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如果當初沒有在部落格寫文章,我的名字不會有機會出現在書本的推薦人,還有去電台說書、去大學演講!

以前讀過類似主題的書,例如職涯發展或網站經營,不過 Hank 所寫的《自造成功》是第一本讓我深刻思考自己的使命,重新包裝自己的故事,更加確定此生的志向。

IMG_0726_20200215075720.JPG  

推薦這本書的五個原因:

1.架構清楚:從「為什麼」切入,到「如何做」,以及「做什麼」。包括經營個人品牌有什麼幫助、如何制定策略、選擇哪些工具、每個工具的規劃細節。

2.淺顯易懂:用生活化的口吻解釋觀念,搭配時事或實例,加上自己的故事,還有中外名言佳句,讓人易於吸收。

3.容易閱讀:在編排方面,最普遍的是一段二到三行,最多四行,感覺像一般聊天的速度,而不是長篇大論,讓人看不下去。雖然是黑白印刷,可是標題和重點為粗體字,仍然可以凸顯重要性。

4動機導向:成人學習的特點在於重視動機,想要知道為什麼,喜歡從執行中學習,書本中的觀念都有提到好處,以及該怎麼做。

5.實務訪談:通常除了作者,我們也會想看其他人的個人品牌經營經驗,所以第七章有收錄在 GOGORO 車行、室內設計、行銷工作、財務顧問和獵人頭公司的例子。



我按照書本的章節順序,節錄重點觀念,並加上個人感想。

CH 1:為什麼你不該忽略個人品牌 (Why)

CH 2:成功發展個人品牌關鍵 (Key Factor)

CH 3:如何開始打造個人品牌 (How)

CH 4:你該擁有與經營的個人品牌溝通工具 (Tool)

CH 5:一流水準的行銷溝通 (Communication)

CH 6:運用指標與刻意培養的習慣 (Index & Habit)



上篇文章先針對前三個章節介紹:

CH 1:為什麼你不該忽略個人品牌 (Why)

分為「個人品牌」、「整體認知價值」和「機會」三點說明:


【Your Personal Brand】

一旦你擁有個人品牌,你會是被人工智慧、機器人、或平均每 10 年一次經濟不景氣所影響到的最後一個人。

這也是我相信存一桶金,不如存你的個人品牌。

因為你的第一桶金,如果沒有妥善運用,當金融風暴來襲時,你很可能只剩半桶金,或十分之一桶的金。

然而,當你存你的個人品牌時,任何外在風暴來襲時,你的個人品牌價值不會因此減少。

Hank 提到即使沒有想換工作,也能經營個人品牌,除了能夠提升收入,還能獲得具有「犒賞性」的利益。

以我自己當例子,有參加博客來的 AP 策略聯盟夥伴計畫,而且只跟他們獨家合作,任何人透過我的部落格或粉絲團連結買書,都能有 4% 的回饋現金。

另外,因為經營粉絲團的緣故,許多出版社編輯會私訊或提供我新書訊息,詢問是否需要樣品書,可惜時間太少,通常更想看自己想看的書,但至少比別人早知道喜歡的作家有新書。


【Total Perceived Value】

整體認知價值 = 解決方案本身 + [個人品牌價值 fx (方案提供者,方案介紹者,方案執行者)]

The total perceived value = the solution itself + personal brand value fx (solution provider; solution presentator; solution executioner)

針對某些公司不希望員工發展個人品牌,Hank 的看法是從客戶的角度切入,他們能夠感受到的價值,不光是這項服務或解決方案,還包括誰想出來、誰去簡報和誰去執行。換句話說,如果公司換個負責人,不見得客戶願意買單,所以個人有更高的品牌價值,相對能提升公司的整體價值。

對我而言,推廣閱讀這件事和目前在科技產業的工作沒有相關,即使如此,仍然可以跟客戶或供應商分享讀過的書,有些還願意追蹤我的粉絲團,對關係維持多少有點幫助。

另外,由於想要發展個人品牌,我會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完成公司交派的任務,或者減少出錯比率,才能在下班後多擠出一點時間。

還有,對自己的要求是本分要做好,不要被人拿來說嘴,就算是用零碎時間讀書和寫作,一旦出問題,難免有人會說原因跟興趣經營有關。


【No Security, Only Opportunity】

當你想要持續發展職涯,一個關鍵思維就是減低你對安全感 (security)的要求,而把焦點放在機會 (opportunity)。

There is no security; there is only "opportunity".

