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 在竹科管理局聽了由 IC 之音主辦的【I care,I can,I change!】生活系列講座:洪蘭教授的「可以知書達理」演講,在這裡把精彩內容記錄下來分享給當晚錯過的朋友們。其實部份內容和 2008年她到公司的演講有點重複,不過還是聽得很高興,同樣的笑話也聽不膩。因為教授永遠是那麼熱情和幽默;永遠是那麼想要用飛快的講話速度,在有限的時間內帶給聽眾最多的知識,希望可以替台灣的孩童教育盡一份心力。

洪蘭教授於2008年在公司的演講分享請看: 洪蘭演講

這場演講的第一部份同樣從解釋人的大腦構造開始,說明後天的經驗對於神經原的發展很重要,父母對於孩子的態度決定他們的 Destiny (命運)。因為神經原從嬰兒出生後開始逐漸發展,所以北歐政府有補助那些願意在小孩上小學之前,把他們留在身邊自己教育的家庭。而教育孩子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孩子只能跟自己比較」,今天從 10 分變成 30 分就算有進步。因為連雙胞胎的大腦結構掃描結果都不會相同,更何況是跟基因和後天環境都不一樣的別人家小孩相比。Parenting is an art, not a science. 不會有兩件藝術品是一模一樣的,所以也不能要求孩子一定要跟別人一樣考 100 分。另外,人的學習是波浪型的,不是一條直線,一次到位的。學習一段時間後也許要過一陣子才會開竅;然後又遇到瓶頸,再沉寂一段時間後又想通,所以在教導孩子時需要多點耐心。如果你的孩子偏偏是在考完試之後才開竅,那你責罵他不是很冤枉嗎? 況且,考試只是評量的一種方式,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方式。評量也有很多方面,不只是一味強調智育而已,要看生活各方面的表現。在演講後的 Q & A,有人請教洪蘭目前台灣的教育最需要加強的地方,她的回答便是缺乏「生活教育」和替別人著想的能力。例如有人到了大三還不會換枕頭套,因為從小到大都是由媽媽代勞。另外,在運動時會產生多巴胺、血清素和正腎上腺素,這三種神經傳導物質都有幫助學習的效果,所以我們要多多運動,像游泳就是很適合老年人的運動之一。

此外,從大腦的結構和研究中也可以推翻「潛能開發」和「在媽媽肚子裡學英文」的理論。因為大腦的皮脂區分別對應和控制身體的每個部份,例如控制五根手指頭,當把中指截肢後再次掃描皮脂區,就會發現原本控制中指的那一部份,已經被控制其他手指的皮脂區拿去利用了。所以不會有什麼完全沒有開發的地方,當那個部份的皮脂區沒被利用到,該資源就會被其他地方瓜分掉。也不能靠著強迫鍛鍊左手或者遮住右眼去增強特定區域的功能,應該整個大腦都要均衡發展才對。而有人說當嬰兒在母親肚子裡時要給他們聽英文,出生時語言學習能力才會比較好。可是空氣和水的傳音是不一樣的,就跟你把頭埋在水裡,會聽不清楚別人說的話是一樣的道理。

大腦的表面在嬰兒 6 個月大時還很光滑,在 7 個月之後就開始出現紋路,直到 23 歲才完全成熟,之後的持續學習也會刺激腦神經元的連結。所以終生學習是很重要的,不會是輸在起跑點上;或者現在不趕快跑,以後就什麼都沒有。所謂「造命者天,立命者我」。你所有過去的經驗造就了現在的你,而你現在所付出的努力才會改變自己的命運。例如英國女皇在生日當天邀請跟她同樣年紀的百姓一起慶祝,其中一定有跟她相同時辰出生的人,如果真的命運在每個人生下來時就已經註定,那為什麼能夠當上女皇,享盡榮華富貴的只有一個人?所以去算命也是一種迷信,不會有什麼改名子就可以改運的道理,如果算命師如此厲害,那幫自己改個名就可以發財了,用不著每天苦守著攤子等顧客上門。

除此之外,在孩童教育上「遊戲」是很重要的,包括想像力的培養、人際關係的學習 (如果孩子太兇,就沒有人要跟他玩) 和領袖魅力的培養。芬蘭的教育官員來台灣參觀後,很驚訝台灣的孩子竟然沒有時間玩,卻把時間都花在安親班和補習上。其實玩也可以玩出名堂,任何領域只要能夠專精就有飯吃,最怕樣樣會,樣樣鬆。(糟糕,學「工業工程」的人最怕聽到這句話)。而且在科技整合的時代,唯有團隊合作才有可能勝出。像在國際比賽時,台灣隊伍都是推出一位組長或是代表回答問題,國外的隊伍反而是人人搶答。還有像美國的小學從5 年級開始,很多事情都是以 Project 的形式進行。抽籤之後四個人為一組,如果你說不喜歡跟誰一組,那老師更會刻意安排你們在一起。這種教育就是為了將來出社會做準備,你不可能挑選你會遇見的上司和同事,所以你要提早學會跟不喜歡的人共事。

