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生命的旅程—閱讀的力量》,訪問了十二位不同產業的菁英,分享閱讀如何改變他們的人生;《搶不走的競爭力—閱讀的力量2》,則由十二位名人分享從閱讀獲得的各種能力,例如透視力、自癒力、專業力、探索力、處世力、跨界力、思考力…等,我整理兩本書的書摘和重點觀念,用以下架構分享自己的感想:
Part 1:閱讀的好處
Part 2:閱讀的方法
Part 3:為何愛上閱讀
Part 4:帶領孩子閱讀
Part 5:科技 vs 閱讀
Part 6:推薦的書籍
至於兩本書的受訪者如下,唯一重複的是郭國榮董事長,不過第一集著重於他的人生故事,第二集聚焦於思考力的培養:
《改變生命的旅程—閱讀的力量》
李家同(清華大學教授)
陶傳正(奇哥董事長)
嚴長壽(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蘇國垚(高雄餐旅大學助理教授)
陳怡蓁(趨勢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林天來(天下文化總經理)
郭國榮(喬大地產董事長)
沈方正(老爺大酒店集團執行長)
劉軒(DJ及作家)
幸佳慧(兒童文學作家)
陳安儀(親子教養作家)
王政忠(翻轉教師)
《搶不走的競爭力—閱讀的力量2》
許士軍(逢甲大學人言講座教授)
黑幼龍(台灣卡內基訓練創辦人)
丁菱娟(世紀奧美公關創辦人)
蔡穎卿(Bubu生活工作室主持人)
李偉文(牙醫及親子作家)
李開復(創新工場董事長兼執行長)
郭國榮(喬大地產董事長)
方念華(媒體工作者)
羅文嘉(水牛出版社社長)
方文山(華語流行歌曲歌詞創作人)
楊力州(紀錄片導演)
林之晨(AppWorks 之初創投創始合夥人)
Part 1:閱讀的好處
【排遣寂寞】
蔡穎卿提到在成長過程中,無論搬了幾次家,家中總是有一面書牆。她雖然孤獨,卻因為有書,不曾感到寂寞。
【正面態度】
李偉文認為人世間的紛擾,透過閱讀就能用超然態度去面對挫折,畢竟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便如過眼雲煙;而方念華覺得看完書本中的人如何度過難關,就會相信人性裡有種力量,是可以被昇華和超越的。
【思考能力】
在這個資訊和媒體氾濫的時代,沈方正提到閱讀可以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幫助他做個有選擇的人。
【自我反省】
李家同每次遇到優秀學生志得意滿,就會帶領他們閱讀有宗教色彩的作品,看看真正優秀又謙卑的人。或者研讀發明家的傳記,連天才都要每天花時間陪老婆吃午餐,多點愛心才是人生的價值所在。
【提升專業】
丁菱娟創立奧美公關時,特別愛讀名人傳記,學習創業家們做到最好的態度,以及堅持到底的毅力。
郭國榮當年身為房仲業新手,從勵志書籍找到內在的自信,從專業書籍找到解決的方法。
嚴長壽從傳達小弟一路當上亞都飯店總裁,許多經營、管理和領導的工具書讓他受益良多。
蘇國垚為了要服務入住飯店的猶太人,特別買了三十本跟猶太人有關的書,研究信仰和習俗。另外,他曾在書店一口氣購買近四十本跟顧客抱怨相關的書籍。
【親密關係】
陳怡蓁和老公會討論讀書心得,因此看到彼此的不同面向,更了解對方,關係更加親密。
我自己從閱讀中得到的幫助有:
1. 專業能力:第一份工作在外商服務,語言進修、專業類和領導管理書籍看得特別凶,像每天下班放 CD 訓練聽力,或者反覆演練簡報。之後每次轉換跑道,不管是面板業或晶片設計,面試之前會先涉獵該領域的工具書,或是老闆的自傳,在面試時提高錄取機會。
