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国中时期被分到放牛班,同学都是成绩最差、特别皮的,大家一起逃学、抽烟和嚼槟榔,连教室也刻意被安排在另一栋建筑物,和全校其他班级隔离。

他考不上高中,最后去念高职,还是选了一间亲戚眼中的烂学校,缴交毕业证书就能入学,不看在校或联考成绩。

他的父母说过:「读书读得好,就不用像我们做工做得那么辛苦!」

没人想到马祥原长大之后,不只做工做到世界第一,还能够在课堂上教书。二十岁的那一年,他代表台湾出赛,拿到汽车板金组竞赛第一名,同时荣获国家最佳选手,是国际技能竞赛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双料冠军。七年之后,他成为德国奥迪 (AUDI) 中国代理厂指定的首席训练师,一天授课费用高达三万三千台币,如今更完成创业的梦想,在北京成立公司,而这些成就的背后是外人看不到的毅力和坚持…

DSC09662    

看完本书的感想如下:


【兴趣是学习的燃点】

马祥原升上国中以后,每个周六和周日要待在父亲开的修车厂帮忙,看到同学们全跑出去玩,自己却有修不完的车,就觉得很辛苦。直到就读育民私立高职的汽修科,在课堂上学到汽车运作的原理,才对修车愈来愈有兴趣,甚至决定毕业后先去车厂工作,累积更多经验,或许将来有机会创业。

某些网友会在我的部落格询问如何准备多益考试,除了答题技巧,还是得靠长期累积的英文实力。与其多看几本教材,不如找出让自己对英文产生兴趣的方法,使学习变成享受而非压力。例如特别喜欢美国 NBA 职篮的某一支队伍,就到官网或运动网站浏览相关新闻,或者阅读球员的自传,由于是自己想看的东西,查再多单字也不觉得累。当年念五专时住在学校宿舍,没电视、没计算机、没手机、没有很多英文学习书,只能守着收音机听「大家说英语」,晚上十点半连电源都被关掉,现在网络发达,教学网站多元又丰富,更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不怕没有资源,只怕没有兴趣。



【实务结合理论】

我们就跟医生一样,知道什么器官坏了会有什么症状。做检查时,看到病人发生某些症状,我们就会往回推,判断是哪里出了问题。医生在没有读到学理之前,所做的事叫做经验判断,加进了学理之后,就变成一套系统了。我们的角色,其实就是汽车医生。 ~ 第三章《转折点》

(给国中生或高中生) 你现在不想读书是因为厌倦,所以想出去学技术,学技术很 OK,但最后还是要跟学问做结合。到外面去学,一定会到达一个地步,是怎样都上不去,因为你的所学有限,除了技术之外,什么都不懂,到最后,你还是要把学问这一块给补回来。 ~ 第十一章《要技术,也要知识》

马祥原假日在家里修车时,一天可能会处理到三到四辆相同问题的车子,套用第一辆车的经验就足以应付,到了高职才融会贯通背后的理论,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并寻找其他有可能出问题的地方。另外,他在书中多次强调理论的重要性,如果新手有先读过和学过某些知识,一方面在车厂里别人不容易骗倒你,二方面遇到事情时,有知识当底子,会比较有实验精神去尝试。

在职场里面,通常第一年在适应环境和文化、搞懂流程和系统、学习老鸟做事的步骤,随着例行事务的驾轻就熟,就要从「跟着做就没错」变成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或者「换个方法做会不会更好?」请教别人背后的原理,阅读相关的书籍,才有进步或成长的可能。


【修车师傅的风险和专业】

在修车厂工作,既辛苦,又难免发生意外。马祥原曾经在练习时,不小心让手上的凿子飞出去,仅仅差 0.5 公分就弄瞎眼睛,还好后来留下眉毛附近的伤疤而已。我专科时期上过工厂实习课,某位同学的手臂不小心被飞出去的铁屑刺进动脉,直到整件白制服染红才发现事态严重;自己的左手手背有一次被同学的锉刀划过去,立刻皮绽肉开,忘记缝的结果就是一辈子的小疤痕。

此外,板金师傅的工作是把凹凸不平的平面敲打到平整光滑为止,听起来没什么,实际上要了解材料、手感要好、拿铁锤要稳定,新手时期的马祥原可能一块铁皮每天从早到晚敲,前后加起来就敲了一到两个月。至于焊接同样是一门学问,拿焊枪的手要和钢琴家一样,呼吸要小、要均匀,更要有办法拿着焊枪十几分钟不会抖。

