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本書讓我決定從此要讀更少書,但每一本都要確實讀進去。

這一本書我讀過幾次,還沒讀透,但變成以後每隔幾年都要溫習的經典好書。

這一本書讓我不耐煩時冷靜下來,希望有一天能跟作者一樣,修正成穩重的中年人。

擷取  

六年前讀過蔡穎卿老師的著作《在愛裡相遇》和《媽媽是最初的老師》,感覺她是有原則也有耐心的母親;去年買到《五十歲的書桌》作者簽名版,看到柔中帶剛的筆跡;上週日則參加她在喬大讀書會的演講,終於從接觸文字到看見本人,感受到一股從容和奮進的力量,雖然她書讀得慢但了解透徹,還有嚴苛的自我要求。

DSC09723  

本篇文章並非根據演講內容一字不漏或按照次序寫成,而是對照書本裡提到的觀念,整理成我能理解的架構分享心得:

1. 年齡的迷思
2. 閱讀是什麼
3. 為什麼閱讀
4. 要如何閱讀
5. 閱讀的好處
6. 教孩子閱讀


【年齡的迷思】

蔡老師在演講時誠懇地跟大家說抱歉,書名的由來是答應遠流出版此書時,為五十歲的年紀,不過現在是五十六歲,並非刻意欺騙讀者。蔡老師在書中寫著:

孔子曾說自己:「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這是多麼美麗的生命體驗,隨著我們的年齡,生命底蘊層次開展,漸漸走向愉快自在的高梯。 ~ 溫問知新談《論語》

她反對靠美容手術讓人變年輕,假如一下子姿色衰退,一下子容光煥發,很容易失去真正的自己。蔡老師每天都想著何時會六十歲,到達聽什麼都很順耳的境界。

在書的獻詞裡,第一段話就是:

我要把這本書獻給同意生命是不斷向前的朋友,希望他們相信富足是累積的結果;我在五十幾歲所體會到的所有精神富足,正是由年輕的每一個階段累積而來。

而演講開始時,蔡老師從第一句話:「各位朋友早安!」就緊緊抓住我的注意力,語氣很溫柔,咬字很清晰,速度並不快,聽她說話或朗讀是一種享受,好像光坐在台下,就變得更有氣質了。事實上,要達到這種沉穩又優雅的境界,是多年以來的每一天,一邊認真讀書,一邊努力實踐的成果。


【閱讀是什麼】

蔡老師說:「我們必須把「閱」和「讀」分開來想,「閱」指的是經過審美的過程,轉換成自己的想法;「讀」是用文字接觸別人的世界,畢竟世界這麼大,文字本身就是閱讀的基礎。」

P1110270  

我喜歡的字句或想法,往往反覆地回味,在文句與自己的牽繫還未平靜時,我的眼睛很難繼續向前。有時候,也會因為太喜歡一本書而不忍心一直看下去,有點像孩子怕把糖吃完一樣戀戀不捨。

~ 自序《在書桌前》

我讀《五十歲的書桌》時有類似的感覺,必須一句一句慢慢讀,一次一次重複看,看為什麼這樣寫,如何運用文字,想必蔡老師在寫作過程中,也是反覆琢磨,加以修改而成。

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都不用擔心跟不上流行,但也不要遺漏有文字以來,不同社會所留下的龐大資產,我們真是多麼富有,只要識字就能繼承遺產!但要真心閱讀才繳得起遺產稅,抱得財產歸。

~ 自序《在書桌前》

在演講和書本中,蔡老師都強調閱讀古書的好處,透過註釋的幫助,慢慢讀就能體會箇中樂趣,才有資格繼承老祖先留下的豐富文化遺產。我覺得每次看到新的詞彙,就要想辦法探求字義和用法,將來才能納入自己的寫作辭庫中。

 

 【為什麼閱讀】

蔡老師說:「閱讀是我避免尷尬的學習方法。」身為烹飪教師的她以 Stale 這個英文字來舉例,中文通常翻譯為「老化」,麵包老了就不好吃了,代表物品失去它的吸引力。不過拿同樣的字來形容人並不公平,一個人變老了,卻沒有喪失吸引力,因為老年人更有智慧,更通曉人情世故。換句話說,閱讀是一種積極的方式讓自己不失去吸引力,同時在專業上持續精進。

