR:Ryan's Book Review》粉絲專頁

擷取12  

 

arrow
arrow

    Ryan / 小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