2. 增廣見聞:我很喜歡讀其他行業的人所寫的書,例如建築師、創業家、機長、賽車手、藝術家、鋼琴家、農夫…等,一方面看哪些做事方法值得學習,另一方面和不同領域的新朋友見面時,至少知道要聊什麼。
3. 興趣發展:我有鎖定某些主題想一輩子持續研究,也盡量替看過的每一本書寫感想,像服務業管理、籃球員和教練自傳、設計創新、書店和閱讀…等,並希望能跟同好互相討論。
Part 2:閱讀的方法
【選書】
1.要有興趣:閱讀不能強迫,只能引導。像林之晨對於母親規定自己看的《林語堂文集》根本沒感覺,從求學到就業都不愛看書,直到開始經營網誌,才主動求取新知。所以父母讓孩子從自己喜歡的書讀起,養成閱讀習慣,將來自然會讀其他書籍。
林之晨:「閱讀必須從感興趣的內容切入,否則只會打壞胃口。」
方文山年少時所讀的詩詞作品,無疑為他日後的創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礎,但是當初閱讀的初衷,其實就是單純的喜歡而已。
2.範圍要廣:愛上閱讀之後,要避免以偏概全和視角侷限,可以選擇不同主題或體裁、新書和經典書、中文和外文書。
方文山:「如果我們不廣泛涉獵我們所認知的世界,就只是被有意識灌輸的世界,沒有機會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
只要勾起他 (沈方正)「這可能很好玩」的想法,就會成為他的閱讀目標,而隨著書中提到的人事物或是引述其他書的內容,他的閱讀觸角也能四處延伸。
方文山和沈方正都提到「雜食性閱讀」或「雜讀」的重要性,前者是以中國風著名的詞曲創作人,除了必讀的詩詞歌賦,還閱讀散文、遊記、時評、文物誌和文化論述等,獲取不同視角,消化成自己的觀點;後者是老爺大酒店集團執行長,多讀各種領域的書,讓他可以從多種角度來看一個問題,以及培養和各行各業的人談天說地的能力。
另外,對於選書和讀書,李開復提出「三做」的建議:
第一個「做」—多讀不同意見的書…即使最後你仍堅持原有的想法,也可以藉此了解別人怎麼想。
第二個「做」—多讀歷史書…更了解人性,少走一些彎路。
第三個「做」—中西平衡閱讀。
針對第三個「做」,林之晨認為等中譯本太慢,更何況翻譯品質不一,基本上全看英文書的他說:
「如果能夠以英文閱讀,就像是吃到現摘的蘋果;反之,就只能吃到加工的蘋果。」
我自己很贊成多看原文書,曾在 2013 年訂下要看完 100 本的目標。2006 年到 2012 年一共七年,我才看了 11 本,2013 則發憤圖強,一年內看完 21 本。到目前為止,看過的 62 本書之中有 54 本寫過感想,有 40 本並沒有發行中文版,幾本絕版書還要跟全球買家競標。此外,讓部落格和粉絲團讀者搶先看到外文書精華是刺激我閱讀的動力之一,其中 7 本的中文版在我感想發表後才發行。
3.追隨作者:跟選電影的道理很像,我最常舉尼可拉斯·凱吉 (Nicolas Cage) 的例子,他主演的片子很容易踩到雷,相較之下,兩位湯姆 (Tom Hanks & Tom Cruise) 的影片具備一定水準,還經常得獎。不過以選書來說,要注意作者是否隨著年紀成長,依然在寫一樣的東西。
方念華:「就如同我習慣以演員來決定要不要看那一部電影或電視劇,因為製作單位會因為市場取向或流行而改變風格,但是人比較不會…因為讀過某位作者幾乎所有的作品,所以,任何時間重新閱讀,都像老友開啟交談,不會有遲疑或打結的時候,可以直接進入主題。」