第二輯《砥礪》中所列的書籍,就是蔡老師日常為自己的工作添加養分,並砥礪精神的方法,她寫著:

我喜歡體會進步的感覺,那就是昨日與今日的微微不同,我也同意要寶刀不老,只有日日勤磨,因此,離開專業書看其他書雖然很享受,但我就是無法離開自設的課本,不敢偷懶任性。

我覺得:
人變老是必然,但不見得會隨著年紀增長而更有智慧。
人上班是必須,但不見得會隨著年資增加而更有進步。
兩者都要仰賴閱讀充實知識,並在生活和工作之中實踐所學,才能有所成長。

 

【要如何閱讀】

1. 閱讀的四個階段:

1) 聽過:知道有這本書的存在,自己從未讀過。

2) 讀過:蔡老師在書本裡寫著:「知道一本書的書名之後,什麼時候會去買或借來,書到手後又是否真正定心讀進,永遠是自己才能給得起的禮物,別人無法代勞。」在演講中她說:「知識會慫恿你,去填補心中的缺口,和書本做朋友。」像她希望有一天能完全讀懂楊振寧教授的著作中關於物理學的段落。

3) 自認懂得。

4) 體會其中的價值與況味:蔡老師說:「閱讀是一種選擇,以時間為成本,以情感需要為考量,在重讀與新讀物之間做出選擇。」沒有必要花費大量時間,做「資訊式」的閱讀,因為一本書是有系統的,資訊卻是斷裂的,讀完之後不會慫恿你繼續往上或往下,探求更多的知識,所以閱讀最重要的是一本一本好好地讀,一頁一頁好好地看。今日的閱讀充滿假象,在一場讀書會裡,有聽眾跟蔡老師承認只看過書的前面兩頁和最後兩頁,讀前兩頁可以理解,趕著讀最後兩頁就不太好,好書不但應該整本讀完,甚至讀過兩遍仍不夠,有些書她每年都會重讀一次。

關於資訊或知識的區別,蔡老師在書本裡寫著:

即使我們看起來接觸了不斷變化的資訊,並沒有注意到「變化」與「不同」實非同義字。這個世界有很多知識其實並未更新,只是換了一種形式在流傳,花太多時間在同樣的主題上翻轉,等於自行減少可用於接觸真正新知的機會。而對於像我這樣無知的人來說,「新知」並不是目前網路的熱知識,而是我所不知道的事物和道理。~ 從一本食物辭典想起

媒體或網友們會不斷創造新名詞,可是熱潮過後就逐漸被淡忘,相對來說,待人處世或事物基本的道理是經得起時間考驗,值得我們探討和學習的。


2. 重讀的重要性:

阿根廷作家波赫士寫過:我們要在書本上多下功夫。我總是設法閱讀一遍之後再讀一遍。我認為重讀比初讀還重要。 ~ 暗中見物

我讀書慢,因此讀的不多,又因為善忘,所以經常重讀舊書。這其中的道理也很簡單,就像我們喜歡的朋友雖然不能常常相聚,但總樂意在此生中有機會再聯絡,那是因為相處時的快樂讓人難忘,因此願意重溫舊感。 ~ 自序《在書桌前》

讀完《50 歲的書桌》之後,看到封面和封底的句子,又翻開書尋找出處;即使在演講前就看完書,有些觀念透過蔡老師的解說,才豁然開朗;離開台北以後,這幾天為了寫感想,又陸續重讀各章節,每一次都比之前更多一點收穫。


3. 在移動中閱讀:

我喜歡隨身帶一本書…只要讀下幾頁或思考幾行,我就比離開那一刻要平靜很多,心中又有一股力量,我已準備好要迎接繼續到來的困難或人事曲折。 ~ 食古而化

蔡老師提到她看書最多的時間是在飛機或其他交通工具上,萬一想看較厚重的書籍,她會拆成幾部份,方便攜帶。我讀書的地點以火車、餐廳或路邊攤居多,而且男生的公事包或背包夠大,至少能裝一到兩本書,省去拆書和裝訂的麻煩。


【閱讀的好處】

蔡老師引用符號學家巴提斯的話:「當一篇文字激起智力的泉源時,可以把讀者從消費者變成生產者。」因此我們買書不是為了放在書架上,不是要跟別人炫耀看過書,而是要做「生活裡」和「生命裡」的生產者:

1.閱讀幫助我維持平衡,因為閱讀,我生活才有多面向與回顧與前瞻具存的真實。

一般人都被工作所侷限,讀書可以獲得工作相關和工作之外的知識。另外,蔡老師用做菜來解釋「平衡」和「豐富」的概念,怎麼讓手上的材料達到平衡 (包括味覺、視覺、營養、口味、氛圍等),又能在平衡中有豐富,在演講中她依序展示以下的照片:

1) 脂肪分配均勻的新鮮鮭魚切片,一片烤一片不烤。

2) 用白色的碗,襯托出鮭魚的鮮艷顏色。

3) 碗裡盛白飯,上面淋一點醬油。

4) 鮭魚切片呈順時針方向排列在白飯上,以生的和烤的順序交錯堆疊。

5) 加上鮭魚卵。

6) 放上一點綠色的菜,增加顏色的豐富性,並讓味道變清爽。

最後的成品就是一道兼具平衡和豐富原則的鮭魚親子丼,做菜要有規劃和架構才做得好,書讀進去之後,也要重新架構對生活的體認,才會變成「生產者」。此外,蔡老師認為閱讀的平衡要有主動性,在工作、休息和娛樂中思考閱讀給自己的啟發:

1) 價值的選取:要不要讀主題重複的書。

2) 時間的管理:每天片斷的幾分鐘和每周完整的幾小時,效果無法相比。

3) 透過具體活動落實平衡的決定。


2.閱讀使我靠近更好的自己。

隔壁的媽媽讀者遠從彰化到北投聽演講,蔡老師答應她的請求,在書本寫下自己最愛的一句話:「靠近更好的自己」,後來也出現在投影片的標題中。意思是現實世界有時會讓我失望,但透過閱讀能使我相信一個期待的價值世界的確存在,同時督促我去做一個我想遇到的人。料理人的閱讀是為了戰爭做準備,和本身技術和能力之間的征戰,使我日復一日和最好的自己愈來愈近。所有學問的路,都是靠自己的腳走出來的。讀一本書不是去看別人的成就,而是朝那個目標去努力,想辦法做到。

食譜最大的好處,是讓我們在烹飪時,避免因猜測、實驗或分析的動作而分心。但另一方面,思考和分析最大的好處,就是讓我們不需仰賴食譜也能解決預料之外的狀況,同時也激發我們嘗試新奇的事物。 ~ 食物與廚藝

書本裡蔡老師引用《食物與廚藝》裡的一段話,說明「思考式烹飪」的重要性,料理人看食譜不是跟著照做就好,應該重視如何活用。急著看完一本書,縱使讀過每一個字,不去分析或應用的話,頂多是消磨時間,能力上不會有實質的成長。


3.閱讀是我對世界的一種愛慕,書就好像無數根無形的線牽引著我,而且那些線永不會斷,使我的內心感到安全、豐富。

假使保有閱讀的習慣,每一本好書如同一位老師,可以在人生旅途中隨時陪伴我們。


4.只有在書裏面,才可以逆著時光而去,可以看到不同的朝代,或者不用旅行就看到全世界。

P1110201  

演講中蔡老師提到兩本古書,第一本是為梁啟超的《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篇》,第二本是贾思勰的《齊民要術》,前者能從做學問的方法學習做事情的方法,後者則幫她認識更多的形容詞語。

另外,我們能跟祖先學習家庭教育,到目前為止所有著作提到的原則全包含在五個綱領中 — 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父義」就是公平地分配資源,將心比心,想想自己仍是孩子時,心中期待父母會是公平的;「母慈」就是做一位理性的照顧者,不是照單全收的容忍。


【教孩子閱讀】

1.身教勝於言教:

林則徐說:「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若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添其過。」 ~ 榜樣

蔡老師主張成人應該先培養自己,才能好好培養孩子。父母不看書,成天打電動、追韓劇,卻希望孩子愛讀書是很困難的。


2.規劃較完整的閱讀時間:

規定孩子每天至少讀五分鐘的書,光解決有閱讀的安心感,並不是一個好的閱讀形式,假日時應該規劃一點強制性的相處,沒有很威權,只是很權威。

P1110206  

3.大人的三種工作:

1) 生活的照顧者:這是為人父母的基本義務。

2) 學習的慫恿者:這個觀念是教育家杜威所提出,不是看幾本書就給幾張貼紙,而是做一位說服的指導者,才能把一攤死水打起漣漪。

3) 成果的檢查者:就像成人每周用三到五小時,反芻得到的東西,好好做一次整理,同樣的道理,要確認孩子們讀完書的理解是否正確。


4.父母和孩子要有各自的閱讀清單:

我認為閱讀是極大的享受,所以,無法只為了我的孩子而閱讀,兩代之間有幾十年的生活經驗差別,我與孩子所需的精神營養一定有所不同…我之所以反對父母親過於熱情於孩子閱讀這件事,是源於兩種觀察。有些從小習慣共讀的孩子,因為無法了解閱讀終將要由人陪伴過渡到獨自但不孤獨的形式,他們後來便不願意轉換形式了…另一種過度引導的孩子,會產生價值的疑問:他們知道被深切期待要好好閱讀,但期待他們的人自己卻沒有任何閱讀計畫。 ~ 窮查理寶典

我很佩服每天晚上抽出時間,陪小孩看繪本或故事書的父母親,可是從未思考過可能有負面的影響,但我認同無論再怎麼忙,仍要持續閱讀自己想看的書。


最後補充三點自己的感想:


【書籍選擇】

記得通知拿書的那一天,爸媽的喜悅之情洋溢在臉上。那個年代,書與生活之間還有著不易獲得的距離,而距離正是一種促成珍惜與愛的條件…現在,糖很多了,但孩子們面對看不盡的糖,只有買不完的貪求與遺憾,就像我們現代人被大量的書環繞,卻沒有了被文字撫慰的安詳。所以,我喜歡買書前猶豫再三的感覺,好像在跟自己確認,買了就會好好閱讀的心意。~《家庭畫報》三十五年

聽完演講的下午,我再次去了台北國際書展,適逢最後一天,人潮比週六更多,書商不斷宣傳買幾本打幾折,許多人買了好幾箱的書,或者帶行李箱裝書,我卻沒有買書。自己的想法跟蔡老師很像,不喜歡為了折價而購買,買書的理由一定是真心喜愛一本書,另一個原因是在實體書店還有機會,現場的作家演講和各國主題展不容錯過。

P1110200  


【書籍分類】

童年時或年輕時的閱讀抓的多是感觸的吉光片羽,進入工作後的閱讀難免重視專業範圍,而人生角色越扮越多,責任越添越重,如果沒有智仁勇的榜樣,一定會感到徬徨或失落,書架上於是出現一位位先行於前的生活前輩。翻頁中,生命悄悄已到中年,不知何時何地因書埋下的種子,忽就這裡、那裡地開出愉人悅己的小花,或結出幾串可以分享的果實。四輯書的分類便是以此為據簡單歸位。

~ 獻詞

《50 歲的書桌》的書籍分類並非依據主題,而是蔡老師按照年輕到中年的閱讀階段,把書分成「吉光片羽」、「砥礪」、「生活智仁勇」和「種子」四輯。我記得國小時讀書是為了樂趣,像中國童話故事、漢聲小百科、亞森羅蘋推理小說…等,升上國中之後,書架上一直放著三本劉墉所寫的書:《超越自己》、《創造自己》和《肯定自己》,即使高中落榜,至少扮演心靈導師的角色,陪我度過難熬的國三時期。出社會以後,前幾年以專業書籍為主,無論是英文聽寫、簡報技巧、工作心態和領導手法…等,希望這輩子有一天能達到「種子」的階段,細數讀過的好書,回顧此生的收穫。


【DEAR TIME】

女兒在念小學時,她們的老師喜歡把班上每天閱讀的時間叫做 DEAR TIME (Drop Everything and Read)。把「放下手邊事,坐下來閱讀」做為教育孩童的目標,很容易就能引起共鳴,但要說服生活中團團轉的成人做出取捨的決定,放下手邊的事走入文字中的另一個世界就需要心境。這心境是什麼呢?對我來說是特意送給自己的一份安靜;如果沒能有絕對安靜的環境,也要盡力保持自己的專注。然後在專注與安靜中,獨自去認識整本書、去發現一個讓思想得以伸展或得到鍛鍊的世界。 ~ 後記 《DEAR TIME》

