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是在 Facebook 看到《為你而讀》的貼文,請教某位說書人相關資訊,上週日終於參加到期待已久的說書會,決定寫篇感想分享給大家這個好康活動。

擷取  



Part 1:說書會

【What】

先行智庫是知識型社會企業,目前進駐在經濟部的社企聚落接受育成,企業理念是:「創造改變,知識先行」,他們定期舉辦《為你而讀》說書會或書籍論壇。



【How】

邀請各產業菁英擔任說書人,結合產業經驗說書,一年介紹超過一百本書。我參加的是第 47 期,每期活動會有三位說書人,分別介紹一本書。

由於租借場地需要費用,網路報名早鳥價是 250 元,現場繳費是 300 元,有 Line 的朋友還能累積點數,滿一定次數後能免費參加一次。



【Time】

週日下午 2 點到 5 點半。



【Venue】

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一段184號11樓,靠近忠孝敦化八號出口。




Part 2:第一本書《顛覆視界:穿越印度、古巴、中東迷霧,打開被主流媒體遮蔽的國際觀》

【書本介紹】

林志昊為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學士,東吳大學政治研究所國際關係組碩士。藉由媲美《國家地理雜誌》的專業攝影,以及深入淺出的國際政治分析,長期被弱智媒體遮蔽雙眼的台灣人將會發現,這些地區不但有著遠比歐美社會更良好的治安以及更和善的人民,未來的動態更有可能牽動亞洲與世界格局,進而對台灣的未來發展帶來嶄新的啟示。(資料來源:節錄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635697811257423309  



【說書人】

張依心 Ingrid:現任歐系銀行企業及投資銀行部 / 副總經理,是個熱愛胡適的金融女,思考的東西不多卻總是前後左右互相矛盾。反對居高臨下的知識,不相信絕對的真理,人生以有趣為依歸,希望用閱讀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資料來源:節錄自為你而讀第 47 會網頁)

自己印象較深的重點:(資料來源:節錄自 Ingrid 的投影片和網路)



【文化智商】

Cultural intelligence: an outsider's seemingly natural ability to interpret someone's unfamiliar and ambiguous gestures the way that person's compatriots would.

由 P. Christopher Earley 和 Elaine Mosakowski 在哈佛商業評論所提出的概念,簡單地說就是「和世界做朋友的能力」,即使國籍不同,可是能夠理解不同的文化,清楚對方國家的歷史,好像是同一國的人一樣。

global_3_faces_all  

「文化智商」的培養包括腦、心、身三個部分:

腦:透過觀察與學習,在腦中累積知識。

心:願意了解不同文化的差異、願意溝通。

身:能夠拿除框架、參與互動,來理解不同文化的人的生活。

我們為什麼需要「文化智商」呢?在我們生活中,很少人是被好好對待著的,從原生家庭到婚姻家庭,從學校教育到社會制度,大部分人每天都被「錯待」著,同時,我們「錯待」著別人。那些被好好對待的人,都離我們太遠了,都有著電視雜誌的成功光環。能夠遇見來自不同文化的人,跟他們好好地說說話,了解他們的成長故事、生活方式,看到那些被善待的可能,出現在你面前,生命就開始有不同的選擇,你就可以看到故事的另一種可能,你就有力量去為自己改變。

如果未來的教育部長,在求學時期認識一位北歐的朋友,會不會在制定教育政策時,更能擺脫菁英主義,把資源拿來關注弱勢,重視每個人的受教權?

如果未來的總統,在求學時期有來自五大洲的朋友,他在思考台灣未來時,就不會困在兩岸關係的僵局裡,而是能夠有更大的格局,看清楚台灣在地球上的位置和優勢。

未來的產線管理工程師,如果認識了來自東南亞的朋友,在工廠工作時,會不會願意對那些來自東南亞的勞工多點尊敬與理解?

未來的老師,有歐洲、非洲、中南美洲的朋友,他們上起地理課、歷史課,課本上面那些枯燥乏味的文字,能不能在他的魔法棒一揮下,變成一個又一個人的故事?