Hank 當年好不容易考進國營企業,並且在總公司工作,卻在六個月之後被解雇,原本密切連絡的廠商,從此沒有再跟他連絡,深刻體驗到「公司品牌,絕不等於個人品牌,更何況當時沒有個人品牌」。

此外,雖然現在的工作穩定,公司或產業很賺錢,我們沒人可以保證還有多久的好光景,因此要早點建立個人品牌。

我出社會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荷商,那個時候房間就有貼精神標語—「沒有了 PHILIPS 這塊招牌,我還剩下什麼?」主要是想提醒自己要培養能帶走的專業能力或邏輯思維。

換成個人品牌也一樣,當你不再被現有工作的框架所侷限,等於脫掉「安全感」的外衣,剩下赤裸裸的自己。剛開始一定很徬徨,但也會注意到可能的「機會」。

我很喜歡《先問,為什麼? / Start with Why》書本中的這幾句話—

世上的人之所以願意接受自己現有的生活方式、做自己「該做的」的工作,並不是因為他們別無選擇,而是因為沒有人告訴他們還有別的選擇。

People accept the lives they live and do the things they do not because they have to, but because no one ever showed them an alternative.

換句話說,不要被工作壓搾到連思考出路的時間都沒有,有沒有辦法看到「機會」,取決於你的心態願不願意改變。



CH 2:成功發展個人品牌關鍵 (Key Factor)

分為「能見度」、「使命」和「自信」三點說明:


【Visibility】

當你沒有能見度,對方不知道你的存在,就等於你在對方心中沒有能力。

Visibility brings an opportunity to the door, and your ability keeps it in the door.

Hank 在「前言」寫過一句話—「懷才不遇,僅是一種狀態,而不是終點。」即使你在學校認真讀書,出社會持續學習,讓自己成為千里馬,沒有被伯樂看見也沒有用。所以要不斷提升能見度,爭取機會,縮短懷才不遇的等待期間。


【Purpose】

讓領導者無法成長的關鍵往往在「願景」,而非「能力」。

Leaders are limited by their vision rather than by their abilities.

建立個人品牌要從找出「使命」(Why) 開始,Hank 建議從以下五個問題去思考:

1. 過往生活經驗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為什麼?

2. 從以前到現在,讓你感到最無力的經驗是什麼,為什麼?

3. 什麼是你這一生中,最具關鍵的決定,當初你為什麼做出這項決定?

4. 什麼是別人最讚賞你的地方,如果這能力發揮到最大,這世界會有什麼改變?

5. 你這輩子最痛苦且不想再有的經驗為何,如何避免其他人跟你有相同經驗?

Hank 體驗過家道中落的感覺,不希望其他青少年為貧窮所苦,所以大學選擇社工系,更創立 IPIB 公司,擔任客戶職涯教練,協助發展個人品牌。他的使命就是「讓更多人有工作機會,減少貧窮」。

看完書的我想了幾天,歸納出「幫助別人」和「熱愛閱讀」這兩項特質:


先談談「幫助別人」:

第一個例子是「病痛」,我曾經騎機車,被酒醉駕駛撞成左小腿粉碎性骨折,有一位路過的女騎士去追車子,回來給我有車牌號碼的紙條,警察才有線索逮到對方。

開完刀打石膏之後,靠同事幫忙接送上班,還有我房東是計程車司機,每晚從公司載我去醫院,等復健做完載我回家,更一個人幫忙把房間的東西搬到二樓,少走一層的樓梯。

一年多之後我再次動手術,拔除植入的四根鋼釘,寫下一篇心得文,並在九年以後補充這件意外學到的人生經驗,鼓勵了不少要動類似手術的患者。我不是醫生,但可以分享自己怎麼克服低落的情緒。