這是一個喧囂的世界,雖然出版物很多,卻不代表大家讀書很多,也不代表我們與閱讀有愈來愈深入的交往。如果要靜下心來閱讀,就不可忽略「喧囂」並不光只是指環境中具體的打攪,讀書時隨著網路的資訊四通八達,也是一種無聲但可怕的打亂。 ~ 古書遺產


我的體會是在愈方便、愈多誘惑的環境,反而愈看不下書。打開 Facebook,看笑話能紓解壓力,讀短文能吸取新知,但臉書不算一本書,用功讀實體書還是最有效的求知方法。對我來說,閱讀和寫作都是非做不可的事情,其他事可以不做或少做,智慧型手機是跟老婆借用的,在周末往返其他城市,可能需要上網時才用,沒有 Line,不用 APP,平常仍用一般手機,下班在外面吃飯就能專心看書;電視是看 NBA球賽才插插頭,反正支持的球隊戰績太差,大概兩或三個月才有一場轉播,省下來的時間就拿來寫文章,重點在於「有所選擇,才有獲得」。

另外,培養閱讀習慣能讓你很快進入專注的心境,打開書本沒多久我就聽不到餐廳的電視聲、捷運裡乘客聊天的聲音。戴耳機也是一個方法,建議最好播放沒有歌詞的音樂。


【50 歲的書桌】

看完《50 歲的書桌》不是求知的結束,而是開始。書本裡一共收錄六十八本書的感想,老實說讀過的沒幾本,但學到讀書方法和原則的話,將來就能應用在想看的每一本書。

認識一本書與認識一個人一樣,是機緣。這輯中的書都是我所珍惜的種子,曾在花開滿園時為我帶來認識人生的芳香與愉快;雖不能當個雙手猶有餘香的送花人,但真願意這些飛來的種子也停落在他人的心田中。~ 蔡穎卿《50 歲的書桌》

有讀者反映我的文章過長,這本書沒介紹的觀念就請有興趣的人自行找書來看。真的很幸運能讀到《50 歲的書桌》,也感謝喬大讀書會邀請蔡老師來演講,她所說的話、所寫的字,都在我的心中開出一朵朵的花,每次快要動怒時,感覺那朵花就輕柔地傳來花香,提醒自己要跟她看齊,做個有氣質和有修養的人。也願這一篇拙作,可以讓多的人愛上閱讀。

P.S.
1.我沒有聽演講錄音的習慣,回家沒時間重聽一次,寫字也不夠快,因此蔡老師說的話可能不夠完整,不過已經盡我所能抄下來。

2.照片拍攝於台北國際書展,並非替出版社打廣告,而是關於閱讀的標語有些很符合文章內容。

3.參加讀書會的照片,來自《喬大文化基金會》FB 粉絲團,稍微做點處理

擷取  


【購買書本】

《50歲的書桌》

 

【延伸閱讀】

談談「閱讀」

讀後感想《改變生命的旅程—閱讀的力量》&《搶不走的競爭力—閱讀的力量2》—二十四位名人閱讀體會+上百本經典好書推薦

 

同步推薦蔡老師的其他著作,以下連結是我的感想:

《我想學會生活》讀後感想


蔡老師說她不喜歡被稱為「親子教育專家」,專家代表非常擅長某一件事,而這個職稱也不應該存在,因為每位父母都做得不夠好,都還在努力。此外,她認為人的做事和思想理路的安排必須從小訓練,規模可以縮小,但不可減少完整度,所以她教小朋友下廚時,瓦斯爐是成人的高度,做菜的程序沒有精簡,第一步是教他們畫設計圖,第二步是用紙黏土做模型,第三步才接觸食材開始實作。

蔡穎卿之《媽媽是最初的老師 》與《在愛裡相遇》讀後感

 

關於喬大讀書會的介紹請看此篇文章,每月一次在周日舉行,免費入場:

財團法人喬大文化基金會讀書會:《雜食者的詛咒》&《你的人生有多重》感想

P1110266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們,請來幫版主按個讚吧!FB 粉絲團每周一到五介紹更多佳句和好書!

《Ryan 讀書房 / RBR:Ryan's Book Review》粉絲專頁

擷取12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yan / 小凱 的頭像
    Ryan / 小凱

    Ryan / 小凱的部落格

    Ryan / 小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