C1358850457529  


【最严厉的自我要求】

我是一个对事情很坚持的人,对人、对事都是如此,有时候会坚持到连自己都很难受的地步,旁边的人可能也不舒服。但我认为,唯有把自己逼下去,才会生出更好的东西来,不然,你做得到的事,别人也做得到,那有什么好比的?用这种态度做事,成不成功我不敢下定论,但成功的机会一定比别人大,因为你是用心的。 ~ 第六章《在汽车旁打地铺的日子》

整本书里最让我佩服的是马祥原下过的苦功,准备全国大赛期间,他三个月都待在台北的职训中心练习,不曾回去老家苗栗。面对层级更高的国际技能竞赛时,他每天七点半就到工厂,练习到晚上九点半关门为止,有时候先关灯和锁门骗过警卫,继续偷练到半夜二或三点。一整天的时间里,连午觉也不敢睡,顶多站着闭目养神十秒钟,因为教练说在国外比赛,气候、环境、对手和场地皆无法控制,一定要时时刻刻保持警醒状态。他更不敢分心去其他地方,深怕多浪费一分钟,甚至没有回宿舍,直接铺张纸板,睡在车子旁边。

这些一丝一毫的差距,关系的是车身的平整度。就好比一个女孩子皮肤好的话,只要上一点淡妆就很漂亮了,不需要用太多粉底,甚至素颜也很美。车子也是,你把车身修到最平顺的状态,就不用补太多土、喷太多漆去美化它。 ~ 第六章《在汽车旁打地铺的日子》

为什么马祥原这么拚?除了背负替台湾争光的压力,他老是觉得自己不够好,练习少一分钟都不行。另一个原因就是坚持做到完美,提高获胜机率,先跟各国的冠军选手较量,再赢得裁判的认同。裁判对于选手修的板子会有容许误差值,马祥原日复一日地练习,让精准度怎么做都会控制在正负 1 毫米 (mm) 之内,几乎是零误差,避免不同裁判量测的些微差距,更不给别人鸡蛋里挑骨头的机会。

maxresdefault  


无论今天晚上会不会和同事打三对三斗牛赛,我都会提早到球场,先做热身和投篮练习,直到五个角度加起来进一百球为止。弹进去、打板进、不知道怎么进的都不算,一定要空心破网才算进一球。即使如此,真正比赛开打时,可能还是手感欠佳,或者命中率很低迷。对我来说,至少已经做好准备,想办法透过练习维持手感,这样子我不是赌当天的球运,不是赌临场的状况,投进的每一球全是练习的成果。是的,接触篮球超过二十年后,我依然不是射手,但绝不会停止成为射手…



【去打世界级的仗】

马祥原说一旦参加过世界级的比赛,跟各国高手过招,眼界就不同了,知道更高的标准,以及本身哪边需要改进,想办法提升自我要求。

在台湾一路念到研究所,一共受了整整十八年的教育,直到赴美求学的那一年,才真正大开眼界,原来教授讲课可以这么活泼、这么有互动;考试可以这么有挑战性;指派作业可以这么多元,我不光学到如何当一位更好的学生,同时了解到怎么才算称职的老师。


【拚到最后一刻】

马祥原参加国际技能竞赛时,比赛期间一共四天,他一直做到二十二小时的最后一秒钟才收手。这让我想到念书期间,无论是学校里的期中考或期末考,以及升学考试,就算已经写完,宁可把时间用来重复检查,很少提前离开考场。当着全班的面,站起来第一个去交考卷,顶多让同学们抬头多看一眼,胜负却是决定在老师批改完毕,因此争那一时的臭屁并没有意义。相对来说,逐一确认填完的答案,发现有一题答错,或者哪个地方可以答得更好,这段时间花的就很值得。


【金牌仅仅是人生过程中的一个点】

20 岁的那一年,得到金牌的马祥原返回台湾,错过大学开学的时间,于是留在职训中心担任助教,白天正常上班,可是没有再精进技术,晚上更拿着政府发的奖金,跟朋友到处去玩,最夸张的时候, KTV 一个礼拜就去了五天。

把人生变成一条长长的线,世界冠军就成了其中的一个点,发生的时间在颁奖的那一刻,顶多到当天结束。隔天起床,还有庆功宴结束时,就是寻找下一个目标,以及投入练习的开始。金牌是让大家记得你的一件事情,选择停在那里,那个点就会变成人生的高点,之后一路下跌;从那里再次出发,才有机会攀登另一座高峰。

回想自己收到南加州大学的研究所录取通知时,住在美国的舅妈曾在部落格文章留言,其中几句话提到:

You probably already knew that this is only the beginning of another adventure. It won’t be easy, not even by a long shot, but I am sure that with your determination you will be able to do it. Buckle up and get ready for a new adventure.