開刀拔鋼釘住院雜記 + 給患者的祝福


第二個例子是「功課」,就讀專科一年級時,教微積分的老師幫全班的考卷加分,開更號再乘十,我的分數卻沒有變化,因為吃了鴨蛋。後來靠陳同學當小老師,加上每晚十點宿舍房間熄燈之後,我拿椅子用走廊的燈光繼續複習,最後才以六十分低空飛過。

從此我知道數字是自己的罩門,大學和研究所盡量不選太多算數的科目,不過再次面對數學的挑戰是專一的 19 年後。為了申請美國的企管碩士課程,要報考 GMAT,除了分析寫作,有一半在考數學,而且不光算答案,還要判斷資料充分性。(條件 1 單獨可解、條件 2 單獨可解、兩個條件聯立可解、兩個條件分別可解、兩個條件聯立還是無解)

這是台灣考生的最強優勢,反而是我的最大劣勢。當時因為打籃球受傷,左膝蓋開刀,每晚要去馬偕醫院作復健,認識了病友「何老師」,復健室關門之後,藉著走廊昏暗的燈光、小小的桌子,在三個月內教我這個數學白癡 1000 多題數學,最後考了 50 的高分(滿分 51)。

在陳同學和何老師身上,我看到無私付出的好心腸,放學或下班時間明明是自己的,卻願意幫同學甚至陌生人一把,讓我希望有一天也有能力這樣做。

等自己在美國攻讀碩士班時,因為來不及抄筆記,乾脆用相機拍下教授在白板上寫的字或畫的圖,再寄給全班的國際同學,前後持續一年。在這個時候,分數和名次沒有太大意義,重點是大家要一起畢業,不然當掉任何一科,就要留級一年。

畢業後返台到現在的公司服務,每次參加外部講師的內訓課程,當天晚上我會整理好老師的筆記,寫在 word 或做成 powerpoint,寄給一起上課的各部門同事。

另外,我定期會把處理的問題、學到的知識、犯過的錯誤,透過 email 或小組會議分享給同部門的夥伴,重點是大家要一起成長,提升各自的能力,最強大的敵人是在公司外面。


再談談「熱愛閱讀」:

我想不起來是幾歲開始喜歡看書,至少很確定在徬徨或低潮時期,都習慣從書本中去找答案。例如曾經因為打籃球和車禍開過六次刀,術後打上石膏的休養期間,全靠書本打發時間,以及調整心情。

另外,我從專科一年級就有想出國念書的夢想,直到 2006 年看完英文版小說《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 The Alchemist》,決定再挑戰一次,四年之後才美夢成真,過程中的挫折都靠這本書找回信心。甚至跟學校代表面試時,聊到兩人的興趣,她說的三本書我正好看過兩本,相信也是讓對方印象深刻的原因。

此外,為了維持英文能力,我持續閱讀籃球員或教練的英文傳記,並寫成感想,後來文章被出版社看到,請我在中文版掛名推薦,並且到漢聲電台說書。

1521505179-1036354831_n.jpg  

還有,陽明大學的人醫研習營主辦同學也是看到我的文章,邀請我去學校演講。

1501677407-462088279_n.jpg  

既然一本書能幫我實現夢想,甚至有第一次上電台和演講的邀約,自己也喜歡幫助別人,於是我在 2013 年成立 Facebook 粉絲團《Ryan 讀書房》,使命是「讓更多人愛上閱讀,找到改變人生的一本書,並期許我能成為作者、譯者、出版社與書店的最佳大使,一起推廣值得閱讀的好書。」

我的方法為介紹自己讀過的好書、替新書發表會寫感想、畫 Q 版漫畫明信片感謝作者寫出好書、替獨立書店寫參觀心得,還有分享本身對閱讀的體會。

109.jpg  

108.jpg  


【Self-confidence】

不要理會其他人說「你辦不到」。不要讓別人去限制你的願景。如果你可以拋開自我懷疑,試著相信自己,就能達到過往覺得不可能實現的目標。

Don't let others tell you what you can't do. Don't let the limitations of others limit your vision. If you can remove your self-doubt and believe in yourself, you can achieve what you never thought possible.

