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都在國家圖書館念書,竟然不知道自己想看的「手塚治虫世界特展」就在對面的中正紀念堂展出。今天趁著下午的空檔去參觀,沒想到這個已經舉辦兩個多月的展覽,在一兩點的離峰時段,還是有很多民眾和學生來捧場。我想六年級生應該或多或少都有看過手塚治虫的漫畫或者卡通,陪伴我長大的是「原子小金剛」、「怪醫黑傑克」和「火之鳥」,我甚至還收藏過「原子小金剛」的玩具和玩過任天堂的「火之鳥」電動遊戲。

黑傑克比我還「高」,不過我皮膚比較「黑」!



【手塚治虫簡介】

手塚治虫出生於1928 年,父母沒有阻止他在小時候接觸漫畫和卡通,也讓他在很小的年紀就展現出畫漫畫的天賦,甚至在 18 歲就畫出了第一本漫畫作品「小馬的日記本」。手塚雖然在 60 歲那年便因胃癌離開人世,但他的一生一共完成了 450 部,約 15萬頁的漫畫,甚至臨終前還著手於三部漫畫的創作。他的諸多繪畫風格對於後來崛起的漫畫家造成很大的影響,並且帶動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日本的閱讀漫畫潮流,演變成今日電車通勤族人手一本漫畫的景像。

我覺得手塚的大鼻子和眼鏡很有喜感,看起來就像是漫畫裡的主角之一。



手塚的自畫像



【身為漫畫粉絲的收穫】

從一個漫畫粉絲的角度來看展覽,我得到了以下的收穫:
1. 決不放棄自身理想:

手塚小時候醉心於迪士尼的動畫,也立志要創造出屬於日本人自己的卡通。為了這個最終的理想,他選擇用畫漫畫來達到目的,日以繼夜的創作就是為了能夠多累積一點資金,即使被同業批評為貪財的漫畫家,他依然心無旁騖,專心地朝設定的目標前進,最後終於得到日本動畫大師的肯定,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動畫作品。

2. 找到自己的興趣和熱情:

看到影片中手塚談論作品時的笑容和充滿自信的眼神,我知道他真的很熱愛自己身為畫家的這個身份。其實每個人在很小的時候,都有一個合不攏嘴的笑容掛在臉上,那份純真和滿足的快樂來自於你很喜歡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可能是用蠟筆做畫;可能是彈奏某種樂器,然後隨著年齡增長,揹負父母的期望以及聽從親戚朋友的建議,選擇了一個將來比較有出路,可以賺比較多錢的科系就讀,之後這個世界上便多了一個工程師,少了一個漫畫家或者音樂家。

所以當我們為人父母以後,試著學習讓孩子適性發展,以支持取代規範,因為只有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才有源源不絕的熱情,才會自動自發地學習,願意一次又一次地重複練習而求取進步。即使將來他們還是不會依靠興趣謀生,至少也幫助子女得到一個可以在漫長的一輩子裡,靠自己獲得快樂的方法和嗜好。

3. 培養第二專長:

即使手塚很小就被人發現有漫畫家的天賦,他卻因為戰爭的影響而立志當個醫生,後來也如願就讀醫學院,不但學業成績優良,更繼續維持漫畫的創作,還拿到了醫學博士學位。

我們名片上的職稱只是別人認識你的某一個面向而已,不見得每個人都可以找到符合自己天賦和興趣的工作,但是在為了五斗米折腰之餘,你還能夠擁有另一個選擇。下了班,你可以花時間去規劃和培養自己的第二專長。沒有人說每天非看電視不可,你可以看本書,彈個琴,或者去學習新的才藝。搞不好未來的某一天,這份興趣或者副業反而變成你最樂在其中的正業。此外,有另一個專長的好處是可以活用於你的工作上,正因為手塚有深厚的醫學基礎,才能畫出結合理論和現實的「怪醫黑傑克」,而非流於自己天馬行空的想像。在現實生活裡,我們也可以思考如何把另一個領域學習到的東西,應用到目前所從事的工作上。

有了另一項專長和努力的目標,人生規劃的道路會更寬廣,生命也會更多采多姿和富有意義。

4. 人生是一家自己選片的電影院:

人的一生,時間有限,但潛力無限。如果把人生比喻成電影院,每個不同人生階段所做的事情比喻成放映的電影,那麼身為戲院老闆的你,就應該自己去決定想上映的電影和檔期,沒有人規定一部電影就要放十年不下檔,你可以這三年放愛情片,之後改放五年動作片,甚至一個檔期同時放好幾部片子,絕對不要低估自己的能力和畫地自限。

手塚的作品涵蓋漫畫單行本、月刊雜誌、卡通和電影,題材千變萬化;作家九把刀的作品跨足愛情、勵志、推裡、奇幻和武俠等領域,在他們身上都讓我們看到人生的無限可能。前提就是你要相信自己能夠做到,也具備掌握自己命運的能力。

【身為 PM (Product Manager / 產品經理) 的收穫】

從一個 PM的角度來看展覽,我有以下的收穫:

1. 勇於突破和創新:

老是抄襲對手的創意或者沿用傳統的思考方式是很難獲得成功的,以前的漫畫都是採取四格創作的形式,手塚首次把電影的風格帶到漫畫裡,例如「分鏡」、「廣角」、「近拍」和「光影對照」等手法,讓讀者有嶄新的感受。

