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文章是我的感想,以及電影背後不為人知的配樂故事。

T000  

建議先看上篇,節錄書本的重點觀念:

全台獨家!《The Score/電影配樂傳奇》觀後感想和讀後心得(上)—配樂家是導演的心理醫生、觀眾的情緒操控師



Part 2:個人感想

分成七點—「熱愛工作」、「感動自己」、「不斷進步」、「每日奮戰」、「工作使命」、「苦熬出頭」和「專業為王」。


【熱愛工作】

Hans Zimmer:I love, I love, I love what I do. I love what I do even when I sit there driven by paranoia, fear, and neurosis, and pulling my hair out. I still wouldn't trade it for anything else.

漢斯·季默:我非常、非常、非常喜愛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即使過程之中要為恐懼、憂鬱症或偏執主義所苦,還有拉扯自己的頭髮,我依然不會拿這份工作交換任何東西

T001  

Hans Zimmer 說自己沒有周末,他有一次跟工作團隊宣布耶誕節前夕到一月六日都放假,沒想到耶誕節當天所有人還是跑來工作,他體會到每位成員都對配樂懷抱著熱情,於是犧牲假期加入大家。

Trevor Rabin 投入某部電影的配樂工作之後,對自己而言就無分平日或假日,每一天都是工作日,有該作的部分必須完成。

Howard Shore 替魔戒三部曲配樂時,每日工時為十到十一小時,前後長達四年,他還是覺得有好多點子,或許要工作人員強行把他帶走,才能阻止他繼續做下去。

Trent Reznor 說他等不及隔天要繼續工作,不光是幫電影配樂,而是做出能讓自己興奮的音樂,只是正好能用在電影上。Atticus Ross 則補充樂趣來自於藝術層面的滿足感,自認為不可能再做出更好的作品了。

Harry Gregson-Williams 說自己是個快樂的人,很滿意目前的生活方式,每天起床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我要怎麼讓這個專案離完成更進一步?今天要針對哪個部分譜寫旋律?」完全沒有在工作的感覺。

Patrick Doyle 說無論自己變得多老,仍然不會失去對音樂的熱愛,不管是聆聽或譜曲。

Mark Mothersbaugh 說假如他會活到一百五十歲,可能會對這份工作感到厭煩,但是以人類的平均壽命來說,他總是能夠找到讓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對很多方法或樂器感到好奇。

我看完電影和讀完書本,深深感受到這些配樂家或大師對本身職業的熱愛,完全不把作曲當成工作,純粹想做出超越過去和感動自己的配樂。如果有更多的人,無論身在哪個行業,都靠自己的興趣和天賦賺錢,相信這一定是個更美好、更有創造力的世界!

我知道自己跟配樂家一樣也不一樣,一樣的是找到自己喜愛的事情—寫作;不一樣的是沒辦法當成謀生工具,可是並沒有放棄繼續寫。

在寫這兩篇感想的時候,早上六點多到辦公室,聽著配樂,閉上雙眼,雙手合十,感覺有股暖流在心中,體會音樂的律動,思考文字的組合,我覺得自己很幸福,雖然周一到五每天只有兩小時,九點開始就變成沒有靈魂的機器人,至少我還有一百二十分鐘為夢想而奮鬥,非到上廁所才離開位子,非到快上班才停止打字,一分一秒都很珍貴。

另外,至少我會去做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看過電影的人很多,讀過書本的人一定有,卻不見得花時間去寫長篇文章,整理觀念、節錄佳句和分享感想。就跟以往的文章相同,我不光為自己而寫,更為了配樂家或有志從事此業的人,只要他們有機會看到文章,能獲得一點點收穫,自己花的時間就很值得。


【感動自己】

Tom Holkenborg: I don't care what music it is, but if I make a track, it has to give me goosebumps myself. I don't say that to be arrogant, but if it doesn't hit me in the stomach as being a great piece of music, I cannot expect the audience – anybody out there – to have a feeling that it hits the stomach.

