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Huffington Post(赫芬頓郵報)是全球頗具影響力的新聞和媒體業, Arianna Huffington 則是該郵報的創辦人、總裁兼總編輯,被時代雜誌選為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一百個人之一。她於 2007 年在家裡的一灘血泊中醒來,由於過度疲累失去意識,撞到桌子導致顴骨和眼睛受傷。從 2005 年成立 The Huffington Post 開始, 55 歲的她幾乎每天工作十八個小時,每週連續七天。這次的意外讓她思考和反省往後的人生要做出哪些改變,並在 2013 年對 Smith College 的畢業生分享自己的心得 - 成功不能用「財富」和「權力」來衡量,這兩者就像三腳凳的兩支腳,一時半刻可以勉強平衡,時間一久就會倒塌。如果我們想長期經營均衡的人生,就不能欠缺第三支腳,包含「健康」、「向內心探求的智慧」、「對於週遭事物的好奇心」以及「對別人的同情心和熱心助人」。書中的四個章節便以這四個要素寫成,除了介紹相關書籍和科學研究,並針對每一項提出三個簡單的做法。

擷取.JPG  


Part 1: Third Metric for Defining Success

【Well-Being】

我們的身體就是最寶貴的資產,在「健康」的銀行帳戶裡,提領存款的次數是有限的。假設不斷領錢,又不適時存款的話,終究會有破產的一天。

1. Why Gazelles Are My Role Models:

Arianna 的螢幕保護程式是一群瞪羚的照片,當獅子靠近時,牠們馬上逃走,等威脅一解除馬上若無其事地繼續吃草。相對來說,人們無法分辦出「真正的」和「想像的」危機,不光擔心眼前的問題,還憂慮過去和未來,難怪時時刻刻處於緊繃狀態,絲毫不敢鬆懈。

即使新聞業理應全天候工作,為了避免員工們筋疲力竭, Arianna 規定他們不能在下班時間和周末查看並回覆公司 email、鼓勵每個人都要利用一年之中三週的假期、不要在自己的辦公桌吃午餐。另外,設置兩個午睡房間、安排冥想和瑜珈等活動、加入體育館的健康課程,每年就能獲得五百美金的獎勵、冰箱裡隨時供應養生食品。 2013 年 Fortune 雜誌選出的百大最佳企業,也採行類似的措施,排名第十一的 Salesforce.com 給員工一百美金,只要你自願用兩個工作天參加保健課程;排名第四的 Consulting Group,要是員工超時工作太嚴重會收到警告的報告,並提供一萬美金給願意延後報到六個月,去非營利組織服務的新人。

2. Overconnectivity - The Snake in Our Digital Garden of Eden:

調查顯示一個人平均每六分半鐘操作一次智慧型手機,一天之中大概要看 150 次,讓大腦被迫持續轉移注意力,難以專注。科技產品就像數位伊甸園裡的毒蛇,可以給我們「想要的」,卻不見得是我們「需要的」,過度使用或沉迷其中都不是好事。 Arianna 和朋友們聚會時會玩幾個遊戲,大家都把手機拿出來放在桌子中間,第一位拿手機起來看、或者拍美食照片的人,就要替所有人買單。而 Scene 雜誌的編輯曾舉行過一個派對,在入口處不僅幫大家保管外套,還順便拿走手機。

讓我們看幾個企業界的例子:

1) Volkswagen 的員工非管理階層但配給手機的話,每天晚上六點到隔天凌晨七點會自動關機,讓他們跟家人相處不會受到打擾。

2) 丹佛的一家軟體公司,提供七千五百美金的分紅,條件是員工把該休的假期用掉,同時在度假期間不准上網,不得工作。

3) 波士頓顧問公司和一家軟體公司都有規劃「自由時間」,在某個特定時段,不會收到 email,沒有智慧型手機,也不指派工作。

3. Sleep Your Way to the Top:

一般人的刻板印象認為愛睡覺的人比較懶惰,每天睡很飽代表自己對工作和生活沒有熱情,事實上,缺乏睡眠會讓你無法處於最佳狀態,以每天只睡五小時的柯林頓總統為例,他坦承每次做出錯誤的決策都是睡眠不足的時候。此外,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被剝奪睡眠的權利,她們背負太多責任和義務,往往都靠犧牲睡覺時間去達成。