在產品的規劃上,就算不能變出無中生有的創意,至少也要嘗試思考異業結合的應用,才有可能擁有一定的競爭優勢。

2. 跟上時代潮流的腳步:

時代在變遷,科技在進步,人的喜好和需求當然也不停在改變。手塚在 1950 年代,面臨單行本到月刊的變化-以前的單行本厚厚一本,你有足夠的篇幅去說故事,現在改成定期發行的月刊,在有限的頁數裡要把故事說到一個段落,並留伏筆在下一集,讓讀者有繼續購買的慾望,所以手塚就要創造出可以迅速獲得共鳴的主角和情節。另外,在 1980 年重新推出「原子小金剛」時,手塚也加入了順應時勢的新主題。

在產品的設計上,也是相同的道理,隨著 product life cycle 的縮短,必須及早去觀察和收集消費者的喜好變化,才能持續推出投其所好的新產品。

3. 創造產品認同:

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濟衰敗,廢墟林立,手塚在此時推出了「原子小金剛」,作品的訴求就是不論處在任何情況下,仍然要對未來保有期待,相信明天一定會更好。包含了這樣的宗旨和精神,就不只是單純的漫畫而已,更是撫慰人心的工具。

每個新產品的推出不是光比規格而已,更重要的是該產品的訴求和功能,是不是確實滿足了消費者「現有」的和「沒有想到過」的需求,如此一來才能夠得到他們的認同。

4. 不同的消費族群一網打盡:

傳統的偏見認為漫畫是給小孩子看的消遣讀物,手塚卻針對不同的年齡層和喜好,畫出各式各樣的創作。例如「寶馬王子」是日本少女漫畫的始作俑者;「阿波羅之歌」的性愛題材以成人為對象;「怪醫黑傑克」則是老少咸宜的醫學漫畫;「佛陀」更是指引人生方向的醒世作品。



在產品線的考量上,同樣要找到和定義出目標客戶的 segmentation 和他們的獨特需求,並涵蓋不一樣的年齡階層,如此才能規劃出各個擊破的完整 product roadmap。

5. 專業能力的提昇和終身學習:

在手塚的作品年表上,從 18 歲開始到 60 歲辭世,幾乎每幾年都有新作品,而且題材和畫風不盡相同,甚至他可以同時創作兩三種漫畫。為什麼手塚的漫畫可以達到數量「多」、主題「廣」和品質「好」的境界?因為他不斷在學習新的技法,嘗試挑戰和過往不同的風格,例如為了畫出「佛陀」這部作品,手塚花了 12 年的時間去潛習佛法。

琳瑯滿目的漫畫人物



身為一位 PM或者上班族,便要具備持續學習的精神。年紀不是怠惰的藉口,要想在職場生存甚至愈做愈好,那就要自己努力充實新知,拿出對得起自己薪水的本事和貢獻。

6. 堅持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

在1963 年,手塚在創作成本和人才短缺的困難下,仍然堅持要推出每週 30 分鐘的「原子小金剛」卡通,當時身邊不乏看衰他的同業,但是手塚沒有因此而放棄,他把一秒 12 張動畫改成 8 張,還有利用靜止畫等方法,以及用產品授權使用費來補貼成本,硬是完成了日本的第一部國產動畫,並獲得四成的高收視率。

每個新產品都有成本和時間的限制,不過當你認為這是對的產品,卻遇到技術上的瓶頸或困難時,不要在初期就降低目標,嘗試和專案成員集思廣益,一定有其他的管道或者新方法可以完成目標。唯有堅持,才有突破和進步。

【展覽照片】

展覽一共分成八區,包括工作室展示、珍貴手稿區 (禁止拍照)、情境模擬、3D 電影 (兩分半鐘的「原子小金剛」電影預告片)、互動體驗和紀念商品區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可愛人偶見面區,可以握手和拍照 (禁止打閃光燈),每隔半小時換一個主角,不過出場的人物每天不太一樣,要看當天正好碰到誰,像我就只遇到三個而已!





展覽門票



入口處的原子小金剛



怪醫黑傑克



手塚的工作室,還有放映創作實況的影片





原子小金剛場景和情境區









怪醫黑傑克場景



三眼神童



寶馬王子



森林大帝





火之鳥



海王子



可愛公仔和俄羅斯娃娃







特展海報





和漫畫人物比一下身高



互動體驗區



手塚的粉絲應該會對這個常出現在漫畫裡的圖案很眼熟



Q 版漫畫人物















卡通海報





紀念商品區







忘記穿我的原子小金剛 T-shirt 來看展覽!



【最後一週倒數計時中】

整體而言,我很喜歡這次的展覽,每個區域主題分明,還有可愛人偶可以合照。美中不足的是 3D 電影是英文發音而且沒有中文字幕,小朋友應該看不太懂,只能純粹體驗 3D 特效而已。

這個展覽將於 10/6 結束,有興趣的人可以把握機會,抽空來看,建議也要觀賞每個區域裡放映的影片,可以更加了解手塚創作背後的想法和心路歷程。

展覽活動的官網如下,可以看到門票和開放時間等訊息。
http://tezuka.ishow.gmg.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yan / 小凱 的頭像
    Ryan / 小凱

    Ryan / 小凱的部落格

    Ryan / 小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