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Huffington Post(赫芬顿邮报)是全球颇具影响力的新闻和媒体业, Arianna Huffington 则是该邮报的创办人、总裁兼总编辑,被时代杂志选为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一百个人之一。她于2007 年在家里的一滩血泊中醒来,由于过度疲累失去意识,撞到桌子导致颧骨和眼睛受伤。从 2005 年成立The Huffington Post 开始, 55 岁的她几乎每天工作十八个小时,每周连续七天。这次的意外让她思考和反省往后的人生要做出哪些改变,并在 2013 年对 Smith College 的毕业生分享自己的心得 - 成功不能用「财富」和「权力」来衡量,这两者就像三脚凳的两支脚,一时半刻可以勉强平衡,时间一久就会倒塌。如果我们想长期经营均衡的人生,就不能欠缺第三支脚,包含「健康」、「向内心探求的智慧」、「对于周遭事物的好奇心」以及「对别人的同情心和热心助人」。书中的四个章节便以这四个要素写成,除了介绍相关书籍和科学研究,并针对每一项提出三个简单的做法。
Part 1: Third Metric for Defining Success
【Well-Being】
我们的身体就是最宝贵的资产,在「健康」的银行帐户里,提领存款的次数是有限的。假设不断领钱,又不适时存款的话,终究会有破产的一天。
1. Why Gazelles Are My Role Models:
Arianna的屏幕保护程序是一群瞪羚的照片,当狮子靠近时,牠们马上逃走,等威胁一解除马上若无其事地继续吃草。相对来说,人们无法分办出「真正的」和「想象的」危机,不光担心眼前的问题,还忧虑过去和未来,难怪时时刻刻处于紧绷状态,丝毫不敢松懈。
即使新闻业理应全天候工作,为了避免员工们筋疲力竭, Arianna 规定他们不能在下班时间和周末查看并回复公司 email、鼓励每个人都要利用一年之中三周的假期、不要在自己的办公桌吃午餐。另外,设置两个午睡房间、安排冥想和瑜珈等活动、加入体育馆的健康课程,每年就能获得五百美金的奖励、冰箱里随时供应养生食品。 2013 年 Fortune 杂志选出的百大最佳企业,也实行类似的措施,排名第十一的Salesforce.com 给员工一百美金,只要你自愿用两个工作天参加保健课程;排名第四的 Consulting Group,要是员工超时工作太严重会收到警告的报告,并提供一万美金给愿意延后报到六个月,去非营利组织服务的新人。
2. Overconnectivity - The Snake in Our Digital Garden of Eden:
调查显示一个人平均每六分半钟操作一次智能型手机,一天之中大概要看 150 次,让大脑被迫持续转移注意力,难以专注。科技产品就像数字伊甸园里的毒蛇,可以给我们「想要的」,却不见得是我们「需要的」,过度使用或沉迷其中都不是好事。 Arianna 和朋友们聚会时会玩几个游戏,大家都把手机拿出来放在桌子中间,第一位拿手机起来看、或者拍美食照片的人,就要替所有人买单。而Scene 杂志的编辑曾举行过一个派对,在入口处不仅帮大家保管外套,还顺便拿走手机。
让我们看几个企业界的例子:
1) Volkswagen 的员工非管理阶层但配给手机的话,每天晚上六点到隔天凌晨七点会自动关机,让他们跟家人相处不会受到打扰。
2) 丹佛的一家软件公司,提供七千五百美金的分红,条件是员工把该休的假期用掉,同时在度假期间不准上网,不得工作。
3) 波士顿顾问公司和一家软件公司都有规划「自由时间」,在某个特定时段,不会收到 email,没有智能型手机,也不指派工作。
3. Sleep Your Way to the Top:
一般人的刻板印象认为爱睡觉的人比较懒惰,每天睡很饱代表自己对工作和生活没有热情,事实上,缺乏睡眠会让你无法处于最佳状态,以每天只睡五小时的柯林顿总统为例,他坦承每次做出错误的决策都是睡眠不足的时候。此外,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被剥夺睡眠的权利,她们背负太多责任和义务,往往都靠牺牲睡觉时间去达成。
Roenneberg 教授说要判断自己是否睡饱很简单,就是你可以自动醒过来,或者睁开眼睛时感到焕然一新。每个人所需要的睡眠长度不一样,用七个半小时当例子,就把闹钟设定往前推算七个半小时,强迫自己上床睡觉。假如你是一位自律甚严的人,完成此目标的可能性更高。就寝时间好比火车离站或飞机起飞时间,非赶上不可,将一天之中的其他事情做出相对应的调整,确保你能准时上床。
4. 三点建议:
1) 每天多睡三十分钟,不管提早上床或睡午觉,便足以改善你的健康、创造力和生产力。 Arianna 提供几个秘诀 - 换上新枕头和枕头套、确保卧室够暗、就寝之前洗个热水澡、上床前夕做个深呼吸、每天都有运动或走路、关掉全部有液晶屏幕的装置 (手机、平板计算机和电视等)、下午两点以后不喝咖啡、睡前不要喝酒、失眠时从300开始倒数,每一次往下减3 (通常数不到 250)。
2) 随时活动筋骨,无论是走路、跑步、拉筋、瑜珈或跳舞。
3) 每天至少沉思冥想五分钟,直到增加到二十分钟为止。
【Wisdom】
内心深处的声音能够是一盏明灯或提供建言的智者,可是太多外界干扰、太快的生活步调、身体过于疲劳,使得找出和内心连结的方法更不容易。
1. iParadox: Your Smartphone Isn’t Making You Wiser:
Common Sense Media 发现两岁以下的孩子有接近四成、八岁以下的孩子有超过七成,已经使用手机或平板计算机;八到十岁的小孩每天花八小时、青少年每天花十二个小时在数字媒体上。要戒除这种不好的习惯,父母本身必须以身作则,不要对电子产品上瘾。例如在幼儿园的足球比赛,一堆家长都拿手持摄影机录像,他们的眼光被局限在小小的屏幕里,忽略了真正的视野近在眼前,自己孩子的身影还是 HD (High Definition) 的高分辨率。
Lori Leibovich 是The Huffington Post 生活专栏的编辑,她就尝试让手机在度假时一起休息,跟孩子说要是看到自己拿起手机不是用来拍照,就没收手机。虽然没看到讯息或 Twitter 短信息有点焦虑,但很高兴有时间在沙滩上挖洞,还有重拾翻阅实体书本的乐趣,而不是用手指滑动屏幕。更重要的是不知道隔了多久,第一次好好专心看着最爱的孩子们,他们也很高兴妈妈有更多时间陪在身边。
2. Hurry Sickness and Time Famine:
James Gleick 在 Faster: The Acceleration of Just About Everything 书里面提出”Hurry Sickness” 一词,我们的计算机、电影、祈祷和性生活的步调都比以往快上许多,当我们大量使用电子产品设法节省时间,其实反而愈来愈匆忙。你替每一天安排紧锣密鼓的行程表,就像航空公司填满每日班机表,事实上省下的时间并没有被保存下来,也不是一种健康的过生活方式。哈佛的教授 Leslie Perlow 提出的”Time Famine”一词有类似的涵义,现代人每次看手表都觉得时光飞逝,感叹时间不够用,后遗症就是更多的压力和对生活的不满意。而相反的名词为”Time Affluence”,有些人活得自在优雅,像Arianna 母亲的悠闲度日哲学,认为我们应该全心投入做一件事,举凡专心和别人聊天、共进晚餐、活在当下,如果庸庸碌碌地过每一天,就会错过做这些事情或经营一份关系的快乐和满足。另外, Carl Honore 在 Praise of Slowness 一书中提倡「慢活」的概念,不要每件事情都像短跑选手般全力冲刺,要找出合适的步调,该快的时候快,该慢的时候慢,有时候则保持中等速度就好。
3. 三点建议:
1) 倾听内心的声音,在你心生怨恨、萌生负面的想法、有做不完的项目时,想办法赶走它们,不要影响自己或所爱的人。
2) 把自己的感谢名单 (Gratitude List) 和身边的好朋友互相交换。
3) 每天晚上规划一段时间让自己抽离电子产品,重新找回内心的智慧、直觉和创造力;每天早晨醒来时,先花一分钟深呼吸,或者心怀感激,帮即将展开的一天定调。
【Wonder】
我们永无歇息地追求更多时间,无形之间就和第三个要素渐行渐远,感受不到世间万物所带来的喜悦,还有日常生活里的小确幸。
1. Blast-off on a Journey to Inner Space:
有一次从慕尼黑市中心前往机场的路上,下起了大雨, Arianna 从车窗内看外面的世界,一切都好魔幻,带着微光闪烁,但到了机场几乎每位乘客都在抱怨这场雨。一样的天气,却带来不同的反应。没有先照顾好自己的心情,就感受不到外在世界的美妙之处。另外,许多人无时无刻都用相机拍照,不管是美食或风景,这样的举动会让我们很难倾听内心的声音,以及和别人深度对谈,彷佛让自己处于随时能被打扰的状态。有时候,单纯停下来,用双眼去欣赏就是再好不过的方法。多去艺廊和博物馆走走,暂时抽离和周遭过度连结的世界,避免一直有不同的刺激引起我们的注意和占用时间。 Arianna 小女儿的回家作业之一,就是去博物馆欣赏一幅画两个小时,她才发现要一段时间才能让自己静下心来,渐渐体会艺术之美,这是 Instagram 或 Twitter 永远无法取代的感觉。(讽刺的是警卫还过来盘查她是否有其他可疑动机)
2. Hello, Silence, My Old Friend:
以前Arianna 到家或旅馆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电视的新闻频道,后来她不再这么做。第一个原因是发现其实没有错过什么,老是不同的人重复谈论相同的事件;第二个原因是能换得片刻的宁静,她说 I lost nothing, but I gained a lot,同时让她更懂得倾听孩子、同事和朋友说话。德国诗人和小说家 Hermann Hesse曾写过:「你的灵魂不会责怪你对政治漠不关心、怨恨你的敌人太少,或者不够努力,但是她就像你最天真可爱的小女儿,会抱怨你从来没有时间陪她玩、没空听她唱歌,并时常把陪伴她的时间去交换更多的金钱,或者更响亮的职称…」 另外,「The Alchemist / 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知名作家 Paulo Coelho 说过:“What is success? It is being able to go to bed each night with your soul at peace. 成功是什么? 就是每晚就寝时能感受到平静及和谐的灵魂。”
3. 三点建议:
1) 每当你感到紧张、匆忙和分心时,花十秒钟专注在吸气和吐气,可以找回活在当下的感觉。
2) 每一次觉得忧虑时,找一张能帮你找回好心情的照片或图片,你的孩子、宠物或一片海洋都好,这样做能提醒自己正活在一个美好的世界。
3) 放下你对自己或别人的评断,原谅你对自己或别人对你犯下的错 (已故的南非总统曼德拉都能做到,你一定可以),然后用全新的观点和好奇心,面对今天和往后的每一天。
【Giving】
Well-being、Wisdom、Wonder是帮助「个人」成功不可或缺的三个要素,要想让「整个社会」变得更好,还要加上最后一个要素 - 伸出援手、付出爱心、关心别人、拥有同理心和怜悯之心。
1. Go-Getters Are Good; Go-Givers Are Better:
社会企业家 (social entrepreneurs) 就是最典型的 Go-Giver,用创业手段实现社会公益,主动慷慨付出,不是被动接受救助。 The Huffington Post 和 Skoll 基金会合作,帮助社会企业家和非营利组织,在 2013 年他们推动了三个项目 - Job Raising, RaiseForWoman, Social Entrepreneurs Challenge,一共募得美金六百万元,并鼓励读者们踊跃捐款,以及报导相关新闻。
2. Science Proves - Love Grows Brains:
The Huffington Post 的职员每一年假使抽出三个工作天从事小区服务,公司就补助两百五十美金。研究显示自愿去帮助别人或做义工, 75% 感到比以前更健康,压力更少; 90% 心情更好;95% 觉得人生更有意义,同时员工能改进时间管理技巧、更愿意帮同事的忙、对于工作更有责任感,辞职机率随之下降。
3. Yoya Lessons in Giving - “It’s Not a Trade, Darling, It’s an Offering.”:
Arianna 的母亲无论在电梯、飞机、停车场、超级市场或银行,都会主动跟人聊天,有一天一位妇女称赞她的项链很好看,她立刻取下来送给对方,对方询问该用什么东西回报,她说:「亲爱的,这不是交换,是一种奉献!」在她生命即将步入尾声时,每次到医院都带着一篮水果或巧克力,送给医生和护士,因为知道他们老是在听病患的抱怨和呻吟,希望能让他们开心一点,而助人为乐就是母亲过世之后留给 Arianna 最大的礼物。
4. 三点建议:
1) 把日行一善变成一种习惯,观察替自己的内心、情绪和身体带来何种改变。
2) 每一天把握机会关心平常不会跟他们说话的人们,像办公室或旅馆内扫地的阿姨、结账的餐厅侍者、咖啡店的店员,注意这样的举动是否让你更有活力,以及和那个美好的片刻再次连结。
3) 用你的天赋才能去帮助有需要的人,可能是厨艺、会计或室内装潢,做一位go-giver 而非 go-getter,让你和世界重新接轨,不再任何事情都事不关己。
Part 2: Key Takeaways
以下是看完书的三点感想:
1. Do a Life Audit Now:
书中引述 2008 年 Pew report 的调查结果,68% 的美国人认为拥有闲暇时间很重要,高于其他需求,例如 62% 的人选择为人父母、59% 的人希望要有成功的职场生涯。事实上不是没有时间,是用在哪里的问题,大家认定的「成功」是谁的工作时数最多、谁撑最久没有休假、谁总是在午夜或凌晨五点回复 email。 Arianna提醒我们要花时间想想自己的墓志铭会写些什么,你不曾看过:
- 他这一生最大的成就便是晋升为资深副总裁时
- 他在职期间帮公司的市占率提高好几倍
- 她成天都心系工作,每一天都在计算机前面吃午饭
- 他每次都坚持把全部数字再核对一次,不曾参加过孩子的小联盟比赛
- 她在 Facebook 上有六百位朋友,没有一位是真心好友,并且每天晚上会处理收件匣里的每封 email
- 他的 powerpoint 投影片总是准备到完美无瑕