取得念书的资格只是开始,万一任何一科被当,就会重修导致延后一年毕业,所以不用高兴地太早,要马上调整心态,准备迎接未来的挑战。总而言之,进入一间学校或一家新公司固然值得祝贺,更重要的是隔天开始,自己怎么在往后的每一天去努力。


【学无止尽】

马祥原在拿到金牌的来年,进入台湾师范大学的工教系车辆技术组,虽然已经跟学校脱节三年,读起来很辛苦,依然靠着加倍用功,顺利毕业。之后到大陆培训奥迪的技师,拜四年的大学教育所赐,才有上台教课和写教案的本事。此外,马祥原现在的身分已经从技师变成经营管理者,对内要把关好培训师的教学质量,对外要开发客户,因此他开始看管理书籍,以及跟前辈请教。

料理家蔡颖卿每个月要开十堂厨艺课,备课和上课之余,还要照顾家人,剩下的阅读时间就剩睡前,她仍然挑选和工作有关的专业书籍,不敢偷懒看其他书。在 新书《50岁的书桌》里的这篇「工作磨刀石」,蔡颖卿写着:

任何行业都有「工」与「艺」之分,所以,就有「机械性」与「创造性」的两面。如果只要当「工」,的确可以比较不用费脑筋地执行他人所指示的、机械性的工作。但如果想探究艺的层次,那是得先以「工」打下「基本功」最粗糙的基础,再一步步以不断充实的知识来链接与活跃当中的创造性。

身为专业工作者,为了维持赖以为生的技能,并从「工」提升到「艺」的境界,就必须不断学习。我们转换职务或产业的时候也一样,准备面试,或者刚开始一份新工作,最好广泛涉猎相关书籍,让自己提早进入状况。


【品质才是王道】

马祥原成为德国奥迪中国代理厂指定的训练师之后,虽然有职训中心的教学方法当基础,以及国际大赛的经验作标准,可是整个中国超过三百家经销商,于是他两天就飞一个城市,调查现场维修状况,了解师傅的技术水准,量身打造专属课程。而目前创业的新公司,他决定不跟进对手的削价竞争,相信把质量做好,自然会找到能够认同的客户。

从公司换到个人的角度来看,好的做事质量才能累积良好名声,你有没有用心,够不够专业,客户一定感受的到。前阵子在公司上过两堂内训课程,第一位讲师事先收集同仁问题,讲课时放映投影片就开始说明,并提供专业意见;第二位讲师同样有在课前收到问题,没想到当场打开学生寄的档案,还花了将近一小时请我们解释,敬业程度和教学质量高下立判。


【0.1厘米的专注:放牛班小子马祥原的世界冠军之路】

马祥原其实可以专注在赚更多钱就好,不过他想做的更多:提升汽车修复科的教学水平和能见度,积极跟官员介绍,以及参加教育界的演讲或倡导活动。他同时替学校训练选手,让他们以后可以回去担任讲师或助教,逐步带起整体风气。此外,马祥原的未来目标就是再培养一位世界冠军,把技艺传承给愿意学的人。做到世界第一很厉害,更难能可贵的是开花结果,培训出更多位冠军选手,这个信念很令我感动。

这是自己第一次读到以汽车技师为主角的书,虽然不见得在车厂工作,但可以了解另一个行业的辛苦,这本书也提供青少年不同的思考方向,就读技职体系,有一技之长不会怕失业,反而是进入门坎低的工作,被人取代的可能性较高。最后, 无论是选择何种职业,都能学习马祥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自我要求,持续提升专业程度。


【延伸影音】

《天下杂志》的《放眼天下—技职状元纪录片》,这部五分多钟的影片曾收录在《志气》为人才而战的纪实影片内:

技职状元系列(一)台湾放牛班囝仔 板金出头天




【延伸阅读】

迪斯尼第一任夜间清扫部门的训练师鎌田洋说过:「没有一份工作是卑微的,只有当你没有热情和斗志,才是卑微的开始。」
《让人感动的人才》与《原来我的工作这么令人感动》 读后感想


我在美国那一年从教授身上学到的授课技巧:
Learn how to be a good teacher - 学习如何成为一位好老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yan / 小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