Team work


演講的第二部份是強調閱讀 (悅讀) 的重要性。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陪伴孩子成長,養成他們閱讀的習慣。孩子說話是本能,閱讀則是習慣,必須投其所好、引起動機和引進閱讀之門。在小學一二年級時是 learn to read, 三四年級才是 read to learn.掌握閱讀的能力之後,才能變成工具去打開知識的大門。而主動學習和親自動手做是最有效率的方法,因為經驗是最容易促進主動神經成長的方式。不過學海無涯,生命有限,所以才要藉由閱讀來吸收他人經驗。閱讀可以增加「背景知識」(Background knowledge),也就是你曾經體驗過,大腦裡的神經走過一次,可以幫助你學習的知識。例如一張投影片明明遮住 90% 的影像,可是在場的小朋友卻可以一眼從輪廓看出那張圖是「蒙娜麗莎的微笑」,因為他曾經看過那幅畫。而沒看過畫的非洲人只會說那張圖是兩坨牛糞而已。而且背景知識的增加不能侷限於課本,應該多讀課外書籍才對。知識沒有課內課外之分,只分有用沒用。再者, 產業趨勢的改變瞬息萬變,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現在熱門的東西才開始去學,畢業後不見得派上用場。為了就業考量的學習,不一定最有效。反而是自己有興趣的事情,才會加倍投入額外的時間去做。

演講後的 Q & A,也有一位老師提到現在的大學生和研究生,連中文的 Paper 都是有看沒有懂,每個字明明都認識,但是看完後什麼感想也沒有。洪蘭的看法便是背景知識不足,建議他可以要求學生把全文分成一段一段看,然後請他們看完一段後,就要能夠說出該段落的重點。因為真正學會不是取決於考試的分數,而是可以用自己的話說出來,才代表徹底瞭解。如果做不到就再念一次,一直重複到學生能清楚表達為止。她的學校裡有一堂「論文研習」課便是用這種方法進行,要學生事先念完 paper,上課時每個人有 5 分鐘解釋自己看過的內容。至於英文程度不足,是因為台灣太重視背單字,較好的方法是從小三開始就讓孩子們念英文小說,單字要能夠應用於造詞遣字才算學會。藉由閱讀優美的句子,無形之間就是增加背景知識來輔助學習。

另外,沒有不可教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老師。一個孩子放對了地方,讓他的長處發揮出來,他就會變成天才。曾經有個學生因為本身有閱讀障礙,除了自己的名字之外其他的字都不認得,每天都被老師打到手掌腫起來,紗布包著還滲血。 於是洪蘭教授就跟他的父母溝通和說明,眼睛不是學習的唯一方式,也可以從耳朵學習。筆試不行可以口試,不會念書可以去學一技之長。後來這位學生去拜師學藝,也順利從廚藝學校畢業,日後成了很優秀的廚師。

家庭是最早的學習場所,模仿是最原始的學習。所謂「身教」就是內隱的學習, 孩子不會無師自通亂罵髒話,會出口成髒一定是曾經聽父母親罵過。如果今天沒有把孩童教育做好,10 年後只會付出更多的社會成本。但丁說過:「道德可以彌補智慧的缺點,智慧永遠無法彌補道德的空白。」知識會改變,但是基本的價值不會改變。所以父母要教的就是仁義、道德、正直等基本價值觀。例如念報紙給孩子聽便是一種很好的方法,選擇好人好事受到表揚,還有做壞事被懲罰的例子。 同樣的道理,念故事書也是不錯的方式,比方說念「西遊記」時,講到唐僧被白骨精抓去時,白骨精卻不馬上吃他的肉,還要等母親大人到了再一起享用,這個時候就是順便說明「孝順」最好的時機。況且孩子會願意為了聽妳念故事而幫忙做家事,如果妳說現在要拖地板所以沒時間講故事,孩子就會主動要拖地來交換妳念故事給她聽。一方面促進親子關係;一方面又讓孩子學習將來在外地生活照顧自己,一舉兩得。記得孩子們就算沒有做得很好,也要鼓勵他們,他們才會更願意繼續做家事。