【時間】
1.固定時段:創業家或自主性較高的工作,可以在上班時間內看書,一般人不太可能,僅能善加利用早起、午休或睡前時段。
李偉文早上五點多起床,到十點的看診之前,有三到四個小時在看書,替病人治療牙齒空檔就看期刊,晚上回家就不接電話,到睡覺前還能有一到兩小時看書。
林之晨早上五點起床,先閱讀八十到一百篇網路文章,八點進公司後,到十點之前仍是閱讀和寫作時間,晚上九點到十一點是夜間閱讀時間。
沈方正早上十點半開完會,會有一個小時閱讀硬主題書籍,晚上臨睡前再讀一個小時,選擇主題輕鬆的小說。以前的他甚至中午不吃飯,跑到書店旁的咖啡廳,邊吃蛋糕邊看書。
郭國榮同樣有晨讀和睡前閱讀習慣,在車上和公事包內,必定放幾本書隨時閱讀。
2.零碎時間:假使不能有一段完整時間閱讀,積少成多也是一種選擇。
蘇國垚善用通勤時間翻書,隨身攜帶幾本書或雜誌,等待時間超過「五分鐘」就拿出來翻閱。
劉軒利用出差在飛機上的時間、回到旅館的晚上,或者在自助乾洗店等衣物的空檔讀書。
我自己平日早上七點半到九點是寫作時間,晚上邊吃飯邊看書,最喜歡也最常閱讀的地方是在火車上,每個周末來回將近七小時的車程能夠看完一到兩本書,甚至提早把書看完,趁在台北車站停留空檔的二十分鐘,飛奔去地下街的誠品書店買本新書。個人覺得早起是非常好的習慣,許多成功人士或領導者都比其他人提早一到兩小時起床,考量每天上班會有既定行程或不預期事件,很難掌控下班時間,早起等於偷到更多時間,更棒的是腦袋清醒的黃金時段。
另外,我一翻開書本,就等於與世隔絕,迅速進入自己的世界,火車上別人說話或餐廳電視再吵,都不太會影響到我。
【數量】
李開復曾對年輕人提出一年念一百本書的建議,他自己曾在三個階段做到過:念小學開始的六到七年、赴美就讀哥倫比亞大學期間、前幾年罹患淋巴癌閱讀生死議題的書。
李偉文每天讀書五到六小時,一個月就能看完五、六十本書。
一天就看完一到兩本書,做得到的人除了速讀,還要有很好的理解能力,平常人很難想像這種速度,我覺得不必刻意訂下閱讀數量的目標,吸收多少觀念比讀了幾本書重要。從 2000 年出社會起,我每年會記錄看過的書籍,至今僅有 2015 年超過一百本書,原因是粉絲團每周三和五要介紹新書,所以盡量從公司圖書館借書,後遺症就是英文書只看兩本。去年開始我恢復閱讀原文書的習慣,讀完了十三本。其實不寫感想的話,省下來的時間又能多讀三到四本書,但我寧願仔細整理筆記,好好思考收穫,完成一篇讀後感想,才算「真正讀過」一本書。
此外,讀書數量跟閱讀目的脫不了關係,許士軍由於工作繁忙和興趣廣泛,通常會選擇「淺讀」,除非要替新書寫序,才會從頭到尾認真看完一遍。我是每本書都讀完每個字,甚至為了要寫感想,重複看了三到四次。
【筆記】
蘇國垚看到書中有好的理論、觀念或字句,會在書上劃線,並在空白處寫下眉批和當時的感覺,報章雜誌則撕下想要的文章,貼在 A4 大小的紙存檔。目前已經超過兩百個分類夾,以產業和主題來區分,成為在學校上課或外面演講的教材庫。
我看書時會用鉛筆幫重點和佳句劃線,讀第二次時才整理筆記在 A4 紙上,最後構思文章架構寫感想,日後重讀時就能快速瀏覽書摘和觀念。可惜時間有限,沒辦法替每一本好書都寫一篇感想。
【印證】
閱讀能儲存知識,有了知識才能深化生活,而生活中的實證和體驗,也會反過來深化因閱讀而得到的知識。這是蔡穎卿的親身體驗,也是她在工作室中同時帶領料理、生活、學習、閱讀的主要原因。