我们的墓志铭应该是要写其他的东西 - 我们曾付出过什么、自己对于朋友和家人的意义、做过的每件微不足道的好事、一生执着的热情、带给我们欢笑的事物。 另外, Davide Brooks 说过:「墓志铭不是记载丰功伟业的履历表,是描述一个人的用心、智慧、真诚和勇气,发自于内心深处所做出的数以百万计的善行和义举。」虽然不能亲耳听到自己的墓志铭,但其实每一天的每一分钟,我们都正在决定里面的内容,问题在于你给朗读的人多少值得描述的事迹。
谈论死亡很不吉利,可是唯有先预想自己的墓志铭,接受必然的结局,才懂得怎样去活还在世上的每一天。面对生命的无常,可以学习李欣频在『十四堂人生创意课』里提到的观念:「第一天做事,最后一天做人。做事时,要把自己当成头一次来到地球般地好奇兴奋,但与人相处时就要刚好相反;每个今天遇到的人,都当成最后一次见面般地珍惜,没有来不及说的感谢,没有遗憾的话留待以后。」
And every day, the world will drag you by the hand, yelling “This is important! And this is important! And this is important! You need to worry about this! And this! And this!
And each day, it’s up to you to yank your hand back, put it on your heart and say, “No. This is what’s important.” ~ Ian Thomas
此外,今天就花时间稽核和检视自己的人生,想一下要过哪种生活。不要为了外界的眼光和意见,弄得身心灵疲惫不堪。唯有你有权利决定要怎么活,替所有待处理的事情重排优先级,不要没做完或做不好就有罪恶感。某些事或某个人是不能等的,错过了就后悔莫及,所以我们要把时间花在真正重要的人事物上面。
2. Experience the Feeling of Wonder:
But if we don’t give our full attention to a deeper experience at a museum or exhibit, what are the chances that we’ll give it to a passing cloud, a tree, or a clay jug? ~ Arianna Huffington
虽然说大部份的艺文活动和展览都办在天龙国,周末也一定人挤人,不过有机会还是要参观一下。毕竟许多画展和创作展都是空运作品来台,让你不用出国就能欣赏大师之作,而且建议最好租借语音导览,先自己看几分钟,再聆听导览介绍想表达的意境和相关背景信息。亲眼目睹毕竟和计算机屏幕上的图片感受大不相同,不见得要有什么特殊目的,就是单纯体验艺术的美妙,或许还能带来不同的视野,仔细感受日常生活的一切。
3. Well-being Comes First:
有再崇高的理想,有再好的计划,少了健康的身体,哪边都去不了,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健康」是我们真正的、最需要服从的老板,可惜它给我们的叮咛或警讯,通常都延后处理或置之不理,小病拖成大病,疲劳更是每天累积,很少有神采奕奕、精力充沛的时候。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学生时代同学们骑车夜游时,我是早早睡觉的那一个,现在依然没办法熬夜。这一两年感受尤其深刻,一旦超过午夜十二点睡觉,隔天上班时精神就很差,即使有午睡,当天晚上一定要十点多就寝,才能稍微补充体力。真的状态不佳时,还是要放下手边的事情回家休息,因为很少有人会关心你是否没吃晚饭、昨晚几点睡觉,那是成年人本身的责任,一个人住外面就是要照顾好自己。况且睡眠充足会让上班时心情变好,较能从容应付事情,也减少犯错的机率。
【Thrive】
这本书应该未来有机会出版中文版,先节录重点观念让大家先睹为快。 Arianna在Smith College 的毕业致词是以三个字做为结尾:“Onward, upward, inward.”我们不要只顾着往前追逐自己的目标,向上攀爬职涯的梯子,却忘记探求自己的内心。切记美好人生的经营是由「内」向「外」,倾听心里的声音,思考要过哪种人生,决定哪些方面要做出改变。最后希望大家都能睡饱一点,先有好心情,再处理事情。
再提醒一次,成功不能用「财富」和「权力」来衡量,
还要加上「健康」、「向内心探求的智慧」、「对于周遭事物的好奇心」以及「对别人的同情心和热心助人」。
【延伸阅读】
看看另一位成功的职场女性给我们的实用建议。
Facebook COO: Sheryl Sandberg 所写的 『LEAN IN』 读后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