Roenneberg 教授說要判斷自己是否睡飽很簡單,就是你可以自動醒過來,或者睜開眼睛時感到煥然一新。每個人所需要的睡眠長度不一樣,用七個半小時當例子,就把鬧鐘設定往前推算七個半小時,強迫自己上床睡覺。假如你是一位自律甚嚴的人,完成此目標的可能性更高。就寢時間好比火車離站或飛機起飛時間,非趕上不可,將一天之中的其他事情做出相對應的調整,確保你能準時上床。

4. 三點建議:

1) 每天多睡三十分鐘,不管提早上床或睡午覺,便足以改善你的健康、創造力和生產力。 Arianna 提供幾個秘訣 - 換上新枕頭和枕頭套、確保臥室夠暗、就寢之前洗個熱水澡、上床前夕做個深呼吸、每天都有運動或走路、關掉全部有液晶螢幕的裝置 (手機、平板電腦和電視等)、下午兩點以後不喝咖啡、睡前不要喝酒、失眠時從 300 開始倒數,每一次往下減 3 (通常數不到 250)。

2) 隨時活動筋骨,無論是走路、跑步、拉筋、瑜珈或跳舞。

3) 每天至少沉思冥想五分鐘,直到增加到二十分鐘為止。



【Wisdom】

內心深處的聲音能夠是一盞明燈或提供建言的智者,可是太多外界干擾、太快的生活步調、身體過於疲勞,使得找出和內心連結的方法更不容易。

1. iParadox: Your Smartphone Isn't Making You Wiser:

Common Sense Media 發現兩歲以下的孩子有接近四成、八歲以下的孩子有超過七成,已經使用手機或平板電腦;八到十歲的小孩每天花八小時、青少年每天花十二個小時在數位媒體上。要戒除這種不好的習慣,父母本身必須以身作則,不要對電子產品上癮。例如在幼稚園的足球比賽,一堆家長都拿手持攝影機錄影,他們的眼光被侷限在小小的螢幕裡,忽略了真正的視野近在眼前,自己孩子的身影還是 HD (High Definition) 的高解析度。

Lori Leibovich 是 The Huffington Post 生活專欄的編輯,她就嘗試讓手機在度假時一起休息,跟孩子說要是看到自己拿起手機不是用來拍照,就沒收手機。雖然沒看到訊息或 Twitter 短信息有點焦慮,但很高興有時間在沙灘上挖洞,還有重拾翻閱實體書本的樂趣,而不是用手指滑動螢幕。更重要的是不知道隔了多久,第一次好好專心看著最愛的孩子們,他們也很高興媽媽有更多時間陪在身邊。

10245561_10152304321303279_8838400963280493338_n.jpg  

2. Hurry Sickness and Time Famine:

James Gleick 在 Faster: The Acceleration of Just About Everything 書裡面提出"Hurry Sickness" 一詞,我們的電腦、電影、祈禱和性生活的步調都比以往快上許多,當我們大量使用電子產品設法節省時間,其實反而愈來愈匆忙。你替每一天安排緊鑼密鼓的行程表,就像航空公司填滿每日班機表,事實上省下的時間並沒有被保存下來,也不是一種健康的過生活方式。哈佛的教授 Leslie Perlow 提出的"Time Famine"一詞有類似的涵義,現代人每次看手錶都覺得時光飛逝,感嘆時間不夠用,後遺症就是更多的壓力和對生活的不滿意。而相反的名詞為"Time Affluence",有些人活得自在優雅,像 Arianna 母親的悠閒度日哲學,認為我們應該全心投入做一件事,舉凡專心和別人聊天、共進晚餐、活在當下,如果庸庸碌碌地過每一天,就會錯過做這些事情或經營一份關係的快樂和滿足。另外, Carl Honore 在 Praise of Slowness 一書中提倡「慢活」的概念,不要做每件事情都像短跑選手般全力衝刺,要找出合適的步調,該快的時候快,該慢的時候慢,有時候則保持中等速度就好。