蔡穎卿帶領孩子閱讀鄭和下西洋的書時,先請孩子們素描畫出帆船,再引導他們思考一堆人擠在一艘船內,怎麼解決飲食和生活問題,最後才公布書本內的答案,這樣絕對比單純提供書單效果更好。另外,讀完杜甫的〈立春〉,就讓孩子們動手挑菜和洗菜,學習做春捲,才知道詩詞中的「細生菜」和「白玉捲」是指什麼,借助詩人的眼光發現日常生活之美。
蔡穎卿針對自己生活工作室規劃的閱讀方法,讓我耳目一新,也是第一次知道這麼有趣和實用的點子,非常想報名參加。至於我平時閱讀管理類書籍或名人傳記,會思考有哪些觀念或作法能應用在生活和工作上,不然總覺得白讀了一本書。
【旅行】
陶傳正習慣到一個國家之前,先把當地相關的書都讀過一遍,比如要去北歐,他在兩、三個月前就研究過北歐的歷史、藝術、設計和名人,還會依據閱讀的資料更改行程,等到當地旅行時實地探查書中的知識。
我比較偷懶,都是選擇跟當地有關的小說,出國之前就會盡量多看幾本,然後刻意帶一本還沒看完的小說,總覺得在當地閱讀格外有紀念性。
【分享】
黑幼龍平常就愛閱讀人物傳記,讀到精彩的故事或佳句,他都會說出來分享給別人,這樣就不會忘記。
郭國榮從 2002 年起在喬大地產成立內部讀書會,要求員工每個月呈報三本書的讀書心得,後來更開放民眾免費參加,喬大讀書會至今已經舉辦了 158 期,除了幫助員工讀到好書,訓練台風,並讓更多社會人士感染閱讀樂趣,自己曾參加過其中三場。
我寫讀書感想的習慣超過十年了,發表在部落格或粉絲團,並分享給家人、同學、同事、朋友或客戶,偶爾會有人去買我推薦的書來看,或者推薦不錯的書給我,所以分享好書自己也會受惠。
Part 3:為何愛上閱讀
【時代因素】
許士軍說當年能夠做的活動不多,最大的消遣就是看書;李偉文的國小時期上課半天就下課,電視僅有三台,又沒網路和電玩,只好看課外書;羅文嘉居住的地方沒有書店,都去文具店看架上的故事書。
【同學影響】
黑幼龍因為同學在讀原文書,自己買了同一本來看,開啟學習英文之路;丁菱娟在小學時,看到同學家裡有大書櫃,之後便時常找機會去對方家裡借書;李偉文小學時當班長,以家庭訪問為藉口,輪流到每位同學家借書,一次就借五本。
【父母影響】
李開復五歲時考試第一名,他選擇《福爾摩斯全集》當作禮物,意外的是母親慷慨地回答假如挑選中外名著,隨時都可以買,書不能算是禮物,從此種下他喜愛閱讀的種子。
方念華盡管家庭不富裕,父母除了鼓勵她買書,家裡更訂閱許多報紙、期刊和雜誌,她也經常光顧母親的書架找書來看,開拓國際視野。
嚴長壽的父親每看完一篇人物傳記或故事,就會跟他談論感想,並用本身的人生閱歷去評述,引起他的好奇,除了去看同一本書,還會跟父親交換意見。
蘇國垚的父親時常買外國書籍,母親則訂購外來刊物,由於內容包羅萬象,讓他長大後成為雜食型的閱讀者。
沈方正的父親飽讀詩書,母親愛看雜誌,姊姊喜歡讀文學和哲學類書籍,因此他從小就養成愛看書的習慣。
我倒是不太記得怎麼愛上閱讀的,小時候家裡有《漢聲小百科》和《中國童話故事》,看得津津有味,陪同父母出去跟朋友吃飯時,只要丟給我一本書閱讀或一張紙畫圖,就不吵不鬧。專科時同學大多在規定住宿兩年的期限一到,就搬出去開始自由的新生活,騎車夜遊,熬夜打電玩是家常便飯,我為了省錢多住了兩年,排遣無聊的管道之一就是到圖書館借書。
Part 4:帶領孩子閱讀
【榜樣】
想讓孩子喜歡閱讀最好的方法就是身教。
郭國榮衝刺事業,無暇替孩子挑選讀物或陪伴閱讀,可是他認為父親隨時拿一本書的畫面就是一種圖騰,孩子耳濡目染下,有朝一日就會發酵和萌芽。
【心態】
父母本身心態的建立也很重要。
蔡穎卿:「年輕一輩常誤以為自己和外界的連結密度代表著豐富,其實這種連結占去他們太多時間, 反而無法以安定的心來經營自己的生活。 」