總而言之, Ingrid 鼓勵我們勇敢啟程,到別人的生命裡尋找答案。在旅程之中,逐漸成為一個更完整、更好的人。每個人都好好活著,好好的被對待著,不卑不亢的與世界相處。



【國際觀】

Ingrid 提到台灣人的「國際化」僅僅是標準美式英文、穿西裝搭商務艙飛來飛去、討論的話題侷限於商業和經濟而已。她認為缺乏國際觀的原因如下:

1. 教育:包括考試導向的升學主義、缺乏生活經驗和以美國為導向的英文教育。

2. 媒體:台灣一天的國際新聞比例只有 7.5%,缺乏自己的觀點,剪輯西方主流媒體,並大幅報導奇人軼事。

3. 自卑和優越情節:一方面崇洋媚外,討好比我們優秀的人,另一方面又看不起我們覺得不夠好的人。

4. 無利可圖:覺得去了解第三世界的文化並沒有幫助。



【和印度做生意】

Ingrid 認為和印度人做生意要注意:

1. 當地文化

 

未命名

2. 重視 C/P 值:不管有錢或沒有錢,印度居民會先想「值得買嗎?」那邊最暢銷的手機是 Samsung,從台幣兩千元到兩萬元的款式都有,符合各種階級的用戶需求,不像 HTC 主打高階手機。

3. 時間觀念:認為這一輩子不用太努力,放輕鬆就好,反正還有生生世世。

4. 家庭婚姻觀念:50% 為配婚制度,由父母決定跟誰結婚,甚至從來沒有見過面。婚後老婆的職責就是伺候老公和了解夫家的人,包括每天做便當,因此員工不好找,有一半的人力需求待在家裡面。 



【Key Takeaway】

Ingrid 一上台就說很怕自己不能像 TED 講者抓住聽眾的注意力 18 分鐘,事實上到演講結束大家還覺得意猶未竟,我則希望歷史老師講課都能跟 Ingrid 一樣生動,還能把伊斯蘭教和 IOS 系統相比。

另外, Ingrid 仔細整理了中東的歷史,包括伊斯蘭教遜尼派和什葉派的差別、西方世界對中東的影響、美國和伊拉克的恩怨,並補充親身造訪中東和印度的體會。

我的三點感想如下:

1. 研究歷史要注意什麼?Ingrid 提到:「不要從單一事情去了解一個國家,而是要去研究前後歷史。」假如我們只看獨立新聞事件,就無法看破美國操弄中東政權的兩手策略,所以研究歷史一定要把時間軸拉長。同時要先了解再批判,避免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清楚某國的文化和歷史背景,才能洞悉背後的動機。最重要的是, Ingrid 說不要完全相信她或作者的看法,盡量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

2. 文化智商:我想除了去了解其他各國,更要研究台灣的文化,知道用英文怎麼說明,培養自己成為「親善外交大使」。我曾經遇到歐洲客戶,對於台灣和中國的歷史倒背如流,包括哪一年發生戰爭,哪一年國民黨退守台灣…等,讓我自嘆不如。

3. 好奇心和開放態度:Ingrid 說:

國際觀就是「對世界保持好奇與關懷的態度」。

如果我們看不見世界,怎麼要求世界看見台灣。

台灣雖然是一個小島,可是我們的眼界絕不能被地理界線所限制,我很認同 Ingrid 提倡「再窮也要去旅行」的觀念,旅行之前或回來之後就靠閱讀來補足文化智商。最關鍵的一點無疑是本身的心態,先把心打開,才能踏出改變的第一步。



【延伸閱讀】

Ingrid 提到的普立茲公共服務獎「來自奴工的海鮮」:

記者魂揭露「血汗海鮮」 抱普立茲大獎



Ingrid 提到的普立茲突發新聞攝影獎「愛琴海上的難民」:

2016 普立茲「現場新聞攝影獎」作品



關於「文化智商」的原文文章: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的 Cultural intelligence 介紹




Part 3:第二本書《心理師的眼睛》

【書本介紹】

這是一本故事書,紀錄著舒霖四年來在校園中擔任學校心理師所看見的校園世界。這也可以當作是一本工具書,讓我們知道也許把所謂的「青少年問題」,看成是「青少年現象」時,一切都比較容易理解,甚至產生新的解讀,讓大朋友與小朋友之間,尋求多一分彼此接納與肯定的迴旋空間。(資料來源:節錄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fd90974c-550f-4687-a09b-d99fb9c019c4  