Hank 說自信高低會決定使命大小,而使命大小會決定個人品牌影響力的規模,因此把「夢境」轉換為「實境」的祕密在於「自信」,也不要讓其他人影響自己,包括父母或配偶。

當年我為了出國念書,考托福和 GMAT 屢戰屢敗時,都靠《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小說中的兩段話重拾信心:

當你真心想要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

When you want something, all the universe conspires in helping you to achieve it.

除了你自己,沒有人可以叫你放棄。

There was nothing to hold you back except yourself.

最後終於收到錄取通知,但以 33 歲高齡要出發時,家人和同學們幾乎都投反對票,同年紀的人大多數都有車有房、結婚生子了,自己卻要花光畢生積蓄,只為了一年的企管碩士課程,畢業後從零開始。可是我沒有放棄,事後證明是這一輩子最沒有後悔過的決定。


CH 3:如何開始打造個人品牌 (How)

分為「策略」、「定位」、「賣點」、「工具」和「從 1 開始」五點說明:


【Strategy Planning】

Hank 用五個元素來擬定個人品牌的策略:

1. 你想要達成什麼目標(你如何透過這目標實現你的使命)

Hank 建議目標要盡量具體化,例如他的 5 年目標為「在 2025 年底協助 100 位專業人士打造和經營個人品牌,爭取更多機會,提升職涯或商業發展。」

我一向知道目標要量化,才能根據現況和差距進行調整,但說實話暫時想不到,之前替粉絲團設定的目標為一萬名按讚粉絲,整整花了六年兩個月才達標。


2. 你理想的目標族群是誰,以及他們在哪裡出沒

Hank 的理想目標族群指的是 VVIP,願意成為長期客戶,更願意幫忙宣傳,不會因為其他人的短期促銷或手段,就影響跟你合作的意願。

我的 Facebook 粉絲團《Ryan 讀書房》有提供洞察報告,粉絲七成為女性,超過半數為 25 到 44 歲的年紀,82% 來自台灣,其中的頭號粉絲應該算是目標族群。

000.JPG  


3. 你要怎麼達成你的目標,你的計劃或行動是什麼

雖然你的計畫有時不一定能完全實現,但你達成的目標,通常都會原先就存在你的規劃當中。

Plans are nothing, but planning is everything.

Hank 說這是要花最多時間思考的項目,無論是要透過限量、限時、專精、快速、平價或聯盟等方式。

我的計畫是透過持續閱讀和寫作,分享讀後感想,主要平台為痞客邦部落格和 Facebook 粉絲團,還有其他願意分享我文章的網站。


4. 你的計劃或行動所仰賴的核心能力為何

這個計劃需要何種關鍵技能,你有沒有機會取得。要注意的是可能需要不只一種能力,還有當能力會隨著時間或目標族群變化而改變時,你的關鍵能力也要同步演化。

對我來說,需要的技能應該是「寫作力」、「故事力」和「行銷推廣能力」,同時留意粉絲是否很多人用 Instagram,不過以現況而言,身為員工和爸爸,不得不說心有餘而力不足,暫時沒有時間在周末上課,或者經營 IG。


5. 你的系統為何

Hank 認為沒有人是天生充滿紀律的,最好建立一個系統,幫助強化關鍵能力。

我沒有團隊,但「系統」或許可以想成有類似目標的夥伴,比如將來有機會一起上課的同學,或是同樣熱衷推廣閱讀的網站或粉絲團,大家互相推薦或合作。


【Positioning】

定位,是一種你想在目標對象心中建立出的感受與字彙,它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種犧牲。