第一點就是爸媽自己要騰出時間,靜下心來,好好看完一本書,不是每天晚上加班或應酬,到了家只出一張嘴,規定孩子要多看書。
楊力州:「孩子很快就會長大,擁有自己的世界,不會裡我們了。趁著他們現在很願意聽我們話,我會盡量讓孩子帶走我身上最重要的資產,就是閱讀和說故事的能力。」
第二點就是行動要趁早,等到孩子到外地求學,或者不太理父母時,就為時已晚了。
蔡穎卿:「如果沒有家長的接力,即使這天的課,擁有超過孩子認知的、滿滿的收穫,恐怕還是很快就會像斷了線的風箏,失去繼續振翅飛翔的動力…」
第三點就是教育終究是父母的責任,不可能完全推給老師。
【規劃】
李偉文主張適性閱讀,兩位女兒看的書, 80% 是自己喜歡的, 20% 才是他建議的,像是女兒們不足或不喜歡的類型。
【陪讀】
楊力州和妻子每天晚上會輪流陪孩子看繪本和說故事,有時候會試著講出不同的結尾,或者把想要告訴孩子的訊息融入其中。
林之晨是為了哄孩子睡覺才唸故事,結果讓孩子自然地愛上書本,並從故事類拓展到知識類書籍。
劉軒和老婆,以及兒女,每個人在家裡都有一把專屬椅子,全家聚在一起,各自挑選想看的書。另外,每晚臨睡前他會陪女兒讀繪本。
李開復會帶著女兒逛書店,各自看自己想看的書,一站就是一到兩小時。
【討論】
丁菱娟的女兒在加拿大求學,母女之間會定期討論最近看了什麼書,以及彼此的想法,讓親子關係更親密。
【提問】
郭國榮認為父母除了買書和陪讀,最好有看過那本書,還要扮演提問者的角色。要做到這一點必須下工夫,事先思考過提出的問題,才會有趣味,引起孩子的共鳴。
【開放】
羅文嘉的女兒不愛看書愛看電影,他就陪女兒看一些跟繪畫有關的電影,再一起討論劇情。
我每天早上騎車上學時會經過兩所小學,看著每位小朋友走路的背影,不禁會思考以後要怎麼教兒子。他才五個多月大,卻已經很想買撕不破的書給他了。我不見得要留下一堆書,但希望能培養他閱讀的嗜好,一輩子持續充實自己,結交愛書的朋友,永遠不會感到無聊,
Part 5:科技 vs 閱讀
許士軍覺得現在的娛樂選項太多,有電視、網路和手機,導致年輕世代較不熱衷閱讀。
【紙本書】
方文山形容當手指跟書頁接觸的時刻,內心就開始安靜下來,這是網路無法取代紙本書的地方。
郭國榮認為寫在紙本書的筆跡表達出當下的心境,這是一種真實情感的連結,有一種生命碰觸的感覺,不像電子書的字體都是設定好的。
劉軒觀察到繪本、兒童書和詩集這三種閱讀類型是網路無法取代的,因為少了摸到紙張的樂趣,詩集則失去了紙張上的字體和沒有切割過的皺皺紙邊。
李偉文認為閱讀紙本書比較容易吸收書本知識,電子書的螢幕不斷有東西跳出來,打斷讀者的思緒。他甚至主張大學生在畢業之前,沒有資格用網路搜尋資料,那是低階和淺顯的資訊,不如閱讀教科書和經典書籍,建立基本的知識架構。
楊力州覺得閱讀是雙向的過程,讀者一方面吸收訊息,另一方面也在思考和累積見解,現在的學生過於依賴網路,跳過思考過程,直接想找標準答案,這種思想的同質化會是一種隱憂。
【電子書】
方念華和丈夫送給小兒子 Kindle 電子閱讀器,方便他養成隨時隨地閱讀的習慣。
林之晨認為電子書很便利,沒有攜帶困擾,可以加書籤、標註,隨時搜尋自己的閱讀紀錄,或者購買一本新書,不然從 Amazon 購書至少要等兩個星期。
劉軒會從 Amazon 網購書籍下載到 iPad,在睡覺前閱讀,買書量幾乎是暴增。
【對策】
羅文嘉認為科技進步的趨勢不可逆,父母可以限制孩子看電視和使用 3C 產品的時間,像他們家平時不開電視,在周末才允許兒子看半小時。