3. 三點建議:

1) 傾聽內心的聲音,在你心生怨恨、萌生負面的想法、得知專案無法如期完成時想辦法在今天就放下或趕走它們,不要影響自己或所愛的人。

2) 把自己的感謝名單 (Gratitude List) 和身邊的好朋友互相交換。

3) 每天晚上規劃一段時間讓自己抽離電子產品,重新找回內心的智慧、直覺和創造力;每天早晨醒來時,先花一分鐘深呼吸,或者心懷感激,幫即將展開的一天定調。



【Wonder】

我們永無歇息地追求更多時間,無形之間就和第三個要素漸行漸遠,感受不到世間萬物所帶來的喜悅,還有日常生活裡的小確幸。

1. Blast-off on a Journey to Inner Space:

有一次從慕尼黑市中心前往機場的路上,下起了大雨, Arianna 從車窗內看外面的世界,一切都好魔幻,帶著微光閃爍,但到了機場幾乎每位乘客都在抱怨這場雨。一樣的天氣,卻帶來不同的反應。沒有先照顧好自己的心情,就感受不到外在世界的美妙之處。另外,許多人無時無刻都用相機拍照,不管是美食或風景,這樣的舉動會讓我們很難傾聽內心的聲音,以及和別人深度對談,彷彿讓自己處於隨時能被打擾的狀態。有時候,單純停下來,用雙眼去欣賞就是再好不過的方法。多去藝廊和博物館走走,暫時抽離和周遭過度連結的世界,避免一直有不同的刺激引起我們的注意和占用時間。 Arianna 小女兒的回家作業之一,就是去博物館欣賞一幅畫兩個小時,她才發現要一段時間才能讓自己靜下心來,漸漸體會藝術之美,這是 Instagram 或 Twitter 永遠無法取代的感覺。(諷刺的是警衛還過來盤查她是否有其他可疑動機)

2. Hello, Silence, My Old Friend:

以前 Arianna 到家或旅館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開電視的新聞頻道,後來她不再這麼做。第一個原因是發現其實沒有錯過什麼,老是不同的人重複談論相同的事件;第二個原因是能換得片刻的寧靜,她說 I lost nothing, but I gained a lot,同時讓她更懂得傾聽孩子、同事和朋友說話。德國詩人和小說家 Hermann Hesse 曾寫過:「你的靈魂不會責怪你對政治漠不關心、怨恨你的敵人太少,或者不夠努力,但是她就像你最天真可愛的小女兒,會抱怨你從來沒有時間陪她玩、沒空聽她唱歌,並時常把陪伴她的時間去交換更多的金錢,或者更響亮的職稱…」 另外,「The Alchemist / 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知名作家 Paulo Coelho 說過:“What is success? It is being able to go to bed each night with your soul at peace. 成功是什麼? 就是每晚就寢時能感受到平靜及和諧的靈魂。”

3. 三點建議:

1) 每當你感到緊張、匆忙和分心時,花十秒鐘專注在吸氣和吐氣,可以找回活在當下的感覺。

2) 每一次覺得憂慮時,找一張能幫你找回好心情的照片或圖片,你的孩子、寵物或一片海洋都好,這樣做能提醒自己正活在一個美好的世界。

3) 放下你對自己或別人的評斷,原諒你對自己或別人對你犯下的錯 (已故的南非總統曼德拉都能做到,你一定可以),然後用全新的觀點和好奇心,面對今天和往後的每一天。



【Giving】

Well-being、Wisdom、Wonder是幫助「個人」成功不可或缺的三個要素,要想讓「整個社會」變得更好,還要加上最後一個要素 - 伸出援手、付出愛心、關心別人、擁有同理心和憐憫之心。

1. Go-Getters Are Good; Go-Givers Are Better:

社會企業家 (social entrepreneurs) 就是最典型的 Go-Giver,用創業手段實現社會公益,主動慷慨付出,不是被動接受救助。 The Huffington Post 和 Skoll 基金會合作,幫助社會企業家和非營利組織,在 2013 年他們推動了三個專案 - Job Raising, RaiseForWoman, Social Entrepreneurs Challenge,一共募得美金六百萬元,並鼓勵讀者們踴躍捐款,以及報導相關新聞。