湯姆·霍肯伯格:我不在乎是哪一種音樂,一旦開始譜曲錄製,都要在身上起雞皮疙瘩才行。我這樣說不是自大,而是聽到音樂沒有像肚子被揍一拳的強烈感受,怎麼能期望觀眾跟我一樣感動?

T002  

Trent Reznor 也說自己每一天從早到晚投入配樂,既然花了那麼多時間,他一定要達到 fucking excellent 的標準,而不是「還可以」或「勉強過關」。

我想這個道理運用在各行各業都相同,廚師的料理要自己覺得好吃,作家的文章要自己覺得滿意,你必須先當最苛刻的評審,才能有信心端出食物給顧客吃,分享文章給讀者看。畢竟真不真誠、用不用心、花了多少時間,這些大家都能感受的到。


【不斷進步】

Hans Zimmer: So rather than saying I had no education, I think what's happening is I have an education every day. It's just not in a formalized, structured way.

漢斯·季默:與其說我沒受過正統的音樂教育,不如改說我每天都在學習,只是並非正式和結構化的方式。

Hans Zimmer 的音樂課僅僅上了不到兩周,卻足夠學會怎麼把腦中的旋律用鋼琴彈出來。成為作曲家之後,他從來不以自己能指揮樂團為傲,反而會跟小提琴手或小號手請教:「不妨讓我們坐下來,請你告訴我這個樂器的功用好嗎?」

Hans Zimmer: And the only way to do my best is we have to go and shake it up…Sometimes I succeed and sometimes I don't, but I try my hardest. And that's what keeps me going. The possibility of something new. I don't always hit the mark, but I really do try.

漢斯·季默:唯有透過不斷改變才有機會達到卓越…有時候成功,有時候失敗,但無論如何都要全力以赴,想辦法做出跟以往不同的曲風,這就是刺激我精益求精的動力。就算最後沒有盡善盡美,我也可以問心無愧。

當被問到如何年復一年保持創新時,Hans Zimmer 說自己最討厭一成不變,工作夥伴覺得哪個音效還不錯時,他就全部打掉重練,原因是喜歡尋找答案和持續改變的過程。

看到 Hans Zimmer 投入配樂超過三十五年,依然不曾停止學習和創新,讓我聯想到美國職籃 NBA 的季後賽,最後四強從三十隊中脫穎而出,正在爭奪唯一的冠軍獎盃。而能夠領軍殺入季後賽,並屢次投進決殺球的明星球員,都有類似的特質,每個球季讓自己更加進步,像進攻武器變成防守大鎖、不擅跳投練出穩定投射、愛投外線練出禁區技巧…等,因為熟悉的對手也在變強,還有不熟悉的新秀正虎視眈眈。總而言之,還待在球場一天,賽季和休季期間都要上緊發條,不然殘酷的現實會逼你退出聯盟。


【每日奮戰】

John Debney: But you have to always try things, to the point of, if it doesn't work, it doesn't work. But you have to try.

約翰·戴柏尼:你永遠不能停止嘗試,直到要求期限截止的那一天。最終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也沒關係,至少你試過了。

T003  

寫作跟配樂很像,沒有靈感還是要每天坐在電腦前面,每一篇將近萬字的感想都是這樣開始的,重讀書本,整理筆記,思考架構,每天寫個幾百字,兩到三周才能完稿。萬一太累賴床,或者摸魚上網,當天的產出就會下降,所以不管寫作是職業或興趣,你都要有非常規律的日常作息,以及嚴格執行的每日進度,才有辦法定期完成新文章。


【工作使命】

Hans Zimmer: We're the last people on earth who on a daily basis commission orchestral music. And the responsibility basically is, without us, and orchestra is a very expensive hobby, and without us orchestras might just disappear. And I think that might create a rift in human culture that's much larger than a bunch of musicians out of work.