回想自己的五專時期,整個宿舍只有一台公用電視機,沒有個人電腦和網路,室友的娛樂是聽廣播,我則是去圖書館借書。相較之下,現在的年輕人隨時手機拿在手上就能追劇或打電玩,難怪看書的人愈來愈少。前陣子看完《我決定簡單的生活》,作者提到現代日本人每天吸收的資訊量是江戶時代日本人一整年,甚至一輩子的接收總量,然而人腦的資訊處理能力還停留在五萬年前。換句話說,不管科技如何進步,我認為知識的吸收透過閱讀仍是最有效的方式,更能培養靜定的能力。
Part 6:推薦的書籍
【名人書單】
這兩本書的受訪者會提到自己看過的書,以及提供推薦書單,以下整理出十二本被推薦超過一次的書:
1.《從 0 到 1:打開世界運作的未知祕密,在意想不到之處發現價值 / Zero to One: Notes on Startups, or How to Build the Future》:作者為 PayPal 創辦人 Peter Thiel,推薦人為許士軍、李開復、林之晨。
2.《論語》和《論語別裁》:後者為前者的解說書,《論語》中能找到許多為人處世的建議,推薦人為蘇國垚、蔡穎卿和李偉文。
3.《支付戰爭:互聯網金融新世紀 / The PayPal War》:作者為 PayPal 成立之初的高階主管,推薦人為李開復與林之晨。
4.《品格:履歷表與追悼文的抉擇 / The Road to Character》:作者強調性格特質勝過學歷、經歷和專長能力,推薦人為黑幼龍和郭國榮。
5.《湖濱散記 / Walden》:作者是 Henry David Thoreau,推薦人是李偉文和羅文嘉。
6.《快思慢想 / Thinking, Fast and Slow》:深度剖析大腦思考運作的聖經,推薦人為蔡穎卿和林之晨。
7.《蘋果橘子經濟學 / Freakonomics》:適合訓練年輕人策略思考和觀點,推薦人為丁菱娟和林之晨。
8.《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村上春樹整理天天跑步,長達將近 23年的心得,包括每年至少一次全程馬拉松,以及世界各地的長短距離賽跑。書名雖然以跑步為主題,其實內容描寫自由業者的生活方式,要能夠按照自律的作息,每天重複地跑步和寫作,以及遇到瓶頸時找出方法尋求突破,這些都需要投入大量毅力和自我鞭策,推薦人為沈方正和林天來。
9.《讓天賦自由:The Element:How Finding Your Passion Changes Everything》:作者是國際知名人力資源專家 Ken Robinson,推薦人為陳怡蓁和幸佳慧。
10.《蘇東坡傳》:作者為林語堂,推薦人為陳怡蓁和李偉文。
11.《三國演義》:作者是羅貫中,推薦人為李家同和陶傳正。
12.《西遊記》:作者是吳承恩,推薦人為陶傳正和劉軒。
其實看到滿滿的名人私房書單,不用覺得壓力很大,我的經驗是先選最有興趣的一本來看就好,看完再看下一本。另外,可以把書單記在腦海裡,哪一天正好逛書店,或者沒書可看時,就是買書的參考。最重要的是有再多的書單,自己沒有去翻書,還是等於沒有書單。
【讀後感想】
以下列出我看過也寫過感想的七本名人推薦書:
1.網路鞋店 Zappos 創辦人謝家華的傳記,推薦人為丁菱娟,另外,蘇國垚也推薦《WOW!Zappos 不思議 / The Zappos Experience》:
《Delivering Happiness-A Path to Profits, Passion, and Purpose / 想好了就豁出去》讀後感 - Zappos 網路鞋店的故事
2.全世界最暢銷的故事之一,多次改編為動畫和電影,推薦人為丁菱娟:
《The Little Prince / 小王子》動畫電影觀後感想 — 找回你的赤子之心