2. Science Proves - Love Grows Brains:

The Huffington Post 的職員每一年假使抽出三個工作天從事社區服務,公司就補助兩百五十美金。研究顯示自願去幫助別人或做義工, 75% 感到比以前更健康,壓力更少; 90% 心情更好;95% 覺得人生更有意義,同時員工能改進時間管理技巧、更願意幫同事的忙、對於工作更有責任感,離職率隨之下降。

3. Yoya Lessons in Giving - “It’s Not a Trade, Darling, It’s an Offering.”:

Arianna 的母親無論在電梯、飛機、停車場、超級市場或銀行,都會主動跟人聊天,有一天一位婦女稱讚她的項鍊很好看,她立刻取下來送給對方,對方詢問該用什麼東西回報,她說:「親愛的,這不是交換,是一種奉獻!」在她生命即將步入尾聲時,每次到醫院都帶著一籃水果或巧克力,送給醫生和護士,因為知道他們老是在聽病患的抱怨和呻吟,希望能讓他們開心一點,而助人為樂就是母親過世之後留給 Arianna 最大的禮物。

4. 三點建議:

1) 把日行一善變成一種習慣,觀察替自己的內心、情緒和身體帶來何種改變。

2) 每一天把握機會關心不曾說過話的陌生人,像辦公室或旅館內掃地的阿姨、結帳的餐廳侍者、咖啡店的店員,注意這樣的舉動是否讓你更有活力,以及和那個美好的片刻再次連結。

3) 用你的天賦才能去幫助有需要的人,可能是廚藝、會計或室內裝潢,做一位 go-giver 而非 go-getter,讓你和世界重新接軌,不再任何事情都事不關己。



Part 2: Key Takeaways

以下是看完書的三點感想:

1. Do a Life Audit Now:

書中引述 2008 年 Pew report 的調查結果,68% 的美國人認為擁有閒暇時間很重要,高於其他需求,例如 62% 的人選擇為人父母、59% 的人希望要有成功的職場生涯。事實上不是沒有時間,是用在哪裡的問題,大家認定的「成功」是誰的工作時數最多、誰撐最久沒有休假、誰總是在午夜或凌晨五點回覆 email。 Arianna 提醒我們要花時間想想自己的墓誌銘會寫些什麼,你不曾看過:

- 他這一生最大的成就便是晉升為資深副總裁時

- 他在職期間幫公司的市占率提高好幾倍

- 她成天都心繫工作,每一天都在電腦前面吃午飯

- 他每次都堅持把全部數字再核對一次,不曾參加過孩子的小聯盟比賽

- 她在 Facebook 上有六百位朋友,沒有一位是真心好友,並且每天晚上會處理收件匣裡的每封 email

- 他的 powerpoint 投影片總是準備到完美無瑕

我們的墓誌銘應該是要寫其他的東西 - 我們曾付出過什麼、自己對於朋友和家人的意義、做過的每件微不足道的好事、一生執著的熱情、帶給我們歡笑的事物。 另外, Davide Brooks 說過:「墓誌銘不是記載豐功偉業的履歷表,是描述一個人的用心、智慧、真誠和勇氣,發自於內心深處所做出的數以百萬計的善行和義舉。」雖然不能親耳聽到自己的墓誌銘,但其實每一天的每一分鐘,我們都正在決定裡面的內容,問題在於你給朗讀的人多少值得描述的事蹟。

談論死亡很不吉利,可是唯有先預想自己的墓誌銘,接受必然的結局,才懂得怎樣去活還在世上的每一天。面對生命的無常,可以學習李欣頻在『十四堂人生創意課』裡提到的觀念:「第一天做事,最後一天做人。做事時,要把自己當成頭一次來到地球般地好奇興奮,但與人相處時就要剛好相反;每個今天遇到的人,都當成最後一次見面般地珍惜,沒有來不及說的感謝,沒有遺憾的話留待以後。」

And every day, the world will drag you by the hand, yelling “This is important! And this is important! And this is important! You need to worry about this! And this! And this!