漢斯·季默:我們是世界上僅存的、每天指揮管弦樂團的音樂人,沒有我們,很難負擔的起樂團龐大的花費,管弦樂更有可能消失。這將會造成人類文化的缺口,不光是一堆音樂家失業而已。

T004  

Hans Zimmer 認為配樂家的職責除了幫電影譜寫音樂,還能替管弦樂的保存盡一份心力。另外,他經常提醒自己是為了誰而創作,在這個世界生存並不容易,觀眾們買的電影票都是辛苦賺來的錢,因此非把本身的工作做到最好不可。

Trent Reznor 覺得在今天這個快速、容易分心、資訊爆炸的時代,配樂可以在幾小時內抓住觀眾的注意力,並且替音樂找到成功的一個領域,他絕不能放棄做出貢獻的機會。

我想讓自己覺得工作更有意義的方法之一,就是找出更高層的使命感,不僅是用時間和心力換取酬勞,而是能帶給顧客或社會什麼改變或價值。以手搖飲料店為例,店員可能覺得自己的工作像機器人,可是客人喝到一杯飲料,看到一個微笑,就會忘記燥熱的煩悶,心情瞬間好了起來。以晶片設計公司為例,研發工程師可能覺得面對螢幕寫程式很枯燥,可是記憶體控制晶片被放入隨身碟、固態硬碟或車子之中,就能協助保存美好回憶的照片或影片,或者提升駕駛的方便性或安全性。換句話說,你的身分不是「雇員」,而是「幸福創造者」!


【苦熬出頭】

Steve Jablonsky:So, it was hard. But thank God it was hard, because now you can throw anything at me, and I've seen it all pretty much. And I'm ready for it.

史蒂夫·賈布隆斯基:(要和一堆人共同合作如期完成配樂)一點也不簡單,但我感謝上天這個工作很艱難,因為多年來我見識過大風大浪,現在你指派什麼任務都沒關係,我已經準備好了。

Steve Jablonsky 剛到 Hans Zimmer 的「Remote Control Productions」工作室時是實習生,幫忙跑腿拿東西,某天配樂家 Harry Gregson-Williams 同意他能自由使用專業設備,發現 Steve 有配樂的才華,從此以後他白天協助 Harry,晚上譜寫配樂,很少離開工作室,不知道經過幾年,幾乎無時無刻待在裡面,被迫跳脫舒適圈,每天都在成長。

而帶 Steve 入門的配樂家 Harry Gregson-Williams 也有類似經歷,最早是幫另一位配樂家打雜,因緣際會替 Hans Zimmer 的《Crimson Tide/赤色風暴》擔任人聲合唱,之後放棄在倫敦的一切,到洛杉磯當 Hans 的配樂助理,學習多年才完成自己的作品。

我想剛換工作或到新公司,就像去新門派拜師學藝,不要計較被分配到什麼工作,或者叫自己去領東西,這些都是認識別人和了解流程的好機會。最重要的是知道本身的目標是什麼,觀察別人把事情做好的方式,像 Steve 和 Harry 還在當助理時,就在學怎麼譜寫配樂,如何跟製片和導演溝通,他們沒有讓日復一日的雜務干擾最終的目標,並且勤奮練習,才有出師的一天。


【專業為王】

不少配樂家提醒要跟導演打好關係,但我覺得認真做事和專業程度才是關鍵,就算你剛好住在導演家附近,討論事情比較方便,或者跟他們同樣愛吃某種食物,假如作品不夠感人,其他社交方面做的再好也不及格。


Part 3:配樂故事

分享幾個書本中我覺得很有意思或印象深刻的配樂故事:

【The Titanic/鐵達尼號】

導演 James Cameron 有一天收到配樂家 James Horner 寄來的光碟,上面只寫了 Sketch,以為是電影中傑克幫蘿絲素描場景的專屬配樂,試播影片幾次發現真的和兩人深情互望的鏡頭完美搭配,高興地通知 Horner。

結果 Horner 說那是隨便彈奏的配樂,要用在任何片段都可以,等趕到現場看完影片,才同意效果還不錯,他會去找樂團演奏。

不過 Cameron 想要鋼琴獨奏,Horner 說那就找最厲害的鋼琴家,但 Cameron 堅持要他本人彈奏,最後才勉為其難地答應。Cameron 說這應該是 Horner 唯一親自演奏的配樂作品,因為他個性非常謙虛,老是覺得能找到比自己更好的鋼琴家。