父母親在時間的分配上,孩子永遠是 first priority。先顧好孩子,再來做家事。家事可以明天再做,但是陪孩子的時間卻很寶貴。科技再怎麼進步,手機、簡訊和 e-mail 還是比不上孩子每天回到家說:「爸爸媽媽,跟你們說喔…今天我在學校…… 」,所以才要把孩子們留在身邊照顧,因為他們很快就長大了,到時候你想跟他們親近還不見得有機會。而孩子有問題來找你幫忙時,不要用錢直接打發他們,也不要斷然拒絕他們,這是你建立地位和培養親情的好機會。小時候孩子尊敬你,因為你是萬事通。等到他們長大後還是要一直維持這種印象。例如孩子來問你微積分或其他問題時,即使不會也要試試看,讓他們知道自己在你心目中有多麼受到重視。記得不要直接幫他們解出答案,要他們動手解題給你看。或許他們只是缺乏信心,你只需要在旁邊點點頭給他們鼓勵,孩子從自己的解題過程中就可以推出答案了。就算真的不行,網路很發達,一定可以幫你找到解答的方式。 同時藉由互動和逐漸成長的過程,培養你跟兒女們相同的回憶和話題。等你年老時他們才願意去陪你。而不是即使來了病房也只顧著看電視,訪客時間到就拍拍屁股走人。

除此之外,a good parent should always try to see things from the child's point of view.不要低估他們的能力,也要學著從孩子的角度來看事情和溝通,而不是只想把自己的觀點灌輸給他們。

(網路找不到投影片中看到的原圖,只好獻醜自己畫了)


最後洪蘭教授特別提到要讓孩子們知道一件事情:人生一定是充滿挫折的,能夠含著金湯匙出生,一輩子一帆風順的人少之又少。人生的快樂不在於做你想做的事情,而在於喜歡你不得不做的事情。畢竟能將興趣結合工作的人只佔少數,大部分的人還是必須為了五斗米折腰而忙碌工作,如果上了班又很不喜歡這份工作,那就是每天等著下班,度日如年的折磨。

(很有意思的漫畫,你的工作不見得真的是最慘的)


她說在美國念書的時候,曾經看過學校裡有個當天退休的同事,到了下午四點多還在電腦前處理事情,因為那個人說學校付給他的薪水是到五點鐘,所以要做到那個時候為止,這就是「敬業」的精神,也是今天台灣競爭力落後的原因之一。另外,每天忙著抱怨更不會對於現況有幫助,相反地,如果停止抱怨,正面思考,大腦才會集中資源去找出可行的解決方式,而非把資源都浪費在怨天尤人。在社會上難免遇到山窮水盡的時候,只要你不要放棄,就會等到時來運轉的那一天。

NEVER EVER GIVE UP!


演講完畢後,還有人請教洪蘭要教書,還有主持電台節目和巡迴演講,如何在百忙之中維持閱讀的習慣?她說時間是自己規劃出來的,像她覺得衣服洗完,還要摺好放在衣櫃太浪費時間,乾脆簡單按照人做區分,直接堆起來就好。還有她常吃饅頭,蒸饅頭的時間就做自己的事情,吃的時候就一手拿饅頭,一手寫書。吃完也不用洗碗,直接丟進垃圾桶就好。此外,身為研究所所長可以自由選擇辦公室的位置,洪蘭教授就挑在廁所對面,省下走路的時間來讀書。

關於看書的時間安排上我深有同感,之前有人問過我工作之餘怎麼會有空看閒書,答案就是把握每一段瑣碎的時間。我花不少時間在看醫生和做復健,等門診的時候可以看書;做電療的 15 分鐘也能看書;洗完澡吹頭髮時就拿本雜誌翻個三四頁。不管周遭的環境怎麼吵雜,翻開書本的時候就彷彿暫時進入到另一個時空裡,旁邊的人事物都與我無關了,心無旁騖地享受一段悠然的時光。總之時間的安排是靠自己擠出來的,在清單上想看的好書只會愈來愈多,不怕沒有書看,反而是擔心時間不夠用。而且一陣子沒有看書,真的很像生命的能量持續枯竭一樣,需要趕快去書店充電一下。



我發現這場演講幾乎座無虛席,聽眾群以帶著孩子一起前來的父母為大宗,可見大家都很重視兒女的教育問題。對孩子的教養從生下他們開始,到你離開人世的那一天為止。因為父母是最了解孩子的人,是願意付出最多愛和時間的人,也是和他們最親近的人。所以好的父母親可以變成孩子們最好的老師,是他們時時刻刻觀察和學習的對象,甚至是一起學習的好夥伴。誰說父母一定就只能扮演老師的角色?帶著孩子一起學習一樣新的運動;或者一塊解決問題,更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而且在良好家庭教育中成長的孩子,日後也會成為很好的父母,同樣的品德教育和家庭傳統才會繼續延續下去。如果每個為人父母者,都能有這種認知, 也願意多花些時間在孩子身上,那社會問題一定可以減少很多,國家的未來才會有希望。

在這邊感謝主辦單位「IC 之音」讓我聽了一場很精彩的演講 (很可惜我知道這個活動時已經錯過前兩場講座了),也希望這篇分享可以對看到的朋友們有些幫助。



覺得這篇文章還不錯的朋友們,請來幫版主按個讚吧!FB 粉絲團每周一到五介紹更多佳句和好書!

《Ryan 讀書房 / RBR:Ryan's Book Review》粉絲專頁

擷取1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yan / 小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