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璐曾擔任「新新聞」週刋創刋總經理、自立晚報副總編輯、中華電視台副總經理及總經理。在長達十五年的時間裡,亮麗外表、顯赫職稱、廣闊交遊,這些外人看似人生勝利組的生活,內心卻始終有一個悄悄等待她追尋的夢想。

到四十七歲時,先後陪伴過三位好友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每個人在人世間的唯一掛念就是家人、愛人,以及自己是否為了夢想而活,使她決心拋開一切,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接著轉換跑道到非營利組織領域,變成中華電信基金會執行長及台灣好基金會執行長,除了找到安身立命之處,更致力於維護各鄉鎮的美好文化、生態和產業的發展。 

擷取    



以下是看完書的四點感想:



【大城市之外的生活】

台東特別適合在台北、都會,或職場上有過歷練的人。在繁華落盡,或看淡繁華後,人世的新生之路。在繁華中不快樂的人,想讓人生重新追尋簡單的、幸福的人,在台東可以得到。─念陽

城市熱鬧的生活方式,阻撓了我們專注在更應該專注的事,像是陪家人。我愈來愈需要留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和自己相處,鄉村的生活比較有可能。─蔡康永

可惜我沒有在台東住過幾天或一陣子,不然對於書裡面的描述更有體會,感覺跟金城武近期拍的廣告主題「世界愈快,心則慢」有點像。在台東娛樂消遣、逛街瞎拼的地方不比台北,可是正向心理學企業教練的 Ming 覺得能得到內在的安靜,過著心靈、創意和生活上的「加法」生活。另外,曾有女總裁在三天兩夜的民宿度假後,坦承活了六十多歲沒有一天快樂過,原來找到幸福的方法如此簡單。

635429107506483750  

回想起我念專科學校的日子,外面租的房子離海邊很近,沒有冷氣,但有涼快的夏夜晚風,以及青蛙的規律叫聲陪伴著入睡。房間裡面看不到電視機、個人電腦、網路、B.B.Call 或手機,僅有的娛樂設施是一台卡帶播放機,感覺自己的時間好多,過得十分悠閒自在,不像現在幾乎手機離不開身邊,周遭一堆 3C 產品,每晚在跟時間賽跑。那個一去不復返的簡單生活年代,人們反而較容易感到知足和快樂。



【內心轉變需要時間】

改變,是外在的;轉變,是內在的…服裝、物質,畢竟仍是外在的表象。心靈的自在與歸屬,需要一段更深的探索。─徐璐

不是有個原住民的姓,你就是原住民。更重要的在於你的心,在於你對大自然的態度。─撒可努

剛開始搬到台東的徐璐,依然穿著有跟的鞋子和怕髒的衣服,久而久之,她發現布鞋和牛仔褲才是最適合和實用的打扮。另外,七坪的小套房對她來說就已足夠,比起擺放風景照片的台北豪宅,不如親眼去看壯闊的太平洋和美麗的池上平原。

改變生活方式的第一步由身外之物開始,塞滿的衣櫃、搭配服裝的包包或鞋子、遊覽每個國家買的小東西,假如沒有定期整理或丟棄,就像綁在身上的無形枷鎖,變得愈來愈重,壓得自己喘不過氣來。而且你花在這些東西上的時間愈多,給自己的時間就愈少,當外在的負擔或束縛減輕之後,才更有機會探索內心。就像松浦彌太郎在《放下包袱的輕生活練習》這本書寫的:「把物品藏在心裡的記憶不佔空間,攜帶也很方便。只要擁有少許真正重要的物品,隨時整理心靈的抽屜,把那些真正需要的東西放進心靈抽屜,你也可以輕鬆生活。」

此外,不是住個新地方或換個新名字,就能即刻開啟「慢活 Style」模式,內在不比外在,或許一套新衣就讓你外表更斯文些,但談吐和氣質需要長時間的培養,心靈的轉變要靠你真心融入當地生活,去認識和學習不一樣的文化。



【活成自己想要看到的樣子】

人生很奇妙,像一個必須回到原點的圓。不論離開多遠、爬到多高,習於追尋自我的人,有一天終究會選擇回到那個原點。

所謂的原點,除了正是「活成自己想要看到的樣子」;也是從「原來的自己」出發,像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地找到最真實的自己,回到自己最喜歡的那個狀態。─徐璐