這一段影片是電影的彩蛋,很可惜我在字幕出現就急著去趕火車而錯過。書本中 James Cameron 對於 Horner 的逝世非常惋惜,還跟訪問者道歉自己總是用現在式而非過去式談論 Horner,他的音樂永遠活在自己心中。

titanic_ver2_xlg  


【Gladiator/神鬼戰士】

當導演 Ridley Scott 打電話給 Hans Zimmer ,詢問他是否願意幫電影《神鬼戰士》配樂時,他當下的反應是:「一部男人們穿裙子的電影?」Ridley 回答說並非傳統的競技場鬥士電影,然後兩人繼續談了一小時。等對話剛結束,Hans 的老婆問他們在聊什麼,一聽到片名就說:「唉!你們這些長不大的男孩…」Hans 馬上意識到這部電影免不了給人刻板印象,但他知道 Ridley 是導演更是詩人,希望帶給觀眾更多感動的元素。

後來 Hans 和 Ridney 在剪接室觀賞電影片段,兩人決定要加入女聲吟唱,隔天看到主角麥柯希穆用手摸著麥田的畫面,特寫鏡頭持續約一分鐘,而能夠讓此情此景合理化的理由,就是仰賴女歌手的歌聲,因此他們選用 Lisa Gerrard 演唱的歌曲《Now We are Free》,讓陽剛的電影更富詩意。

gladiator_ver3_xlg  


【War Z/末日之戰】

Marco Beltrami 提到這部電影有很多活屍張大嘴巴咬人的特寫鏡頭,要是能用牙齒當成配樂的工具一定很酷。正好 Tommy Lee Jones 跟他建議不妨到德州南部看看,那邊有一種動物叫 Javelina ,是用牙齒和下顎跟同伴溝通,最後他找到真的頭蓋骨,把麥克風放在牙齒上,製作出很獨特的聲音。

wwz2  


【Casino Royale/皇家夜總會】

David Arnold 曾幫多部 007 情報員系列電影配樂,他提到《Casino Royale/皇家夜總會》跟其他幾部不同,主題配樂刻意拖到影片後半段播放是有原因的,畢竟大家對那段旋律耳熟能詳,聽到的時候就知道龐德即將登場。不過這一部是換角演出的首部曲,要等到 Daniel Craig 跟觀眾證明他有能耐勝任 007 情報員時,主題配樂才會出現。

相較之下,《Die Another Day/誰與爭鋒》是第二十部系列電影,有慶祝周年紀念的感覺,所以主題配樂在影片中不斷重複。

2006-casino_royale-3  


【Batman Begins/蝙蝠俠:開戰時刻】

Hans Zimmer 在幫諾蘭執導的這部蝙蝠俠電影配樂時,面臨所有重開機影片的難題,每一位觀眾都知道這就是蝙蝠俠的電影,更期待超級英雄早日現身,偏偏要先撐過交代身世和過去的片段。

後來他從電影開頭就放入具有代表性的配樂,例如蝙蝠拍打翅膀的聲音,隨著劇情發展,相同配樂持續出現,直到布魯斯·韋恩總算化身為蝙蝠俠,觀眾再次聽到配樂,就會領悟到「啊!諾蘭有遵守承諾,Hans Zimmer 有言出必行,真的給了我們一部蝙蝠俠的電影!」

dc979aebab5399fcf665df849ef2aee6  


【Mad Max/瘋狂麥斯:憤怒道】

Tom Holkenborg 前後花了七個月製作配樂,包括用不同的鼓、吉他和其他樂器,嘗試做出最好的混音。

Poster-mad-max-fury-road-08b  

【Interstellar/星際效應】

Hans Zimmer 花了整整兩年進行不同實驗,找出最能代表太空情境的音效。

interstellar-poster-space  


【The Score/電影配樂傳奇】

我從十八歲起收藏超過一百五十張電影配樂 CD,二十幾年來在這些音樂的陪伴之下,度過許多人生的難忘時刻,無論是鍛鍊身體、升學考試或出國深造,熱血的旋律能讓身體或心理進入備戰狀態,或者在失敗喪志時拉自己一把,因此我一向認為配樂能夠獨立在影像之外存在。