《Dream Flight / 想飛:小王子的夢》觀後感想—你的用心讓她與眾不同
3.藍迪教授在罹癌逝世前的生命提醒,推薦人為李開復:
《最後的演講 / The Last Lecture》讀後感想
4.美國職棒大聯盟奧克蘭運動家隊的傳奇經理人 Billy Beane 的重建球隊新方法,推薦人為林之晨:
5. Michael Lewis 所寫的電影《攻其不備 / The Blind Side》原著小說,我看的是真實主角 Michael Oher 的自傳,台灣沒有出版中文版,推薦人為林之晨:
《I Beat the Odds》讀後感想 – 電影「攻其不備」男主角 Michael Oher 的圓夢故事
6.暢銷作家 Mitch Albom 的成名之作,也是著作中我最喜歡的一本,曾被改編成電影和果陀劇場舞台劇,推薦人為李家同: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 Tuesdays with Morrie》 讀後感想和觀後感
7.大塊出版社董事長郝明義談他閱讀經驗的《越讀者》,推薦人為蔡穎卿:
【改變生命的旅程—閱讀的力量&搶不走的競爭力—閱讀的力量2】
我很推薦大家去書店翻翻或購買這兩本書,特色在於:
1. 受訪者涵蓋不同領域的佼佼者,有大學教授、地產總經理、酒店集團執行長、DJ、作家、媒體工作者、詞曲創作人、出版社社長、紀錄片導演…等,無論讀者對於他們的故事或行業有興趣,都會很好奇閱讀帶給他們的人生改變。
2. 很適合當作閱讀的啟蒙書或工具書,包括如何選書、利用時間、印證所學、培養子女看書習慣…等。
3. 屬於「書中書」,至少提到或推薦超過兩百本書,讓讀者延伸閱讀的範疇,
看到書本裡的受訪者對於閱讀的狂熱,真的自嘆不如,他們如此成功,依然保持謙卑和努力上進,我們又有什麼理由怠惰呢?
最後附上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說的一段話做結語:
人生的終點不是死亡,而是終身學習的中斷;
人生的起點不是誕生,而是要從「愛書如命」的那一刻算起。
這樣的人生旅程一定充滿希望。
P.S.
1.謝謝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發行這兩本書,期待成為系列書籍,下一本繼續邀請十二位菁英分享閱讀經驗!
2.《改變生命的旅程—閱讀的力量》是 2016 年增訂版的書名,我買的是 2013 年的初版,差別在於書名為《改變生命的十趟閱讀之旅—閱讀的力量》,以及只有十位受訪者。
3.去年年底的跨部門交換禮物,我選擇送出《搶不走的競爭力—閱讀的力量2》,可惜活動尾聲開放交換禮物,抽到書的同事第一位舉手說要交換,真的有點受傷…
【購買書本】
【延伸閱讀】
新書發表會感想:
《搶不走的競爭力—閱讀的力量2》新書發表會感想—我們都是隧道裡的微光,努力讓社會被閱讀照亮
這三本關於書店的小說,愛書人不可錯過!
《The Storied Life of A.J. Fikry / A.J. 的書店人生》 讀後感想 – 持續閱讀永不孤獨
讀後感想《小鎮書情》&《巴黎小書店》— 兩本帶給你感動、治療你心痛的好書
覺得這篇文章還不錯的朋友們,請來幫版主按個讚吧!FB 粉絲團每周一到五介紹更多佳句和好書!
《Ryan 讀書房 / RBR:Ryan's Book Review》粉絲專頁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