在創立台灣好基金會的二十七年前,徐璐就說過希望未來不需要名片和頭銜,做自己就好,如果把這將近三十年的時間比喻成探索外在世界的旅行,那內心所在之處就是旅程的終點,到頭來,人終究只要忠於自我,為自己而活。

未來房子要買在哪裡?下一份工作要選哪一家公司?問這些問題之前都有一個更重要的命題:自己想要的人生是什麼?到底想過怎麼樣的生活?有些人藉由忙碌的工作、塞滿的行程逃避這個疑惑,卻總有徬徨無懼的時刻,感覺活著沒那麼踏實。你坦然面對內心思考出來的答案,將成為迷霧叢林中的指南針、驚滔駭浪中的燈塔,指引一條回家的路,提醒你上下班及睡覺時,明白自己今天為何而戰,是否正在過有意義的人生。

我們來做個簡單的算術,正常人一天工作八小時,就已經占據「三分之一」的人生,台灣電子業假設每天上班平均十三小時,扣掉睡眠七小時,加上通勤來回兩小時,剩下寥寥可數的兩小時,洗完澡稍作休息,接著就寢,一張開眼又忙碌地往公司出發。這二十四小時就是一整個人生的縮影,結果能掌握的兩小時連「十分之一」都不到,這種生活究竟要持續多久?退休的時候,身體只怕被操壞了,連出國遊玩的體力或健康都沒有。

可能你因為經濟或家庭因素,非得選擇超長工時、報酬不錯的職業,然而閒暇時間還是能靜下心來思考下一步,或者從事跟自己興趣有關的事情。前陣子曾去台北參觀籃球藝術展,每位畫家白天都有正職維持生計,但下班或假日就投入最愛的創作,即使日復一日在現實和理想之間拔河,至少有留一點時間給夢想。

你的夢想是否仍深埋在內心的土壤裡,要是願意讓幼苗破土而出,每天持續澆水和呵護,假以時日,或許就能看到開花結果的一天,就算無法如願,最起碼不會徒留遺憾。



【慷慨付出的人生更有意義】

當你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找到自己的價值後,你的下件事就應該去思考能否讓別人的生活也過得更好。 ─張培仁

因為「付出」,而使人生「無憾」,對許多想享受,或已享受「鄉居生活」的人,都是另一種啟發。「付出」,不是手掌向下的姿態,不是自以為的給予。它是陪伴、分享、耕耘。最後真正收獲最多的是我們自己。─徐璐

書中提到朱平認為人生的年輕時代是「學」,完全學習和提升自我能力;中壯年是「拿」,透過努力取得金錢或人脈等資源;狀老年則是「給」,開始回饋社會,參與社區和公眾事務。有好幾位原住民,在社會闖蕩多年後不約而同選擇返回台東,從事音樂或藝術創作,或者教導年輕族人閱讀、傳承傳統獵人技藝。另外,徐璐帶領團隊在台東興建的鐵花村,成為藝術和音樂表演的專業舞台;推動的「長城計劃」讓各類專家或老師,免費分享才華和經驗,以上種種活動,一方面讓當地居民受惠,另一方面讓參予者本身覺得自己更有價值。

有些人直接以公益事業為工作,有些人則在年輕時打下經濟基礎,中老年時從「事業」改做「志業」,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考量無非是穩定的收入來源。其實「付出」有分為各種形式,不一定要等到財力不虞匱乏或一定年紀才開始。對我而言,把學到的新東西分享給同事、在捷運上讓位、分享一本讓自己感動的書給朋友,都算為善最樂的表現,也帶給自己好心情。



【我的台東夢】

一本讀了會讓你想多認識台東,多思考未來人生的書。最真實的你是什麼模樣?內心最嚮往怎樣的生活?沒有人可以替你回答,但上天給每個人的作答時間是一樣的,願我們都能活出一個更少遺憾、更有收穫的人生。

擷取  


【延伸閱讀】

光電業研發協理舉家搬到台東當農夫的故事:

『種下200%的樂活幸福』讀後感

 

這部電影的主題也是單純生活的美好:

「ALWAYS 幸福的三丁目 / 再續幸福的三丁目」觀後感

 

覺得這篇文章還不錯的朋友們,歡迎來幫版主按個讚喔!FB 粉絲團每周一到五介紹更多佳句和好書!

《Ryan 讀書房 / RBR:Ryan's Book Review》粉絲專頁

擷取12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yan / 小凱 的頭像
    Ryan / 小凱

    Ryan / 小凱的部落格

    Ryan / 小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