【說書人】

周宜錦 Hanna:在 3C 產業 11 年工作經驗,歷任專案經理、國際行銷業務經理、經歷台灣中小企業與外商企業、並操作過 OEM/ ODM 轉型成為自有品牌。

結婚生子後,成為扮演多個角色的女性上班族,相信人性本善,從陪小孩與閱讀過程中找回遺忘已久的單純以及滿滿的愛。認為現在台灣該翻轉的是大人不是小孩。每個人先好好愛自己,就有能力把正面的力量影響擴散出去,讓我們這世代先努力改變,產生更多更好的價值觀,讓未來能變更好更多愛,讓下一代有更多更好的發展。(資料來源:節錄自為你而讀第 47 會網頁)



自己印象較深的重點:(資料來源:節錄自 Hanna 的投影片和網路)

【完形心理學】

Hanna 帶來的《心理師的眼睛》是 2007年的版本,現在已經絕版,封面乍看之下是一位少女,沒想到換個角度看變成老奶奶 (耳朵就是眼睛,下巴輪廓就是鼻子,項鍊就是嘴巴)。

 

所謂「完形心理學」(Gestalt) 的基本理論:  

1.部份之總和不等於整體,因此整體不能分割;整體是由各部份所決定。反之,各部份也由整體所決定。

2.部份之和不等於整體,整體大於部份之和。強調知覺經驗雖然是來自外在的刺激,各個刺激可能是分散的,但是個人所得到的知覺卻是有組織的整體。

 

以藝術家達利的作品為例,剛開始以為地點是在海邊。

00

 

再拉遠一點看,出現遠方的小山,甚至浮現人臉。

 02  

 

最後才發現作畫地點是在山洞裡。

b287bd55351e7d07bf8d7e31479609f4  

也就是我們對所謂世界的「客觀」理解,在某些程度上,是會隨著「主觀」焦點的不同,而有新發現的可能。



【以全面性多方角度觀察思考】

觀點一旦改變,想法就會改變。面對問題,不妨調整方向跟反轉思考,傳統方式是父母打罵小孩,他們找自己信任的朋友或親戚吐苦水,然後這些話又傳回父母耳中,等著又被念一次。不過反其道而行的話,由父母委託朋友或親戚了解孩子的問題,嘗試看見他們的價值,才有機會成長。

100  



【紀律和愛】

Scott Peck 在《The road less traveled》(心靈地圖) 裡面寫著:

「紀律」是解決人生難題的主要工具,能積極面對痛苦,就能把握隨問題而來的成長機會。而能落實紀律背後的原動力則是「愛」。

「紀律」代表不逞一時之快、承擔責任、忠於真相與保持平衡。

「愛」代表為滋養個人和他人心靈成長而擴充自我的意願。



【看見別人】

書本中有幾幅達司汀的意境插畫,其中一幅形容「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所以,在生命中能感受彼此在交會瞬間互放的光,我們會有種莫名地高峰經驗」,而心理治療的力量就在於「理解」。

01    

另一幅插畫則寫著:「整個家庭 (族) 好比一座花園,有多言的花,自然會有靜默的樹。」有些孩子表面上沒有其他人愛說話或表現良好,但他們同樣有被傾聽的需要,只要找到合適的角度,能力或天賦就能被發掘。

00

  
投影片中寫著:

我們的孩子一直都在,只是沒被「看見」,生命直到被看見,改變才有可能發生。

當一個人被看見,而且被看懂時,心就會感動新的位置能有所移動,就會看見新的視野,開啟新的人生旅程。



【看見自己】

假如想擁有能量去「看見」其他孩子,那一定得天天練習先「看見」自己,透過以下三個方法,可以讓自己更有用,更有愛人的能力:

1. 了解大環境和趨勢:每個時代的做法不同。

2. 了解自己:這是人生得以發光的關鍵所在。

1) 多開口請教:透過別人的經驗累積智慧,千萬不要光問同一個人,避免陷入迷思。

2) 尋求專業評估:問別人怕過於主觀,可以聯絡心理輔導中心,或者做心理測驗,可是一定要請有專業背景的人解釋結果。

3) 跟自己說話:這是最實用的方式,透過自省、寫日記或塗鴉,把承受的遭遇沉澱消化,成為智慧的結晶,同時全力把每一天都過好。



【Key Takeaway】

Hanna 回想自己剛出社會的時候,是非分明,但藉由閱讀書本,以及親子教養,培養出更多耐心和同理心,更懂得從不同角度思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我的三點感想如下:

1. Hanna 提到:

在危機當頭的管教,往往使孩子受到的傷更重。在轉機乍現時的庇護,卻讓孩子錯失從中思考學習的機會。

為人父母者發現小孩的問題時,請先冷靜一下,思考所有的變項,想想他們為什麼會做這件事情的原因,一定比打了再說來的有用。同時要問問自己出言或出手管教的動機,是否跟保住面子或情緒發洩有關。

2. 我很喜歡這句話:「生命直到被看見,改變才有可能發生。」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天賦,還有各自的使命和課題要去完成,不見得弟弟妹妹就要遵循和哥哥姐姐類似的人生選擇,父母必須去接受差異,找出和看見他們的與眾不同。

3. Hanna 的投影片上寫著:

教育本就是一份「樹人」的工作,「栽培」這差事不僅曠日廢時,「收成」更值得經歷長久的等待。

她認為無論是教育孩子,或者對待同事道理皆同,上司幫助屬下成長、整個團隊一起進步,這些全需要耐心和時間。



【延伸閱讀】

《心理師的眼睛》重點投影片介紹

 

Hanna 替兒子做的 FB 粉絲專頁:

涂果醬與醬娘的童言童心




Part 4:第三本書《愛,為何會傷人》

【書本介紹】

武志紅為資深心理諮商師,也是大陸知名心理專欄作家。從心理學角度,給了我們答案:愛情是一種輪迴,在愛情中,我們想重溫童年的美好,修正童年的錯誤。我們在童年中所經歷的幸與不幸都將在愛情中找回來,童年時期與異性父母的關係,也正決定了我們與戀人的關係…(資料來源:節錄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635162996668931250  



【說書人】

王佳雯 (Fion,南山人壽主管):不斷在探索人生的女子。獨立又脆弱,理性又感性。衝突的背後,卻有豐富的生命力。生活就是大地,你在生活中的每一個細膩的感受就是那且粗且細的根,你的感受越是豐富充沛,你的根系就越是緊緊地深入大地中。做你自己,Enjoy Your Beautiful Life ! (資料來源:節錄自為你而讀第 47 會網頁)



自己印象較深的重點:(資料來源:節錄自 Fion 的投影片和網路)

【戀愛的含意】

戀愛有兩種含意,第一個是重溫童年生活的美好,並修正童年的錯誤;第二個是修煉你的心,因為愛情的正確與否,關鍵不在於找到「正確」的人,而是將自己的內心修煉成「正確」的。

所謂的幸福,是在於內心的和諧。而外在世界,都是我們內心的展現。



【成為自己】

戀愛出問題時,先不要在別人身上找答案,應該聚焦在自己的內心深處,比較以下兩者的差異:

A:真實的自己

A-:理想的自己

我們生命的根本,是成為自己。我們和自己的關係好壞,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沒有成為自己,那你是被其他人選擇,那麼你從來沒有活過。

LoveYourself-IMG_7157  

閱讀也是幫助成為自己的方式之一, Fion 的投影片寫著:

好書的真正價值,不是科學與正確,不是知識豐富,而是,它能幫助你成為一個人。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

三到六歲的孩子會經歷狄浦斯期,男生很愛媽媽,想取代爸爸的地位,女生則想取代媽媽的地位,解決方法就是父母雙方都很愛孩子,又深深相愛,不會因孩子而忽略對於彼此的愛。

另外,孩子處於 0 到 6 歲的年紀時,和媽媽最好不要分開兩周以上,以免這個期間不好的事情發生,造成他們內心的創傷。母親也不要把本身的傷痛加諸在孩子身上,因為自己被「拋棄」的創傷有多深,兒子被「吞沒」的創傷就有多深。像亞歷山大當年和母親的情感過於曖昧,於是決定遠征全世界,才有逃離母親身邊的藉口。



【Key Takeaway】

我覺得 Fion 拿自己當例子很不簡單, 不見得每個人都願意讓別人知道私事,所以更能感同身受 (我看到有讀者流下淚來)。

我的三點感想如下:

1. 怪罪別人之前先檢討自己:職場上有些老闆會罵屬下能力太差,或者員工抱怨公司環境不好,一段戀情的觸礁也不能全把責任推到對方身上。假使自己老是遇上同一種人、因為類似原因而失戀,或許能夠回顧自己的童年經歷,還有思考本身個性是否哪邊需要修正。