Hank 說透過各種工具的幫助,可以在目標族群心中,創造出與自己連結的感受和字彙,同時也是一種 trade-off,定位要精準,例如專精且高價,大量且便宜。

他想給人的定位是「一位會關心客戶、運用社群媒體新工具、提供國際水準與實用觀點與服務的個人品牌策略師與職涯教練。」

至於我的定位,目前還在思考中,或許是「一位連等飲料或搭電梯都要看書、天還沒亮就在寫作、真心推薦自己喜歡的書、分享愛上閱讀的各種方式的上班族愛書人。」


【Selling Point】

賣點可以不只一個,能夠讓定位更加穩固,而獨特賣點不一定比別人好,卻是你與眾不同的地方。

Hank 的獨特賣點為他的社工實務背景,更懂得如何關懷和傾聽,還有被解雇的經驗,讓他更具同理心。另外,他每年出國進修三次,並投資和嘗試新的行銷工具,保持和國際同步。

關於我的獨特賣點,目前想到三個:

1.自律精神:

只要我決定要做到的事情,就非完成不可。

- 2005 年起,陸續在部落格發表書評和影評,至今超過 14 年。

- 2006 年起,花了 14 年達成看完一百本原文書的目標。

- 分別在 2018 年和 2020 年,兩度各花三個月,為了在公司尾牙扮成「斯巴達 300 壯士」和「六塊雞(肌)的肯德基爺爺」,練出六塊腹肌。

- 2008 年起,從跟女朋友在一起的第一天,每天都送給她一張親手畫的小卡片,並寫上一句話,最新的編號是 4496。

因為自律,所以能利用早起時間寫作、零碎時間讀書,做到天天更新粉絲團,一天發表兩到三則貼文,每周介紹兩本書,每年有年度好書推薦文。


2.先睹為快:

搶先替沒有或還沒中文版的外文書寫出感想,以傳記類電影主角的真實自傳來說,有興趣的影迷可以從文章中獲得電影沒提到的資訊。


3.一輩子的承諾:

我有自信和能力,在部落格和粉絲團年復一年分享看過的書。如果在最忙碌的爸爸階段都能持續,等到退休以後,一定有更多時間閱讀和寫作。


【Tools】

Hank 說上面擬定的策略就像 GPS,包含目的地、目前位置和是否要經過收費站,而行銷溝通活動 (Marketing Campaign) 是汽車之類的交通工具,因此我們要找到適合的個人品牌溝通工具,一次又一次、長年累月地和目標族群溝通。他特別提醒幾點:

1.你的理想目標族群在哪、行為、追蹤對象等

最好是想著一個人,而非一群人,思考會更加深入和具體,然後觀察對方會透過何種管道尋找和搜集相關資訊,還有偏好的時間。

我覺得大多數的人對一本書感到好奇,最常用的就是 Google,因此讀後感的標題和關鍵字很重要。另外,為了不同粉絲的上網習慣,我周一到五的發文時間為早上 7 點、中午12:20 和晚上 7 點,希望能涵蓋早起、午休和晚上三個時段。至於周末則配合大多數人的作息,改為早上 8 點和晚上 8 點。


2.所需投資的時間長短

寫一本書要花很久的時間,包括研究、撰寫、修改、排版和印刷等,相對來說,在 Facebook 分享一篇文章,只需要幾分鐘而已。

我的文章以字數多少分成兩類,粉絲團每周三和五的【閱讀 ING】是幾百字的短篇貼文,通常可以在一小時內寫完,因應現代人不愛看長文的趨勢;部落格大約每月一篇的長篇感想,都是自己特別喜愛的書,也是最希望被網友看到的文章。有上千字甚至超過萬字,要花幾天或幾周完成,原文書因為要翻譯,有時候要寫好幾個月。