看完這部紀錄片之後,才發現對於配樂的了解少之又少,原來作曲的過程一點都不簡單,不是隨心所欲創作就好,還要搭配幾分幾秒的畫面情境。錄音地點和使用設備也千奇百怪,只要符合劇情就無所謂。除此之外:

- 黑白電影的時代,為了掩蓋播放機的噪音,戲院會放置管風琴,由專人按照樂譜或即興幫電影配樂。

- 人的眼球在九十分鐘的電影內,大概會轉動 21000次,研究顯示大多數人都停在相同的地方,而音樂和畫面的完美結合,才能讓眼球停在正確位置。例如動畫《Up/天外奇蹟》,很多東西都是往上漂浮或移動的,最好搭配音調上升的配樂。

- 不同的錄音室會影響音樂走向,例如倫敦錄製的配樂比較優雅,洛杉磯錄製的配樂比較強烈。

等 DVD 發行之後,強烈推薦大家去看這部紀錄片,書本也值得一看,93 分鐘的片長實在太短,幸好二十三位配樂家和兩位導演的 352 頁訪談內容讀起來很過癮。

score_a_film_music_documentary_xlg  

P.S.
1.首次在國賓長春影城看電影就獻給了這部經典之作!

2.紀錄片中最有趣的是 Brian Tyler 訪談片段,他會刻意到戲院,買票入場後站在螢幕旁邊,偷看觀眾的反應,甚至散場之後去廁所,如果聽到有人在哼電影的主旋律,就是對自己作品的最大肯定。另外,我記得有一段大家也笑得很大聲,某位作曲家開車看到大型看板,宣佈電影的上映日期,馬上想到自己完蛋了,配樂都還沒完成呢!

3. DVD 除了跟電影內容相同的紀錄片之外,還有販賣兩張訪談 DVD,第一張片長超過六小時,對象包括 Hans Zimmer 和 James Cameron 等人,第二張超過三小時,對象包括 Quincy Jones, Randy Newman, Alexandre Desplat, Dario Marianelli, Joseph Trapanese 和 David Arnold 等配樂家。

T109  

4.電影導演 Matt Schrader 也是南加州大學畢業的!從他對訪問者的問題來看,事前下了不少功夫,並非每個人都詢問相同問題,而是針對過往作品、達成成就或說過的話去問。

5.閱讀到哪個配樂家的訪問章節,就聆聽他或她的配樂作品,文字加音樂的雙重享受!

T110  

6.寫作的過程很類似導演或剪輯,讀完書本把觀念按照重點整理在 A4 紙上,再用自己想要的架構呈現在文章裡。

T111  


7.最近觀賞完《The Greatest Showman/大娛樂家》的 DVD,特別收錄有配樂的製作過程,裡面說的很好,整部電影的音樂都是掛在曬衣繩上的衣服,但只要拿走繩子,衣服就會掉滿地,所以歌曲和配樂一定要和故事情節交織在一起,並且說同一種語言,才能捕捉到那些關鍵時刻,讓電影更動人。此外,有許多凸顯歌曲和配樂的方法,例如片頭是歡樂激昂的歌曲,之後的片段就播放相同旋律的配樂,但改用低調或改變演奏法,讓場景更充滿情感。

 

【延伸閱讀】

這篇文章的最後有列出鍛鍊腹肌時聽的電影配樂:

世界民俗風尾牙準備心得(上)—每晚400下腹肌運動,化身斯巴達300壯士(訓練篇)


更多全台獨家的傳記類電影感想,這些書都沒有中文版:

「全台獨家」傳記電影系列感想



覺得這篇文章還不錯的朋友們,請來幫版主按個讚吧!FB 粉絲團每周一到五介紹更多佳句和好書!

《Ryan 讀書房 / RBR:Ryan's Book Review》粉絲專頁

擷取12  

 

arrow
arrow

    Ryan / 小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