2. 為自己而活:在《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裡,心理學家阿德勒主張:

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有人討厭你,正是你行使自由、讓自己生活自在的證據是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針過日子的標記…如果你無法不在意別人評價、無法不害怕被人討厭,也不想付出可能得不到認同的代價,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得不到自由。

換句話說,我們應該只為了自己而活,活在父母、師長或主管的期待之中太痛苦了,要時時刻刻在意別人的想法。生命有限,忠於自己的選擇才不枉此生。

3. 把自己活好:我曾經買過兩本繪本:《The Missing Piece/ 失落的一角》和《The Missing Piece meets the Big O / 失落的一角會見大圓滿》,線條簡單但寓意頗深,看完之後讓人思考缺陷、完美、孤獨和圓滿的含意,重點在於懂得照顧自己,學習一個人也能過得很好,才能在未來的戀情中既獨立又不依賴。


【延伸閱讀】

《愛,為何會傷人》書本介紹


尋找失落的一角及遇上大完滿




【為你而讀說書會】

台北有各式各樣的讀書會,說實話這僅是自己參加過的第二種。個人覺得《為你而讀》雖然沒有邀請作者親身演講,但結合說書人的產業或個人經驗是一大特色,另一個好處是有留時間給現場讀者互動,除了從三位說書人身上學習之外,還能認識朋友,由他們口中聽到最近讀過的書,收穫更加豐富。

此外,我趁機觀摩說書人的演講技巧,像是如何在約半小時的時間內抓住大家的注意力、怎麼運用手勢、製作投影片、讓音調更有變化…等。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主持人、第二或第三位說書人,引言和串場都有一套,要想辦法連結上一本和下一本書的內容。

最後要謝謝主辦單位催生和經營這個活動,以及三位說書人的付出。 Ingrid、Hanna 和 Fion 都是上班族,還要利用閒暇時間製作投影片,持續在周日下午到場說書,全是為了讓更多人愛上閱讀,這樣的精神很令人敬佩。

提一下幾點注意事項:

1. 地理位置:從忠孝敦化捷運站八號出口步行約六分鐘可到。當天我的火車誤點加上初次參加,非常緊張又怕迷路,特地拍照給大家參考,就是在「光武大廈」這棟大樓。

擷取12  

P1120627  

搭乘電梯到 11 樓,出門口左轉就是說書會會場。

P1120623  

2. 現場有供應開水:建議可以自己帶水,活動安排聽完兩本書才休息十分鐘。

3. 手機請記得切成靜音,現場有發生過一次鈴聲響很久的意外。

4. 場地座位大概能容納五十幾位聽眾,最好早點到現場,坐後面可能比較看不到投影片。

P1120617

P1120619  

《為你而讀》粉絲專頁


在此特別感謝說書人 Ingrid 的邀請,有四到五位朋友為了她來聽說書會,果然人氣不同凡響!

P1120622  

P.S.
1. 參加讀者的男女比例大概是二比八,似乎女生比較愛看書?

2. 最近要讀的書和要寫的感想太多,這三本書暫時沒空找來看,僅能分享說書人提到的重點觀念,還請大家多多包涵。



【延伸閱讀】

關於「看見自己」的觀念,讓我想到侯文詠的這本書和 Natalie Portman在哈佛大學的演講:

《請問侯文詠 - 一場與內在對話的旅程》和 Natalie Portman 娜塔莉波曼在哈佛大學的畢業演講感想 — 追尋內在價值和發展最好自我



關於「看見別人」的觀念,讓我想到妥瑞症患者 Brad Cohen 的故事,他發誓要成為自己從未擁有過的老師:

《Front of the class / 叫我第一名》觀後感想 — 絕對不要讓任何事情阻礙你追求自己的夢想

 

關於愛情的兩性相處課題,包括從相戀到結婚等階段,請參考這三部經典電影:

《愛在黎明破曉時、愛在日落巴黎時、愛在午夜希臘時 / Before Sunrise, Before Sunset, Before Midnight》觀後感想



覺得這篇文章還不錯的朋友們,歡迎來幫版主按個讚喔!FB 粉絲團每周一到五介紹更多佳句和好書!

《Ryan 讀書房 / RBR:Ryan's Book Review》粉絲專頁

擷取12  

arrow
arrow

    Ryan / 小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