And each day, it's up to you to yank your hand back, put it on your heart and say, “No. This is what's important.” ~ Ian Thomas

此外,今天就花時間稽核和檢視自己的人生,想一下要過哪種生活。不要為了外界的眼光和意見,弄得身心靈疲憊不堪。唯有你有權利決定要怎麼活,替所有待處理的事情重排優先順序,不要沒做完或做不好就有罪惡感。某些事或某個人是不能等的,錯過了就後悔莫及,所以我們要把時間花在真正重要的人事物上面。

quote.jpg  


2. Experience the Feeling of Wonder:

But if we don't give our full attention to a deeper experience at a museum or exhibit, what are the chances that we'll give it to a passing cloud, a tree, or a clay jug? ~ Arianna Huffington

雖然說大部份的藝文活動和展覽都辦在天龍國,周末也一定人擠人,不過有機會還是要參觀一下。畢竟許多畫展和創作展都是空運作品來台,讓你不用出國就能欣賞大師之作,而且建議最好租借語音導覽,先自己看幾分鐘,再聆聽導覽介紹想表達的意境和相關背景資訊。親眼目睹畢竟和電腦螢幕上的圖片感受大不相同,不見得要有什麼特殊目的,就是單純體驗藝術的美妙,或許還能帶來不同的視野,仔細感受日常生活的一切。

3. Well-being Comes First:

有再崇高的理想,有再好的計劃,少了健康的身體,哪邊都去不了,什麼事情都不能做。「健康」是我們真正的、最需要服從的老板,可惜它給我們的叮嚀或警訊,通常都延後處理或置之不理,小病拖成大病,疲勞更是每天累積,很少有神采奕奕、精力充沛的時候。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學生時代同學們騎車夜遊時,我是早早睡覺的那一個,現在依然沒辦法熬夜。這一兩年感受尤其深刻,一旦超過午夜十二點睡覺,隔天上班時精神就很差,即使有午睡,當天晚上一定要十點多就寢,才能稍微補充體力。真的狀態不佳時,還是要放下手邊的事情回家休息,因為很少有人會關心你是否沒吃晚飯、昨晚幾點睡覺,那是成年人本身的責任,一個人住外面就是要照顧好自己。況且睡眠充足會讓上班時心情變好,較能從容應付事情,也減少犯錯的機率。



【Thrive】

這本書應該未來有機會出版中文版,先節錄重點觀念讓大家先睹為快。 Arianna 在 Smith College 的畢業致詞是以三個字做為結尾:“Onward, upward, inward.”我們不要只顧著往前追逐自己的目標,向上攀爬職涯的梯子,卻忘記探求自己的內心。切記美好人生的經營是由「內」向「外」,傾聽心裡的聲音,思考要過哪種人生,決定哪些方面要做出改變。最後希望大家都能睡飽一點,先有好心情,再處理事情。

再提醒一次,成功不能用「財富」和「權力」來衡量,

DSC08634  

還要加上「健康」、「向內心探求的智慧」、「對於週遭事物的好奇心」以及「對別人的同情心和熱心助人」。

DSC08641  

P.S. 完成此篇讀後感接近一年以後,本書的中文版《從容的力量》於 2015 5 4 日由平安文化發行。

635653748496800000  



作者的另一本書《The Sleep Revolution: Transforming Your Life, One Night at a Time / 愈睡愈成功:揮別疲憊的生活,從充足睡眠開啟自信人生》於 2016 年底發行中文版。

 

2014110756427b  

 

【購買書本】

《從容的力量》中文版

《從容的力量》英文版

 

【延伸閱讀】

看看另一位成功的職場女性給我們的實用建議。
Facebook COO: Sheryl Sandberg 所寫的 『LEAN IN』 讀後感

 

覺得這篇文章還不錯的朋友們,請來幫版主按個讚吧!FB 粉絲團每周一到五介紹更多佳句和好書!

《Ryan 讀書房 / RBR:Ryan's Book Review》粉絲專頁

擷取12  

arrow
arrow

    Ryan / 小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