3.流通門檻的高低

Facebook 的貼文除了快速,也很容易流通,喜歡的用戶按個鈕就可以分享給別人,而書本除了要找到出版社合作,即使真的出書,還要考慮用戶願意付錢購買的意願。不過每種工具都有優點和缺點,書本能建立更好的可信度,培養和讀者更緊密的關係。

我想到歐陽立中老師說過他出門不帶名片,可是一定帶本自己的書,他認為書本是「有價名片」,自我介紹一提到出過書,別人的眼神都變了,更可以影響從未見過面的人。


【Start from ONE】

Hank 提醒不要在初期階段採用許多行銷工具,要 Start small and start from ONE,先選定和全力專注在某個工具,避免分散資源和注意力。

長期來看,則要有不只一種行銷溝通工具,跟椅子有愈多腳愈穩固的道理相同,根據他的觀察,在台灣應該優先考慮個人網站和 Facebook。

我從 2005 年起在部落格發表文章,2013 年起成立 Facebook 粉絲團,現階段僅能專注在這兩個工具。

 

下篇會繼續介紹第三到第六章。

《自造成功:提升營收與所得的個人品牌經營術》讀後感想(下)—打造個人品牌,終結懷才不遇


P.S.

因為《自造成功》有提到 Simon Sinek,於是找了他的《先問,為什麼? / Start with Why》和《找到你的為什麼 / Find Your Why》來看,等於一次認識三本好書。

image0 (2).jpeg  

《自造成功》的第二章「一項打造個人品牌的核心(但也最常忽略)要素」談到「使命」,在《先問,為什麼?》的第三章「吸引力的秘密,來自黃金圈」,則有更多關於黃金圈原則 (Why、How、What) 的介紹,Why 就等同於「使命」。

《自造成功》的第二章也有幫忙釐清「使命」的五個問題,在《找到你的為什麼》的第二章「如何找到為什麼」和第三章「探索你的為什麼」,則提供更多步驟和問題,能幫我們從過往人生經歷中,逐步找出唯一的「為什麼」。

對我來說,收穫是《自造成功》大於《先問,為什麼?》大於《找到你的為什麼》,《先問,為什麼?》從許多歷史事件或企業實例,告訴我們吸引人們的,不是你做什麼,而是你為什麼做。也就是說,要用「感召」(inspire) 而非「操弄」(manipulate),才能長期影響人類行為,關鍵在於你的「為什麼」,同時本身的一言一行,都要證明和符合你的價值觀和信念。

至於《找到你的為什麼》,可能我這幾年來都在持續思考自己的使命,所以幫助比較有限,但還沒找到使命的人,應該非常實用。

 

【購買書本】

這本算是新書,於 2020 年 1 月出版

《自造成功!提升營收與所得的個人品牌經營術:給專業服務提供者與中高階主管的個人品牌書》

 

P.S.關於 Hank 的著作,還有一本我沒看過的《我用 LinkedIn 找到高薪國外工作》,自己到美國念書時才開始用 LinkedIn,是有志到國際公司任職的人,非學不可的履歷工具。

 


【延伸閱讀】

2019 年度好書推薦書單

漢聲電台「長青樹」訪談《領導,帶人更要帶心》心得—今天來當說書人,不當部落客

憲哥和福哥之《說出影響力》、《上台的技術》、《千萬講師的50堂說話課》讀後感想(上)—陽明大學人醫研習營之電影演講就靠這三本書了(準備篇)

「美」夢成真感謝文 — 等了十九年的留學夢

制服風尾牙準備心得(上)—賣六塊肌(雞)的肯德基爺爺(訓練篇)

相戀十年紀念文—給老婆的三千八百四十七張小卡(未完待續…)




覺得這篇文章還不錯的朋友們,請來幫版主按個讚吧!FB 粉絲團每天介紹更多佳句和好書!

《Ryan 讀書房 / RBR:Ryan's Book Review》粉絲專頁

擷取12  

arrow
arrow

    Ryan / 小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